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之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黄天之世- 第4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是,金牛道其地势险要,我军投石车难以展开,若是想要攻克白水,夺取梓潼,必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牺牲大量的军兵,一旦敌人援军抵达,我军必定将会陷入苦战。”
  “东路军,以张燕为主将,张辽、周仓、裴元绍为副,领兵一万两千人,同时统领汉中军。”
  三国时,汉德县为蜀汉领地。、
  诸葛亮以汉德县有“大剑至小剑隘束之路三十里,连山绝险”,于此“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
  又于大剑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峙处,倚崖砌石为门,置阁尉,设戍守,成为军事要隘,是为“剑阁”。
  原本的时空之中,姜维曾经在剑阁用几万军队抵挡住了钟会的二十万大军。
  剑阁西有相连的小剑山和大剑山,地形险峻,道小谷深,易守难攻,姜维利用这种有利于防守的地形,在此列营守险。
  钟会前有剑阁雄关,寸步难进,后黄金、乐城、汉城三地要隘,东溯汉水、芒刺在背。
  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
  有诗云: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但是如今的刘备并没有入蜀,剑阁还没有设立,现在入蜀的道路虽然难,但是远远没有到后世的程度。
  只不过虽然如此,但是如今刘焉麾下军兵众多,益州豪强世家连番的抗争失败,也都蛰伏了起来,一旦黄巾军发起进攻,那么刘焉可以迅速抽调大量的军卒北上依托着有利的地势来抵抗黄巾军的进攻,消耗黄巾军的有生力量。
  许安想要攻取益州的,是为了攻取巴蜀之地,获取巴蜀之地的大量土地,还有民众,以为后方。
  昔日战国七雄争霸。
  秦国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而后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有强秦之例在前,虽然现在天下的局势已经改变了很多,关中也不再是如同昔日秦国尚存之时那般富裕。
  经过了王莽篡汉,兵荒马乱之后的关中已经是再不复当年的盛况。
  但是仍然不失为良策。
  如今太平道之中民众众多,人丁兴旺,粮草丰足,再兴关中,并非是什么奢望。
  占据了益州,可以让太平道再度得到了大量的人口和足够的稳定的后方。
  益州之地,易受难攻,若是想要荆州进攻益州,无疑是难如登天。
  昔日刘备入蜀,也是因为得到了刘璋的邀请。
  后面就算是有庞统和诸葛亮等人的谋算,还有关羽、张飞等一众久经沙场的战将帮助,刘备也是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才夺取了益州。
  益州只需要防守,便可以源源不断向着汉中输入粮食和兵丁,虽然其中的转运消耗巨大,但是这并不是什么要紧的事情。
  一旦占据了益州,太平道便真正的成为了入渊的潜龙。
  届时,许安可以从函谷关,汉中,益州三地同时对着南庭发起进攻,从多线进攻南庭,打乱南庭的部署,让南庭在漫长的边界线上疲于奔命。
  占据着汉中,关中、益州三地。
  荆州在太平道的眼中其实就如同砧板上的一块肥头罢了。
  襄阳易守难攻,控制了襄阳就等于控制了整个荆州。
  历史上的关羽北伐,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但是最终还是在襄阳之下饮恨败北,受两方围攻,遭受孙吴背信。
  其实当时若是关羽能够攻克襄阳,很多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然而之所以说太平道占据着汉中,关中、益州三地,荆州就等于是太平道的控制范围并非是危言耸听。
  襄阳城虽然坚固,南可以制约荆南六郡,北可以制约南阳郡。
  但是关中的武关通往南阳,汉中也通往南阳,而益州通往荆南。
  三路齐进,襄阳将会失去战略的优势,只有地利。
  而一旦自益州而出的军兵若是攻势顺利,能够抵达襄阳以南,那么便可以伙同北部的自关中和汉中两地出击的部曲南北夹攻襄阳。
  如此,襄阳城根本没有守住的可能。
  一旦占据益州,太平道便可成强秦席卷天下之势。
  “第二路军,为中路军。”
  许安手中的指挥鞭向左侧移动了些许。
  “中路军,自武都郡治所下辩城出发,一路向南,沿西侧道路,向桥头、白水进发,策应东路军行动。”
  “西侧道路,比起金牛道更为狭窄,但是根据鹰狼卫来信,其守卫力量颇为薄弱,中路军暂时按兵不动,等到东路军发起进攻之后,再从下辩城出发,奔袭桥头。断绝益州军的退路。”
  “中路军……”
  许安沉吟了一会,最终目光停留在了徐晃的身上。
  “由徐晃为主将,何曼、高顺为副,统领武卒一营,锐士一营,合计一万两千人,领陷阵营出战。”
  中路军的作用至关重要,需要策应东西两路,编观全局,做出最佳的决断。
  大帐之中一众将校,只有徐晃最为适合担任中路军的统帅。
  “西路军。”
  许安收起了指挥鞭,看向了堪舆图的最西侧。
  “西路军由我亲自统领,自武都郡赴甘松、沓中,取道阴平,吕布、颜良、文丑、庞德、马超你们皆随我一同南下。 ”
  帐中一众黄巾军将校皆是轰然应诺。
  坐在右首的贾诩双目微眯,这个方略虽然许安和他已经商议过了,但是贾诩还是觉得有些冒险。
  贾诩看着许安,他确信许安是再他当初献出了驱虎吞狼之计后,才开始思考进攻益州。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许安很快就制定下了进攻益州的方略,其进度的快的吓人。
  明明许安应该是对于益州没有多少的了解,但是就在他们退出入了关中之时,许安便提出了这一条方略。
  “我军必当凯旋!”
  就在贾诩思索之时,许安坚定有力的声音已经从上首传来。
  许安看着有些困惑的贾诩,嘴角不由的露出了一丝笑容。
  他之所以能够立即想出进攻益州的方案,不是因为其他的什么事情,而是因为,他知道历史上的季汉是如何被司马昭所灭。
  司马昭派征西将军邓艾率领三万人从狄道奔赴甘松、沓中,以牵制姜维;派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领三万多人从祁山奔赴武街、桥头,断绝姜维的退路。钟会统兵十万余人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奔赴汉中。让廷尉卫持符节监督邓艾、钟会的军事,兼镇西军司。


第六百八十二章 风暴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初平四年(193年)。
  中原动荡不朽,万民垂泪,万家披麻。
  然而益州之地,却仍旧是一派歌舞升平,中原的乱象,天下的纷乱,似乎并未有对其有丝毫的影响。
  初平四年,二月末。
  中原纷争再起,汉庭兖州刺史曹操和平虏将军刘备领军出击,进攻魏庭控制的济北国、泰山郡。
  青州兵孱弱,不能抵挡,连陷城池,同时屯驻在徐州北部的孙策也应诏向西北进攻泰山郡,策应曹操和刘备两军的攻势。
  两面夹击,三方进军,泰山郡的守将连忙派出信使请求支援。
  青州牧袁谭知道泰山郡和济北国绝不能丢,袁绍将他放在了青州牧的位置之上,但是他的表现已经不能是用糟糕来描述。
  因为青州兵孱弱的战斗力,原本已经是瓮中之鳖的泰山黄巾军成功逃离了包围圈,进入了营州。
  而原本掌控着的徐州北部地区,也在汉军的进攻之下丢失了大半,只剩下了四城还在手中。
  这一次若是丢掉了济北国和泰山郡,那么他的地位之真的岌岌可危了。
  袁绍登基为帝,称帝建制,所有人皆有封赏。
  但是太子之位,如今仍旧未定。
  袁谭收到了消息,袁绍对于他在青州的作为大为火光,本来想要册封他为太子的计划也被推迟,似乎已经存了替换了之心。
  袁绍有三子,按照长幼排列分别是长子袁谭、次子袁熙、三子袁尚。
  袁绍统一冀幽两州之后,让长子袁谭负责青州,次子袁熙负责幽州,三子袁尚则留在自己的身边。
  袁熙作为幽州刺史,募集新兵,编练军卒,三郡乌桓未有作乱,其与北地鲜卑也相交颇善。
  并于鲜卑于北地开放边市,交易货物,幽州民生安康,军力富强。
  公孙瓒一直被困于易中,当时东郡大战,公孙攒想要趁着南方大战,想要重新占据幽州,但是也被袁熙给击败,重新龟缩于易京之中,再度加强了防备,再不复出。
  而如今的青州,却早已经是一团乱麻。
  袁谭当时带领着军兵击败了公孙瓒委派的青州刺史田楷,又驱逐了平原相刘备,终于占有整个青州。
  袁家素来宽厚,在各地的民声还算不错,袁谭当初刚被委任为青州牧管理青州之时,各地的百姓无不以为可以减轻一些负担,而豪强世家也是颇为欣喜,当初公孙瓒对于豪强世家的态度可并不好,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不过袁谭入主青州之后,却是昏招百出。
  先是信用群小,好受近言,肆志奢淫,不知稼穑之艰难。华彦、孔顺皆奸佞小人也,信以为腹心,又以王脩等备官而已。
  王脩作为青州别驾,带领青州兵驰援臧霸,袁谭派遣华彦作为校尉随军,华彦虽为校尉但是其实际上并不通多少的兵事。
  徐州东路军败,起码有七成的责任要归公于华彦。
  本来双方势均力敌鏖战之时,华彦心生怯意,竟然引兵北逃。
  这才使得朱治能够大败孙观,击破臧霸军。
  华彦因此也被治罪,被收押入了青州的监狱之中。
  使妇弟领兵在内,至令草窃,巿井而外,虏掠田野,别使两将募兵下县,有赂者见免,无者见取,贫弱者多,乃至於窜伏丘野之中,放兵捕索,如猎鸟兽。
  邑有万户者,著籍不盈数百,收赋纳税,参分不入一。
  招命贤士,不就。
  不趋赴军期,安居族党,亦不能罪也。
  袁谭作为青州牧数年之间,用人不当、到处掳掠、赏罚不公而大失民心。
  邺城之中甚至都已经开始传出了袁绍想要立袁尚为太子的传言。
  如此以来,济北国和泰山郡便绝不能放弃。
  袁谭也知道自己做错的事情,这一次他几乎是连最后的底牌都拿了出来,甚至亲临战阵,带领大军亲自驰援济北国和泰山郡。
  初平四年(193年),三月二日。
  袁谭点齐三军,共召集了五万名军卒。
  这一次这五万名军卒之中,有着相当一部分的精锐军兵,这些军卒曾经在袁谭的帐下和当初公孙瓒立下的青州刺史田楷带领的大军搏杀过,都是见过了刀兵,上过了战阵,也是袁谭麾下的最后的精锐和家底,甚至袁谭还要求五千冀州兵前来驰援。
  大军出征之时,袁谭下令于三军阵前,处斩了临阵脱逃的华彦。
  而后五万青州兵被分成两路。
  一路由王脩带领,进入徐州北部会和了臧霸,与臧霸一同向南继续进军,意欲收取徐州的失地,将孙策带领的侧应部队驱逐出泰山郡。
  这一次袁谭并没有派遣任何亲信跟随,而是将两万青州兵的指挥权全部都交给了王脩。
  另一路由袁谭亲自统领,共有青州兵三万,冀州兵五千,合计三万五千人,南下驰援济北国和泰山郡。
  曹操听闻袁谭带兵驰援两郡,知晓刘备麾下仅有五千幽州骑必定不能阻挡,于是带领麾下的兖州兵两万余人北上驰援刘备。
  三月七日。
  魏军陈兵三万五千人,屯驻于平原郡祝阿城。
  汉军陈兵两万六千人,驻守于祝阿城南二十里。
  兖州别驾陈宫和兖州从事满宠分别领军三千人,屯驻于泰山郡的太山和龟山。
  豫州出兵六千人,攻取了泰山郡西北部在豫州鲁国交界处的城池巨平。
  泰山郡的魏军可以从东北部得到青州的援助,但是济北国已经是被团团包围。
  济北国魏军守将只能是坚壁清野,带领残兵,固守城池,等待救援。
  大战一触即发,双方不断的调集兵力增兵。
  这一次,济北国、泰山郡的争夺成为了新一轮纷争的导火索。
  臧霸得到了两万青州兵的驰援,重整旗鼓,带兵南下,欲要重新夺回琅琊国的控制权。
  朱治带领徐州兵,一路向北,屯驻于箕屋山西部的郓'yùn'亭。
  臧霸败退之时,退守徐州东北方,仅剩下四城一山,而这一山,正是箕屋山。
  箕屋山横在琅琊国的北部中央地带,要想从琅琊国北部的左侧进入右侧,必然无法绕开箕屋山。
  三月十五日。
  就在祝阿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