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之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黄天之世- 第4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按序排列,准备下船!”
  渡船上的黄巾军武卒在各自将校的指挥之下,迅速的排好了行军队列。
  “铛!铛!铛!”
  渡船之上的铃声再度响起。
  渡船已经停靠在了茅津的码头之上。
  “举旗。”
  一面土黄色的军侯旗被竖起,王起站在了船栏的后方,看着船外的码头。
  陈伍和田璋两人各自挎着腰刀,站立在队列的侧翼,他们两人是军官,他的职责就是维持军队的秩序。
  王起双目微凝,看着码头上的景象,呼吸不由的也加重了起来。
  此时的码头之上,蔓延着的是无边的肃杀之气。
  沉重的踏步声,战马的嘶鸣声,鼓号哨音混杂在一起,虽然喧嚣却并不凌乱。
  王起刚下船,一名身穿着戎装,军司马装束的军官便走了过来。
  “茅津调遣官李平,此次渡河事宜,皆由我主管。”
  那军司马抬起手握拳放在胸前,先向着王起敬了一礼,王起也立即是停住了脚步,同样回了一礼。
  “王起,第二营第三曲军侯。”
  “你们是你们曲的最后一船,你们曲其余人已经在甲号三区域集合,我会派人带你们前去汇集。”
  “武卒第二营将在半刻钟之后离开茅津,往西进发,别耽误了时辰。”
  “你们的武备,已经先行送达交给了辅兵,那些辅兵会和你们一起行军。”
  那军司马李平点出了一个人,和王起简短的进行了交流之后,便离开了他们所在的区域。
  而这个时候,渡船的铃声再度响起。
  王起回头看去,只见运载着他们而来的渡船已经再度起航,向着北岸缓缓驶去,在北岸还有数千名同道等着这些渡船,运载着他们渡过汹涌的黄河。
  王起收回了目光,此时所有人都在等待着他的军令。
  “齐步,走!”
  王起短促的下达了军令,率先迈步向前。
  陈伍、田璋两人挎着刀带着亲卫一左一右行走在队列的左右两侧。
  茅津作为曾经联通弘农郡和河东郡的主要渡口不可谓不大,王起原先见过最大的渡口,便是汾水的渡口,不过汾水的渡口只是连同河东郡南北,比起茅津相形见拙。
  王起按着腰间的雁翎刀,观察着码头四周的情况。
  一队接着一队头缠着黄巾的军卒,和他们一样排列着整齐的队列,在各自将校的带领下向着西方进发。
  码头之上,大量黄巾军的旌旗飘扬在上空,而就在他们行走的时候,一艘接着一艘的渡船相继靠岸,一队接着一队的军卒从渡船之上走下,登上码头。
  王起不由自主的握紧了手中雁翎刀的刀柄
  自永汉元年(189)年起。
  王起便没有再经历过大规模的战事了,上一次随着张燕出征凉州,所遇到的凉州军其实连万人都不到,算上城中辅助守军的乡勇,羌人才刚够一万多人。
  而且都还是攻城战,那些凉州军都龟缩在城中,根本不敢与他们接战。
  实际上到最后攻破城池,他们都没有经历过多少厮杀。
  这一次的气氛比起之前出征凉州之时,还要凝重了数分。
  听说关中的董卓在华阴,也就是他们西进的路上,集结了整整四万大军。
  渡船渐渐离王起远去,随着他们前进的脚步,越来越多人和他们同行。
  “咚!咚!咚!”
  原本风中微弱的鼓声,随着王起等人的前进而便的逐渐清楚了起来。
  王起正过头,从身旁的同道身上移开目光,看向前方。
  前方无数土黄色的旌旗汇聚在一起,犹如太行山中的群山一般。
  旌旗之下,是无数张年轻稚嫩的脸庞,但是他们每一个人眼眸之中都透露着坚定。
  他们是黄巾军的武卒,他们是太平道的战士!
  “同道们,西方的敌人在华阴等着我们!”
  一道洪亮在王起的耳旁响起,王起循声望起,只见一名太平道的符祝手持着喇叭,站在一处略高一些的台上,大声言道。
  “他们集结了四万人,整整四万人,他们想要阻拦我们前进的道路,他们想要我们知难而退,他们想要我们再度屈服,他们想要我们重新跪倒在他们的脚下,忍受着他们无穷无尽的剥削!!!”
  所有经过的黄巾军的军卒目光都停留在了那名黄巾军的符祝身上。
  “天下大旱,颗粒无收,而赋税益重,只因宦戚权贵骄奢淫逸,贪婪享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豪强世家不事劳作,却能肆意享乐,我等每日辛勤,却要忍饥挨饿,死于贫寒。”
  “大贤良师引领着我们向前,引领着我们走到如今的地步,我们占据四州二十五郡之地,天下再无人敢小瞧于我们,那些豪强世家提起我们的时候,第一次感到了畏惧!”
  那黄巾军的符祝,目光坚定,站直了身躯。
  “曾经,那些高高在上的达官贵人,那些掌握着权势的豪强世家,他们肆意的欺辱我们,他们凌驾于我们的头顶,压迫着我们!”
  那黄巾军符祝的话语极具感染力,那些言语感染了那些正在行进的黄巾军军卒,他们想起了曾经还不在太平道统治之下的日子。
  他们顶着暑日的烈阳,冒着凛冬的寒风,穿的却是单薄的衣衫,甚至难以蔽体,吃的却是几乎没有油水的食物,饥寒交迫。
  一旦冒犯了那些豪强世家,甚至没有冒犯,都有可能会招来灭顶之灾。
  每到收获季节之时,那些身穿着华服的官吏便会下乡下亭,前来征收赋税。
  一条又一条的律法,一道又一道的税令,交到最后,剩下的口粮甚至连饱腹都不够。
  “现在他们畏惧我们,他们畏惧我们手中的刀兵,畏惧我们身上的盔甲,畏惧我们众志成城!”
  高台上那黄巾军的符祝,紧紧的握着拳头,慷慨激昂。
  “我们击败了司隶的汉军,击败了并州的汉军,击败了幽州和凉州的汉军!”
  “我们击败了匈奴,击败了鲜卑,乌桓自愿选择加入了我们的队伍!”
  “我们并不孤单,我们并非势单力薄,我们的身后,站立着数百万和我们志同道合的同道,他们在不同的战场之上,支持着我们,鼓励着我们,他们与我们在一起奋战!”
  那黄巾军符祝高昂的声音随着铁制的扩音喇叭,向着四周传播而去,每一名路过的军卒,都能清楚的听到他的声音。
  王起抬着头,凝望着那黄巾军的符祝。
  他在太行山中时,就已经加入了黄巾军中,他们确实并不孤单。
  陈伍握紧了腰间的雁翎刀,他同样也看着那黄巾军的符祝。
  “我们绝不选择妥协!”
  “我们绝不停滞不前!”
  “我们绝不会屈服!!!”
  “纵使血染神州,亦不罢休!!!”
  “同道们!”
  高台之上,那黄巾军的符祝,举了手臂,振臂高呼,声嘶力竭。
  “前进!”
  “前进!”
  “为了黄天之世!前进!”
  他的话音未落,更多的声音已经响起。
  “前进!!”
  声音先是距离他身旁最近的地方响起,随后远方也响起了同样的声音。
  “前进!!!”
  无论是在行军,还是已经站定的黄巾军的军卒,尽皆是昂首挺胸,右手握拳悬于胸前。
  ……
  “军心可用。”
  不远处的山丘之上,许安放下了手中的千里镜,他看到了码头上那些振臂高呼,士气高昂的军卒,也听到了他们的呐喊声。
  贾诩双目微凝,看着码头上士气鼎盛的黄巾军军卒,而后将目光放在了许安的身上。
  他跟随着张奂,跟随过张温、也见过皇甫嵩,见过卢植,他见过了太多的名将,见过了太多的军伍。
  但是许安绝对是他见过的所有人之中,对于人心,对于士气掌控最为恐怖的。
  许安似乎天生便带着魔力,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在作祟。
  每当许安开口的时候,他说出的话彷佛是有法力一般,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要去相信,让人不会去怀疑真假。
  码头之上现在所在发生的事情,那些黄巾军符祝所说的话语,无一例外都是出自许安的手笔,都是许安亲自所写。
  贾诩看过了那些话语,他想象过那些话语可以起到的作用,但是就算他已经是将效果想到了最好,但是真实产生的效果终究是出乎了他的意料。
  贾诩牵引着座下的战马,他想起了在他离开凉州之时,道别时阎忠对他说过的一番话。
  “天下虽大,但是能够开辟新世的其实只有一人。”
  阎忠所指的正是许安,贾诩越是了解许安,越是觉得许安似乎在各个方面都和其他的人不一样。
  功名利禄最醉人心,温柔玉乡最蚀人骨。
  但是许安似乎却是并没有收到太多但影响,功名利禄,现在的许安已经成为了四州二十五郡的共主,治下民众数百万人,生活却并没有多么的奢华。
  到了军中之后,许安的吃喝用度等待遇,基本上和普通的军卒都没有多大都区别。
  许安但生活极为自律,就算是现在许安的地位已经让他不需要再亲自上阵杀敌了,但是许安依旧会留出时间,去锻炼武艺,没有松懈。
  用许安的话来说,兵战凶险,局势千变万化,就算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可能需要他自己拔出刀兵,也不能松懈半分。
  许安没有沉醉在奢华糜烂都生活之中,也没有沉迷温柔乡中。
  贾诩从来没有见过许安这样的人,许安的想法,很多的是所有人从来都没有想过都。
  如果不是在太平道内亲眼所见,贾诩绝对不会相信,军队和民众居然能如此融洽……
  “呼————”
  一阵喧嚣声打乱了贾诩的思绪。
  贾诩举目循声望去,只见官道之上,大队的军兵正在向西进发,而他们所望的方向,似乎正是他所在的方向。
  紧接着,那噪杂的喧嚣声逐渐的变得整齐了起来,变得清楚了起来。
  呼啸的大风自北向南吹来,吹动了官道之上无数土黄色的旌旗,也将官道的上的呐喊声裹挟了过来。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顺天从正,以乐太平!!!”


第六百二十八章 落幕
  初平三年(192年),五月十一日,华阴。
  自洛阳地区通过弘农郡前往关中地区,有三个必经之地,无论如何也无法绕开。
  其一是函谷关,其二是黾池、第三便是华阴。
  华阴许多人或许不太熟悉,但是只要了解历史的人,都听过“潼关”的名字。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此得名“潼关”。
  潼关南依秦岭,北濒黄河,又有渭水汇入黄河东下,作为屏障。
  西侧有太华山,重峦叠嶂,高耸入云,此种形势,被称为“三秦锁钥,四镇咽喉”之地。
  不过如今还没有潼关这一道关口,潼关于东汉末设立,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
  历史上潼关就在华阴县的东方不远处。
  董卓于华阴设防,正屯驻于华阴以东,屯驻于咽喉之地。
  董卓将中军设在了华阴东方的一处黄土塬上,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黄土桌状高地。
  黄土塬常呈花瓣状。黄土塬顶面平坦,边缘有斜坡,周围为沟谷深切,而董卓屯兵之地,便是黄土塬中的平台,居高临下,易受难攻,就算敌方有优势的兵力也难以展开。
  董卓使徐荣占据南面的丘陵,樊稠屯兵于北面扼守渭水,呈犄角之势,左右引以为援。
  将八千西凉骑尽数置于中军,以备黄巾军进击。
  “当真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许安站立在丘陵之上,举着千里镜眺望着董卓军的布置。
  饶是见过了太行八陉,但是看到董卓驻营之地的地势之时,许安还是不由的感到震撼,那是由天地伟力塑造而成的地势,是自然界之中的奇观。
  江山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权势、地位、美人、财富尽收入囊中、生杀大权握于手间,操控天下运于掌中……
  许安握紧了手中的千里镜。
  大汉十三州,交州、益州孤立于外,天下十一州,他已经占据其二,又占据幽州两郡,慑服北地三部,并不弱于天下任何一方。
  如今,天下最为富庶的地方——司隶校尉部,也将被他收入囊中!
  关中平原,豪强遍地,世家林立,董卓依靠着关中,依靠着司隶的财富,供养着寻常地域根本不可能维持的庞大军队。
  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可东制诸侯!
  如今凉州、并州已经安定,早已经被许安收入囊中,再无后顾之忧,西方、北方无需防备。
  张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