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信上的内容,可是有些让他吃惊。西华县的知县私自克扣乡绅所捐钱粮,这种事情可不是小事。尤其是在陈州放粮的节骨眼上,还敢这么做,那可就是重罪了。
展昭不敢耽误,拿着信便去了后面找包拯。他要请包大人这位钦差来做主,速速派人去传唤西华县的贾知县清查此案。
包拯正在后面与师爷公孙策下棋,两人你来我往,杀了个旗鼓相当。
展昭也不管这些,上前对包拯道:“包大人还请稍事休息,我接到了西华县的来信,还是那位范小哥所写。这一次他可是又有事情了,还要请包大人做主。”
听到展昭的话,包拯便放下了手中的棋子,疑惑的看了展昭一眼。
“展兄,这位范小哥不过是民间之人,上一次便经过你,献了以工代赈的办法。这还没过多久,便又来信。”包拯的黑脸之上并没有什么表情,可显然不太高兴的道:“他可是觉得自身有了一些功劳,便想邀宠生骄指挥官府做事。”
展昭听到包拯的话,便摇摇头道:“包大人莫要错怪于他,他倒是给大人又献了一策,只是还有另外之事,非大人做主不可。”
包拯的眉头一挑,果然是借着献策之事,想要指挥官府做事。对于这种整天对着官府和他这个钦差指手画脚的家伙,那是不知道天高地厚。不过是个白丁,这么做可就有些没有规矩了。
“包大人,此子不象是个莽撞草率之人。既然他敢写信过来,定然不是闲事。若是真如大人猜测的那样居功而傲,那大人再治他的罪的也不迟。”公孙策看着包拯道。
虽然有些怒气,可包拯还是去取展昭手中的信件,定睛看去先是点头继而大怒。
“这是真的?”
第50章 何时兑现
展昭知道包拯这是过于气愤,并不是要让自己确认。
他只是摇摇头道:“不知真假,正要请包大人定夺此案。”
公孙策看到包拯发怒,便对包拯道:“大人,可否让我一观此信。”
对于公孙策的这个要求,包拯当然没有什么不答应的,当即将手中的信给了公孙策。
看完了范宇的信,公孙策略一沉思,便对包拯道:“大人,我觉得此事不离十。想那范宇和西华县的贾知县,并无打过多少交道,应该谈不上有何私仇,想必不会攀污贾知县。而且,这信上还有西华县王主薄的画押签名,可谓坐实了此事。当然,只凭这一封信,便想将这位贾知县入罪,怕是不行。具体如何,还是要将人都找来,当面问个清楚,人证物证俱全才可以彰显国法之威。”
包拯在堂中来回踱了几步,眉头皱着道:“范宇此子脑子灵活,他想了一个向乡绅募集钱粮的法子,系因草桥镇的秦员外而起。他们让我们以这位秦员外为样子,在陈州及周边大肆传扬其名。将声势造起来,便可募集钱粮。这个主意是不错,可惜却被那贾知县克扣了半数之多。此时正是陈州饥荒之时,事关饥民人命他还敢乱伸手,也不怕遭了天谴。即使不遭天谴,也难逃恢恢法网!本官手中的虎头铡,便是为了这等人所备!”
展昭听到这里,松了一口气。看来包拯并没有追究范宇连续送信不懂规矩的意思,这样便好。
公孙策对着包拯拱手道:“大人,我这便派王朝马汉两人去西华县,请这位贾知县前来陈州!”
“不,这样不好。”包拯停下来道:“那贾知县在西华县可是一呼百应,只王朝马汉两人去,不见得能带他来陈州。若是惊动了他,将证据都毁掉,甚至害了范小哥,那就不好。此时陈州之事未了,可先让他逍遥些时日。待我等回汴梁之时,可路过西华县,那时再治他的罪也不迟。”
“还是大人顾虑周全,既然如此,那就先让那贾知县再快活几天吧。”公孙策点头赞同道:“现在他有多快活,到时便会有多沮丧。岂不知因果循环报应不爽,他终是逃不掉的。”
展昭看到,包拯与公孙策两人几句话便有了定计,便开口道:“包大人,送信之人还在外面等候。要如何回信才好,可莫要让范小哥以为,大人是在官官相护。”
包拯点点头道:“这个简单,我也给他回一封信,向这范小哥讲明其中的厉害,让他莫要打草惊蛇便是。这个向乡绅们募集钱粮的办法也不错,他们这些乡绅,要想得个好名声,便要乐善好施才是。我会一并答复于他,不让范小哥不安就是。”
公孙策笑着道:“包大人肯如此与他解释,实在难得。范小哥收到大人的亲笔信,也是一件面上有光的事情。”
他们这里商定,要等陈州放粮之事结束,再在回程之时去查办这位贾知县。
另一边的范宇,正看着面前站着的一个中年汉子,还有一个和自己年纪差不多的半大小子。
“主家,我大名黄三郎,这是我徒弟王小丁。我们师徒两人在陈州之时便一起打铁,饥荒一起便没能敖住,还是要逃出来才能活。”黄三郎对着范宇卑微道:“主家要我们做什么活计,只管吩咐便是。”
一旁有张老丈和陈老丈两个人看着,见黄三郎说完,便看向范宇。
“主家,这黄三郎是个扎实肯干的。”张老丈道:“我已经问过衙役,黄三郎做事踏实能吃苦,还从来不偷懒耍滑。若不是这样,他还不够格,那些人里面铁匠不下五个,都想着给主家干活。”
陈老丈此时掰着手指道:“主家放心,我也已经算过。黄三郎就他们师徒两人,如果用了别的铁匠,可就不只是两人。而且,他们两人的口粮,都是从治河的粮食里面出。正如张大哥所说的,他们师徒两人也老实,能听主家的话。”
范宇点了点头,看向黄三郎,“黄铁匠,你原来在陈州之时,都曾打制过哪些东西?”
“这个可就多了。”黄三郎道:“锅、盆、铲、锄头、刀、剑等等,还有许多,我可都记不清了。”
“我若是让你打制一口铁锅,你要用多久才可?”范宇背着手问道。
黄三郎微微皱眉,他看着范宇道:“主家,这可至少要半天时间。不过,锅还是铸出来的结实一些。所以,平时极少有人找我打锅。”
范宇一笑,“我也不让你打锅,等这制锅厂的房子盖起来,你大可打制一些圆的熟铁板。我说的这些,你可都计下了?”
“主家莫要小看我,这有什么记不住的。”黄三郎好象有点尴尬的道:“圆的熟铁板?这也太过简单,不如我来给主家都打成铁锅,如何?”
“打锅之事可以先放一放,我自有安排。”范宇微微一摆手,“你可先去准备铁料,还有打铁的工具,还要在锅厂中建一个打铁的炉子。这些东西弄的齐了,才轮得到做事。”
黄三郎这才点头应下。
接下来的数日,范宇在河边选了一块荒地,以此为制锅厂的建立地址。这种多是乱石的无主荒地,只要无人开荒,便可随意使用,倒也没什么麻烦。为了保险起见,范宇还去找了王丰,请对方给自己开一张地契。
王丰见到范宇要开制锅厂,不由的瞠目结舌。
半晌才拉着范宇问道:“你等些日子,便可凭借功劳入仕。现在弄什么制锅厂,岂不是本末倒置。”
“王大哥见笑,我弄这东西纯是个人的爱好罢了。借着此时人工不贵,做一次尝试而已。”范宇随意找了个理由解释道。
王丰恍然道:“我倒是差些忘记了,你却有一手家传的庖厨之术。不过,那也不用专门建个制锅作坊,这可让我看不透了。”
范宇哈哈一笑道:“这有什么看不透的,到时王大哥便知道了。”
王丰做势脸色一沉道:“对了,你答应我的那顿饭可等了许久,何时兑现?”
第51章 大宋第一份炒蛋
对于王丰的这个要求,范宇自然没有拒绝的理由。
“王大哥肯赏光,自然是我的荣幸。”范宇笑道:“既然你提起来了,那选日不如撞日,今日随我去家中便是。我为王大哥露一手,包你满意。”
“那就好,等我处理些事,咱们便走。”王丰哈哈一笑,这许多天的好奇,一直使得自己心中痒痒,这下子算达成所愿了。
范宇便先从王丰处告辞,要在县城中采购些食材。自上次在草桥镇太白楼上亲自下厨,这些日子他可没时间再下厨。而且,下厨对于范宇来说,是他解压的方式。
这一次与王丰携手,要将贾知县扳倒,让其吐出克扣的钱粮,也让范宇有着不小的压力。
对王丰来说,将贾知县扳倒是搬开一块挡路的大石头,虽有风险却也有收益。而范宇这么做,就是纯粹看不下去贾知县在这种时候伸手贪钱。
范宇知道,王丰找自己不只是吃一顿饭的事情,必然心中有也些许忐忑。
西华县城之中,要比草桥镇上繁华许多。怎么县城之中也有数万人,比草桥镇上那一千来人可热闹的多。
油盐酱醋这些东西,家中就有,范宇要看的是香料。
在大宋这个年代,香料可是好东西,不但可以入药,也可熏香,还能做菜,因而香料的价钱是极不便宜的。
范宇到了一家香料铺子,一进门便看到,一方木斗之中,堆了满满的胡椒。
“掌柜,这胡椒如何卖?”范宇随口一问。
有了胡椒,虽然没有辣椒,做菜也能有些辣味,倒是可以买些用。
柜台之中的老掌柜,看上去五十许的年纪,对着范宇抱了抱拳道:“这位公子,本店的胡椒都是从天竺运来的上好胡椒,粒粒饱满。你若要的多,我可作主,一两银子一两胡椒卖与你。”
范宇吓了一跳,胡椒这东西怎么如此值钱了?自己在后世可是几块钱一斤的东西。
他全身上下不过带了一贯交钞和数十个大钱,买了胡椒可就没钱买别的了。一时之间,脸上露出的尴尬之色。
“掌柜,这胡椒太贵。”范宇不由得叹道:“而且这是没有去皮的黑胡椒,若是去了黑皮的白胡椒,这个价还差不多。”
范宇一问价钱便不想买了,但还要买别的,可不能就这么走了。因此,他便挑剔的摇了摇头。
那老掌柜斜眼打量了范宇两眼,不由得点头道:“公子说的不错,不过带皮的黑胡椒才能保存其中更多的辛辣味道。那白胡椒虽然都是给贵人家吃的,只有汴梁才有,价格也贵些,但确实不如这黑胡椒的味道好。”
“那就算了吧。”范宇不以为意的一摆手道:“我看看其他的香料,若是有合用的,也可买些。”
老掌柜将范宇当成了行家,急忙对着他伸手一请,很是殷勤。
最后,范宇挑了一些大料、肉桂、花椒,让老掌柜包了。总共花了不过数十个大钱,范宇昂首阔步,在老掌柜的恭送之下,从店中走出。
这三样都是大宋自有的香料,价钱并不贵。但是让老掌柜对范宇十分客气的,是他知道黑胡椒与白胡椒的区别。能知道这个的,来历就不会简单。只有贵人家中,才会这么讲究,普通人家只怕都不敢问胡椒的价钱。
他又在集市上买了活鸡还有猪肉,猪大肠没花钱,是那屠户送的。那屠户为了拉拢客人,居然扬言只要范宇来他这里买肉,每一次都送猪大肠也可。
范宇暗暗摇头,只要大家都知道肥肠好吃,这屠户定会食言。
提着这些东西回到王丰处,王丰正在等着。
一看到范宇手中提着的东西,王丰就是一脸嫌弃,“我还以为范兄弟你会给我做一顿羔羊,却不想也是猪肉。还有这……这猪肠子,这腥臭之物,真能入得了口?”
范宇笑了笑道:“王大哥且跟我走,待我做成了菜,你便知道好坏了。”
王丰摇头,叫人备了马车,送两人去草桥镇范宇家中。
一回到家中,范宇立时下厨忙活。王丰在堂屋用茶,陪着义母李婆婆闲话,陈芳与陈圆两个小丫头,却时不时的跑到厨房去看范宇做菜。
范宇这次做了四道菜,一个红烧肉,一个溜肥肠,还有一只白切鸡,最后是个炒鸡蛋。
红烧肉和溜肥肠就不用说了,都是范宇在太白楼时做过的。如今的太白楼,凭借这两道菜名引得食客大增,名气已经传开。若不是正赶上陈州饥荒,怕是早就赚的盆满钵满。即使这样,当初花出去的五十五贯交子,也都在这些天翻了数倍赚回来。
白切鸡这道菜,范宇是比较爱吃的。关键是他买的鸡可是正宗大宋小土鸡,都是吃的天然饲料,肉质最好不过。
陈芳在厨房门外探头偷看范宇做菜,只见范宇将收拾干净的鸡,提着两鸡爪放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