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之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黄天之世- 第5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些世家豪强匆匆聚拢起来的私兵和门客,怎么可能是弓马娴熟,武备精良的上谷营骑军对手,只是刚一交锋,那些私兵和门客便已经崩溃。
  车队之中的那些世家豪强见到这种情况,皆是下车投降,不敢反抗。
  他们知道,不反抗或许还有一条活路,反抗,那么就是必死无疑。
  所谓的黄巾军残暴,大肆杀戮,劫掠地方,这些都是用来去骗那些愚夫愚民的,这已经不是秘密,他们大部分的人都知道明军真正的情况,毕竟他们就是传言的传播者,为的便是忽悠底下那群人继续卫他们卖命打仗。
  之前冀州之战,并州黄巾军接应四州黄巾军之时,除去攻破了豪强坞堡之外,在城邑乡聚都做到了秋毫无犯,甚至有人或者战马践踏农田都会赔钱道歉。
  他们知道自己的身份,自己是豪强世家,只要自己投降,未经公审有罪之前,他们都能活命。
  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许攸作为中书府的府令,对于太平道内的各方面都有所了解,法司就是中书府的下属机构,他自然知道《太平律》中的律法。
  因此当那些豪强世家跪地投降之后,他便下令麾下的骑军停止了进攻,将其全部捆绑了起来。
  而那些满载着财物的车驾也成为了明军的战利品。
  许攸带领上谷营,于邺城以东北方扎下了军营,以防止邺城的人逃亡北方的邯郸和东方的斥丘。
  邺城虽然混乱,但是还勉强保持着最后一点理智,留守邺城的袁绍麾下的大将朱灵。
  朱灵在经过了短暂的慌乱之后,便迅速的恢复了理智,他先是宣布四城戒严,不仅禁止任何人出城,将城门封锁,还让城中的所有坊市都戒严,禁止活动。
  随后朱灵第一时间,带兵进入邺城皇宫,将袁尚保护了起来。
  在确定了袁尚安全之后,朱灵开始收拢城外的残兵,并于城外筑寨以为屏障。
  朱灵担心那些残兵之中混有明军的奸细,若是让其趁乱混入了城中,那么局面当真将会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他不是审配,指挥不动魑魅去抓捕那些奸细。
  邺城在朱灵强而有力的手段之下成功的稳定了局面,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溃兵,袁绍的死讯传开,邺城之中人心惶惶,越发的难以稳定。
  虽然混在溃兵之中的鹰卫没有成功的混入邺城,但是这并不妨碍邺城中的鹰卫行动。
  他们虽然和外界没有太多的交流,但是他们得知了袁绍的死讯和繁阳魏军大败之后,便立即在邺城之中散播消息。
  他们不仅散播袁绍的死讯和繁阳魏军大败,还在其中添油加醋,引得邺城之中的居民更加恐慌。
  朱灵久经沙场,他是一名优秀的将校,但是绝对不是一名合格的民生官员,城中居民的恐慌与日俱增,但是朱灵却是束手无策。
  大明历二年,六月七日。
  邶城告破,于毒和白饶两人一起击溃了邶城中的六千汉军。
  孙贲被庞德阵斩,俘虏汉军三千余人。
  大明历二年,六月八日。
  白饶南下黎阳,黎阳汉军正在撤退,袁术部正在黎阳渡河。
  黎阳汉军有大量的守城器械,白饶没有找寻到机会,于是在黎阳以北扎营,等待着于毒领步兵南下,以及李恒带领其麾下步兵东进。
  同日,上万名明军武卒在许安的带领之下抵达邺城。
  邺城此时内外交困,朱灵每日被各城之中的事务已经烦的焦头烂额,各种各样的事务都已经冒了出来。
  魏庭之中,很多的大臣在第一时间便已经逃出了邺城,因此很多烂摊子都只有朱灵一个人收拾,他又如何能收拾的过来。
  不止是民心,军心也因为繁阳的大败而跌倒了谷底。
  如今邺城不过只有数千老弱新编之兵,明军据说有数十万人,正从四面八方合围而来,不日便将兵临城下,他们还有那可以抛射大石的霹雳车,邺城的城墙修筑的再高在霹雳车的攻击之下,据说都要化为灰烬。
  那些霹雳车,听说被许安贴上了雷符,能够拥有雷霆之力,摧城破墙轻而易举。
  数万的精锐都败在了繁阳,他们又如何能够抵挡住明军的进攻。
  而且就算是暂时挡住了明军,但是那又如何,他们已经没有了反攻的机会,他们已经失去了再战的能力,他们现在只是在垂死挣扎,落败只是迟早的事情。
  很多的人都已经开始盘算着投降了,只是碍于朱灵在军中的威望,一直没有人敢提起。
  而当众人在城墙之上,看到官道之上那一队有一队如墙徐进,衣甲鲜明的明军武卒之后,一众将校直接将朱灵拦在了城墙之上开始了劝导。
  朱灵一面看着不远处那蜿蜒起伏正在官道之上徐徐前进的明军武卒,一面听着众人的吵杂的声音,只感觉头大如斗,根本难以思考。
  一面又一面土黄色旌旗在官道之上汇聚成了一条巨大的黄龙。
  巨大的黄龙在官道之上蜿蜒游动。
  旌旗猎猎,黄龙在疾风之中张开了龙嘴,露出了狰狞的利齿。
  骑军奔驰,黄龙在陆地之上伸展开了龙爪,展露出了爪间的锋芒。
  朱灵并没有再一直经受着这样的折磨,审配的到来,让朱灵得到了解脱。
  袁绍的棺木将众人心中最后一丝侥幸击碎,他们明白,他们真的已经败了,而且是一败涂地,再无翻身之机。
  大明历二年,六月八日,申时。
  朱灵带领麾下军将走出了邺城,献城投降。
  许安接受了朱灵的投降,派遣大军开始逐步接管邺城,并宣布邺城实行军管。
  酉时两刻(17:30)。
  邺城的防务很快被明军尽数从魏军的手中接管,邺城之中的魏军全部放下了手中的兵刃,被押解出了邺城。
  他们在城外修建的安置残兵的营地,现在成为了关押着他们的营地。
  许安要进驻邺城,必然是要保证邺城的安全,他自然不会让原来的魏军还在城中。
  在一众腾骧卫的护卫之下,许安骑乘着战马踏入了邺城的城门的甬道之中。
  “这就是邺城吗?”
  郝昭看着眼前的有些杂乱的街道,低矮的房屋,眼中露出了疑惑。
  “比起长安,差的可真远啊。”
  邺城在这个时代其实已经绝对算的上是数一数二的大型城池,但是相比于如今明国的国都长安来说,却是小巫见大巫,相形见拙。
  如今太平道的中央府衙所在之地是原来汉时的皇宫,而长安城则更是经过了大量的扩建,而起是后世唐朝长安城的优化版。
  是明国国内外,政治、文化、经济的交流中心之地。
  西域之路自长安起始,通蜀之路也自长安起始,而漠南经商的终点也是长安城。
  许安哑然失笑,在两郡军区磨砺之后,许安本以为郝昭肯定是性格沉稳了许多,但是没有想到郝昭相反变得跳脱了许多。
  郝昭全然没有注意到,他的一席话,让那几名迎接的魏庭官员脸色变得又黑了几分。
  不过他们也没有人敢出言反驳,他们已经输了,败者没有言语的权力。
  一路行进到邺城皇宫。
  许安的眼神微动,邺城的皇宫相比于长安城的皇宫来说要稍微显得小气了一些,但是极为奢华,不过看起来并没有大兴土木。
  袁绍还没有昏庸到在还未统一天下之时,便将大量的钱财消耗在享乐作福之中。
  此时邺城的皇宫的正门已经打开,邺城皇宫的宫墙之上,插着的也是明军土黄色的旌旗,而魏军的蓝旗已经是被尽数拔下,丢入了不知道何处的仓库之中。
  邺城皇宫的格局和未央宫有些相似,只是比例要小了许多,也因为如此,许安骑马走在邺城的皇宫之中不由自主的感到有些熟悉。
  许安骑乘着战马,通过了御道,在一众腾骧卫的簇拥之下,一路走到了邺城皇宫正殿的殿前。
  正殿的殿内,一众身穿着朝服,头戴着冠帽的魏庭大臣已经在殿内坐定,他们皆是跪伏于地,面对着殿外,等候着许安的到来。


第七百九十三章 落幕
  许安手执着马鞭,身披着战袍,连甲胄都没有脱下来,更没有除去鞋袜,直接便踏入了大殿之中。
  鞋履之上的泥土随着许安的走动留在了大殿原本干净的地面之上。
  什么刀兵不入殿的规矩,许安根本就没有在意;他进入皇宫的这处大殿不过只是为了走一个过场。
  身后,郝昭、徐鸿两人手按着腰间雁翎刀带领着一众腾骧卫的军卒排成了两列,护卫在许安的左右。
  殿内原先守卫的魏军军卒现在都已经在邺城城外的魏军大营了,殿内现在的守卫早已经被明军中的武卒所接替。
  许安一路走到大殿的首座,并没有坐下,一手执辫;一手按刀。
  徐鸿和郝昭两人,还有一众腾骧卫的军卒皆是站在台阶之下;警惕的扫视着殿内的一众魏庭大臣。
  许安举目向着殿内群臣看去。
  殿内一众魏庭大臣,多是垂首跪坐,无人言语,但是也有昂首怒视者,冷眼无畏者。
  许安并没有记下这些人的面容,也没有想要清算的想法。
  反正这些魏庭的大臣,他之后一人都不会启用,虽然经历了多次的战乱,但是冀州数百年来的积累,仍然人口稠密,极为富庶。
  冀州位于黄河之北,与长安相隔也并不遥远,又于并州相连,容易掌控,属于内陆地区,并非是边疆难以掌控之地。
  现在太平道并不缺乏人才;经过了多年的教育发展,现在太平道内的人才贮备早已经能够跟上太平道扩张的步伐。
  许安的目光最终在审配的身上停留了下来。
  审配此时立于殿内的右首位置,就在他的身旁还站着一名穿着白衣的少年;眉目疏朗,面白如玉,那少年平静的目视着前方,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许安清楚,那少年应当就是袁绍的幼子袁尚。
  《三国志董二袁刘传》:绍爱少子尚,貌美,欲以为后而未显。
  原本的时空之中,袁绍兵败官渡,但是其实实力也并不比曹操弱上太多,还是有争雄之机,只可惜其后来患病,又在立储之事上犯下了最大的忌讳。
  袁绍死后,三子政权,最后被曹操各个击破。
  殿内群臣下拜,审配拿起了一封诏书,走到陛下,面对着殿内的一众群臣。
  诏书是退位称臣的诏书。
  袁尚放弃了魏国的皇帝之位,宣布魏国并入明国;并受其册封。
  审配双手紧紧的握着手中的诏书;他的身躯都在发抖;每念出一字,似乎都要消耗他大量的气力。
  诏书念出,殿内一众魏臣皆是垂首不语,就是那些昂首怒视,冷眼无畏者此时也是垂下了头颅,失去了所有的生气。
  诏书最后的一个字念完,审配双目之中也是失去了所有的神采。
  望着殿中沉默的群臣,审配只觉得浑身无力,心神皆疲。
  诏书宣读完毕的那一刻,也代表着魏国走向了坟墓。
  从今往后,这个世界上再没有魏国,再没有大魏……
  审配闭上了眼睛,初建国时的意气风发,踌躇志满还历历在目。
  东郡大胜,兵进洛阳,力压汉庭,兵足将勇,何等的豪气。
  但是只不过过了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一切便已经是急转直下。
  从隆武元年(193年),二月十五日。
  到隆武三年(195年),六月八日。
  两年的时间,但是一切却已经是物是人非……
  审配一步一步,缓慢的走回了右首,离开了陛下。
  一名身穿着正红色鹰狼服的鹰卫千户官双手平举着一封帛书,将手中的帛书举过头顶,呈递给了站在另一处陛下的郝昭手中。
  郝昭从鹰卫千户的手中接过了帛书,将其缓缓展开。
  他的声音不大,但是因为大殿的特殊布置,他的声音仍然能够清晰的传入每一个人的耳中。
  郝昭的声音坚定而又有力,其声音顺着殿内的墙壁回荡在殿内每一个人的耳中。
  “奉天承运道君,敕曰:晋封袁尚为魏候,食邑千户……”
  郝昭话音落下,整个大殿已是寂静无声。
  许安的目光也在此时停留在了站在审配身后的袁尚。
  袁尚终于有了动作,他抬起头看了一眼许安,正好和许安的四目相对。
  许安注意到袁尚眼眸通红,他知道袁尚的内心绝对没有他的脸色那般平静。
  袁尚年纪虽轻,却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远胜过寻常的孩童,这也引起了许安的注意。
  世家高门中的子弟,都接受着良好的教育,越是显赫的世家越是重视教育,差距便是由此产生。
  但是袁尚也只是引起了许安些许注意罢了,通过了国考,进入陆军学院,国学院的国学生,从中挑选任意一人,也不见得比袁尚要差。
  市井乡野,从来不缺乏天资卓越之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