“就是,除了我们统制,谁做这个都督我都不答应!”程正瀛嚷道。
“我们炮队弟兄只认统制的命令!”蔡汉卿也高声续道。
“我倒是觉得幼襄说得不无道理。”徐万年突然插话。
“话虽如此,只能让黎元洪做个名义上的都督,实权还须牢牢掌握在我们革命党手中。”邓玉麟重新思考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诸将纷纷发话,王麟听着他们的议论,暗暗叹道:“果然盛名之下无虚士啊!蔡济民、吴兆麟的眼光、见识,果然都是一等一的,虽然如今自己横空而出,两人也早就归心,却仍然能做通盘考虑,不因自己似乎一时声威无两所惑。”
等到诸将争论得差不多了,王麟做了一个肃静的手势,很快,大家就停止了纷争,目光灼灼地看着他们的主将,静待他发言。
“诸位,刚才吴大哥说得不错,幼襄兄所发,实是老成谋国之论!”看到马荣、程正瀛等人流露出要插话的神色,王麟做了一个稍安勿躁的手势,继续说道:“不过,我们推出黎元洪做这个名义上的都督,是目前不得不借重他的名望,而不得已为之的权宜之策,所以不能不预做一些准备,以免日后黎元洪反客为主,凌驾于我们革命党人之上。诸位不必担心,此事我心中早有计较!”
接着,王麟又转头对身旁程正瀛吩咐道:“派出一队卫兵,务必在天亮之前查出黎元洪藏身之处,先把他严密‘保护’起来,天亮之后把他送到军政府(原咨议局)去。”
程正瀛领命而去。
“李翊东!”
“属下在!”
“就由你起草布告,用黎元洪都督名义,务必在天亮之前贴满全城,以安一城民众之心!”
“是!”
李翊东行了一礼,领命而去。
“天亮之后,仲文(刘公)大哥他们得知起事成功的消息,必然来归,就由炳三(邓玉麟)兄负责接待。”如今王麟已算是武昌城一城之主,如何安置此后陆续归来的革命党元老,实是一个头痛的问题。所谓“共患难易,共富贵难”,革命虽然只是小小成功,却也避免不了争权夺利的现象。
“吴大哥,幼襄兄,还请你们二人负责,去邀请汤化龙等一干原咨议局议员,到军政府(原咨议局)议事!”
“是!”
“其余诸将回去整编军队,队、排、班一级军官,可由士兵互相推举,也可由你们自己指定,日后上报参谋部审议。诸位,不得稍懈,务必在今日下午之前成军,今天晚上还有大用!”
诸将轰然应诺。
王麟一一分派已定,待诸将都领命而去,就在黄鹤楼找了一处地方,稍事休息,好养足精力,以迎接接下来的考验。
ps:书友龙琨童鞋提议大都督由三武(孙武、蒋翊武、张振武)之一来干,可是三武目前也是还毫无名气呀,还不如由猪脚来干大都督算了,不过此后情节就只有完全yy了。
继续呼唤收藏和推荐~~汗。
''
………………………………
第13章 新的一天
1911年10月11日早上,对于刚刚起来活动的武昌市民来说,这是“全新的一天”。(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无弹窗广告)
前一天晚上枪声大作,绝大多数市民都紧闭门户,神情紧张的守在家中。他们多数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暗暗猜测也许是“士兵哗变”,但又不像,因为从始至终,都没有发生想象中担心的,乱兵破门而进、入室抢劫的现象。
晚上十一点半钟以后,枪声渐渐消歇,魂不守舍、紧张了几个小时的武昌市民,疲倦已极,稍稍放下心来,进入梦乡。
今天一大早,天色稍明,许多市民就爬了起来,四处打听发生了什么事。
也有一些市民,知道是革命军起事,天一亮就起来了,暗暗打探革命军的成败。陈福祥就是这些人中的一员。他是武昌城内一家店铺的小老板,有个表弟就是新军中的革命党,他的家里,曾经不止一次充作过革命党的议事之所。
陈福祥走到街上一看,此刻天色尚早,行人甚少,街头转角处此刻却聚集了四五个人。
“老陈,过来看看,上头写着什么?”喊话的是张铁头,与陈福祥家比邻而居的一个身材健硕的铁匠。其他几人也都是他的街坊邻居,却无一个人能识得字。
陈福祥走过去,就看到墙上贴了一章盖着鲜红大印的布告。他快速扫了一眼,顿时大喜,高呼道:“革命党胜了!革命党胜了!”
张铁头捶了他一下,急道:“你倒是念念,上面写着啥啊?”其余几人也焦急的看着他。
“好!好!这就听我念来!”陈福祥就像一下子喝了几斤的老白干,激动得脸色涨红,声音都忍不住有些飘。
“中华民**政府鄂军都督黎布告:
今奉军政府命,告我国民知之。
凡我义军到处,尔等勿用猜疑。
我为救民而起,并非贪功自私。
拔尔等于水火,补尔等之疮痍。
尔等前此受虐,甚于苦海沉迷。
只因异族**,故此弃尔如遗。
须知今日满奴,并非我汉家儿。
纵有冲天义愤,报复竟无所施。
我今为此不忍,赫然首举义旗。
第一为民除害,与众戮力驱驰。
所有汉奸民贼,不许残息久支。
贼昔食我之肉,我今寝贼之皮。
有人急于大义,宜速执鞭来归。
共图光复事业,汉家中兴立期。
建立中华民国,同胞无所差池。
士农工商尔众,必定同逐胡酋。
军行素有纪律,一体相待不欺。
愿我亲爱同胞,人人敬听我词。
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八月二十日示!”(注:按阳历算也就是1911年10月11日)
陈福祥大声念完,张铁头已急不可耐的问道:“都督黎?难道黎协统也参加革命党了?还做了革命党首领?”
陈福祥肯定道:“必然是黎协统大人!有黎协统的指挥,革命党必然能够成功!铁头,布告有晓谕四方参军之意,你要不要也去参加革命军,或许也能混个前程?”
张铁头一脸兴奋,说道:“三年前,我家里遭灾,因为得到慈善机构的接济,才勉强渡过难关,后来听说那批经费多数为协统大人所出,我也算是间接受过协统大恩。本来我遗憾这一生都无以为报,如今却有一个机会可以为协统大人出份力,我这就把这条命卖给革命军,又有何妨?”
原来,三年前,武昌城民居发生大面积火灾,湖北慈善机关筹集善款,黎元洪出手就是三千大元,生平积蓄,为之一空。(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好看的小说)当时,恰好署理湖广总督陈夔龙死了女儿,办丧事敛财,湖北大小官员尽皆曲意奉承,张彪等人追悼金一送就是十万银元。然而,身为湖北军界第二人的黎元洪协统,却仅送出数元做吊仪。此事,后来传得武昌城内几乎人尽皆知。大家对黎协统交口称赞,送其“黎菩萨”之名。
陈夔龙为张彪所激,深恨黎元洪,后来几次想寻个由头整治他,却因为黎在湖北军界人缘、口碑极好,投鼠忌器,只得作罢。
…………………………………………………………
就在陈福祥大声的念着“中华民**政府鄂军都督黎布告”的同一时间,武昌城内,四处街头都陆续发生着类似的事情。
人们四处传唱着这一份布告,知道是黎协统领导军队革命,不是“士兵哗变”,也不是“土匪闹事”,担了一夜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可惜,此时的黎元洪却还如在梦中,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了武昌城内交口相传的“黎都督”。
昨晚黎元洪藏到属下谢国超家里后,本来行踪隐秘,但他后来担心家中遭劫,派出马弁回家抢救细软。马弁赶到黎宅,被守候在此的革命军士兵抓个正着。马弁供出了黎元洪的藏身之所。程正瀛得报,便带了一队卫兵到谢国超家里,把黎元洪“保护”了起来。此时天色已经微亮。
看着士兵们端着明晃晃的刺刀来到眼前,黎元洪心里着慌,表面则强作镇定,说道:“我平时待兄弟们不薄,杀我之后,还请善待我的家人!”
程正瀛嘻嘻一笑:“协统大人,你可错了,我们怎么会杀你呢,我们统制派我们来保护你,即日就有大用呢!”
黎元洪听了不但没有松口气,反而一阵哆嗦:“你们革命党人才济济,需要我做什么呢?”
程正瀛打了个哈哈,说道:“我知道协统大人虽然不是革命党,可也是同情我们革命党的。不久前我听说了这样一件事,四十一标有位革命兄弟叫做李佐清的,为军法官所告发,说他私自剪发,大逆不道,要以谋反论处,是协统大人当着众多军官的面将他无罪开释,还笑说:‘剪辫之举,大可免受猪尾之讪笑,倡文明之先机。’可有此事?”
黎元洪轻轻地“嗯”了一声。
程正瀛继续道:“我还听说五年前,协统大人奉命率兵前往镇压萍浏醴起义,交战之前,协统大人曾召集属下军官训话道:‘我们打仗,一定要预先辨明暴徒的性质。如果对方是革命党武装,不要与他们死战,应该设法劝说他们,让党人自动解除武装,遣散人众。如果对方是抢掠杀戮为目的的土匪,就一定要坚决予以消灭,以绝根株。’可有此事?”
黎元洪又轻轻地“嗯”了声。
程正瀛突然脸色一变,有些森然地说道:“我又听说,昨天晚上,你曾手刃我们报信的革命同志,可有此事?”
黎元洪低声辩解道:“乱军之中,实逼处此!”
程正瀛怒道:“你总归是杀害了我们的革命同志,此账总要清算!除非你为革命立下大功,才能以赎前愆!”程正瀛的怒气有一半是装出来的,毕竟他和被杀害的那位周荣发并不认识,但有一半也是真真切切的,因为王麟竟然拒绝了都督大位,还要拱手相让于眼前这位,不久之前才刚刚杀害过革命同志的黎元洪黎协统!
程正瀛并没有就此对王麟产生怨气,后者的命令他都一丝不苟地执行,可是他并不理解王麟为何要如此做,因为不理解,所以愤怒,见到黎元洪,忍不住就虚火上冒,小小地发泄了一番。
可怜黎元洪前一天还是湖北军界第二人,就是在全国也算颇有名气,如今却被一个昔日的卒子,几乎是指着鼻子训斥,真叫我们的协统大人情何以堪!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黎元洪深深地叹了口气,知道此时说什么都不妥,干脆紧紧闭上嘴巴,再也不说话,一幅任由处置的表情。
程正瀛紧紧记着王麟的吩咐,给他来了一个下马威后,也不再给他难堪,只是和卫兵一起看着他。
黎元洪毕竟是久历军阵的人,虽然四周有端着枪的士兵看着,却也能安之若素。
“我们统制有令,请你往军政府,也就是原咨议局一趟,共商大事!”等到天色大亮的时候,程正瀛上来对着黎元洪,一幅公事公办的样子,淡淡说道。
“你们‘统制’?”黎元洪似乎此时才注意到程正瀛一再提到的这个词,革命党这么快就推出了一个“统制”,黎元洪如何不惊?
“去了你就知道了!是你自己走呢,还是要我们革命军的士兵‘帮忙’?”程正瀛见黎元洪似乎没有动身的意思,忍不住脸色不善的说道。
“天意如此,我命该有此一劫……你们带路,我自己走吧。”黎元洪沉沉地叹了口气说道。
于是,一行人拥着黎元洪,往军政府(原咨议局)行去。
ps:继续呼唤收藏和推荐~~汗。今天超水平发挥,码了差不多6000字!
&;lt;ahref=p;gt;
''
………………………………
第14章 咨议局 汤化龙
就在程正瀛“押着”黎元洪前往军政府的同时,小憩了一会的王麟,已经动身来到了这一名传后世的“红楼”面前。(“红楼”者,红砖砌墙、红瓦覆顶,建筑主体呈现醒目的红色之谓也,国内这样的建筑所在多有,只是恐怕多为近些年来翻新复原者,罕有原货。记得笔者小时候看书,读到什么“北大红楼”之谓,震于北大大名,还以为红楼是北大建筑的独有称谓,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后来年齿渐增,阅历渐广,始知大谬不然。笔者走笔至此,想起这些前尘往事,可发一噱,忍不住拉杂叙之,读者诸君勿怪!——作者小识。)
这处原来的咨议局,现在的军政府,如今已经由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