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之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黄天之世- 第5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许安牵引缰绳,驱策着战马缓缓的行走在道路之上。
  马蹄声略显沉闷,顺着一道又一道宫墙缓缓的传向远方。
  天色虽亮,但是长安城仍旧还在沉睡之中,还有大半被笼罩在黑暗之中。
  三府六部的官吏还在应天府外,正在入府的路上。
  此时的应天府内只有刚刚换防了不久了军兵。
  这一次的换防,鹰狼卫的缇骑接管了整个内城的防务。
  太液池和太平观则仍旧是由黄天使者把守,许安带走了三千人,但是还有一千多人黄天使者被留存了下来。
  所有的武卒和锐士都不再承担内城的防务,他们将跟随着许安前往东方。
  天正一点一点变亮。
  星月隐去,东方渐红。
  大明钟响,宏亮而又威严的钟声,在应天府内重重的宫门和城垣之中跌宕回响。
  一只停留在宫墙之上的灰黑色燕子被那宏亮的钟声所惊起,从许安的眼前一掠而过,随后掠过长安城城楼之上的重檐飞角,一飞冲天,飞出了应天府,飞到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飞燕的踪迹从许安的视野之中消失。
  目光落下,最终落在了身前不远处那高大的长安门之上。
  一阵沉闷的响声陡然传来,许安身前,那高大的长安门缓缓的向着左右而开。
  看着长安门的方向,许安握着缰绳的手僵在了原地,眼神凝在了长安门的甬道处,座下的战马也是缓缓的停下了脚步。
  许安并非是没有见过长安门打开,也并非是没有从应天府内见过长安门外的景象。
  长安门外,灯火明亮。
  人头攒动,济济一堂。
  长安门外,站满了乡民。
  没有人言语,没有人躁动。
  所有人的目光在长安门打开的那一瞬间都聚集在了许安的身上。
  没有等许安动作,座下的战马已经是迈开了四蹄,向着前方缓缓走去。
  一众腾骧卫的骑士如同众星捧月一般护卫在许安的身旁。
  九面日月星辰旗呈一字排开,排于最前。
  赭黄色的大纛旗居于正中央。
  大纛旗之上,写的不再是许安的姓氏,而是被换成了“明”。
  两面略矮一些旌旗居于两侧。
  一面上书“太平道大贤良师”, 另一面绘制着一名威风凌凌的神将,上书“黄天”两字。
  许安骑乘在战马之上,从人群的正中央走过。
  昔日开国之时,他从永宁门一路走到长安门,沿路是无数前来的观礼的民众。
  这一次他领军出征,从长安门到永宁门,沿路是无数前来为他送行的民众。
  没有山呼海啸般的万岁,没有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许安沿着长安大街一路向南,一路行到了永宁门。
  永宁门外的官道之上,一队又一队身穿着戎装的军卒站立在官道之上,整装待发。
  东方已曙,远方的田野托着初生的旭日正一步一步升起。
  金色的光芒照耀在了永宁门外明军的军阵之中,朔风吹入阵中,旌旗招展,负羽飘扬,黄衣玄甲,恍若从那黄天之上下凡的天兵天将一般。
  旭日东升。
  许安举起了手中的马鞭,轻轻向前一挥。
  旌旗摇动,官道之上的军卒皆是向前迈动了自己的脚步。
  他们迎着初升的朝阳,迎着旭日的光芒,跟在他们的大贤良师的旌旗之下,紧握着手中的兵刃,坚定的向着东方而去。


第七百六十五章 班门弄斧
  官道之上尘土飞扬。
  许安一手执缰,一手执鞭,牵引着战马行走在官道的旁侧。
  一众全副武装,配弓提枪的腾骧卫骑卒就紧在其后。
  许安转头看向身旁正在齐头并进的大军。
  官道之上,一众身穿着戎装的军卒正快步向前行进着。
  背负着令旗的传令,驱动着座下的健马往返于军队前后;传达命令。
  所有的军卒都是轻装便行,除此之外并不携带任何的东西,甲胄兵刃都有专门的人员运输,后勤部队和民夫就跟随在军后。
  从长安到魏郡,相隔足有一千六百余里。
  也就是说,明军要想前往冀州的魏郡,必须要走足足上千里之地。
  汉魏两庭之间的战事随时都有可能分出胜负,十数万人的大战虽说多是旷日持久的大战,但是这其中却也存在着变数。
  如果双方将决战提前;同时投入大规模的军队参战,胜负也就是在转瞬之间。
  兵败如山倒,势去如山崩。
  若是孙坚在短时间内击溃了袁绍,那么汉军将能占据巨大的优势,无论是士气上,还是战术上。
  到时候明军虽然占据着战略上的优势,但是却是远道而来,是一支疲军。
  而汉军以逸待劳,士气如虹,到时候鹿死谁手还真的犹未可知。
  许安牵引着缰绳,驱策着战马缓缓向前,他的目光向着官道的两侧看去。
  官道周围便是田野,阡陌之间,不少握着的农具的农夫正在阳光之下辛勤的劳作,也有人停下来,看着官道之上正在行军的军队。
  绣衣使者和魑魅两方安插在中州的奸细虽然已经被清除了大半,明国的边境封锁;他们也没有多少的能力再将消息传播出去;但是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许安已经习惯了去做最坏的打算,兵战凶险,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局面并不罕见。
  若是孙坚和袁绍两人得知了太平道大举入侵的消息,必然会提前决战,而这也是许安最不想看到的。
  所以明军如今真的分秒必争,这几日之间,明军保持着每天行进近一百里的高速行军速度。
  这样的行军速度在知兵的军将眼中,这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这其实又是无比的合情合理。
  黄巾军的武卒和锐士两营训练之中做的最多的除了排列军阵和队列之外,就是锻炼体能,锻炼脚力。
  武卒营和锐士营的军卒多是出身低微,他们要么是货郎,要么农夫,要么便是工匠,能够吃苦耐劳,极为坚韧。
  而加入了黄巾军之后,行军作战便成为了他们新的工作。
  武卒营和锐士营的军兵都是要经过筛选,各地最为精锐的军卒才有资格加入武卒营和锐士营之中;他们本就是百战的精锐;历战的老兵。
  长久以来的严苛训练,给与了他们足够的身体的资本。
  五公里、十公里的负重强行军,对于他们来说犹如家常便饭。
  百里以上的长距离行军,武卒和锐士两营的军卒每隔一段时间便要进行一次,强行军,急行军对于他们来说根本就是稀疏平常的事情。
  因为漠南被太平道完全掌控了原因,所以武卒营和锐士营的大部分的军卒都并不缺乏肉食,常年吃肉和饱食也让他们的体能比之这个时代的其他人都要强悍许多。
  而两卫二营的骑兵则是尽皆一人双马,他们所骑乘的战马都是一等一的好马,因此根本不需要担心马力的问题。
  能够保持这样高速的行军,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现在还在中州的腹地,在内地行军,沿途都有补给。
  粮食的问题,户部早就已经发令各郡县提前筹措军粮,可以就地补给,也省去了运送粮草的时间和压力。
  现在行军的队伍之中,那些民夫和后勤部队所需要运送的东西只是武备和兵刃,其余的东西都不需要他们运送。
  “哒哒哒————”
  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从正前方响起,许安正头看向远方,果然一名手执着令旗的信使正急速向着他的方向飞驰而来。
  马超和庞德两人这次随军被许安安排了到了近前,此前成都之战,马超和庞德两人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两人也因为战功被许安升任为了校尉。
  在这两年没有战事的时间,两人也是没有闲着,一直都在讲武堂之中修习。
  虽然那信使手持令旗而来,这又是内地,基本没有安全,但是马超和庞德两人作为近卫仍旧是驱马挡在了许安的面前。
  那信使飞驰而来,距离许安还有十数米之时,战马在其的拉扯之下发出了一声长嘶,随后迅速的停了下来,而那信使已经是飞身下马,甚至还跟随着战马向前继续跑了几步。
  “魏郡急件!”
  马超弯下腰,一把便将信件接了过来,检查一番之后,这才策马来到许安的身旁,双手将信件递给了许安。
  许安拆开信件,粗略的看了一眼。
  现在已经是行军的第五日了,已经到了五月的第二十天,马上便到弘农郡的陕县。
  正是因为越来越临近,加上魏郡的大战一触即发,剑拔弩张,所以魏郡的鹰卫也是全部都行动了起来,魏郡的消息不断从魏郡鹰卫之中传入河东郡,一日比一日都要更为详尽。
  汉魏两军在黄巾军攻入了益州之后便已经是感到了紧迫。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事情,他们都很清楚。
  他们都不想他们相斗成了两败俱伤,最后却是黄巾军坐而渔利。
  因此袁绍和孙坚两人都想要快速的结束这一场战争。
  当然,袁绍想要快速结束战争的原因,便是因为冀州之中人心浮动,就是军中的军心也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不得不说跟着鹰卫的身后一直在学习的绣衣使者还是学到了一些精髓,不仅散播流言,还是传唱歌谣,不仅在民间传播,还向着军中传播。
  并宣扬只诛恶首,其余人只是因为汉庭失去了对于冀州的控制不得已而为之。
  汉庭的檄文之中,甚至赦免了诸如审配、沮授、高览、鞠义等重臣,只将袁绍及其直系列为必须惩戒的名单之中。
  叛逆之罪虽说按律当诛九族,但是汉庭能够建立,现在能有如此的威势,袁术也是出了大力。
  而且袁术做的也很果断,在袁绍称帝之前,他就已经让汝南袁氏宗族将袁绍一系除名。
  株连九族的事情自然没有人不识趣的提起。
  而之所以汉庭开出如此优厚的条件,甚至连叛逆之罪都可以赦免,一则便是打击魏庭的士气。
  而这一点这也确实做到了,魏庭内部人心惶惶,相互猜忌,魑魅抓捕了几名有投降之意的大臣之后,魏庭内部更是人人自危。
  第二便是,汉庭很清楚如果不赦免大部分人的罪责,那些人绝对会和袁绍一条路走到黑,到时候就算是击败了袁绍,却是还是要清除残余的势力。
  如果敌人只有魏国一方,这样自然是无所谓。
  但是黄巾军就在旁侧虎视眈眈,战事一旦被拖延,那么黄巾军必然会果断出击,趁势进攻。
  “取舆图来。”
  许安只一步便跨下了战马。
  “诺!”
  徐鸿简短的应了一声,迅速的解下马鞍之上悬挂的包裹,从中取出了一幅用丝绸包裹着的地图。
  另外一名腾骧卫的骑卒则是从其马鞍之上解下了包袱。
  包袱打开,一张折叠着的桌子被放在了草地之上,徐鸿走到桌前将堪舆图平展开来,压住了四角。
  这张地图囊括了弘农郡、河东郡、洛阳地区、还有东郡和魏郡六地,各地的信息都十分的详尽。
  鹰狼卫多年的经营才有了如今这幅极为详尽的地图。
  “我们现在刚过了弘农,那么黄昏之前应当能够赶到陕县。”
  “陕县的渡船和浮桥现在都已经搭建好了吧?”
  许安转头看向一旁的刚刚下马的许攸,询问道。
  许攸替代了原本贾诩和阎忠的位置,现在掌管着军中的后勤,还有各种情报的收集。
  “浮桥已经全部搭建好了,还征集了不少的渡船,抵达陕县之后,我军可以立即渡河,不需要等待,之前我已经派遣快马传信,我估算了一下,还让他们先行准备饭食。”
  “到达了陕县之后,第一批用过饭食的军卒可以先行渡河。”
  “北岸渡口已经命人设置了好了简陋的营地,只需要稍微整顿一下便可以住人。”
  他们一路走陆路行军已经进入了弘农郡的范围之中,通往河东郡北岸的渡口之处,当地的守军早已经尊奉由工部草拟,中军府下发的军令搭建起了浮桥,并将沿岸所有能够载人的船只全部征集了起来,只等大军抵达,便可以迅速渡河,这能够节剩下了不少的时间。
  许安微微颔首,示意知晓。
  许攸处事干练,虽说军略方面逊色于贾诩不少,但是在内政的方面,比起贾诩来说还是要强上不少。
  毕竟许攸自从原来在王芬的幕下便一直是帮助王芬处理政务,后面加入了太平道之后,除去袭取两郡,前往青州带领黄巾军西迁,多年以来也是帮助处理政务,如今也是在中书府中任府令,对于这些小事,自然是信手拈来。
  许安的目光重新放在了堪舆图上。
  他现在手中的情报是四天之前的情报,也就是五月十六日。
  和鹰卫估算的时间差不多,汉军的主力在五月十六日已经是全部渡过了黄河。
  汉军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