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郑重接过公孙策手中的金珠,细细打量。
金珠是纯金制成,中间穿孔系有绳结,取在手中沉甸甸的十分压手。上面雕有游龙戏凤的图案,覆盖个整个金珠。金珠在手中滚动之时,仿佛这珠子上的龙凤活了一般舞动不休。只看这雕功,线条流畅自如,转折之处更是挥洒自如,必是出自大匠之手。而且,在龙凤之间,还有‘李宸妃’三个小字。
当然,这些都证明不了这金珠是出自宫中。真正能证明这枚金珠是从宫中流传出来的,是金珠之上的标记。在龙鳞间刻有几乎微不可察的御制两字,还有年月日期。
象这样的御制物品,一般宫中都是记录在案的,要想冒充绝无可能。
包拯身为权知开封府的知府,又是官家钦命的钦差,他当然见识过宫中的御制之物。他将金珠紧紧的握在手中,心里其实已经相信了七八分。这位大娘子是不是官家生母,他不知道,但是这金珠定是宫中之物。
“王朝马汉,将秦员外一家人,还有庙祝范宗华和两个小娘子都带出去,无有召唤不得进来。”包拯面色平静的道。
秦府诸人听到包拯这样说,心中都是忐忑,却也不敢反抗,都跟着王朝马汉两人乖乖出去。
包拯看了看范宇,有心将他也赶出去,想了想还是算了。看范宇的表现,并没表露出多少震惊之色,似乎早就知道些什么。而且今日之事,便是因为这个小子引起的一连串变故。
范宇心里早就对义母的身份有了判断,自然不会再表现出多少震惊来。可是包拯是个断案的行家,范宇一不注意,就被包拯观察到了。
“现在事涉宫中秘闻,在场众人想必知道轻重。”包拯的目光扫过众人的脸庞道:“后面我要问的一些事情,尔等都不得外传,若是外传,后果自负。”
张龙赵虎与公孙策,还有范宇,四人同时向包拯拱手,表示明白。
只有范宇的义母李婆婆一人,昂然而立,“包卿,你可曾确认了。”
除了范宇之外,其余在场之人,听到这一声包卿,大家都有些胆颤心惊。就是包拯自己,也是心中一沉。
范宇上前扶住了义母的手臂道:“娘,你又何苦。”
都怪自己太过想当然了,轻视了那位贾知县。以为自己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就能说动王丰一同揭发贾知县。却也不想想,王丰与贾知县同流合污多年,岂是自己几句话就能说服的。
如今告发贾知县不成,却连累了义母替自己出头。范宇对自己的安危没什么好担心的,他只是觉得对不起义母李婆婆。
“大娘子,这枚金珠确是宫中御制之物。”包拯话锋一转,却道:“但是只凭此枚金珠,却不能证明大娘子便是李宸妃。即使大娘子就是李宸妃,恐也不是当今官家的生母。当今官家的生母天下皆知,便是先皇的章献明肃皇后。而今故去不过一年,你如何竟敢冒充。”
公孙策这才记起,官家生母的身份人人皆知,便是大宋首开临朝先例的故皇太后刘娥。
第72章 慈母多败儿
范宇的心一下子提起来,自己怎么不记得有这一出?
若是义母被包拯看成冒充官家生母之人,只怕义母的麻烦要比自己还大得多。他看向义母李婆婆,却发现义母面上的表情不为所动。
“老身是不是官家生母,岂是包卿可以判断的。”李婆婆淡然道:“其中许多宫中,不足为外人道。刘姐姐受先帝宠爱,权势极大。身为皇后,自然便是官家的嫡母。”
包拯听到了李婆婆这些话,却也无可反驳。涉及到宫中的,他一个外臣即使是断案,也不好过多探寻。若是李婆婆说的都是真的,那他身为知情人,怕是也要遭官家所忌。
而且宫中皇后无子,向来就有将嫔妃的孩子抱养的习惯,皇后自然就是嫡母。若是皇后霸道些,将嫡子说成自己亲生的,又有谁会找不自在?
当然包拯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认定李婆婆是冒充的,然后将李婆婆与范宇一同发配或是弄死,免得给自己找麻烦。但是包拯的性格却不是如此阴狠之人,他是个铮臣直臣,做不来这等事。
包拯的目光落到了范宇的身上,又一次问道:“范宇此子,可是大娘子所生?”
范宇全身汗毛倒竖,差点当场炸了,这包拯真不是东西,他这么问是怕自己不死?
自己要真是官家生母所生的,爹还是民间之人,问题就大了去了!先帝的妃子不忠于先帝,还给官家生了个同母异父的弟弟,这是要坑死自己的节奏啊!
官家只要知道有自己这么一个人,只怕灭了自己的渴望,远超平辽灭夏。开拔大军,踏平草桥镇也有可能。
“包钦差慎言。”范宇立时反对道。
“我为朝廷命官,便要忠君之事。”包拯盯着范宇道:“此事必须问个明白!”
显然范宇的反对无效,也不可能改变包拯的想法。
公孙策等人,此时都恨自己长了耳朵,怎么会听到这些事情。将来一定要将今日之事都烂在心中,就连说梦话也不行。
李婆婆微微摇头道:“包卿心思细密,此问倒也无错。宇儿是个好孩子,老身恨不能真的是他生母。有这样一个佳儿在身前相守,也好过官家与我骨肉分离,母子不得相见。现如今,官家过得很好。可我儿范宇,却要因包卿一言而身陷囹圄。都是我的孩儿,以包卿看来,我理应更心疼谁一些?”
虽然被李婆婆反问,可是包拯对于李婆婆的身份已经信了一大半。
范宇是草桥镇人,生身父母都有官府的户籍,是有据可查的。而且正如李婆婆所说,守在身边的孩子,往往是最招人疼的。哪怕不是亲生孩子,在感情上却是更加倾向的。
对此,包拯也有切身体会。他自己便是跟着大嫂长大,并且是大嫂供他读书。为了感其恩义,包拯是称呼大嫂为嫂娘的,这感情比之亲生父母不差分毫。
“大娘子,我再问一事。宫中你当年熟识的旧人,可还有印象。”包拯此时问出最关键的问题来。
若是能说出人名来,便基本可以证明,这位大娘子定是宫中之人。
李婆婆突然变的沉默起来,却也并不是忘记,而是陷入回忆。
范宇看着义母表情变化,便知道定是义母想起了许多人和事情,有些不堪回首的意思。
包拯也不急,只等着这大娘子开口。
“当初侍奉于我的总管,是秦凤,还有个小太监名唤余忠。先帝的杨淑妃,也不知道还在不在。记得当年我与她感情甚好,情同姐妹。”李婆婆有些恍忽道:“对了,还有大内总管陈琳。当年官家还是被陈琳救走,否则如今便没有官家了。嗯,还有刘姐姐的身边的帮凶太监郭槐,险些便害了官家。包卿,不知道,这些人你可有耳闻?”
包拯不但可以确认这位大娘子是宫中之人,而且几乎能确定真的是先帝妃子。
陈琳如今虽然年纪渐大,但仍旧是宫中大总管。而杨淑妃,如今也在宫中好好的,被官家尊为皇太后。只这两个人,便不是民间之人能知道的,更不要说相熟了。
现如今,唯一差的,便是让眼前的大娘子与杨淑妃和陈琳见一面而已。
至于郭槐,那是故皇太后刘娥的总管。如今已然失势,虽然活着,但景况并不怎么样。
包拯点头道:“大娘子所说的陈琳与杨太妃,我都知道。既然大娘子能说出来,那便请与我进京,与他们当面相认,可否?”
“这有何不可,老身又不是假的,见一见故人也好。”李婆婆说到这里,却拍了拍范宇扶着自己的手道:“只是我家宇儿,你不可治他的罪。否则的话,老身与包卿没完。”
包拯面色一沉道:“断案乃本官份内之事,职责所在不容推卸。大娘子不管是不是先帝太妃,都不应干涉大臣断案!范宇之事,本官自有计较,就是官家来了,亦不得法外容情!”
李婆婆当即用力挺身,就要开口痛斥包拯。
范宇急忙拦下来道:“娘且放宽心,包钦差并没有给孩儿定罪,可千万不要急。若是气坏身体,那便不值了。而且孩儿也想了一个办法,若包钦差同意,也能证明孩儿的清白,如此岂不是好。也免得娘强迫包钦差,让他难做。娘今天为孩儿所做,不是亲生,却胜似亲生,孩儿都记在心间。心中深感无以为报,却只能自证清白,以免娘留下个护短的名声。”
听到范宇这样讲,李婆婆既感动也心疼,“你这孩子,何必要强?娘替你打发了包卿便是,省得你受这些腌臜闲气。”
包拯听的直撇嘴,公孙策也转过身去假装没听到。
张龙赵虎两人,往后又退了一些。
这是头一次有人指着包拯说,打发了他。断人宿命前途的严肃案子,在这位大娘子的口中,也成了腌臜闲气。
将来这位范宇范小哥,若是变成了国舅庞昱一般欺男霸女的衙内,那一点也不稀奇。
慈母多败儿,说的就是范宇这种情况。
第73章 自证清白
别的不说,只看李婆婆对于范宇的维护,便能看出这是真将范宇当成了自己孩子。
包拯暗暗摇头,脑子里想的却是回京之后要怎么办。
这位李大娘子的身份,实在是棘手之极。而范宇的存在,也同样是个麻烦事。
若是这李大娘子,真是的官家生母,那么范宇这太后义子的身份,也就水涨船高。但是有一样,范宇岂不是成了官家的义弟?
范宇还在李大娘子落难之时伸出援手,两人母慈子孝,官家又要如何处置?范宇此子若是官家狠心一些,完全可让他在这世上消失。可官家品行也是仁孝之至,否则也不会将幼时曾经跟随过的杨淑妃尊称太后。范宇对于李太后对于官家等于是有恩的,官家身为天下之主,自然是不能做这等绝情绝义之事。
只是官家多了一个干弟弟,这种事放在天家,那便是大事了。最可怕是民间物议,产生一些不好的流言。若是有人说太后流落民间,与平民生子,那丢的也是天家颜面。
其间的平衡取舍,定是会让官家两难。
包拯皱眉思考,却没听到范宇刚才说的什么。
还是公孙策看包拯神思不属,又提示了一次,才引起了包拯的注意。
他看向范宇道:“范宇,你说你有办法,可以自证清白。现在可以说出来,让本官听一听,是否有可取之处。”
范宇见到包拯发问,便对包拯拱手道:“包钦差,要查证贾知县是不是贪默,只让乡绅们指认是不够的。众乡绅久在知县的官威之下,若有所命岂敢不从?那贾知县如早就向众乡绅们打过招呼,他们为了自家平安,定然不敢违了贾知县的意思。”
包拯皱眉道:“依你所言,这贾知县与王丰早就向乡绅们打过招呼,改口所捐钱粮数目?倒也有这个可能。不过,县库账册之上的数目也都能与乡绅们手中账册对得上,这又如何讲?”
之前那些乡绅们,也是带了账册来的,公孙策早提前一步核对过。后面包拯断案指认之时,便是再一次确认。
范宇笑道:“既然贾知县能让这些乡绅们改口,自然也可让他们更改账册。他定知道包钦差铁面无私心思缜密之名,因此也会尽量不留破绽,以免真的被包钦差给治了罪。”
“这道理都被你说尽了,岂不是没有证据可信?”包拯不由得冷笑道:“账册不可信,证人也不可信,你总不能让本官,凭空去治贾知县的罪吧。若是你没有办法自证清白,此案你难逃干系!”
包拯盯着范宇,心中也打定了主意。要是范宇讲不出个所以然来,就要治了他的罪,将他发配边关,也省得将来官家不好处置。
身为人臣,自然是要替君分忧,包拯就是打着这个主意。当然,如果范宇确实有办法自证清白,包拯也不会故意冤枉了他。若李大娘子真是官家生母,将来要以冤枉太后义子的理由来收拾自己,那就不值了。
“包钦差。”范宇抱拳躬身道:“我说的办法倒也简单,只是有些颇费手脚罢了。虽然乡绅们可以改口,并且改了账册。但是乡绅们都雇有佃户,他们交粮纳租,是不可能自己改的。乡绅家中富足,改个数目不伤根本。那些佃户若是改了纳租数目,岂不是要了一家人的命?包钦差若是将这些乡绅们的佃户都找来,一个个的核对,想必便与乡绅们的账对不上了。这虽然是个笨办法,却也真实的很。”
包拯看一眼公孙策,公孙策点点头道:“包钦差,确如范宇所言,佃户们是不会改自己的账的。哪怕这些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