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之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黄天之世- 第50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若是许安是益州军的主将,那么许安多半是不会抛弃城中这数万益州军。
  只可惜,许安是太平道出身。
  太平道和他们这些世家豪强的利益天然便是冲突。
  凉并的那些世家,就算是阎忠和贾诩等人的家族,也将大部分的土地交了出去,矿场、林场也被太平道收归道有。
  许安的几次演讲文本早已经传遍了天下,甘宁也看过了许安的演说内容。
  “一人之声,声若蚊蝇,十人之声,已是人声鼎沸,百人之声,却能穿云裂石。”
  “吾辈虽无强兵、巨财,却有天下之众也!”
  “万千民众之力,能使江河倒流,亦可夷山平丘,改天换地亦非难事……”
  ……
  甘宁沉默了一会,再度出言问道。
  “益州的黄巾军也是在你的授意之下行事,我没有说错吧。”
  许安微微颔首,益州黄巾军的作用,就是让益州的豪强世家自以为找到了机会。
  益州黄巾军之所以愿意帮忙,不是因为想要得到什么宽恕,而是太平道一早定下的方略。
  为的就是让益州军和东州兵两者相争,而后坐收渔利。
  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
  风从地上产生出来,开始时只在青蘋草头上轻轻飞旋,但是在最后却能够成为劲猛彪悍的大风。
  现在太平道,雄踞凉、并,威震漠南,诸部臣服,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望其旌旗而逃遁。
  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南收汉中,西进益州,尽得巴蜀之地。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已成昔日强秦席卷天下之势。
  昔日秦国强盛稳定,而关外六国却是彼此猜忌,相互牵制,遂被秦国接连击破,灭国夺地。
  而现在中原虽无六国,但是汉魏两庭相争却已经到了白热化,对于益州之事根本就是鞭长莫及。
  黄巾军此时攻占益州,麾下之民逾千万,将会一跃成为战争潜力最大的势力,而且黄巾军在各地实行屯田贮存粮食,修筑工坊制作战具,这都是在积蓄着力量,甘宁能够看得出来。
  许安从来就没有想过偏安一隅。
  一如昔日强秦一般,皆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如今黄巾军缺少水师将领,这个时候若是加入黄巾军中,绝对能够一番作为,有足够他施展的空间,而且或多或少也能庇护一下自己的家族。
  甘宁在牢房之中已经看过了守卫送来的一些太平道内的律法,对于愿意归附的豪强世家,太平道并不是太过于苛刻。
  天下三分,局势虽说还并未完全明朗。
  但是和许安这短短的一番交流,却是让甘宁最终下定了决心,扫清了心中所有的犹豫。
  他想起了他在竹简之上看到的一句话。
  那句话是曾经许安在晋阳城时所说过的话。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今我等裹黄巾聚众而起,定当革天命于世间,汉室气数已尽,黄天必将取而代之!
  沉默了良久,甘宁缓缓站起了身来。
  他向前走了一步,微吸了一口气,身躯微躬,低下了一直没有低下的头颅,双手作揖对着许安郑重的行了一礼。
  “如若晋侯保证能够庇护我临江甘氏,减免惩罚。”
  “宁,愿为晋侯编练水师,冲坚毁锐。”


第七百一十五章 兖徐之役
  初平四年(193年),十月九日,秋。
  陈都,廷尉府。
  黄昏已过,廷尉府中大部分的房舍都已经熄灭了灯火,只有少数的几处还仍然还亮着黯淡的灯火。
  轻微的脚步声响起,两名手执着灯笼,腰佩着环首刀的卫士从长廊之中缓步走过,警惕的查看着四周,任何的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都没有被他们所遗漏。
  就算是身处安全的腹地,这些卫士也没有丝毫的放松警惕,仍旧恪守职责巡视着府衙。
  李成轻轻关上了窗户,不再去看窗外。
  灯火摇曳,他的案桌之上摆放着不少的简牍。
  李成再次向着四下看了一眼,又缓步走了一圈,扫视着了房舍一番,这才重新坐在了席上。
  房间之中的灯很多,但是他只点燃了一盏。
  李成坐在了席上,将案桌上的简牍简单的整理了一下,然后将灯往着自己身前移动了一下。
  随后伸手进入怀中,取出了一个细小的木制的小筒。
  李成双手握住木筒轻轻一用力,筒盖和筒身便分离了开来,一张卷成了一团的纸卷从木筒之中便掉了出来。
  李成一手将木筒收入怀中,另一手同时拿起了掉在了案桌之上的那张纸卷。
  慢慢展开纸卷,李成的双眉微蹙,眼神伴随着摇曳的灯火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脚步声再度传来,离得距离并不近,李成双目微眯,将手中的纸卷举起放在了身前的灯火上。
  黄纸遇到灯火瞬间便被引燃,只不过李成的注意力并不在手中正在燃烧的纸卷上,而是在房舍之外。
  脚步声很快再度过去,廷尉府中的卫士巡视的时间间隔并不长。
  卷纸不大,只是燃烧了很短的时间便已经全部燃烧殆尽,所留下的灰烬也没有多少,很快便被李成全部清理了干净。
  李成坐在席上,这是他进入陈都之后,第一次收到来自太平道的密令。
  密令之上,不仅印着鹰狼卫和枢密院的印章,甚至还印着许安的私章,足以见事情的重要性。
  而密令上的命令,也是让李成感到有些棘手,他知道若是按照密令上行事,一旦事成,恐怕整个汉庭都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汉庭如今看起来各方势力皆是通力合作,前线军将奋勇作战,但实则在陈都等地,早已经是暗流涌动。
  李成如今在廷尉府中任官,也能接触一些朝中的机密。
  现在陈都朝中分成了三派。
  一派是以孙坚为首,袁术为辅,程普、朱治、孙策等掌握着兵权的将校,其多来自于豫、扬两州。
  若只是孙坚,只掌握军权,其实影响力不大。
  但是因为袁术的原因,其在朝堂之上的影响颇深,毕竟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袁绍于北称帝建制,也没有让刘协对于袁术有太多的别扭,刘协对于孙坚和袁术两人信任已经是让另外两派都感觉到了不安。
  第二派,则是以刘宠为主,郭嘉、戏志才等人为辅,还有不少的将校都支持刘宠。
  庙堂之上,不少的高官都偏向于刘宠,其中三公之一的司空张喜也是和刘宠站在一起。
  而荆州牧刘表和新任的扬州刺史刘繇也是支持刘宠。
  第三派,则是以王允为主的长安派,皇甫嵩、盖勋等人为辅。
  王允是如今汉庭的司徒,而皇甫嵩则是如今汉庭的太尉,那些自长安而来的官员和豪强世家都支持着他们。
  他们各自的家族也具有影响力,更不用提他们都是老臣,本身名望就高。
  不过虽然具备着相当的政治影响力,但是却没有掌握多少的兵权。
  曾经王允和皇甫嵩等百官虽然在长安朝廷之中任职,但是毕竟是被董卓胁迫。
  如今刘辩已经退位,长安百官德高望重者众多,谁又有资格能来清算他们?
  永远忠臣汉天子,谁是天子忠于谁。
  如今汉室的正统已定,只有刘协一人。
  虽然董太后和何皇后两人并不对付,但是这样的争斗并没有延续到刘辩和刘协的身上。
  两人都是处于深宫之中,虽然身处帝王家,但是两人的感情并不比寻常人家的兄弟要薄弱多少。
  因此刘协对于这些在长安朝廷之中任职的官吏并没有什么成见,相反因为王允等人带着刘辩逃出了长安,刘协还因为嘉奖了一番王允和皇甫嵩等人。
  如今汉庭占据、豫州、兖州、徐州、扬州、荆州五州之地。
  其州中长官,分别是豫州牧孙坚,兖州刺史曹操,徐州牧陶谦、扬州刺史刘繇、荆州牧刘表。
  扬州刺史刘繇、荆州牧刘表支持刘宠。
  徐州牧陶谦则是支持孙坚。
  兖州刺史曹操保持着中立,并没有在任何的场合上公开站队过。
  刘备掌握着幽州骑军地位也是举足轻重,他和曹操两人一样也是保持着中立,没有接介入三派的纷争。
  王允并没有刺史和州牧一级的地方官员支持,只是在朝廷具备着影响力。
  只不过,王允和刘宠似乎达成了共识,李成也算是王允的心腹,因此得到了一些信息。
  伴随着兖州、徐州、青州越发激烈的战事,有人上表天子,认为如今孙坚作为主帅,应当全力以赴以应对叛军进攻,再身兼豫州牧一职却是有些力不从心,建议重新选拔一人作为豫州牧。
  而在所有备选人之中,呼声最高的,便是盖勋。
  盖勋曾任凉州汉阳郡长史,迁任汉阳太守,后入朝为讨虏校尉,汉灵帝刘宏在世时对盖勋信任有佳,后又命其担任京兆尹,镇守长安。
  汉灵帝无论是对于皇甫嵩还是卢植,向来都是严格无比,但凡事有不顺,责罚即下。
  但是当初征募盖勋入朝作为讨虏校尉时,盖勋多次直言不讳指出了刘宏为政所犯下的过失,两人却是没有发生过争论,反倒是君臣相知,颇为和睦。
  加上盖勋一直以来的行事,无论是董卓乱京之后的举动,还是董卓占据了京城之后的行为,都让盖勋成为豫州牧最优的人选。
  只是现在唯一的变故,就是在于盖勋的身上,盖勋似乎并没有接任豫州牧的意思。
  汉庭的朝堂之上情势错综复杂,三派之间现在没有明争,但是暗斗却是越演愈烈,只是三方现在都保持着相当程度的克制,并没有继续扩大的纠纷。
  而许安传递而来的密信,则是要他在为如今汉庭再添上一把火,将三方之间的纠纷彻底的摆到明面之上,让三方陷入相互的猜忌之中,进而加剧纠纷。
  而最好的办法,便是一场精心密谋的谋杀。
  为了配合他的行动,整个潜伏在汉庭的鹰卫缇骑都可以供他驱策。
  汉庭各地的鹰卫管理人都已经收到了来自于太平道的密令,这些鹰卫的缇骑都收到了消息,只要收到了写着暗号的命令,便会不惜一切代价全力配合。
  不惜一切代价……
  灯火摇曳,李成的脸庞在橘黄色的火光之中忽暗忽明,阴晴不定。
  自鹰狼卫成立以来,在命令之中一共只出现了两次“不惜一切代价。”
  第一次是四州黄巾复起,许攸赶赴青州,指挥四州黄巾军起事,从并州鹰狼卫的总部传来了一封命令。
  命令潜伏在冀州的鹰卫,不惜一切代价,吸引冀州军注意,以掩护许攸通过冀州,进入青州主持四州黄巾军西撤。
  冀州鹰卫因此元气大伤,死伤数百人,但是最后的结果,他们成功的为许攸做出了掩护,没有人发现许攸的踪迹。
  一直到许攸抵达青州之后,汉军才如梦初醒。
  第二次则是援助泰山黄巾军,命令四州留守的鹰卫缇骑全部行动起来,为泰山黄巾军提供情报。
  最后的结果,鹰卫在四州之地残存的据点暴露了大半,死伤惨重,但是却让泰山黄巾军成功转危为安,成功站稳了脚跟。
  这一次命令之上,也出现了这样的字词,让李成的内心更是沉重了几分。
  李成抬起了头,看着案桌上不断跃动着的烛火。
  汉庭和魏庭的战事从初平四年春季一直持续到了秋季,现在已经快要分出了伯仲。
  早在三月之时,青州牧袁谭亲自统领青州兵三万,冀州兵五千,合计三万五千人,挥师南下,与曹操和刘备对峙于平原郡的祝阿城。
  魏军陈兵三万五千人,屯驻于平原郡祝阿城。
  汉军陈兵两万六千人,驻守于祝阿城南二十里。
  而与此同时,也在三月。
  臧霸也领着大军抵达了郓亭以东。
  臧霸领本部兵马一万三千人,青州兵两万人,合计军兵三万三千人。
  而汉军主将则是朱治,领徐州兵一万七千人,丹阳兵六千,双方人数相差虽有一万。
  但是朱治麾下的精锐更多,而孙策就在琅琊国不远处的公来山,正在进攻泰山郡的盖县,其麾下还有六千军卒。
  两处的大战几乎是同时爆发。
  祝阿之战一直持续到六月上旬。
  最终的结果以汉军战胜告终,最后是曹操麾下的校尉于禁打开了局面,指挥麾下的骑军一战击溃了青州兵的右军,而后乐进、典韦两将突入阵中,阵斩青州军右军主将,进而引发了连锁反应。
  青州兵兵败如山倒,袁谭一路溃败到济南国的国都东平陵这才止住了溃势,据说收拢残兵只得一万余人。
  不过汉军一方也是伤亡惨重,元气大伤,所以曹操只是派兵攻占了祝阿、历城之后,便没有再继续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