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安乐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安乐侯- 第4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陛下,我大辽的火器,可还入得法眼?”刘六符此时对李元昊微微躬身问道。

 第932章 等待作画的白纸

    刘六符这话虽然是在问李元昊,可也是说给新西夏的大臣们听的。

    李元昊点了点头,“辽国的火器还不错,却不知比之宋国的火器又如何?”

    这话问的有些刁钻,刘六符还真不好回答。

    略一沉吟,刘六符才笑道:“外臣只是个文官,却是没有上过战阵的。但是我大辽将士能与宋军战个互有胜负,想来这火器水平也是不相上下的。若是新西夏的将士们,也有了这等火器,便足可与宋军交锋。若是再勇猛一些,夺回西夏故地又何尝不可。”

    夺回西夏故地,这可是新西夏君臣们的一块心病。

    尤其是李元昊自己,自迁徙以来的这些日夜,无不想着如何去夺回故土。

    可是形势比人强,党项的人马骑射并不差,但是面对宋军的火器,却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无论是野战还是攻城战,都已不是宋军的对手。

    如今辽国使节将火器摆在自己的面前,哪怕依旧无法将宋军击败,但至少也不会面对宋军之时毫无办法。

    可是李元昊也明白,这是辽国在利用新西夏,故意给宋国树立仇敌。

    明知道辽国打的如意算盘,李元昊却感觉自己不得不上这个圈套。

    眼看着宋国有了火器,现今辽国也有了这等犀利的火器,新西夏若是手中没有这等火器,怕是接下来便会不妙。

    无论是辽国还是宋国,只要腾出手来,怕是都会对新西夏有所不利。若是自己手中没有火器,总是感觉不踏实啊。

    野利仁荣此时开口道:“贵使,那火箭弹我看着威力倒是十分的巨大,但是火炮这等火器,实是粗笨无比,而且威力亦不大。若是我们只要这火箭弹的制造之法,不知道是否可行。”

    刘六符哈哈一笑道:“火箭弹虽然看上去声势不小,但是那只是针对兵士的杀伤。若是攻打城池的话,还是火炮更加好用一些。那一枚炮弹便将近十斤,被打出两里远,足可了砸的城砖粉碎脱落。若是用来对付步骑兵将,被炮弹轰中了的话,则当者更是瞬息崩碎。”

    “五千两黄金,我新西夏可购买这火箭弹的制造之法。”李元昊此时看向刘六符,他的话有种不容质疑的态度。

    “陛下,野利兄,真以为买了火箭弹的制造之法,新西夏便自己能仿造出火炮不成?”刘六符在出使之前,早就得了郭喜的叮嘱,因此早有防备,“那火炮制造之法甚为艰难,新西夏若是自行制造,怕是不花费个十余万两白银,是无法造出来的。这等火器最是危险,毫厘之差便会爆炸出事。最后的结果,只怕比从我大辽手中购买还要付出更高的代价。”

    李元昊与野利仁荣互相对视了一眼,却是对刘六符的话信了几分。

    若非如此,对方也不会如此自信的将两样火器都送到新西夏来。对方就是笃定新西夏不是那么容易仿造,才会这么做。

    而且刘六符所说的危险,也并不是乱说,容不得李元昊君臣不相信。

    张元这时开口道:“只是贵国所要的价格实在太贵,我朝虽有心,却无力承担。如今国库之中,也不过只有十余万两白银罢了。若是购买火器的制造之法,最多只能出得起十万两白银。”

    这不过是个托词,对此刘六符早已有备。

    “这倒不妨事,来之前我皇便曾对我言道,若是贵国钱财一时不足,可以用牛羊来充数。一头牛可值三两银子,一只羊可抵一两银子。想来新西夏不缺牛羊,只须以这些牛羊来抵便可。”刘六符哈哈一笑道:“陛下若是真想换取这两种火器制造之法,用足够多的牛羊也是可以的。”

    李元昊和手下的大臣们,这时再傻也明白过来,辽国这次来便是要出售火器制造之法的。但是对方又不想白送,无论如何也是要新西夏付出代价才成。

    有心不要,以此来吊一吊辽国的胃口。可是这等军国重器,若是没掌握在手中,却也太过没有安全感。

    李元昊想了想,终是点点头道:“既然如此,我朝便出一半金银,另一半用牛羊来抵可否?”

    对于李元昊所提出的要求,刘六符没有什么不能答应的。只要对方肯拿出等值之物,刘六符就一定会答应。

    当下双方便互相约定了交易方式,敲定了交接办法。

    虽然付出的代价不小,可是新西夏君臣上下,对于能得到火器的制造之法,皆是比较期待的。

    尤其如今的新西夏的西面也不太平,塞尔柱帝国正与新西夏隔着西洪河对峙。

    当初的喀剌汗国,乃是塞尔柱帝国的番国,而两国的信仰也相同。

    但是党项将喀剌汗国给覆灭了,这便使得塞尔柱帝国,对于这个新西夏政权,产生了极大的敌意。

    所以,塞尔柱帝国便在西洪河的西岸不断增兵,对新西夏造成了不小的威胁。

    李元昊无疑是个有着极大野心狂傲之人,但是对于塞尔柱帝国这样的大国,一样也不敢轻忽。

    何况新西夏不过是刚刚建立,李元昊也怕无谓的消耗,使得本就人数不算多的党项一族人数变得更少。

    如今只要将火器制造之法掌握,那么新西夏对付塞尔柱便有了一些底气。

    新西夏的牛羊和金银钱财,便如同流水一般,往辽国境内送去。

    而新西夏的工匠们,也都被送到了辽国境内,向着辽国学习火器的制造方法。

    足足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辽国的火器制造之法,才被新西夏完全学会。

    大宋在这些时间也没闲着,官家励精图治,使得大宋上下的面貌为之一新。

    虽然表面上看,大宋只不过是变的繁荣了一些。但是实际上,如今的繁荣与以往的繁荣,并不能算是一回事。

    如今的繁荣之中,有相当的一部分,是范宇暗中发力。是他使得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借了永昌隆商号的影响力,鼓励民间建立各种作坊得来的。

    而在大宋各个路的辖下,只有河西路是范宇最青睐的。

    首先是河西路这个地方,赶走了党项之后,也没有什么大族留下。

    这样的情况下,张唐卿等人又都是在河西路担任要职,河西对于范宇来说,便好似成了一张正在等待作画的白纸。

 第933章 竟还能这样

    早在覆灭了西夏之后,张唐卿便被委仁为河西路转运使。

    而杨察和徐绶两人,分别为提刑按察使和提举常平使。苗振则是兴庆知府,杨谔为西平知府。

    这样一来,范宇对于整个河西路的影响,便可通过这五个人来达成。

    当初这五人,便是因为与范宇较近的关系,被政事堂调去了瓜沙二州的飞地。如今都成了路一级的官员,也算是功成名就。

    但是正因为如此,他们的身上也打上了范宇的标签。

    当然,这只不过是外人的看法。

    在他们五个人自己看来,对于范宇也非常的佩服。

    早先范宇对西北之地所提出的预判,现今回过头来细细思索,真的是不服不行。

    河西战后重建,朝廷给了不少的钱财物资,这便是给他们一个大展拳脚的机会。

    而且以张唐卿为首,诸人与范宇从来未曾断了书信往来。

    时常在书信之中,讨论如何规划河西之地。

    因为河西之地属于重建,在范宇看来,完全可以当成一块实验田。

    首先,河西这个地方是陆地商贸的重要东西通道。其次,河西虽然风沙不小,但是面积广大,有良田有牧场,农牧生产完全可以满足本地需求。最后,便是这个地方水力矿业丰沛,可以兴建一些工坊。

    范宇给张唐卿等人去信,便提到了河西多有煤铁金铜诸矿,可以此为基础,大力发展当地工坊。

    并提出,只要张唐卿等人提出需要相关人才,他这边就会从百工技院和造作院中派出相关的匠师前往。

    原本范宇就给张唐卿等人讲过一些后世的经济之道,而张唐卿等人都是少年进士出身,并非迂腐的老学究,也很容易能接受一些后世的观点。

    而且几人本就是同年,自然要互相抱团,必须要有些成绩,才会有将来的进步空间。

    如今虽然只过去了多半年,但是这一年的夏秋两赋,可也都收了上来。

    河西因为战乱初平,所以农牧是免除赋税的。但是工商之税,还是要收上来的。

    即使是河西走廊的关税归了永昌隆商号,但是整个河西路的商税,也依旧收上来了三百万贯之多。

    大宋此时天下共分为二十路,燕云路是初定,没什么可说的。

    河西路也只是平定了一年而已,却是能有三百万贯的税收,实是惊掉了许多人的眼球。

    要知道,如今大宋全国去年一年的税赋,加起来不过八千余万贯。

    虽然河西路还不到平均值,可这只是一个刚刚平定一年的边远贫瘠之地啊。只用了一年的时间,便使得这样的地方能收上来如此多的赋税。那么假以时日,将来彻底的抚平战乱的创伤之后,会是何等的光景啊。

    按理说,地方能治理到这个情形,就是个地方大治。如张唐卿、杨察、徐绶等人,都是会得到提拔的。

    但是他们都太过年轻,再加上河西之地刚刚平定一年。所以朝廷虽然对他们几人有所嘉奖,却并没有调动。

    在范宇看来,不将这几人调动其实也是再好不过的,以免人走而政息。

    正可借着几人在河西,使河西出现一批工商业的受益阶层。

    而这个受益阶层的选择,其实也非常容易,那就是那些宋军将士和家属。

    所以河西之地的工坊,最明显的标志,便是这些工坊的幕后,或多或少都有军中将门的影子。

    而永通钱庄在这其中,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河西无数的工坊,都背着永通钱庄的贷款。

    虽然永通钱庄对于河西重建进行了极大的帮助,但也间接的控制了这些将门工坊。

    河西尽管初步形成了将门工商集团,可也仍旧处在皇家财团的控制之下。

    范宇在三司使程琳进呈了秋赋的汇总之后,便也寻了个时间,与宗室赵允初一同入宫,向官家汇报永昌隆商号和永通钱庄的账目。

    这一年的变化,是让官家赵祯感觉顺理成章的,却又是非常陌生的。

    大宋的变化之大,简直异常惊人。

    这使得官家赵祯,产生了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可是当一组组的数字,被陈列在赵祯的眼前之时,却又让他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

    永昌隆商号仍旧在出售海外的土地,而且地价也因为大一琉求岛航线开通,而正在逐步升高。海外的所属船队,也常常往返于室利佛逝、安南、日本等地。虽然运出去的是一船船的精美铜钱,但是运回来的,却是一船船更加珍贵的金银,还有大量的铜锭,和更加巨大数量的稻米。

    官家赵祯看着这一组一组的数字,不由得喜上眉梢。

    尤其是看到河西的那些将门工坊,都是从永通钱庄贷款,就更是眉开眼笑。

    只是发现了永昌隆商号的船队,运送回大量的海外稻米,使得大宋境内的粮价也受到影响而下降之时,便皱起了眉头。

    “允初,我大宋如今的粮价下跌,固然对于百姓是件好事,但也不算太好。”官家赵祯叹了口气道:“米贱伤农啊。”

    赵允初脑门当场便见了冷汗,这差事难道自己办砸了?竟被官家这般说。

    “官家,这是臣欠了思量,明年便不会如此了。”赵允初急忙拱手道。

    范宇却并不这么想,而是向官家躬身道:“官家,我朝人口亿万,远超如今已知诸国。这粮食宁肯多,却不能少啊。如今虽然粮价下降,却也有得是办法将之用掉。官家可放开酒水买卖,允许民间卖酒。另外察查各地的常平仓,以补不足。如此一来,即使年年从海外买来无数的稻米,亦尽可消化得掉。”

    官家赵祯是个仁厚之人,听了范宇话,却还是愁眉不展。

    “但是米贱伤农,只要永昌隆从海外买粮,这粮价便一直涨不起来。那些农户,怕是也没有多少收入。皆是朕之子民,如何能薄待之。”官家赵祯颇为怜惜的道:“更何况,百姓们若是困顿不堪,岂不是要挺而走险。”

    “官家仁厚爱民,臣亦感同身受。”范宇拱手道:“但是我大宋立国至今近百载,朝廷亦不禁田地买卖。大宋之田地兼并严重,已近半为大户所有,粮价贵贱于农户,实无太大的关系。莫如鼓励工商,使农户多余之人以从百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