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安乐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安乐侯- 第2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赵祯原本还有些生气,可是听到范宇的这些话,不由一愣。

    这算什么解释,怎么听着象是在给他自己表功?

    不过,若真是如安乐侯所说的话,那也真的是一件大好事。

    “安乐侯,你所说的铅锡活字印刷,真的如你所说的那般简便吗?”官家赵祯不由很是关注的问道。

    “官家手中不是有一份鹿鸣报,且看上面的小子,岂是寻常雕版印刷能做到如此细小的?若是木制雕版,怕是印刷出来便会模糊不清。也只有金属活字,才能印的如此清晰并且耐用。”范宇点头确认道。

    赵祯看了看自己手中的这一份鹿鸣报,那些小字果然十分清晰。之前只注意到内容了,却是没细想这些表面的东西。

    只是官家赵祯却是还有些不甘心,“安乐侯,即使活字印刷如你所说,真的方便节省,可也只是本钱耗费少了而已。如何赚钱,你还没有说呢。”

    范宇不慌不忙道:“这个官家也请放心,臣这报纸之上,为何多是市井之事?因为有五种作用在里面。其一,便是引导世人遵纪守法;其二,亦使百姓默认公序良俗;其三,可使市中商家可通有无;其四,可藉由报纸使民间兴起读书识字之风,可兴教化;其五,便是以通声息,可使官家不至于内外隔绝。”

    “若是赚钱吗,便着落在商家这可通有无之上了。”范宇笑道:“臣试举一例,若是商家甲,他从江南运来大批的新茶到汴梁。这新茶若是不快些卖出,便成了陈茶。他便可来我鹿鸣书报社,出上十贯钱,请我书报社在鹿鸣报上代为宣扬。则一夕之间,汴梁人尽皆知商家甲运来新茶,童叟无欺。如此一来,商家可免损失,则我书报社便也得利。”

    赵祯听了一个目瞪口呆,他这才知道,这几张纸片之中居然有这许多说法。

    而且最被赵祯所看中的,便是五种作用中的最后一种,可以使自己免于被隔绝内外。也就是说,朝中大臣们不容易在民间的风向之上欺瞒自己。

    这可是事关官家的切身利益,赵祯他怎么会不重视。

    但是一想,赵祯的面子上还是有些挂不住。

    “大胆安乐侯,这报纸的五种作用之中,为何我这官家却是放在最后,你是何居心!”赵祯其实已经并不生气,但是这场子还是要找的。

    陈琳也被范宇的报纸理论给惊住,确实是让他这大内总管叹为观止。现在看到官家有刁难安乐侯的意思,却是莫名有种幸灾乐祸的感觉。

    在他看来,安乐侯太过聪明,受些刁难也是应该,这算是少年人的磨炼吧。而且官家这也只是做个样子,显然并无恶意。

    范宇见赵祯质问自己,便急忙躬身道:“臣将官家放在第五,却也是有原因的。”

    “说!”赵祯自以为很有气势的道。

    “臣以为,官家便是唐太宗一样的开明圣君,当有百姓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之心怀。”范宇拱手道:“所以,臣便擅自将官家排在第五。若有不妥之处,还请官家降罪。”

    陈琳听得眉飞色舞,这安乐侯真是机灵聪敏,偏偏还不讨厌。对于这样的家伙,官家怕是无论如何也生不了气的。

    果然不出陈琳所料,赵祯此时不但不生气,还被这意外飞来的马屁拍的微醺。

    原来,我在义弟的心中,竟这样伟岸吗?赵祯看向范宇的目光如见知己。

    虽然明明龙颜大悦,可是赵祯却还偏要矜持。

    身为官家,总不能跳起来大赞一句:安乐侯你说的对!那样的话,便有些太过没脸。

    “原来是我错怪了你,安乐侯一片忠心,实是难得。”赵祯斟酌了一下才道:“即使如此,这百两银子你也收下吧。这便不算是补助,而是真正的赏赐。鹿鸣报你要好好的办下去,莫要让我失望便是。”

    范宇却是想了想,才开口冬:“官家,这些银子便算是官家入了五成股吧。若是官家有兴趣写章刊行于鹿鸣报上,也算是躬亲于教化,乃是圣君之德。”

    陈琳听到范宇出这个主意,不由抢着开口道:“安乐侯,你与官家说笑归说笑,岂可如此胡闹。官家身份贵重无比,岂可在鹿鸣报上刊登章。况且,这章落款难道写官家二字吗。”

    赵祯也点了点头,“我身为官家,却是不宜如此张扬。而且朝中诸臣,怕是也不答应。”

    “这个官家倒不必担心,官家可以给自己重新起个笔名为落款便是。臣见先贤大哲著书立说,也多是某某山人之类的,倒是让后世之人多费思量。官家不妨效仿先贤,便无须担心朝中诸公知晓。”范宇拱手道:“而且官家身为股东,刊于这鹿鸣报上,也是应当。”

    范宇这是已经将官家与自己又一次绑在一起。将来若是有人以此攻讦范宇,怕是等于勇闯龙潭了。

    陈琳看出来范宇在狐假虎威,可是范宇也是皇亲,这本就是理所当然之事,并没什么可指摘的。

    赵祯颇为意动,只是一时没有决定而已,“安乐侯,你且去向两位太后请安吧。此事再议便是,不必急于一时。”

    范宇当即告退而去,但他却明白,真的不必急于一时。

 第471章 青塘城

    范宇收了官家一百两银子,便当成了官家的入股。

    这等深度绑定的做法,只要赵祯没有当场拒绝,便已经成功了。

    至于向官家赵祯约稿之事,这倒不必着急。范宇将宫里的报纸都先给送着,到时官家看到有不平之事,自然也是忍不住要议论一番才是。

    这就好比后世刷微博,实然看到一条上人比较上火的,若是不上去评论几句,怕是便会不舒服。

    赵祯别看在宫中整日里批阅本章,一副很忙的样子,但是他真正缺少的便是社会交流。

    如今范宇已经提供了这个平台,那是不入瓮都不可能的。

    拿着剩下的几份报纸,范宇便去了慈宁宫。

    如今两位太后娘娘都在慈宁宫里,正看着西游记的杂剧。

    范宇一到,义母李太后便让魏家班将戏停了。

    “宇儿,你今日怎的又来了。”李太后不由笑问道。

    虽然口中这样问,但是眼中的慈爱却显然是盼着这义子能够常来。

    “孩儿刚刚去见过官家,给他送了份报纸。”范宇笑道:“这不是,我给娘和姨娘也带了两份来。”

    杨太后却是奇怪的很,“宇儿,你这报纸又是什么?总是能从你这里听到些新奇的。”

    扬了扬手中的报纸,范宇笑道:“这不过是市井之间的人生百态悲欢离合,就是些让人看着解闷的东西罢了。娘与姨娘若是闲暇之时,也可翻看一二。打发些时光,也能看个有趣。”

    哎哟,人生百态悲欢离合?两位太后娘娘眼睛都亮了一亮,两人具是妇道人家,哪能不喜欢这个调调。

    只是身在宫中,又自矜身份地位,这八卦之心便只得深藏不露,实是出于耐之举罢了。如今宇儿竟弄出这等好东西,却是真真的孝顺到了心窝里。

    “且让我看看,这都是些什么市井之事?”义母李太后从范宇手中接过一份报纸,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略显矜持道。

    范宇又给杨太后送了一份过去,才开口道:“不过是刚刚将这报纸办了起来,这才刚刚开始,娘与姨娘先凑合着看便是。以后啊,这报纸每五日便有新一期,可请宫中的总管去鹿鸣书报社来取就是。”

    两位太后的反应与官家赵祯差不多,对于鹿鸣报的内容很是稀罕,看的啧啧称奇不说,两位太后还不时的互相讨论一番。

    这两人只顾着看报纸,却是将范宇都晾到了一旁。

    范宇足足等了半个时辰,两位太后娘娘这才算是大致看完。

    “宇儿这办的鹿鸣报不错,是个打发时间的好东西。”义母李太后不由得感叹道:“这一晃已经三十多年了,看着报纸上的东西,好似幼年还未入宫之时。”

    虽说这两位已经成了太后,可是实际的年龄还没到了五十岁,要说老的话,还真不能算有多老。

    “谁说不是,就是妹妹我也是这么想的,倒是让阿姐你先说了出来。”杨太后不由点头赞同道。

    范宇笑道:“娘与姨娘不能随意出宫,便是看看这市井消息也是好的。但凡市井里有什么热闹事,这报纸上也都会刊登出来的。”

    义母李太后看着范宇也是一笑,“你这孩子倒是有心了,是不是看我们两个老的在宫中,无法去瓦弄市子里耍子,便专门办了这报纸。”

    这话说的,好似范宇是专门为了两人才办的报纸。虽然有点一厢情愿,但也算是个美好的心愿。

    “哦,这是当然的。”范宇只能顺着,不想让义母失望,“自上次娘与姨娘来孩儿的庄园小住之时,便曾说过,身为太后无法去逛市井街巷。孩儿虽然想实现娘与姨娘这个愿望,但也知道实在不妥。于是便想了这么个主意,也算是聊表心意吧。”

    李太后听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不由得眉开眼笑,“我果然没有猜错,还是宇儿做事贴心。”

    杨太后也是面带暖意,“这孩子真是煞费苦心了,想必也费了不少的事吧。”

    “不费事、不费事。”范宇连忙摆手,“这报纸除了给宫中送之外,更多的便是售卖于市井之中。当年孟子见梁惠王,便讲过独乐乐不若众乐乐。这报纸也是这样。看得人多了,还能从上面赚收个本钱回来。”

    范宇也是怕两位太后太过体谅自己,和官家赵祯一样直接开始打赏。那样的话,自己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可就尴尬了。

    他又陪着两位太后说了会儿话,将两位太后哄的高兴了,这才告退出宫。

    到了宫外,范宇抬头看了看天色已经不早。自己的这报纸算是办了起来,但是距离自己想象的报纸却还是差了不少。

    此时若是有一条足够轰动且鼓舞人心的消息,那岂不是便可让鹿鸣报的内容实现渐近于国事。

    最好就是大宋边军有一场大胜,刊登出来谁也指摘不了什么。

    想到这里,范宇便想起自己一手组建的新军来了。想必这些家伙这么长时间了,如今已经快到青塘城了吧。

    其实,范宇还是小看新军的速度。新军并不缺马,即使是步卒,也能有匹代步的马匹。

    杨文广不但迎来了展昭和李璋两人,还与张唐卿、杨察、徐绶、苗振、杨谔等人都汇集到了一起。

    只有那曹贤顺是最后一个到的,却是在新军都到了秦州之时,才赶了上来。

    六千新军,加上曹贤顺的护卫,共计近七千人。

    这些人出了兰州,便来到了青塘城。

    新军的到来,使得青塘城的唃厮罗大惊失色。在他看来,还以为是大宋出兵前来攻打他的青塘城。

    此时的唃厮罗虽然手下有六七万的骑兵,实力相当的强,但是面对大宋这个庞然大物还是心虚不已。

    但得知这支宋军只是从自己掌握的河遑之地路过,这才放下了悬着的心。

    唃厮罗前些年被东吐蕃各部争来夺去,当作手中的傀儡,实在是没过了几天安生日子。

    也只是于三年前,唃厮罗才平灭了叛逆,实现了自己亲自掌权的愿望。

    而且唃厮罗与大宋交好,并被赵祯封为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想一想,大宋也不可能派兵来攻打于他。

    为了牵制西夏,大宋更不可能对自己动手。

    想通了其中关节,唃厮罗便亲自迎出青塘城外。

 第472章 大宋便是秃鹰

    这些年来,西夏对于青墉没少进行鲸吞蚕食,所以唃厮罗对于大宋的依赖也很重。

    若非有大宋的支持,青塘也支撑不下来。

    此次唃厮罗出城来迎,首要便是问明这支宋军的来意。

    只是唃厮罗与手下的兵马越是接近城外的宋军,他心中就越是吃惊。

    这支宋军与往常所见的大宋边军有着明显的区别,装备显得极为精良。而且军中的兵士皆为精壮,看不到一张老幼的面孔。

    以往大宋的军队,着甲率能有七成便算不错了。但是眼前的这支宋军,却是十成十都有铠甲在身。

    再看这支宋军的队列,虽是行军的队列,却依旧显得十分整齐,并无散乱现象。而每个兵士的脸上,都带着淡然处之的神情。

    只是这些细节,便使唃厮罗看出许多东西。

    他幼年历经磨难,如今终成一方首领,自然懂得如何判断。

    眼前的宋军人数虽少,但必是见过血的精兵强军。若是与自己手下的兵马相比,唃厮罗即使不想承认,却也知道自己手下的那些部族骑兵也只是凭着一腔血勇而已。

    若是青塘军与眼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