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之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黄天之世- 第4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是一人如此说是假,两人如此是假,但是一万个人说,十万个人说,却是让张鲁的心中产生了动摇。
  三人尚且能够成虎,何况万人所传?
  凉州之中,有畏惧许安秋后算账的羌胡汉人逃入汉中郡,他们其中不乏参加过高平川之战的军卒。
  他们无一例外,都向着张鲁描述过那让人恐惧的天火。
  所有人都说,他们听到了从天上传来的战鼓声,还有马蹄声。
  张鲁心中虽然还是存疑,但是高平川之战,许安只用了数万步骑,便击败了数倍于其的凉州联军,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凉州骑军纵横天下,昔日皇甫嵩带领着五校三河的禁军都对其无可奈何,直到后面陈仓守卫战之时,算准了凉州骑军缺乏攻城经验,在凉州军疲惫之时出击才斩获了一些战果之外,便毫无建公。
  “唉……”
  张鲁轻叹了一口气。
  天下三分。
  许安占据关中、凉州、并州三州之地,兼有幽州两郡,塞外漠南,精兵强将无数。
  袁绍于冀州称帝,建立魏国,坐拥冀、幽、青、司隶四州之地,兵强马壮。
  刘协东逃定都陈都,重立汉庭,盘踞于豫、兖、徐、扬、荆五州之地,谋士如云,名将如雨。
  他其实也有雄心壮志,他岂会甘心困居于汉中郡这尺寸之地。
  但是无奈汉中郡的位置实在是太过于难堪。
  原本荆州处于战乱,他还可以考虑向着南阳郡发展。
  但是荆州也被刘表平定,北出襄阳便是一马平川,南阳盆地,在襄阳的面前根本就是不设防的状态。
  仅凭手中的数千军兵不说是否能够挡住襄阳的荆州兵,就是能否击败南阳郡的郡兵都在两可之间。
  向南发展,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刘焉麾下的军力比他要多上数倍,又有关隘为阻,如何能够攻的入益州?
  向北发展,子午谷、斜谷两地只需要派遣两三千的军兵,便可以轻易的将其阻挡。
  向西发展,汉中郡马匹稀少,多是步卒,而武都郡属于凉州,凉州盛产战马,以步对骑,还是拥众十数万的韩遂和马腾,张鲁还不至于昏头到那种地步。
  汉中郡虽然富饶,但是却是死地,他如何又不知道。
  只是他的心中终究是存着一丝侥幸。
  天下大乱,他只要守住汉中郡,或许还有转机。
  数年的时间过去了,但是转机却还是没有出现。
  太平道犹如疾风迅雷一般击败了韩遂和董卓,成功占据了凉州和关中。
  又在随后将目光投到了汉中郡。
  张鲁此前还有些许的侥幸,他没有答应黄巾军的使者的请求会面的要求。
  只不过,这一次他没有办法再回绝。
  凉州黄巾军近五万大军就屯集于武都郡的边境,随时准备挥兵南下。
  而统领这支大军的主帅,正是如今太平道的道主——许安。
  朱儁、卢植、张懿、须卜、韩遂、马腾、董卓……
  哪一个不是杰出之人,又哪一个是一代庸主?
  但是结果,却都败在了许安的手下,无一例外。
  凉州十数万骑军挡不住许安。
  关中近十万大军阻拦不住太平道。
  现在汉中不过上万军兵,又如何能够挡住太平道的攻势。
  田仲多年之间游说过无数人,他看到张鲁的脸色变幻,心中已经是大致猜出张鲁的想法。
  田仲双手作揖,再度开口,这一次他的语气恭敬了许多。
  “使君依照《月令》,春夏两季万物生长之时禁止屠杀,禁酗酒,储粮草,创立义舍,置义米肉于内,免费供行路人量腹取食。”
  “使君入主汉中郡,汉中郡百姓因此得到安定,凉州、关中避祸者众多,汉中安定,实乃使君之政。”
  “天师道与我太平道师出同源,使君乃是天师道传人,应当对我太平道颇为了解。”
  “天下动荡多年,民不聊生,唯有我太平道方能终结乱世,还这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田仲面色肃然,双手作揖组面对张鲁庄重的行了一礼。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今我等裹黄巾聚众而起,定当革天命于世间,汉室气数已尽,黄天必将取而代之!”
  “使君若是能够弃暗投明,将是汉中郡数十万百姓之福。”
  “我太平道入主汉中,不会干涉天师道传道,天师道甚至可以在中州、凉州、并州其余诸地传道……”
  张鲁缓缓站立了起来,他缓步走下了台阶,走到了田仲的身前,双手作揖,微微躬身。
  “汉中太守张鲁,见过同道。”


第六百八十章 筹谋
  初平四年(193年),二月二十八日。
  虽然已入了春季,但是天气仍然有些寒冷,甚至于一些地方的冰雪都还没有消融。
  武都郡、沮县。
  这里是武都郡东南部边界的城邑,也是武都郡东南部唯一一处城邑。
  沮县是武都郡东南的门户,自沮县往东不过一百五十余里便是汉中郡的治所南郑所在之地。
  不过这一百五十里当然不是两城之间官道的距离,而是堪舆图上的直线距离。
  南征的黄巾军大营就设置在沮县的南方。
  四万七千余名黄巾军的军卒屯集于此。
  这一次出战的黄巾军军卒,尽皆是黄巾军之中的精兵。
  益州多山地,丘陵,骑兵受到了极大的制约,难以展开,难以发挥作用。
  因此许安只是带上了并州营的四千余名精挑细选而来骑军。
  并州营的军兵是从南匈奴部落之中选拔出来的部落民,当然现在匈奴这个名字早已经除名,所有人的匈奴人都已经归附入了太平道中。
  现在黄巾军中有六营的骑军,这六营骑军分别是骁骑、武骧、并州、上谷、度辽、西凉。
  论起战力来说,骁骑和武骧两营的骑军多是曾经黄巾军骑兵的老卒,还有并州、河内汉军的精锐骑兵,他们装备着最好的盔甲,佩戴着最好的武器,战力处于六营的上游,因此也被称为上营。
  度辽、西凉,战力处于六营的中游。
  度辽营的军卒多是曾经西河郡的汉军老卒,后来又从并州之中选拔了为数不少的骑术精湛者,装备也是仅次于骁骑、武骧两营,由度辽将军李德统管,现有骑卒五千余人。
  与战功显赫的骁骑、武骧不同的是,度辽营唯一参加的大战,就是当初许安领军北击匈奴,朔方大战,度辽营和骁骑营共同出击,击溃了匈奴大军。
  而后度辽营便一直被留在了曾经匈奴王庭的所在地美稷,镇守北疆。
  毕竟在漠北,还有一个庞然巨物——鲜卑。
  根据最新收到的情报,中部鲜卑和东部鲜卑之间的战争似乎即将要落下帷幕。
  鲜卑单于檀石槐死后,其子和连继立,和连既无才力,性又贪淫,断法不平,人众叛者居半。
  和连在攻略北地郡时被射杀,鲜卑也逐渐向着分裂走去,曾经诺大的鲜卑内部出现了裂痕。
  当时其子骞曼年小,兄子魁头代立。
  骞曼长大之后,鲜卑内部的裂痕也越来越大。
  一干和连留下的老臣都选择支持骞曼,而另一方人则支持者一直领导着他们的魁头。
  鲜卑就此走向了分裂,最终演变成了三部鲜卑。
  虽然他们都自称为鲜卑,但是外人一般用其所处的位置将称为西、中、东两部鲜卑。
  西部鲜卑独立于其外,并没有参与中部鲜卑和东部鲜卑的纷争。
  许安此前攻略凉州之时,袭击西部鲜卑王庭,斩名王以下万七千级,获生口马、牛、羊、橐驼十余万头。
  西部鲜卑当时正面临着北地诸部的侵攻,本就有些力有未逮,许安斩杀西部鲜卑单于占据了西部鲜卑的后方,也使得西部鲜卑陷入了崩溃,被北地诸部大败。
  残存的西部鲜卑无路可去,最后只能是投奔位于中部地带的鲜卑,投奔到了骞曼的麾下。
  蝴蝶的翅膀轻轻振翅,残存的西部鲜卑虽然势力大损,但是他们的加入让东部鲜卑和中部鲜卑之间脆弱的平衡打破。
  就在中原纷争之际,骞曼下达军令,召集了西部鲜卑还有中部鲜卑几乎所有可以调动的军兵于王庭之中。
  而魁头听闻了消息,也立即是召集了所有能够召集的军兵向着边境的方向集结。
  随着军兵的逐渐增多,摩擦也愈演愈烈。
  双方在边界之上不断的交锋,短短一月的时间伤亡便超过了此前半年的伤亡。
  所有的鲜卑人都清楚,决定鲜卑命运的时刻即将到来。
  寒冬来临,风雨阻断了大战的继续,但是所有人都清楚,一旦春季到来,冰雪消融,漠北的草地将会被鲜血染成猩红的颜色。
  对于草原上发生的这一切,许安现在却仍然是一无所知。
  风雪不仅阻隔了大战的爆发,也阻隔了漠北鹰狼卫将漠北的消息传递到并州。
  不过就算是知道漠北即将爆发大战,这一场大战将会改变鲜卑目前分裂的势态,其实也没有什么作用。
  漠北苦寒之地,实在是鞭长莫及。
  现在许安并不打算和漠北的鲜卑发生正面的交锋,不过许安现在也并不惧怕漠北的鲜卑诸部。
  鲜卑虽然号称控弦之士百万,但是那第一是号称,第二是控弦,说的并不是军卒。
  草原之上的控弦之士,很多人其实就普通的牧民,鲜卑诸部几乎是全民皆兵。
  若是说控弦之士,许安甚至可以在上谷乌桓、原南匈奴诸部,还有凉州的羌胡各部之中征召数十万骑的大军。
  但是这一些并没有必要。
  兵在精,而不在多。
  昔日凉州韩遂和马腾两人麾下的骑军总数甚至高达二十万人。
  太平道入主凉州,高平川一战虽然击溃了凉州联军,但是实际上的杀伤并不是太多。
  凉州联军被俘虏的人颇多,实际上伤亡并不大。
  现在太平道在凉州的总兵力刚过了四万之数,还不到从前的四分之一。
  这其中的缘由比较复杂,不过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许安自太行山以来便开始推行的精兵简政,许安解放了凉州之后,裁汰了大量的凉州归降军卒,只招揽精锐,将其余不合格的军兵都编为了屯田兵。
  屯田兵在许安制定的方略之中,平时不在作战部队之中的统计之中,只是作为预备役使用。
  黄巾军中最精锐的部曲,都集中在许安的麾下,进入武卒营和锐士营之中,或则是六营的骑军之中。
  战力次一等的军卒则被分配到各地作为守备部队,再弱一等,便作为民兵,作为预备役,也就是屯田兵。
  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维持大量的军队,需要的钱粮物资也是海量的。
  韩遂和马腾能够维持如此庞大的骑军,是因为得到了凉州多年以来积累的财富,再加上他们排除异己之时,从其家中夺取的财物。
  还有便是劫掠,每过一段时间,韩遂和马腾都会带领大量的骑军南下劫掠,一是练兵,二是夺取物资钱粮,维持大军。
  而这样的办法,许安自然是不可能使用,因此许安也没有办法去维持如此庞大的规模的军队,因此许安裁汰了大量的军卒,并选取了其中的精锐,编连为新军,归于直辖。
  “呼——”
  许安吐出一口白气。
  明明已经到了春季,但是哈气还是能够看到白气。
  一年比一年恶劣的天气,让许安联想起正月之时那出现的日食。
  这个时代的记忆他记得很清楚,但是此前记忆却是不可避免的有些的消退,毕竟已经过去了九年的时间。
  “四年春正月甲寅朔,日有食之……”
  许安站在大帐之外,抬头看着黯淡的天空。
  “丁卯,大赦天下。三月,袁术杀杨州刺史陈温,据淮南……”
  原本的时空之中,现在的中原还是群雄割据的状态,相互攻伐,袁术并不像如今的那个袁术一般那么的恭敬。
  许安眉头紧蹙,他想不起来后面所说的到底是什么。
  他只是本能的感觉很重要。
  “明公为何驻步不前?”
  跟随在许安身侧的徐晃看到许安停在大帐前,他没有听到许安的全部低语,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提出了疑问。
  “突然想到了一件重要的事情,但是却只回忆起了一半……”
  “文和。”
  许安偏过头去,看向一旁的贾诩。
  “我军各地的储备的粮草,如果发生了灾荒,是否可以在保障军队所需之时兼顾普通的百姓?”
  贾诩有些疑惑为什么许安在这个时候突然问出这个问题,大帐之中一众军将都在等待着许安主持军议。
  张鲁选择归降,汉中也归于太平道治下。
  现在他们正准备进行下一步的计划。
  贾诩眼神微动,他此前就听过许安有未卜先知之能。
  但是在贾诩看来,这不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