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可以了。”正在众人有些疑惑之时,范宇便喊了停。
当下一数,只不过是百息的时间,便压制出来七百余文铜钱。
这个效率放在大宋,已经算得上极高。
“侯爷,可是在计算这压制铜钱是否合算?”许当笑道:“这铜板里都按侯爷吩咐,是掺了从南洋运回来的锡的。铜板之中,铜占了七成,锡占了两成,还有一成都是铅锌之属。钱色略有青色,却是上好的青钱。”
范宇命人将这些铜钱收起,送到自己的马车上去。
“此事我当上报于官家,请官家定夺。”范宇对许当笑道。
离了造作院,范宇很快便乘坐马车到了宫城之前。
让人抬了刚刚制出来的铜钱,范宇便去了崇政殿外求见官家。
很快便有小黄门过来,将范宇领到了崇殿上。
“臣安乐侯范宇,见过官家。”范宇急忙行礼道。
赵祯对范宇摆了摆手道:“卿家免礼,不必向朕行这许多虚礼。看你如此风风火火面带喜色,想来是有什么好事发生。对不对。”
“官家真乃料事如神,竟一眼便看出来臣的不同之处。”范宇先拍了个马屁过去,才又道:“自上次向官家提起铸币之事,过去了这些时日,今日臣便是来向官家报喜的,那造币的机器已然可以使用。只等官家给三司使程琳说一声,便可大量制造这些机器。臣还带了一些制币的样子,都是刚刚制好,请官家一观便是。”
说着,范宇便打了从马车上便带过来的包裹,放在地面上打开。
随着包裹被打开,一串已经穿好的铜钱便展示在殿中所有人的眼前。
第853章 开了眼界
陈琳上前,将这一串铜钱捧了起来,送到了官家赵祯的旧案上。
虽然是过了一下手,陈琳却也吃了一惊。
这些铜钱与那些铸造出来的铜钱大有不同,相比起来可要精细的多。
不但其上光滑没有毛刺,其上的字迹亦是十分清晰,再加上其中更加细小浮现的花纹,可是令人爱不释手。
当官家赵祯看到这串铜钱之时,立刻也露出吃惊之色。
甚至于口一张开便有些合不拢,使得赵祯差点叫出声来。
“这、这真是安乐侯新造出来的吗?”赵祯盯了那些铜钱半晌,这才开口道。
摆在桌上的这些铜钱十分光洁精致,没错就是精致,远比那些浇铸出来的铜钱看上去精细光亮的多。
“回官家,这是臣看着冲压铸币机当场压制出来的。这一串铜钱有七百余枚,只用了百息时间便压制成了。”范宇笑道:“这等精美的铜钱,若是流通于市,百姓们定会愿意使用这新钱。不但是百姓们愿意用这新钱,周边各国也会大量的使用这新钱。”
官家赵祯猛的抬头,迟疑道:“我大宋的铜钱,如何能给别国使用。原有的旧钱,各国便用许多货物大量换取之后运走,使得我大宋如今有了钱荒。若是再将新钱也换走,岂非让我大宋更是缺少钱用。”
这一次轮到范宇愕然了,一想便又释然。显然如今的大宋统治阶层,并没有对于掌握货币权的一个清醒认识。
“官家,各国都用我大宋的钱,才是好事。”范宇连忙拱手道:“只要我大宋有铜,便可去各国购买铜矿或是铜锭,甚至直接购买他们自己所铸的铜钱。同样轻重的铜钱,不如我大宋的铜钱精美,其价必低。只从这上面,我大宋便可赚不少的钱了。”
范宇讲复杂了,怕官家听不明白,便举了个最简单易懂的说了。
赵祯一想,竟然还有这种路数,看向范宇的目光都有些变了。这是朕的安乐侯还是个奸商?真是……黑心啊。不过,这对大宋有好处,对自己这个官家也有好处,确是没什么可指责的,反而让他颇有些兴奋。
“如此说来,我大宋的钱流出国外,也是一件好事了?”官家赵祯开口道。
“官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只要我大宋的钱,为周边各国所接受流通,那么我大宋便掌握此国的经济命脉。”范宇趁机道:“臣再简单的举个例子,若是越国盛产稻米,我大宋制了无数的铜钱,去其国中购买。其地米贱,定然可购买许多稻米,甚至是买光。而越国的米都卖光,这米价岂不是又要涨到天上去。那时再将这稻米都卖出去,便可将花出去的铜钱都收回来,还能白赚许多稻米。若是占城国向也向越国出售稻米,那我大宋便连占城国的稻米也买光,到时占城米价也高涨上去,下场与越国也是一样。”
“官家,这钱用的好了也是利器。若是其国不臣,则旦夕之间,可使之民不聊生因而覆亡。”范宇拱手道。
赵祯听完范宇的话,不由得眼角直跳。你给我说什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原来是这个意思,直接砸钱便能砸成王土王臣。若是真能如此,那就太好了。听这意思,不用动刀兵,便可使四海臣服,实是莫名的激动。
但是赵祯却又觉得不太真实,便摇头道:“扯得有些远了,陈琳,让去将三司使程琳请来。”
陈琳急忙躬身领命,去殿外唤过一个小黄门,命其去请三司使程琳相公。
没过多久,程琳便来到了崇政殿中。
看到了摆在自己面前的新铜钱,程琳也十分惊讶。
“我朝的新铜钱,竟然可以做到如此精致美观,真是让臣大开眼界。”程琳不由赞叹道。
“此乃安乐侯领着造作院,造了冲压铸币机,用机器所压制的。”官家赵祯指了指范宇,对程琳道。
范宇拱手笑道:“官家,臣不过是吩咐一声罢了。若无百工技院、大宋科技学院和造作院一同出力,怕是根本制不出来这些精美的铜钱。以前工匠们地位低贱,也没有人研究工匠的学问,自然是造不出来。如今这些工匠们开始读书,便将各类工匠的学问发扬光大。上承鲁班偃师之技,再揉格物致知之学,实是令人叹为观止。”
如今为了让大宋继续在技术发展的道路上走下去,范宇一点也不居功,反而将这些功劳,统统都让与了工匠们。
程琳身为三司使,亦是文官中的领袖级官员,他看范宇便十分顺眼。
除了范宇替三司解决了不少难题之外,还有范宇这种不居功的态度。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安乐侯之所为,颇符老庄之道,‘夫惟弗居,是以不去。’。”程琳点头笑道:“在我看来,若无安乐侯居中调度奖惩,使工匠们读书为官,他们也无这般卖力。安乐侯这爵位,实是官家封赏的最值的一回。”
这话一说出来,既将范宇给狠狠的夸奖了一顿,也透着智慧和幽默,却是使得官家也不由为之大笑。
官家赵祯笑完,便对程琳道:“程卿说的好,朕是不会忘了安乐侯的功劳的。你那知事通判也做了许久,且屡有建功。今加从三品正议大夫,仍领造作院、百工技院、大宋科技学院诸事。”
范宇原本的官职只是个五品的知事通判,如今一下子跳到了从三品。官家这个赏赐,不可谓不重了。
“臣谢过官家,此乃臣分内之事,却得官家如此封赏,臣定不使官家失望。”范宇也没有推辞,而且很干脆的谢了恩。
接下来,君臣三人,便讨论起这如何用冲压铸币机来取代原来的浇铸制钱之法。
范宇向程琳讲解了一些后世的金融操纵,和如何实现货币霸权。
实际上范宇自己也只不过一知半解,但是大致的东西他还是明白的。
但就这一点连皮毛都不是的东西,却也使得程琳大为吃惊。这等诡诈手法,实是让程琳这个儒家老官僚开了眼界。
第854章 四民调和
如这等能给大宋带来巨大潜在权力的事情,赵祯和程琳君臣都不可能拒绝。
于是,这也在无形之中,使得范宇通过这等巨大的利益,而渐渐的渗透朝堂官僚们固有的儒家观念。
“安乐侯机变百出,朝中果然无人能出其左右啊。”程琳明白了货币权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之后,不由感叹不已。
“程相公,这不过都是逼出来的罢了。”范宇拱拱手道:“朝廷冗官、冗军、冗费,说起来便是两个字,无钱。其实非是我大宋无钱,而是钱都没有流转起来罢了。只要朝廷造出来的钱一直在花用流转,而不是被藏于家中,朝廷的赋税便只多不少,岂会缺钱。”
程琳听了范宇的这话,不由陷入沉思之中。
就是官家赵祯,也觉得这话颇为玩味。
为什么钱一直流转,朝廷便不会缺钱,便是因为这些钱所产生的交易都会产生朝廷的税收。
道理甚是清楚明白,却是让官家赵祯与程琳两人十分的困惑。
“安乐侯,如你所说之意,朕也明白。只是这钱到了百姓手中,他们便喜欢存起来。只有关键之时,才会拿出来花用。若是这般,朝廷却也不好强行使人花用啊。”官家赵祯不由皱眉道。
范宇早知道官家会这样问,这其实也是关键所在。
“官家,其实这不是百姓们不想花钱,我大宋之富甲于天下,有钱之人不可计数。即便大多是寻常百姓无多少积蓄,但也一样有富人。”范宇笑道:“百姓们省吃简用,多为了温饱。但是富人便不一样,美食美器俱要攀比样样不同。但是我大宋要想多收赋税,却还是要百姓们手有余钱。大宋士农工商四民,十之七八皆为农夫。若要农夫手有余钱,便须粮贵。但粮贵,却会使得部分百姓饥不裹腹。这便进入了一个矛盾之中。”
官家赵祯与程琳两人听范宇兜了一个大圈子,最后却说进入一个矛盾,两人同时都在想,这不是废话吗。
赵祯看了程琳一眼,没有说话。
程琳得了官家的眼色,便对范宇道:“安乐侯,你只说这是个矛盾,却未曾说,何以如此,又如何来解决啊。若是如你所说,这个矛盾可以解开的话,是不是便能使得我大宋国富民强不再有三冗之难题。”
“官家,程相公这个问题问的好。”范宇对两人拱手道:“我大宋资财,都从何而来?官家与程相公可曾想过。”
赵祯迟疑道:“朝廷的赋税,自然是百姓劳作,才可使得朝廷收上来赋税。”
范宇立时点头道:“官家说的不错,我大宋的资财,皆出于百姓劳作。但是劳作亦有两类,一为裹腹,一为物用。农夫种粮,为大宋四民裹腹。工匠制器,为大宋四民物用。商者流通货物,使财货通有无,而百姓两用皆足。读书之士,则研究学问以促百业。但是如今我大宋为农者,占了八成之人,为工者为商者却是不多。之所以冗官,便是因为读书为官之人太多。如此看来,便是四民不调,使有闲人空耗产出,使我大宋无法再进一步。”
说到这里,赵祯与三司使程琳两人不由的都有恍然之感。
这四民不调之说,两人感觉角度甚为奇特。但是细想一番,却又颇有道理。
程琳急忙道:“安乐侯所说的,确是有些道理的。但是如何才能使四民调和,从而让我大宋再上层楼?”
“此事其实容易,也不容易。”范宇笑道:“我大宋一旦有旱涝之灾,所产生的灾民,便是多余的农夫。而无实职的官吏,则是多余的官吏。”
“安乐侯,你这些话未免有些武断。”官家赵祯有些不同意,“旱涝皆为天灾,一地百姓遭灾,便是整村整镇之百姓,如何能是多余农夫。若是这些百姓消失不见,这地面的田地岂非便荒了。”
虽然官家赵祯驳斥了范宇多余农夫的说法,但是并没有驳斥多余官吏的说法。
“官家,臣这么算,其实也只是大概而已。”范宇微微躬身道:“若使田地不荒废,只留一部分百姓屯垦便足够。即使有旱涝之灾,则往年积粮也足以撑过灾年。”
赵祯还是不太信服,“那朕且问你,这些多出来的百姓,让他们如何过活?”
范宇拱手道:“以往我朝都是将这些灾民百姓招募于军中,而后再以之成军垦田,倒也可以应对。然而我大宋可开垦田地,终究有限,岂可无限制的这般应对下去。然而如今四民不调,土地不增而人口增加,便应使这多出来的人转为工商两民,操持百工与行商之业。凡为工坊者,小则数人,大则数百人不等。而行商亦是如此,店铺要有伙计,搬运货物要有力夫,更不要说这一路下来的护送人手。工民多了,则所造器物就多。器物多了,商民则可拿来贩卖四方。如此,则可增加我朝赋税。”
听了范宇如此详细的讲解,官家赵祯不由点头,这次是真的信服。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