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辛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血色辛亥- 第1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地减少了这一方案推行的阻力。

    然而,仍然有许多地主,在一开始的时候,对于这个方案,非常抵制,这种抵制,更多是出于一种误解和传统中国有钱就置地的习惯。就连王麟的父亲,对于王麟的这一做法也有些不理解,然而他却不得不支持自己的儿子。

    正如同这个时候大多数的士绅一样,王家大大小小也算个地主,名下的土地也有数百亩。

    为了推行“三七五减租”,王麟劝告乃父,将土地近乎无偿地转让给了承租人,他的这一做法,得到了一些革命党人的效仿。四川忠县的首富,革命党人吴恩洪,也将自家的大部分田产无偿地转让了出去。

    不过,这种行为毕竟不可能为大多数人取法。王父把土地转让出去,就暗暗气闷。两个儿子中,大儿子有了如今的身份、地位,就不去说他了,小儿子竟也效仿乃兄,投入军中,把家族的生意完全抛在了一旁。这还不算,这小子如今有大哥撑腰,竟然不同意自己给他安排的联姻,说什么“包办婚姻要不得”。这可让老头子气得够呛,在家里一言九鼎惯了,王父心中一时还适应不来如今他这个大放异彩的儿子。好在,王父也是极为精明的人物,对于儿子的所有做法,他即使不理解,公开场合也是完全支持,为此他差不多把家族生意都停下了大半,而不是听凭某些亲友的撺掇,把自家的产业转移到两湖来,大办特办。笑话,自己的儿子是要做大事的人物,岂能因为些许阿堵物败坏了名声!
………………………………

第219章 大选前夕(一)

    第219章 大选前夕(一)

    1912年余下的日子里,川鄂湘赣四省的三七五减租,在武昌巡阅使署的坚决而周密的布置下,缓慢然而稳步的渐渐施行,这一政策自然得到了佃民们的无任欢迎,各地抗租的sāo动也就逐一平息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 书 网'

    地主们对于这个政策,在一开始多数是有着很大的抵触情绪的,然而,政fu展示出来的决心,让明白人都晓得绝不能公然对抗。好在,政fu公布的补偿措施,也让许多人看到,自家失之东隅,未尝不能收之桑榆,尤其是一些风气大开的地方,地主们对于这一政策,还表现出了审慎的欢迎,毕竟像张季老等前辈的例子都证明了,长远来看,投资于工业,其利润是要远远高于农业的。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和政fu“讨价还价”,把补偿争取到一个“合理”的份额。士绅们对于这一点,也早有许多经验,现在不过是把以前的“乡议”换成了在议会里面争论罢了。而议会里面,士绅的代表,至少也有一半的名额,他们对于未来,还是十分乐观的。

    川鄂湘赣四省推行的这一新政策,慢慢地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邻近各省。最早效仿的是如今军事力量也已基本掌握在了王麟手里的江苏省。然而,尽管江苏议会议长张謇高调支持“三七五减租”试行条例,并在议员中间尽力疏通,江苏省议会却依然投了三次票,才勉强通过这一方案,还加了一条补充规定,各县是否照此办理,得由当地县议会投票决定。自然,这一规定使得这一条例在许多府、县成为了具文,此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都没能真正施行“三七五减租”方案。

    浙江、安徽、广东、福建等省革命党人当政的一部分地方,也有效仿王麟推行“三七五减租”的,不过,1912年的时候,这样做的地方依然是少数。一者,他们对于地方掌握的程度,远不如武昌当局;最主要的是他们辖内并没有大规模的兴办工商业,也就没有足够的基础去推行这一政策。

    因为王麟的影响,南方的各地政fu都在积极地倡导着“改善民生”的时候,北京的要人们,则正在为着即将到来的全国正式大选着忙。

    中南海总统府宴客厅里,此时觥筹jiāo错,宴席上,袁世凯正在与他身旁一位风度翩翩、气色极佳的长袍中年,极为亲热地说着话。

    “卓如老弟,共和建设,还是需要咱们这样的稳健派才行啊!革命党都是一帮年轻人,毫无办事经验,哪里能靠得住?革命党的两位首领,孙文是个‘大炮’,黄兴是个半吊子的军人。如今大选在即,若是革命党得势,将来国事就要处处掣肘,不知伊于胡底了呀。你说是么?”

    在座的除了这个被袁世凯呼为“卓如”的中年人,都是袁的心腹左右,因此,他说起话来毫无顾忌。

    这个中年人,也就是几个月前刚刚回国、如今国内第二大党的党魁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年纪不到四十,却是国内读书人中名气最大的人物之一。他六岁学完五经,九岁能够写千字文章,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22岁就成为了戊戌维新期间享誉全国的上海《时务报》的主笔。

    他的一支笔,被许许多多的人认为是有魔力的,上过新式学堂的青少年,无论赞成或反对,可以说没有没受到过他犀利的文字洗礼的。不少青年读到他的文章都是如痴如醉,如癫如狂,甚至由此走上他本人所并不赞成的革命道路上去。革命党元老谭人凤、胡汉民等人对于梁启超没有什么好感,但也承认梁“启迪国人,功诚匪浅”。

    戊戌百日维新之后,梁启超不得不亡命日本,一去就是十余年,如今才得回来。不过,对于国内的政治,自清末预备立宪以来,他还是发挥了相当大的影响力。清廷派往国外考查宪政的五大臣的报告,就是他代笔的。清末立宪派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团体“宪友会”,也是奉他为精神领袖。

    此外,北方军界的“士官三杰”的吴、蓝、张等人,也与他jiāo情深厚,蒋百里、蔡锷等人更是对他执弟子礼。武昌起义爆发后,在袁世凯出山前,他本来有借助吴、蓝、张等人的军事力量,夺取北京政权一展抱负的计划,但是随着袁世凯的出山、吴禄贞的被刺,他的这一想法,只能黯然落空。

    此后,他只得随着国内局势,调整计划。在曾今屡次徘徊于革命与改良之间的梁启超看来,革命党能破坏,不能建设,何况康梁一派与同盟会旧怨太深,他与孙、黄合作是绝无可能,反复思量,他只好选择与同样有些历史过节的袁世凯“合作”。

    戊戌年,袁世凯的行为虽然不像康梁一直宣传的那样是背后捅刀子,出卖光绪换取自己的富贵,但康梁一派对于袁世凯,口头上一直是深恶痛绝,康有为到现在还不能“原谅”袁世凯的“出卖”。

    梁启超则不顾乃师的反对,当袁世凯露出了拉拢他的意向时,两人一拍即合。当1912年初袁世凯致电推崇他“抱天下才,负天下望”,敦促他回国时,他给师友信中称:“鄙人既确信共和政体万不可行于中国,始终抱定君主立宪宗旨:欲求此宗旨实现,端赖项城,然则,鄙人不助项城,更复助谁?……吾自信,项城若能与我推心握手,天下事大有可为。虽然,今当举国中风狂走之时,急激派所最忌者,唯吾二人,……以拨luàn论,项城坐镇于上,理财治兵,此其所长也。鄙人则以言论转移国民心理,使多数人由急激而趋于中立,由中立而趋于温和,此其所长也。分途赴功,jiāo互为用。”

    此刻,端坐席上的梁启超,闻得袁世凯的话后,微微一笑:“大总统高见,启超极为认同。共和的建设,需要依赖健全的政党,革命党多数分子思想太过激进,手段太过激烈,怕是难以成为守秩序的政党呢!”

    梁启超暗暗感叹,自己本来不太赞成中国这么快就建立共和,尤其是用暴力革命的手段建立共和,毕竟中国的社会基础还没有达到实行共和的程度。不过,如今共和制度既已建立,那就无法再退回去,“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这块招牌也是万万不能丢的。然而,中华民国毕竟只是一个不足月的孩子,身体很瘦弱,不得不需要特别呵护,否则难免要带来种种混luàn。如今的时局,最好是能有一个稳健的政党作为中流砥柱,那么革命党再激进,也都无需太过担心了。

    梁启超一边想着,一边听到袁世凯叹了口气:“是呀!现在革命党就是气焰薰人,临时参议院占了一大半的席位。前些日子,中央的许多法案,都被参议院否决。不少法案本来是中央急切需要施行的,革命党的议员却纯粹为着党派的意见,就否决了。我这个大总统,老实说做得很头痛!”
………………………………

第220章 大选前夕(二)

    第220章大选前夕(二)

    梁启超并不知道,袁世凯的一番话半真半假。

    如今,袁世凯与**党的“蜜月期”还没有过去,**党的首领们多数都无意于与他为难。孙文正风尘仆仆,到各地的铁路公司视察,顺便演说他的民生主义。黄兴则赶回了上海坐镇,为着即将来临的国会议员大选做准备。

    国民党自宋教仁以下,则在忙着招收党员,指导各地建立国民党支部,对于政府的行政,尚无暇顾及。

    而内阁总理赵秉钧又是袁世凯的心腹之人,赵氏内阁也差不多都是袁记人马,对于老袁顺从得很,比起唐绍仪内阁来,此时袁世凯可以说大总统做得十分顺心。

    然而,临时参议院的那些临时参议员们,却还是给袁世凯找了许多“麻烦”。

    这些临时参议员,多数都是各省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的激进的**党人,眼高于顶,目无余子,信奉“议员神圣”,不要说袁世凯,就是孙、黄和宋教仁,也未必能使他们心服。当初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宋教仁出任内务总长的提名,就是他们否决的,孙、黄的对日借款协议,也是由于他们的极力反对,

    这个以**党人为主(前同盟会员约占五分之三以上)的临时参议院,自然而然是激进而好斗的,对于政府“先天的”站在一个监督的立场,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就是如此,更不用说如今的袁氏北京临时政府了。

    而袁世凯的做派,也有许多方面是让这些前**党大摇其头的。说穿了,老袁毕竟只是一个前清的大官僚,辛亥之前,镇压**党的事情,他虽然没怎么做过,甚至面对前去策反他的**党人,他虽然无动于衷,却也并不为难,但多数**党人打从内心里,是对他不怎么信任的。

    更让**党不爽的是,袁世凯与孙、黄晤面之后,政府用人方面却更多的启用前清的旧官僚,而其中的许多人,与**党是不无宿怨的。

    这个**党人为主的临时参议院自然要还以颜色,善后借款和北军入陕两件事上的弹劾案,就很让袁世凯头疼了一阵子。

    如今,袁世凯东挪西借,虽然财政上不至于像南京临时政府那样没有办法,但依然有着很大的困难。袁世凯没有金手指,他能想到的解决财政危机的办法,无外乎对外大借款,以盐税收入(全国盐税年收入约4750万两)作抵,向六国银行团商借2500万英镑的贷款。

    可是,此时,德国已经与武昌方面展开了秘密合作,对于向袁世凯贷款就没有多少热情,而英、俄两国分别由于藏、蒙问题,也有意为难,以致大借款谈判,一直难有结果。北京临时政府的财政总长,已经由熊希龄换成了周学熙,在周学熙的“巧妙”周旋下,大借款好容易有了点眉目,却又因为条件苛刻、让利太多,在临时参议院遭到弹劾而搁浅。

    派兵入陕一事,也引起了很大的波澜。

    袁世凯本来打着如意算盘,要把陕西牢牢掌握在北洋军手里,最好顺便把陕西都督换成曹锟这个“自己人”。可是,他的这一希望也不得不落空。

    袁世凯一想起此事,不能不十分生气。这个张小子,竟然摆老夫一道

    此前,陕西都督张凤翙,已经露出了向中央输诚的意思,请中央军入陕,也是他的建议;然而,曹锟的第三师才到潼关,陕西方面却又出尔反尔,声称陕西地方的两个师足以绥靖地方,再加派一师驻防,未免要加重地方负担。

    袁世凯自然不甘心,电令曹锟继续前进,一时间潼关前阴云密布,几乎就要战火重启。

    眼见同为国民党员的张凤翙“有难”,临时参议院的同志们自然要伸出援手,对于中央政府的行为,严厉谴责。这个时候,袁世凯还不愿触犯众怒,只得打消原来的念头,电令曹锟所部就地驻防。

    ………………………………

    “大总统,共和国家,国会的确是重中之重,在所必争。”梁启超听了袁世凯的“抱怨”,微微一笑,似乎胸有成足。然而,他的内心却也有些焦灼,如今国民党占了先手,气焰熏天,国内第一大党的地位,短期内几乎无可动摇,自己虽然抱负远大,但是进步党的势力还是远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