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安乐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安乐侯- 第1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呵呵,这位安乐侯虽然年纪不大,可是在邀功固宠一事上,却是无人能敌。”蔡齐一脸的厌恶道:“前次出使辽国,便将正使段少连架空,与辽人酬唱应和博得了不小的文名,回来之后还在官家面前极力邀宠。若只是如此还罢了,却是容不得段少连,硬是使其被放逐于岭南烟瘴之地。此人做人,未免过于擅专狠辣。”

    “蔡相公的意思,莫非这位安乐侯又想要邀功不成?”吕夷简皱眉道:“这仪象台建与不建,也不是他能决定的。你我二人附上意见,便交于官家定夺便是。”

    蔡齐却是有些不放心道:“若是官家准了,岂不是又让这等奸佞小人得逞?须得想个办法,绝了他的妄想才是。巡边两败西夏已经是不世大功,否则再让这位安乐侯立下功劳,他的影响怕是会更大。若朝中上下争相效仿,便会使得朝堂诸臣都有急功近利之心,充斥浮躁之气。那样的话,于我大宋安稳实为不利啊。”

    “不过是一座仪象台而已,能算得什么。司天监除了每年祭祀之外,便是个连耗子都不愿意进的冷衙门。若说建个仪象台,便可引人注目,怕是有些夸张了吧。”吕夷简犹豫道。

    大宋如今繁华无比,文教兴盛佛论流行。文章诗词可以一夜轰传,寺庙盛会可以万人空巷,但是建成一座仪象台这么普通的事,却是没什么人会关注。

    蔡齐知道吕夷简所说的是实情,可是他就是不放心。这位安乐侯往往不按常理行事,难免会玩出花样来。

    “吕相公,安乐侯此人虽年少却甚是稳重,其机变百出亦不可小视。”蔡齐郑重道:“自上次众人弹劾于他,便没能将其如何。反倒是以出京巡边为名,躲去了汴梁之外。这还不算,又在边地立下大大的战功。原本仓皇出京,再次归来便又趾高气扬。其小人得志之处,可见一斑。依我之见,对其应该防微杜渐,不可使之再有幸进之心。”

    吕夷简听了蔡齐的话,也觉得有些道理,不由陷入沉思。

    半晌之后,吕夷简才道:“前一次弹劾安乐侯之时,有一位谏院的右司谏韩琦,他所写的弹劾文书引经据典言辞犀利,使人读之动容。老夫觉得,此人颇有才干,可为谏院的知谏院,掌管向朝堂和官家进谏之事。”

    蔡齐听到吕夷简的话,却是静了一下,以蔡齐的聪明一下子便明白了吕夷简的意图。心中虽然对吕夷简暗骂了一声老狐狸,可心中也确实佩服。

    那韩琦本就弹劾过范宇,而且是得罪死了的那种。从这一点上来讲,双方以后也不会可能和解。

    吕夷简此时突然将韩琦提拔为知谏院,掌管进谏之事,却是给安乐侯找了个相当大的麻烦。

    而且,这样一来,对付范宇便不用他们两位政事堂的相公赤膊上阵,自有韩琦与之针锋相对。

    “吕相公所言甚有道理,我也早有此意,只是未能与吕互相公提及罢了。”蔡齐连连点头道:“不如,仪象台的本章先压一压,我与吕相公先将韩琦简拔为知谏院为好。这等栋梁之才,朝廷应当尽快量才任用才是。”

    两位政事堂的相公,在这里商量着如何给范宇下绊子,并提拔韩琦。

    可韩琦也没有让这两位相公失望,他正在谏院之中奋笔疾书写着一篇弹劾安乐侯的本章。

    “……身为皇亲而编练新军,于边地连败西夏,建傲世之功。然安乐侯归京便极谦逊,三辞三让极尽谦让之能事。非但不以己功为功,且拒进爵、赠金之封赏。人非圣贤,岂能无欲无求至此焉?臣知楚汉相争之时,范增曾语项羽道,今沛公入咸阳金银妇女无所取,所图者大……”

    现在韩琦还是右司谏,相比安乐侯来说,职位并不算什么,但是这进谏弹劾的权力却是不小。

    早在之前弹劾范宇,韩琦就已经得罪了安乐侯范宇。如今范宇挟大功回京,韩琦岂能没有一点担心?若是安乐侯在官家面前,对自己有些微辞,弄不好耳朵根子软的官家,便会收拾自己。

    与其等着安乐侯的报复,韩琦觉得不如先下手为强。至不济,也能将自己放到明面上,使得安乐侯不敢公然对付自己。

    正是出于这种心理,韩琦才会再次弹劾范宇,并且出手也是相当的刁钻狠辣,不留什么余地,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摩范宇的意图。

    一日之后,政事堂的蔡齐便看到了韩琦弹劾范宇的文书。他将这份弹劾文书送到了吕夷简面前,两相视一笑。

    “这个韩琦果然是个可造之材,居然出手如此之快。”吕夷简不由赞叹道:“将来定然也是宰辅之臣。”

    “吕相公,他这份弹劾文书,也压一日吧。”蔡齐笑道:“你我昨日才举荐韩琦为知谏院,官家的任命文书可还没有下来。若是因此起了波折,便不好了。”

    吕夷简点点头道:“蔡相公所虑甚是,那请建仪象台的文书今日可递上去了。建与不建,都看官家的意思。有了此事,若韩琦得知的话,便也能有更多的理由。”

    蔡齐微笑拱手道:“吕相公高见。”

 第359章 略尽绵薄之力

    不要小看只是改变了一个给官家递送本章的顺序,其中一样有着学问和操作空间。

    所指的韩琦能有更多的理由,当然是弹劾攻讦范宇的理由了。吕夷简对于范宇,能有什么好心思。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仪象台与之不无关系,你我也不可忽视,这便一同去见官家吧。”吕夷简将那本文书取了,对蔡齐道。

    “也好,若是能劝得官家绝了这等心思,也省了不少事。”蔡齐笑着点头道。

    两位相公近来相处和谐,竟全是是因了安乐侯之功。若是范宇若知道,只怕也会有些无语。这两个老的,都将他这么一个未曾及冠的年轻人当成了眼中钉,这等殊荣也是没谁了。

    出了政事堂,来到崇政殿外让小黄门通报。

    待进了殿,将请建仪象台的文书交给了官家赵祯之后,吕夷简与蔡齐两人便注意起赵祯的脸色。

    赵祯拿起请建仪象台的文书,打开扫了两眼,便被吸引了。

    这是百工技院与司天监一同联名写的,其中便道明了双方打算共同建这仪象台。并且说仪象台是仿照日月运行之理而建,其中包含四时天地变化之机。可知农时可报吉凶,有不测之功用。

    不过是仪象台而已,虽然在这个时候算得上世上最精密的机械,可也没文书上吹的这样厉害,不过是文字修饰罢了。

    但赵祯却是看得津津有味,对这仪象台十分好奇,觉得这是一样了不起的东西。

    “吕卿,你素来老成谋国,且说说这仪象台如何。”赵祯很是尊重吕夷简的意见,又道:“这仪象台包含四时天地变化可知农时,只这一点,对我大宋便太过重要了。”

    听到官家问自己的意见,吕夷简本是要将这仪象台一口否决的。可没想到官家却说,这仪象台对于国计民生有大用,如此可不能直接否决掉了。

    而且听官家话里的意思,似乎对于建成仪象台颇为心动。

    吕夷简斟酌了一下,才开口道:“官家仁厚爱民,老臣对于官家这等恤民之心真是钦佩无比。这仪象台如此重要,我大宋自然是要建的。只是如今国库之中的情形,官家也是知道的。我与蔡相公,前几日刚刚从官家内库之中借了钱,如今也只是勉强使得朝廷有钱运转罢了。若是要建这仪象台,也不知要耗费多少钱财。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甚是以为憾事啊。”

    蔡齐斜眼看了吕夷简一眼,这位吕相公真是不得了。既吹捧了官家一通,还道出了反对的理由,最后还要表示一下遗憾。三人行必有我师,吕相公值得学习。

    赵祯听了吕夷简的话,不由点点头,知道对方说的是实情。因此,也更心疼自己被借走的钱财,便也不想再动内库的钱来做这件事了。

    “蔡卿,若是此事交与你来做,你可有什么好办法筹到钱款来建这仪象台?”赵祯用抱着一丝希望的目光看向蔡齐。

    蔡齐急忙躬身道:“官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是无钱可就是让臣难为了。不过,建虽然没钱去建,但是此物乃是司天监与百工技院共同去建。若是没钱,可先让他们一同将这仪象台弄明白了再说。”

    在蔡齐这里,给赵祯找了另一个理由,那便是让百工技院与司天监先一同研究研究。

    赵祯点了点头,这两位相公说的都挺有道理,但又好象什么都没说。

    “此事可先等一等,待夏税收上来之后,再做打算。”赵祯自己也道。

    吕夷简和蔡齐都感觉松了一口气,可是又觉得自己有些太这敏感。不过是一个仪象台而已,他们两位相公,似乎没必要如此慎重。

    “对了官家,臣等昨日曾推举韩琦为谏院知谏院,官家还未批复。”吕夷简拍了拍自己的额头道:“韩琦此人现为谏院右司谏,天圣五年榜眼,其人行事稳重自守,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处事不为他人所惑,自有判定事理的一套标准。臣等举荐他为知谏院,因无比他合适之人。”

    官家赵祯对于韩琦也有耳闻,也看过几本韩琦所写的本章,印象还是有的。只觉得此人字迹工正文风犀利,言事理据具备。

    “这韩琦我是知道的,既然两位政事堂的相公,都对这韩琦如此看重,那我便委他知谏院之职便是。”赵祯十分听劝的道:“陈琳,你且将昨日举荐韩琦的本章找出来,我这便批复。”

    很快,赵祯将举荐文书批了,让陈琳送给吕夷简。

    吕夷简与蔡齐两人心中的石头落地,便也告辞离去。

    次日,范宇将庄子的事情都交给了孙有才去管,自己便进了宫。

    范宇也是算着时间,许当与司天监的文书应该已经送去御览过了。

    因此,他才选的这个时间入宫求见官家。

    得知范宇求见,便将他召了进来。

    范宇一进崇政殿,便对赵祯行礼道:“臣安乐侯,见过官家。”

    “安乐侯,此次入宫,又是为了何事啊。”赵祯面对范宇的时候,就随意的很。

    “不瞒官家,这几日臣一回京,便有不少的事情。前日里还有永昌隆和永通钱庄,都给臣将分红送到了府中。让臣没想到的时,居然赚了这许多。昨日又听百工技院的许当说起,与司天监打算一同建起仪象台,已经送上文书数日。臣也知道朝廷筹措钱款并不容易,因此臣便想着,自己拿出些钱来,助他们一臂之力。”

    听到范宇要自掏腰包,赵祯便吃了一惊。

    “安乐侯如何会想要自掏腰包?你可知建一座仪象台,花费几何?”赵祯不由得问道。

    范宇笑道:“手中有些余钱,便让他们先建着。不管怎么说,这百工技院还是臣牵头建起来的。助他们一臂之力,也是应当。”

    赵祯点点头道:“只是也要有个额度,莫要没有休止。”

    “臣可捐出十万贯,想必不够也可完成大半了。”范宇笑道:“若非有分红在,臣哪里来如此多的钱财。哪怕捐助了这十万贯,臣还有钱重修御庄。”

    赵祯对于范宇十分赞许,“国事纷繁,肯替我分忧的,便也只有安乐侯了。”

    “官家说的哪里话,臣为皇亲,只要是臣自愿便无问题。”范宇笑道:“如此,也算臣略尽绵薄之力吧。”

 第360章 不是麻烦了

    满朝的官员,最让官家赵祯感觉到欣慰的,便是眼前的安乐侯。

    这既是自己的义弟,又是一个能臣,起的作用可是不小。

    而且若非范宇帮他做起了永昌隆和永通钱庄这两个产业,宫里的内库怕也并不充盈。

    如今范宇还要自己掏腰包,助百工技院和司天监建起仪象台,这对赵祯来说都是甚为熨帖的。

    “你捐出十万贯来,修缮庄子的钱可还够用?”赵祯不禁有些感动,这可是唯一的肯给朝廷捐钱的官员。

    “不瞒官家,臣与公主可没少得了官家和两位娘娘的赏赐。再加上前日里永昌隆和永通钱庄送来的巨额分红,足够用了。”范宇不由笑道:“而且臣修缮庄子,也非是为了豪奢享乐,不过是比寻常农家要舒适精致些罢了,还有造作院的工匠帮忙,根本用不了多少钱的。”

    赵祯点点头,觉得也不能让范宇吃亏,可一时也不知道该如何赏赐。

    “安乐侯也是厚道体国之人,他日若有所求,尽可说与我听。”赵祯嘉许道:“只要不伤德行不违国法,我都可答应于你便是。”

    范宇虽然没得到任何赏赐,可是官家这一句承诺却比赏赐还来得更重。

    他急忙躬身道:“臣受宠若惊,在此谢过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