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他对外发布的内阁阁员名单是:外务大臣梁敦彦,民政大臣赵秉钧、度支大臣严修、学务大臣唐景崇、陆军大臣王士珍、海军大臣萨镇冰、司法大臣沈家本、农工商大臣张謇、邮传部大臣杨士琦、理藩大臣达寿。并以胡惟德、乌珍、陈锦涛、杨度、田文烈、谭学衡、梁启超、熙彦、梁如浩、荣勋分任备部副臣。
其中,除乌珍为汉军正蓝旗人,达寿、熙彦、荣勋是满人,几乎清一色汉人,与此前皇族内阁恰相反对。民政大臣、陆军大臣、邮传部大臣等几个重要位置,更是由袁世凯安cha了自己的心腹亲信。
然而,细按名单中的人,则能看出袁世凯的尴尬。如发表为海军大臣的萨镇冰已经归隐(海军舰队主力及长江水师也大都已经起义,归附革命军);张謇正在独立的江浙等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任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总理);梁启超仍在国外,理论上清政府对他的通缉甚至都还没有正式取消:梁如浩则正担任广东军政府的交通部部长(故袁世凯内阁用梁士诒署理邮传部副大臣)。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候,清政府早已是朝不保夕,不待智者而后明,因此除了在京的几个人员无法推诿外,简直是有官无人。
不过,在袁世凯看来,这也没什么大不了,只要自己最终能够收拾局面,有的是人投靠。但是,眼下的形势,不能不让他有些慌乱。
自武昌革命以来,先后不过三十余日,中国版图二十二省,已被民军占去大半。备省独立过程中,为清尽命的大员,只有山西巡抚陆锺畸,江西巡抚冯汝骥,及闽浙总督松寿三人;余外封疆大吏,不是预先逃匿,就是被民军拘住,看他平时官声不错不忍加戮,纵他出走。还有江苏巡抚程德全,广西巡抚沈秉堑,安徽巡抚朱家宝等,则竟然附和民军,抛去巡抚印信,一度做上了民军都督;更有甚者,庆亲王的亲家孙宝墒,本任山东巡抚,也为军民所迫,悬起了独立旗来;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籍隶汉军,竞为回师关外的张绍曾、蓝天蔚等人所挟,宣布自任东三省国民保安会长,也是变相的独立。
此时,大河南北,只有直隶、河南两省,还算是没有变动。大江南北,四川民军蜂起,除成都孤城外,早不为朝廷所有。只南京总督张人骏,将军铁良,提督张勋,尚服从清命,孤守危城。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及上海都督陈其美,又组织起了联军,以黄兴为总司令,枕戈待旦,准备进攻南京。虽然,袁世凯派出的援军也将陆续南下,但南京前途,依然可虑。
未完待续)
;是我们唯一的域名哟!
………………………………
第113章 紫禁城的黄昏(二)
“这个孙幕韩(孙宝琦字幕韩),没点担当,也来给我添luàn”袁世凯居中坐着,短xiǎo粗大的手指不经意的敲打着桌面,嘴中气呼呼的哼了一声。
其他人,或坐或立,如众星捧月一般,把矮xiǎo粗胖的袁“总理”拱在中间。见袁总理发怒,许多人都低下了头,不敢与他对视。
“大人,孙幕韩性子一向油滑,首鼠两端,山东虽然宣布‘独立’,但孙幕韩上奏朝廷说是‘奏请独立’,显系受人bi迫,并非甘愿,意存观望之心。只要派一特使过去,不难让孙幕韩取消山东独立。”坐在袁世凯身边的一位身着长衫,气度不凡的中年人,不疾不徐地说道。此人是袁世凯的心腹谋士,素有“智囊”之称的杨士琦。
“杏城(杨士琦字),你看派何人去妥当?”袁世凯闻言气消了些。对于杨士琦,袁世凯心中一向倚为谋主,自后者在李鸿章死后投奔他以来,他一向对杨士琦都是言听计从,而杨士琦也总能不负他的厚望,为他出谋划策,排忧解难。
“此事派陈二庵(陈宧号二庵,注:宧,读yi,非‘宦’)去办就好。”杨士琦瞧了一眼旁边站着的一位戎装男子,指着他对袁世凯说道。
袁世凯闻言点了点头,陈宧虽入他幕府不久,但素有“知兵善谋”之名,更难得的是极会做人,短短时日,就已经极得老袁欢心。
因此,袁世凯转首向陈宧问道:“二庵,这件事jiāo给你,你可能办妥?”
陈宧抱拳道:“大帅放心,山东有段军统(段祺瑞,第二军军统,见前文)的第五镇在,民党翻不了什么làng花。孙大人恐也是受了蛊惑,这才假称‘独立’。只要第五镇官兵稍一威bi,属下再到孙大人面前从容斡旋,山东‘独立’必然取消也”
陈宧的这番话却不是虚夸,他对孙宝琦此人,颇为知根知底。孙宝琦的思想在满清官僚中还算新派,是最早倡言宪政的一批人之一;但此人的行为却极为骑墙,颇受人议。当年他在驻法公使任上,接到湖北籍留学生王发科与汤芗铭合谋盗取的孙中山的文件包,内有机密文件和兴中会会员名单,他施展手腕,一面送还原件给孙中山向**党示好,一面又与庆亲王联络向朝廷表忠,从此与庆亲王结为亲家,为以后的荣升打下了基础。(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好看的小说)
当然,此时,陈宧也没有料到,已经是民军大都督的孙宝琦,在都督任上,仍然不改他骑墙的积习。他一方面接受意味着与清政fu决裂的山东军政fu都督的职位,一方面却仍循旧例在珍珠泉抚署召开司道会议,他寄函外国驻山东官员,通报情况,也仍袭用独立之前所用政fu关防,沿用清朝宣统皇帝的年号。
陈宧心说:这个孙幕韩,真是愚笨,他想两面讨好,哪有这么便宜的事?难免落个两边嫌隙的下场,不过也好,正好做我陈宧的进身之阶。
陈宧的这一番心思自然隐藏得极深,丝毫也没有流露出来。他能进入袁世凯的幕府,并不容易,袁幕中人才济济,他一个新人,想要脱颖而出,就要多花心思,多立功劳。他自xiǎo家贫,常为人取笑,因此他发下狠誓“再穷无非讨口,不死总要出头”,发愤攻读,最后扬名于军界,深得蒙古镶蓝旗出身的权贵锡良器重,才终于有了现在的地位。他与**党人也颇有来往,曾与吴禄贞、耿觐文、张阆材、吕大森、张春霆、陈问淦等人相约,有机会一起推翻满清。他在四川新军第33混成协协统任上时,还有**志士慕其名来策反他,被他以条件不成熟拒绝。他后来任第20镇统制,为人中伤去职,又夤缘于数日前加入了袁世凯的幕府。
“皙子,”袁世凯处置了山东的事情,情绪好了很多,于是又转向另一长衫男子,温声说道,“武昌来的代表孙发绪,在京城也呆了有几天了,据你看来,武昌方面对于和谈,究竟有多少诚意?”
被称为“皙子”的是一年约近四十岁的中年男子,正悄然站立在袁世凯身旁,长方脸,中等身材,气质儒雅,器宇非凡。此人就是以“帝王师”自任,以“倡君宪”知名一时的杨度。前些年,清政fu关于“立宪”的文件多出于他之手。朝廷宣布预备立宪之后,他受袁世凯、张之dong联名保荐,说他“精通宪法,才堪大用”,于是进京出任宪政编查馆提调,候补四品(他仅有举人功名)。袁安排他在颐和园向皇族亲贵演说立宪精义,极力主张开设民选议院。杨度和袁世凯私jiāo颇深,关系非同一般,又怀有知遇之感。他认定袁就是他要找的“非常之人”,因此对于袁世凯的事业非常尽心尽力。当年摄政王载沣要杀袁世凯时,杨度竟敢拒不草诏,冒死论救。武昌起义爆发,朝廷不得已重新起用袁世凯,杨度立刻赶到袁世凯的身边,成为了袁的幕僚。
“明公,不要在乎别人有多少诚意,只要这天下大势是非明公出来收拾局面不可,识时务者就只能向明公投诚,若明公掌握不了大势,就算此刻对方再有诚意,也随时可能变卦。”杨度正色道。
旁边许多人对杨度这等在老袁面前直言无忌的做派,都有些侧目。也只有杨度杨皙子才能如此轻狂,如此恃才傲物。
不过,袁世凯却不以为忤,微笑道:“皙子说得是,我有些心急了。”
“明公也不完全是心急,如今京城内外、大江南北的局势也确实堪忧,有越来越不在明公掌握之中的危险”杨度却没有见好就收,更加直言无隐起来,“如今天下有土崩瓦解之势,北洋军却久战无功,民党甚嚣尘上,若再克南京,恐怕就是一片‘北伐’的呼声”
杨度迈了一步出来,侃侃而谈起来:“度不敏,以为为明公考虑,最好的情况是以北洋兵锋抵于武昌城下,而放弃南京,如此一来,民党只有与明公和谈,而朝廷也只能让位于明公……”
“皙子慎言”杨度话没说完,就被杨士琦从中打断。
“这里都是自己人,无妨”袁世凯挥了挥手,示意杨度继续说下去。
;是我们唯一的域名哟!
………………………………
第114章 紫禁城的黄昏(三)
杨度点了点头,继续说道:“只是以如今的局势看来,兵指武昌已势属不可能,若仍将攻击重点指向湖北,就算攻下武胜关,也是兵连祸结,不知伊于胡底?所幸湖北方面颇识大体,这一点从他们只是稳守武胜关一线,不曾派人出关sāo扰河南可见。且如武昌代表孙发绪所言,只要明公能促使清室退位,则湖北方面亦愿意拥戴明公。但是上海方面,却有些棘手。明公虽然早就派出密使,但恐怕很难与上海**党谈拢……”
袁世凯一边听着杨度的分析,一边就想起了他分别派往上海和武昌的特使发回的电报,眼睛不知不觉就半眯了起来。
袁世凯派到上海的密使是他身边重量级的人物唐绍仪,后者自他在朝鲜最初发迹时就追随于他,是他的重要助手,两人共事已有二十多年,jiāo情极为深厚。
唐绍仪是1874年官派留**童出身,曾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思想开通,是袁世凯身边最适合与南方谈判的人物,所以,这一次袁世凯委他为全权代表,秘密奔赴上海。唐绍仪此去有探路性质,不过,袁世凯早已决定,几天之后就要公开发布他为南北谈判朝廷方面的全权代表。
然而,现在……
袁世凯不自觉的rou了rou太阳xue,感觉有些头痛。这几天的朝议也有些纷luàn的一齐涌现在他的脑海。满清部分少年权贵也太不知进退,竟然在这个时候还叫嚣非用武力扫平**党不可,绝不同意和谈。每天上朝他们都要围着袁世凯,催bi他快速进军,责骂他顿兵不进,居心叵测。
袁世凯虽不跟他们一般见识,但每次下朝还是惹了一肚子的气。以至于这几天都很少上朝,有什么事就在自己家里处置。这样下去当然不行。哼,这帮权贵,真当我袁世凯不敢施辣手?袁世凯有些赌气的想道。不过,一定程度上,他拿这帮权贵还真没辙,动他们吧,会被人说嘴,说欺负人家孤儿寡母,不动他们吧,他们就像苍蝇一样,嗡嗡嗡嗡的,着实讨厌。
袁世凯这个时候还不知道,那帮满清少年权贵,也很快就要秘密聚议,商组宗社党,密谋打倒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以毓朗、载泽出面组阁,铁良出任清军总司令,然后与南方**军决一死战。那时候,他就更要头痛。这是后话,暂且揭过不提。
且说唐绍仪到了上海,民军方面推出的谈判总代表是伍廷芳。两人磋商了几次,具体的情况,唐绍仪已经发给了袁世凯。
“哼,要我bi迫清室退位,将来民国告成却没我什么事,这帮民党人物也太不更事,气焰也太过嚣张”袁世凯脑子里闪过那封电报的内容,心中冷笑。又想到他派往武昌的刘承恩、蔡廷干发回的报告,虽说报告说得花团锦簇,似乎清室退位,湖北方面就唯自己马首是瞻,袁世凯却并不感到欣慰,反而隐隐有些不安,但又说不上来不安何来。不过,如今他与湖北方面毕竟是互派了密使,有什么事情都可以及时磋商,至少双方的关系更进了一层,而武昌方面也比上海方面“晓事理”多了,至于将来的事情,将来再看吧。袁世凯这样思量着的时候,他并不知道,武昌方面与他沟通的渠道,都由王麟一手秘密“把持”着,并不代表武昌方面文武官员的“公意”,甚至可以说,要是公开讨论的话,即使王麟威望再高,恐怕他的主张也很难被其他人完全接受。
袁世凯振作精神,却听杨度仍在那里口若悬河地继续说道:“……要使**党同意明公的谈判条件,就必须先狠狠打击他们的气焰,因此,即使南京最后必须放弃,也必须在军事上让民军遭受重大的挫折。若明公能在打痛民军之后,主动放弃南京,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