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之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黄天之世- 第6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子龙勇武过人,在我这里终究是屈就了。”
  公孙度凝视着赵云的眼睛,郑重道。
  “我公孙度只不过是一州一地之主,辽东对于你来说,终究是太小了。”
  “明公……”
  赵云神色微变,正欲说话,但是却被公孙度拦了下来。
  “等到辽东事定,我欲举荐你与子义入朝堂之上。”
  “只有在道君身侧,在天下中央,你和子义两人的本领才能有施展之地,而非是于我与辽东蹉跎。”
  “明公……”
  赵云神色动容,他看出公孙度确实是真的在为他考虑。
  “你与子义跟随我多年,奉我为主,竭心尽力。”
  “我虽不舍,但是却不能阻挡你们二人之仕途。”
  “这辽东,对于你们来说,终究是太小了……”
  公孙度的心绪有些低沉。
  他的雄心都随着时间而消散,他正变得越发恋旧。
  公孙度突然有些明了,为什么当初刘宏想要北巡冀州,修缮解渎亭。
  “道君已经传来通告,今年秋收之时,将会发布南征诏书,进攻南庭,统一天下。”
  “如今简位居已死,时间正好,你们赶得上这一次的南征。”
  公孙度抬起马鞭,指着身前起伏的群山。
  “这一次平定辽东四国,就是我为你们铺下的晋升之资。”
  他老了,已经没有曾经了雄心。
  这一次平定辽东四国,也将坐稳辽侯的位置。
  许安是仁主,他知道自己可以凭借着这份功绩保佑自己的宗族可以繁荣昌盛。
  他辽侯的爵位无法传承,并非是世袭罔替。
  只是这爵位无法传承,但是辽侯这一爵名,将会累世不授。
  也就是说大明就算传至千代万代,但是仍旧只有他能够被称为辽侯。
  累世不绶,千古独一。
  公孙度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将来在后世的史书之上,他必定能够独立一传……
  明国国内的爵位有公、侯、伯、子四大级,和秦汉的爵位不同,和周时的爵位差不多,只是少了男爵。
  不过至今都没有任何一人可以封公,能够封侯者也只有他和吕布两人。
  侯爵之位虽然不能传承,但是他的长子可以降级受封伯爵之位, 下一级则成为子爵。
  然后就保持着爵位等级不变,传到第五世终止。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这些是许安给他的承诺。
  归义侯虽然是虽然有侯爵的名字,但是属于对外赦封的爵位,和国内爵位并不相同。
  如果硬要换算,那么归义侯的等阶大概就是伯爵一级,而且是一次性的爵位。
  “明公恩德,云,永不相忘。”
  这一仗其实公孙度完全可以将功绩算在他两个儿子公孙恭、公孙康的身上。
  辽东的战事顺利,敌人并不强大,但是拓疆之功,却是深重。
  公孙度凝望着身前的群山,他的思绪已经随着山风飘向了远方。
  回首这一生,他原本没有任何遗憾。
  但是见到了许安,听到了许安给他描绘下的蓝图。
  他只恨自己早生二十年,若是晚生二十年,正好在壮年可以投身于明军之中,投入这汹汹的天下大势之中。
  可惜……
  可惜这个世界之上没有如果。
  出生于辽东,又任官于辽东。
  将来他也将会终老于辽东。
  公孙度抬起了头,苍穹之上的太阳颇为耀眼,让人难以直视。
  “休——————”
  锐响声从公孙度的身后陡然响起。
  公孙度回头望去,这是集合的哨音。
  时辰已到。
  接下来,便是平定辽东之时。
  哨音此起彼伏,山道之上,无数盔系着黄巾的明军骑兵已经跨上了自己的战马。
  他们的目的地,是敌国的国都!


第八百三十二章 齐聚
  明国,青州,州治平原。
  麹义当初带领青州魏军北上,撤到了黄河以北,暂时保住了黄河北部的青州。
  黄河北部的青州只有两郡,一是平原、二是乐安。
  但是实际上,乐安郡在北地只有方寸之地,大部分都是平原郡。
  许安索性将乐安郡的土地撤掉,并入了平原郡中,毕竟不能真的在一个不过十数里,还没有重要城邑地方再设一个郡守。
  实际上明廷控制的青州,只有平原郡一郡。
  所以平原郡的郡治也就成了青州的州治。
  正值六月,烈日炎炎,天气燥热无比。
  平原城外,大量的甲兵立于官道的两侧人,忍受着太阳的暴晒。
  麹义身穿戎装,挎刀立于官道一侧,也是老老实实的站在太阳之下,顶着烈阳恭敬的站立着。
  来往的路人见到这样的情形都知道有些不对,他们都没有从道路中央行走,要么沿着路沿之下行走,要么重新换道。
  麹义身后,一众青州的官吏也皆是身穿着文士服,头戴着官帽,站在太阳之下。
  烈阳之下,人数众多,但是却没有见一丝噪杂之声。
  所有人的目光都出奇的一致,都聚焦在前方道路的尽头。
  麹义自然不是显得没有事做,将平原城的军兵和官员都带出来拉练。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在不久之前收到了来自邺城的消息。
  就在今日,许安将会驾临平原城。
  上一次觐见许安,许安给麹义带来的压力实在是有些大了。
  原本麹义选择归附的时候,其实心中还稍有些不忿。
  毕竟他当初可是带着五万大军的投降,按理来说,许安应该早早的要接见他,以示尊重。
  但是许安拖延了许久,才召见他,而且还不是邺城。
  只是等到他真的见到许安的时候,却是不敢有什么怨气了。
  那些护卫着许安的腾骧卫每个人的身上都充斥着杀伐之气,像是从尸山血海之中爬将而出一样。
  麹义虽是沙场的宿将,心中没有惧意,但是他知道这些人绝对是天下少有的强兵。
  就是曾经在袁绍挑选军中健锐,拿着西园禁军的留下的班底组建的武威军都不及腾骧卫的一半威势。
  觐见许安之时,他本来还想要抗议一二,表达不满。
  但是见面之时,他的心中第一次生出的恐惧,他完全看不透许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军鼎盛的军势让麹义明白了差距所在。
  麹义这个时候才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资本,觉得强大的五万大军,在明军的眼里和土鸡瓦狗没有多少的区别。
  后来麹义便乖乖的遵从许安的命令,将军权交出,将大部分的军卒都安置成了屯民。
  如今他虽然还是青州巡抚,但是青州府衙之中的官吏基本都是太平道出身的官员。
  他直辖的军队有五千余人,许安派宋宪、魏续、管亥三人分管统领剩下的一万大军,三人之中又隐隐以管亥为首。
  管亥出身旧太平道,算是许安的心腹。
  本来管亥是青州黄巾的统领,现在怎么说也能混到巡抚或则是重号将军一级。
  但是此前在洛阳之役,管亥统管西凉营,因为轻敌大意,被汉军小胜了一阵,差点酿成了大祸,而后被许安革职,剥夺了西凉营主官的军职。
  直到最近几年,遭受了失败了管亥洗心革面,重新振作了起来,才慢慢恢复了原有的军职,不过现在也还是从五品的封号将军。
  宋宪、魏续两人很早便加入了太平道中,是跟随着吕布一起,他们两人如今也晋升为了将军,只不过是没有给予封号。
  不止是麹义在等,宋宪、魏续还有管亥都在道路之上顶着烈阳等待。
  “休——————”
  麹义抬起头看向道路的尽头,一道轻微的锐响声在他的耳畔响起,虽然轻微,但是他却听得十分清楚。
  宋宪、魏续还有管亥三人也在同时抬起了头,他们都听到了哨音。
  那是明军军中的军哨,青州的明军都有各自的驻地,今天没有人会在营地之外无事游荡。
  那么答桉只有一个,许安距离他们的位置已经不远了。
  麹义身躯一振,昂首道。
  “通令所有人,道君即将驾临平原,都给我打起精神。”
  “别让道君认为我青州的官吏和军卒缺少实精气,看贬了我们青州!”
  路招斜睹了一眼麹义,如今的麹义对于许安的态度极为恭敬。
  曾经麹义作为武将之首,仗着自己的军功飞扬跋扈,目中无人,甚至对于袁绍都没有多少尊重
  路招的心中也是有些疑惑,不过他很好的隐藏了自己的情绪,没有吸引任何人的注意。
  哨音越来越近,路招也按下了心中的其他的想法,向着道路的远方看去。
  就在他的目光投到远方之时,一面赭黄色的旌旗已经出现了他的事业之中。
  许安于长安立国之后,规定了明军的旌旗统一为赭黄色。
  赭黄,黄中带赤。
  赭黄色也就是土黄色。
  黄色代表着泥土,代表着黄巾军本来的身份。
  他们都是农夫,都是升斗小民,都是平凡人,都依靠着土地生活。
  而那黄中所带的赤色,是那些为了国家建立,统一而奋战所流下的鲜血所染就的。
  旌旗猎猎,朔风吹袭。
  官道之上,一支衣甲鲜明,旌旗招展的骑军正顺着官道向着平原城的方向缓缓而来。
  明军占据了河北之后,许安仍旧是采取鼓励商业,劝课农桑的手段治理河北。
  汉魏两庭的战事多都在黄河以南进行,因此河北之地并没有遭受太大的战乱。
  在这近两年的时间里,各地的经济正在不断的发展,甚至已经快要恢复到东郡之战前的水平。
  在官道之上,有着不少的行商和走夫,当看到打着赭黄色旌旗的明军骑兵赶到之时,所有人都停住了脚步。
  许安虽然从未规定过百姓有迎接军队的义务,但是他们在汉魏两庭的治下呆的太久。
  就算是明军这两年以来从未有过侵扰乡民的事件发生,而且很多明军甚至还会给与一些遇到困难人帮助。
  但是长久以来的养成的习惯,还是让他们在路沿停下了脚步,垂首立于路沿,等待着大军通过。
  马蹄声低沉,官道之上的骑军放缓了马速,向着平原城移动而来。
  “末将麹义,拜见道君!”
  麹义眼尖,一眼便看到了骑乘着赤马,行在众人之前的许安。
  “拜见道君!”
  官道之上一众前来迎接的军兵官吏也是纷纷下拜见礼。
  “吁————”
  许安一拉缰绳,勒停了座下的战马,身后一众腾骧卫的骑兵也是纷纷止步。
  马嘶声、马蹄声一时间交错在了一起,交汇成了一团。
  许安看着烈阳之下一众等待着他到来的军兵官吏,神色微沉。
  这样迎来送往浮于表面,让人受罪,影响也颇为不好,而且也会滋生不好的风气。
  所以原来在并州等地他就算巡游,最多也就是本城的官员提前在驿站等待,没有如此的排场,毕竟已经是发过了相关的通告。
  麹义心中咯噔一下,他也注意到了许安的神色,不过他此时也不敢说话,毕竟许安已经带了一些怒火。
  许安手执着马鞭,驱马上前了数步。
  他的怒火不是对于麹义,麹义刚刚归附不到两年,自然是对此不太清楚。
  但是青州三司的主官,都是太平道的老人,不可能不知道。
  很大的概率就是他们和麹义仍然存在些许的敌意,没有提醒这样的事情。
  许安的目光越过了麹义,看向他身后站立的三司主官。
  果然,这一眼他便看到了布政使的眼神有些躲闪。
  “你们身为三司主官,不及时上报所知晓之事,空设排场,浪费人力,各自罚俸两月。”
  许安没有去详查,三司的主官有他们自己的义务。
  一般的朝代之中所谓罚俸其实并不严重,毕竟官员隐晦的收入来得极多,什么火耗、公摊,比起那微薄的俸银却是要高的多。
  但是在如今的明庭,许安实行的是高薪养廉制度,当然这个高薪是相对高薪。
  只要为官,无论是文职还是武职,都能保证在生活无忧的基础,留下不少的余钱用于他途。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原本的时空,朱元章所建立的明朝所发生的事情还历历在目。
  朱元章出身贫寒,因此对于腐败深恶痛绝。
  也深知腐败对国家的危害,因此他大力反腐,对腐败施以重刑,以震慑贪官污吏。
  朱元章执政之时,因为贪污而死的官员不计其数。
  甚至还出现过,前任官员的皮革犹在,而下一任官员却已经走在了贪污的路上。
  明朝中后期吏治腐败,甚至以官爵为性命,以钻刺为风俗,以贿赂为交际,以嘱托为当然。
  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官员的俸禄实在有些过低。
  官员将校高薪虽然对于国家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