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辛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血色辛亥- 第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得知了守滁州的北洋军不过是一标的兵力之后,大家更是哗然,北洋军再能打,也不至于有这么大的能耐吧?

    惊疑不定之后,继而就是惊慌失措。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 书 网'

    大家并不知道扬军的具体战败情况,不免就有些把北洋军的战力高估了十分,不少人更是生起了怯战的心理,纷纷向黄兴提议,将对岸浦口的**军撤回来,沿江布防,利用长江天险和海军掌握在我方手里的优势,与敌隔江对峙,阻敌于长江之北。这个时候,原来高唱“北伐”的声音一下子就低落了万分。

    好在,这里除了江浙联军之外,还有一支鄂湘赣联军。继蔡济民亲领鄂军于天堡城攻坚战关键时刻抵达之后,湖南**军陆军第二镇第第四协王隆中所部,及江西**军彭程万所部,也于数日内陆续抵达南京,接受蔡济民统一调度。

    在北洋军面前最有底气的自然是湖北的军队。早在前清时期,军事演习中,北洋军就是鄂军的手中败将;武胜关前的硬碰硬,至少打成个平手,甚至鄂军还略占优势,让湖北**军对北洋军根本就没有丝毫的畏惧心理。更何况首义以来,湖北**军摧锋陷阵、连战皆捷,短短一月,就已经让全军上下培养起了无匹的信心。(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 书 网)王麟甚至因为担心军队的过分骄傲轻敌,还亲自写了xiǎo册子,印刷出来,大量散发军中,进行思想教育。

    “总司令,沿江布防,以天险阻敌固是上策,但不经一战即后撤,未免示敌以怯,对于全军上下的心理极为不利,以后北伐,更是无从谈起”蔡济民对于撤防过江的论调非常不以为然,因此在联军会议上据理力争。况且,王麟发给他的电报,也嘱咐他若得有利战机即不妨与北洋一战,挫动对方锐气。

    “蔡司令所论固极有道理,但我军饷械未充,弹yào缺乏,与北洋硬抗,不免要徒然牺牲广大**军官兵的生命。”浙军的一位高级军官站起来反驳道。他的话一说完,立即得到坐中许多军官的附和。各路**军除镇军外,虽然多数对两湖**军并无恶感,但潜意识里难免有些醋意,两湖**军实在太耀眼了

    虽然,临行前,王麟一再嘱咐蔡济民要韬光养晦、隐藏锋芒,又把“鬼才”谢逸派给他做参谋官,但人算不如天算。初抵南京城下,鄂军即立下攻取天堡城的傲人功勋,若鄂军晚到一日,镇军亦自能拿下天堡城。王麟已经一再延后鄂军的出发日期,却还是这个结果,这就只能说造化nong人了。

    南京光复前夜,海军抓住了企图逃跑的江南提督张勋,这件功劳自然也被算到了鄂军头上。入城之后,由于种种原因,鄂军担任了维持秩序和守护藩库的责任,这让湖北**军在各路军队中更为显眼。而湖北**军官兵上下流露的高昂士气、无匹的信心和良好的军事纪律,也让友军只能瞠乎其后。不过,虽然如此,除了扬军徐宝山这样的部队,各路**军对于风头很劲的湖北**军却并无敌视之心,有的只是一丝妒意罢了。

    镇军又与各军不同,短短时日,镇军与鄂军已经结下了不xiǎo的情谊。蔡济民循谢逸所请,报告王麟之后,还“偷偷地”接济了镇军不少饷械。因此,镇军司令林述庆对于湖北**军是感激非常。

    “哼,怯战就是怯战,何必找什么借口我看北洋军也不过如此,徐宝山有取败之道,才能为敌所乘”蔡济民的提议被那么多人反驳,林述庆顿时看不下去了,“啪”地拍了一下桌子,站起来大声呵斥。

    然而林述庆固然是风华正茂、血气方刚,各路军头哪个又不是三十上下、好勇斗狠之辈?见林述庆拍了桌子,对方不愿输了气势,立时响起噼噼啪啪的拍桌子声。大家动了意气,顿时气氛就有些剑拔弩张。

    联军总司令黄兴,处此环境,真是苦恼非常。从内心里说,他当然赞同蔡济民的意见,对于这位**党的后起之秀,他个人是十分赏识。但是,处在他的位置,最要紧的是平衡各军,让大家感到他是公平处事,若各军不奉他号令,实际上他亦无可奈何。

    “诸位,静一静,这样争吵成何体统?”黄兴终于忍不住有些生气了。

    见黄兴动了真怒,下面这些**党骤掌军权的xiǎo字辈,不得不卖他几分薄面,悻悻地停止了争吵,坐了下来。

    “还没有与敌人打起来呢,我们自家就内讧起来不成?太平天国之败,殷鉴不远我们又要重蹈覆辙么?”黄兴继续苦口婆心的劝说道。

    这个时候,这些各路军头嚣张跋扈虽不能免,但毕竟掌权未久,心思还没有那么复杂,对**的大道理也大体还能认同,因此即使最不愿意奉黄兴号令的浙军和光复军军头,闻言也都有些惭愧起来。

    “总司令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反正无论如何,南京是不能丢掉的”沉默少顷,各路军头纷纷表态。

    ;是我们唯一的域名哟!
………………………………

第129章 战争与和平(一)

    

    见各路军头暂时放下了争执,作了愿意遵令的表示,黄兴点了点头,开口道:“浦口地势虽然开阔、平坦,但亦有丘陵、山泽,若择要紧处开挖数条战壕,立时就能构筑起有力的防御工事。长江固是天险,但不一战而退守,未免要令**军士气沮丧,令清军胆豪,也会让全国父老看轻了咱们**军。”

    黄兴稍作停顿,双目炯炯看着大家,蓦然立起,加重语气说道:“浦口必须防守,与清军必须一战,希望各军和衷共济,共御强敌”

    黄兴表态之后,镇军林述庆及其部下首先轰然叫好,沪军、粤军等几路军的高级军官也纷纷表态支持。浙军司令朱瑞等人虽不满意黄兴的指挥,但在这个时候,也不便公开唱反调。

    何况朱瑞本人也是一员骁将,浙江光复,以他的功劳最大,只是他年轻望浅,浙江都督推举的是德高望重的汤寿潜,后者是浙江立宪派的头面人物,望重一时,能得各方接受。然而,现在形势逐渐明朗,手上无兵,都督就做不稳当,因此,汤寿潜难以久安其位,这是不待蓍卜而后明的。对于将来的浙江都督一职,朱瑞自是最有力的竞争人选之一,他内心中也是势在必得。他早就在暗暗盘算,如何立下更大的军功,好加重自己日后接任都督的分量。克复南京,由于鄂军的出现,他的光芒并不那么耀眼,因此,若能与北洋一战,再添军功,他也是求之不得的。

    各军没有异议,接下来自然就是协商共同防守的事宜。

    鄂军、镇军、浙军和光复军的军力最为雄厚,分担了主要的阻敌任务,其他各军则协助构建防御工事,侦察敌情,输送粮秣,以及作为后援。

    筹划停当,黄兴环视场中,一字一顿地说道:“大战当前,各军必须懔遵号令,若有不守纪律者,军法从事”

    “是”坐中诸军官尽皆轰然应诺,大家明白,到了此时,其它念头还是暂时丢掉的好,打好眼前的一战才是紧要。

    **军分头行事,忽忽数日过去,情报人员回报,滁州清军正列队向着浦口扑来,此时,**军业已准备妥当,摩拳擦掌,就等着与北洋军狠狠地干上一场。

    “协统大人,前面五里处就进入了浦口境内,探子回报,南军已于浦口构建了防御工事,正挡在我军前进的道路上,大军如何行止,请协统大人示下”

    李厚基所部逐渐bi近了浦口前线,充任前军的某营管带伍皓,已令本营就地驻扎,本人则来到中军向协统李厚基请示。

    “唔,你做得很好。”李厚基拍了拍伍皓的肩膀,又对身边的传令官吩咐道:“传令各部,大军先就地驻扎,稍事休整。派出巡逻队,四周警戒,防止南军偷袭。”虽然滁州大胜,让李厚基吐了一口胸中恶气,但武胜关前大败的阴影仍然压在他心头,因此他此刻虽有些志得意满,仍不忘稳打稳扎。

    “是”传令官领命而去。

    大军休整了好一会,李厚基又发下了第二条命令:“全军拔营,着令第一营、第二营、第四营作为先锋,进攻敌军防线,试探对方火力。”

    浦口鄂军防区的战壕里,此时布防的是陶启元的一标。这一标的士兵,多为武昌光复之后招收的新兵蛋子。虽然,一个月来,这一标经过严酷的训练,已经有了些强军的模样,但全军上下毕竟没有经历战争的洗礼,标统陶启元也不像张国彪那样,是久历战阵之士,没有多少经验,所以,初上战场,全军上下都还有些紧张。

    战壕里,充当低级军官的老兵们,正在纷纷给自己手下的弟兄们打气。

    “三娃子,第一次上战场,感觉怎么样?一会战争打响,你不会吓得niào裤子吧?”

    “程排长,看您说的。俺三娃子可不是吓大的,一会我抓两个北洋兵给您瞧瞧。”三娃子是一个年轻高大的士兵,憨头憨脑的,个子十分结实。他的一家本来住在乡下,后来遇到年荒,庄稼颗粒无收,jiāo不起租,土地被没收,就随着村民们一起来城市里,想找口饭吃。然而,城市也不是穷人呆的地方,三娃子一家乡下回不去,城里又找不到活干,只好全家做了流民,天天挣扎于饥饿与困顿之中。三娃子的幺妹子,只有三岁,就被活活饿死了。好在没有多久,武昌起义爆发,军政fu成立之后,大力救济流民,又开展以工代赈,还从流民中挑选精壮,组成新军。三娃子就在那个时候加入了湖北**军。

    “程排长,我这几天和镇军的几个兄弟jiāo了朋友,听他们说,他们好久没发薪饷了,而且发饷也最多不过5块银元,咱们怎么就发10元呢?”三娃子突然又憨憨的问道。

    程排长傲然一笑:“咱们都督能耐呗。你看南京一光复,藩库就被抢光了,钱都被当军官的放进了自己的腰包,哪有薪水发给士兵?咱们两湖**军官兵一体,领的都是差不多的薪水,自然就比别的军队优厚多了。在咱们两湖,都督说了,要做到‘一人当兵,全家不饿’,要不,当兵的在前线杀敌,家人却在后方挨饿,哪里能对得住拼命杀敌的士兵呢?”

    三娃子憨憨道:“俺也说是咱们都督能耐,镇军弟兄都羡慕得了不得。都督这么厉害,为什么不把南京也接管了,那不就所有弟兄都有薪水发了?”

    “扑哧”

    三娃子的话把程排长和周围的弟兄都逗笑了,大战来临前的紧张感一下子就一扫而空。

    程排长笑得眼泪都流了出来,不过笑过之后,他蓦然觉得三娃子说得还真是个理儿,正要夸他几句,突然耳边传来一个声音:“排长,您看,敌人扑上了”

    程排长转头一看,是担负瞭望的士兵发现了敌情,远处的薄雾中,一个一个的黑点正猫腰前进。

    程排长立即收拾好心情,肃容下令:“弟兄们,全体都有,做好战斗准备”

    ;是我们唯一的域名哟!
………………………………

第130章 战争与和平(二)

    

    第130章战争与和平(二)

    滁州火车站,随着汽笛一声响,一列火车缓缓驶进了站台。

    车mén打开,从上面迅速的跳下了一个个虎狼之士,人人一身灰色军装,从士兵到军官,人人脸上都有些傲然之色。

    靠近车头的一节车厢,许多军官拥着一位军装笔挺、脸色沉毅的精瘦中年汉子,慢慢地踱下车来。只见此人脸容清癯,左胸前一字别着三枚精光闪闪的双龙宝星勋章,戴着白丝手套的左手,稳稳握着挂在腰间的军刀,右手微微握拳,随着身子前行轻轻摇摆。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严谨,一看就知道是久历戎旅之士。

    此人正是所谓“北洋三杰***”之一的北洋之虎段祺瑞,字芝泉。他自xiǎo站练兵时起就成为了袁世凯的亲信,后来又娶了袁世凯的义nv张佩蘅(江西巡抚、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张芾之孙nv)为继室,成了袁世凯的干nv婿。他是最受袁世凯信任的人之一,与冯国璋同为袁世凯的左膀右臂。当初摄政王载沣之所以不得不放袁世凯一马,他在军中制造的兵变假象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宫保这次让我南下,指挥与南方民军的战事,既要‘狠狠地打’,又不能打得‘太狠’,这件事相当棘手啊”段祺瑞严肃的面容下,内心中暗暗嘀咕。他是军人,对于政治,并不抱一定的成见,因此,对于**党,若与他无直接的利益冲突,他就既无好感,也不敌视。

    南下之前,袁世凯差心腹给他送的那封亲笔密函,此时一字一句重新映在他的脑海之中。信的原文很长,大概意思是说:这是咱们北洋团体崛起的千载难逢的时机,为了成就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