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之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黄天之世- 第5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是就算是如此,当清王朝被推翻之后,却仍然有很多人不愿意去剪掉辫子。
  许安不允许称呼“主公”这个明显带有一家一姓的词语,而改用“明公”替代。
  但是太平道百官大多改口,鹰狼卫、腾骧卫、黄天使者却是都没有改口。
  直到如今,刘辟、徐鸿等人都是称呼许安为主公。
  当人成年之后,其思想定下,很难再被改变。
  为什么?因为他们陈旧的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仍然觉得需要一个皇帝。
  只有当社会的思潮开始发生了改变,只有当大部分的人都明白。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只能靠他们自己之时,等到那个时候才能去推行新的制度。
  现在还只是194年,这个时期,后世的很多国家甚至连文明都还没有创建,他们甚至都还在茹毛饮血的时期。
  同时期世界的很多地方都还是蛮荒之地,人迹罕见都还没有得到开发。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实行一个超越了上千年的制度,是不现实的。
  一切应当从实际出发,理论结合实际才能派上用场,才能不成为空中的楼阁。
  许安本可以直接称帝,无论是威望还是所占据的疆域都已经足够。
  但是许安最后答允了阎忠的提议之后只是选择了称王,其实许安的心中还有一些想法,但是一旦称帝那么便封住了所有的退路。
  现在太平道的学坊已经再度扩建,不只是并州,在凉州、中州,益州三州都已经修起了学坊,招募起了学生。
  如果不是财政不允许,许安甚至想要普及义务教育。
  但是在这个时代普及义务教育,简直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样需要的财政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而且重男轻女的思想也使得女性难以接受教育,而男丁在到达了一定的岁数后也需要参加劳动以补贴家用。
  这个时代的生产力是真正的硬伤。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在太平道受制于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极为缓慢。
  不过许安现在已经种下了种子,学坊的学生越多,这种子生长的便越快,便越发的茁壮,越发的有力。
  等到其萌发生长之后,长成了正在的大树之后,一切都将会被改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
  没有思想作为先导,很多事情是难以实现,因为它完全脱离了实际。
  只有思想的解放,才能最终形成公平公正的社会政治制度。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新的社会制度将会解放了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
  不过,现在明显还没有到时候,所以许安在等,一直在等。
  只是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那一天的出现。
  许安走到座椅之后,将手撑在椅背上。
  贾诩和许攸两人手执着笏板,站在了正殿的左右两方。
  “宣,百官觐见!”
  徐鸿站定,高声喝令道,其声音洪亮,顷刻间便已经是传遍了大殿。
  很快宣召的声音在殿内重复响起,殿外也响起了宣召的声音。
  太平道开国,许安废除了汉庭原本的很多制度,也废除了陋规。
  古代臣子觐见皇帝的时候,不能大步向前走,必须小步快走以示对皇帝的恭敬,即趋。
  后世的权臣大多都有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等等特权。
  佩戴武器自然是不允许,但是许安允许所有人入朝不趋,穿履上殿,这两件事不再作为特权赐予,而是作为了常态。
  宣政殿正殿,殿门大开,宣召声传到了前殿。
  前殿百官应召而来,很快便已经抵达了正殿的殿门。
  太平道一众重要的将校官员在阎忠和龚都的带领之下走入了正殿之中。
  许安抬头看向殿门,站在了原地。
  “参见君王。”
  一众官员将校皆是微微躬身,双手作揖,举起了手中的笏板,向着许安行了一礼。
  许安还废除了“臣”这个称呼,“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凡臣之属皆从臣,因而废除。
  许安也是同样回礼,绕了座椅一圈,这才坐了下来。
  笏板最主要的用途,是中国古代大臣朝见君主时,用来记录君主的命令或旨意,也可用来书写向君主上奏的章疏内容,为备忘提示用。
  《释名∶“笏,忽也,备忽忘也。”
  《礼记·玉藻:“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
  有些时候笏板还有另外的作用,就是挡住自己的脸,上朝面见君主眼睛要望着笏板,而不是直视君主,以此表示对君主的敬畏。
  不过这样的礼节自然是被废除了,笏板的作用也只剩下了礼仪,还有备忘的功能。
  宣政殿内一众官员手执笏板,站于正殿之中,他们的眼神都汇聚在许安的身上。
  太平道建立的明国,并没有法律规定不能直视上官,还有什么仰面视君,便是有意刺王杀驾的陋规。
  大部分的跪拜礼都被许安废除了,至于为什么还有一部分的跪拜礼没有被废除,这自然是要看场合,毕竟祭祀的时候不跪拜,确实有些说不过去。
  还有便是汉时多是跪坐,有些跪拜礼,其实就是相对而坐之时的礼节,跪坐是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惯,许安并没有想要强行废除这样的生活习惯。
  “国家能立,其功在诸位,功在军众、百姓,有功则赏,有过则罚,赏罚分明,当以法治国,以律治国。”
  许安面对殿内的百官,朗声道。
  许安的话音刚落,一旁身穿着鹰狼服的张季手捧着一封诏书,送呈到了阎忠的身旁。
  阎忠驾轻就熟的接过了诏书,随后走到了台阶之下,面对着众人站立。
  原来基本每次重要的文书宣布都是由阎忠宣布,虽然阎忠现在是凉州牧,但是许安还是习惯将文书交给阎忠。
  汉时文武不分家,但是太平道内实行九品分级制,已经实行了文武分离。
  明国武官等级共分九品。
  一品:上将军“作三军,谋元帅”。
  二品:车骑将军、卫将军、中领军,金印紫绶,品级地位等同于三府的主官。
  三品:前后左右,前后为正,左右为从,品级地位等同九部的主管。
  四品:四征、四镇将军为正,四安、四平为从。
  五品:封号将军为正,校尉为从。
  六品:军司马为正,军假司马为从。
  七品:军侯为正,副军侯为从。
  八品:屯长为正,副屯长为从。
  九品:队率为正,副队率为从。
  一品上将军许安并没有任命,暂时空置。
  龚都原是平南将军,连越三级,被许安晋封为中领军,卸任平南将军一职,并州牧一职。
  中领军掌管禁军、主持选拔武官、监督管制诸武将。可以开府,下设长史、司马。
  龚都是最早跟着许安的人,许安对于龚都也是最为信任,中领军的职位重要无比交给龚都,最为适合不过。
  龚都的名望在太平道内仅次于许安和阎忠、刘辟三人。
  刘辟原本是典军将军,不过现在属于鹰狼卫的系统,因此已经不算武官。
  这一次龚都被封为中领军,殿内的百官自然没有任何的意见。
  诏书继续宣读。
  徐晃被封为征东将军,吕布被封为征北将军,张燕被晋封为征南将军,郭泰被晋封征西将军。
  四镇将军,暂时只有赵祗一人,作为镇南将军并么有变动。
  四安将军封两人,于毒、刘石,分别为安东将军,安北将军,两人一人是太行军区的兵备道,一人是两郡军区的兵备道。
  马腾平调为平南将军,平东将军由何曼接任,平北将军由张扬接任,平西将军则由张辽接任。
  其余封号将军保持不变,只是有几人的封号改变了一下,还有几人被晋封将军,其中鹿台三姓的李恒和王任也被许安升为了将军。
  共有封号将军十二人。
  护军将军黄龙、度辽将军李德、扬威将军纪昂;
  武威将军管亥、虎翼将军周仓、鹰杨将军裴元绍;
  折冲将军甘宁、武威将军颜良、武安将军文丑;
  昭德将军李恒、昭武将军王任、怀远将军徐荣。
  刘辟原本是典军将军,不过现在属于鹰狼卫的系统,因此已经不算武官,典军将军的封号也因此被取消。
  鹰狼卫如今独立于三府九部之外,归属于许安直领,自成一系。
  “国家新建,原先的制度已经不适于现在,制度必须要再度改革。”
  “三大军区暂时维持不变,武官制度依照现行办法。”
  “三府九部制实行了已经有一段时间,其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因此需要再度改革。”
  三府九部是许安根据后世三省六部制和阎忠、许攸、贾诩等人商议之后做出的改革,只是试行,在推行了之后已经发现了弊病,所以准备改进。
  三府九部容易造成冗官,开支颇大,所以许安将其进行了精简和改进。
  外务部改为礼部,内务部被中书府兼并,参谋部被归拢于枢密院下属,农政部被归拢于户部下属。
  宣教府被降为宣教部,和鹰狼卫一样独立于外。
  新设中道府,掌管太平道内事务。
  法部、吏部、工部、户部、礼部、枢密院成为新的六部。
  六部下面分置二十四司处理政务,二十四司的具体设置经常会有微调,其中每个部的衙署之中均设置有一个于该部名称相同的司,称为本司,其职责相当于各部门的办公厅,本司郎中在各司郎中中最高。
  中军府、中书府、中道府三府为新的三府,分别掌管军政道三事。
  鹰狼卫下属的道政司,专门审核入道者的部门也被划归到了中道府中。
  而除去三府六部制之外,许安还设立了一个新制度,名为“内阁制”,设立内阁。
  法部、吏部独立不受三府管辖,归于内阁管理。
  枢密院归于中军府节制,工部、户部、礼部归于中书府管理。
  中道府下辖四司,并不管辖任何一部,只管辖太平道内事务。


第七百三十五章 晋封百官、万民之请
  “内阁制?”
  阎忠说出了设立内阁制之后,殿内百官皆是面面相觑,因为他们从未有听过所谓的“内阁制”。
  不过因为对于许安的尊崇,殿内并没有出现喧哗的声音。
  不过众人的异常,许安并非没有注意到。
  许攸双眼微眯,他虽然不知道内阁制到底是什么,但是他敏锐的察觉到了,内阁制应该是限制中书府权力的一个机构。
  不过许攸内心之中也没有太多的反感,毕竟中书府的权力实在是有点大,一向重视平衡的许安不可能不做出反应。
  “内阁设首辅一人,次辅一人,阁臣五人,共计七人,暂不设品级,内阁只作为顾问,作为试行,内阁人选不由吏部决断,由君王直接选任。”
  汉时的三公,还有丞相制许安都不准备实行。
  宰相位高权重,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西方的内阁制,许安也不准备实行。
  在这个时代实行广泛的民主,最大的问题不是说选举之类的被有心人操纵,而是并没有足够的通讯手段,要想实行广泛民主,那么财政上来说,和交通上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许安真的给予了每一个人选举权,让他们去选举官吏,甚至选举内阁的阁臣,不说普通的民众认不认识被选举人,就是收集选票,也需要耗费如今明廷大量的财政。
  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明国如今占据四州之地,无论是东西还是南北都长达数千里之地,可不是十七世纪末,某个面积还没有如今太平道中州一州之地大的岛国。
  所以许安实行的内阁制是类似明朝的内阁制,准确来说是朱元璋时期的内阁制度,当然其中有一小部分的区别。
  宰相拥有的决策权被许安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
  议政权分给三府,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给了州牧、三司,州牧管辖一地,受三司制约,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州牧直接向许安负责。
  而内阁现在只是作为顾问,没有其他的权力。
  “只有顾问之权?”
  许安每一次推行新的制度,都是暂行,试行,以便在出现了问题以后好及时更改。
  这一次推行的内阁制度也不例外,不过许攸感觉,恐怕内阁制度若是存在,后期这内阁制度恐怕就是明庭真正的权力机构,那内阁首辅很大程度上就是秦时的丞相,只不过权柄自然是不可能有秦时丞相那么大。
  内阁人选全部是许安来挑选,越过了吏部……
  “内阁首辅以阎忠担任,暂不设次辅,阁臣分别由许攸、贾诩、魏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