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这一场决定了东汉末年北方霸主地位的关键之战。
袁绍和曹操两军在官渡展开厮杀。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袁绍攻灭公孙瓒,兼并幽州,虎踞四州之地,拥众数十万。
以审配、逢纪统军事,许攸、田丰、荀谌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帅,准备攻打许都。
许攸能作为袁绍势力的谋主,其智略自然是不用怀疑。
官渡之战的转折点,便是火烧乌巢之役。
袁绍拒绝采纳许攸的计策,反而刚愎自用,想要正面击败曹操,捉住曹操以泄心头之恨。
而刚好不久,邺城许攸家里有人犯法,留守邺城的审配将他们逮捕。
袁绍勃然大怒,怒斥许攸。
而后更是生出了猜忌之心,任为许攸和曹操曾经有旧,心中生出了其他的心思。
许攸一气之下,转投曹操,曹操跣足出迎,许攸大为感动,向曹操献出了火烧乌巢之计。
曹操听从许攸计策,选精兵假扮袁军,马含衔枚,士兵拿着柴草向乌巢出发。
曹军在乌巢大破袁军,粮草尽烧,更是斩杀了袁军多名将领,擒获了袁军大将淳于琼。
乌巢失守后,正在攻打曹军营寨的张郃、高览投降,自此袁绍军全盘崩溃。
官渡之战以曹操大获全胜而收尾。
袁绍大军丧尽,仅带着八百骑兵逃回河北,而后更是一蹶不振。
只不过是周旌此人,许安却不并熟悉他的生平。
只知道许攸曾经确实和冀州刺史王芬密谋废帝,想要趁着汉灵帝刘宏北巡河间国旧宅时行废帝之举。
王芬上书言黑山贼攻劫郡县,求得起兵。
会北方有赤气,东西竟天,太史上言“当有阴谋,不宜北行”。
于是汉灵帝刘宏,敕命王芬罢兵,不久又征召他入京。
王芬以为事情败露,非常恐惧,于是自杀身亡。
周旌的名字,就是在这段记载中,和王芬、许攸两人同列。
不过其他的事,许安就不太清楚了。
听到阎忠低声念叨,所以向阎忠询问,若是这周旌也是一名文士,那么自己的幕下有多了一名可以出谋划策的人。
确少谋士确实让许安感到难受无比,无论是在民政,还是军事,谋士的稀缺相当程度上制约了黄巾军的发展。
之前黄巾军刚刚占领上党郡的时候,全面军管,民政方面只是依靠阎忠一人。
阎忠在时还好,但是有时候,许安又需要和阎忠来制定军略之事,这个时候,民政离开了阎忠,转瞬间便又堆积成山,阎忠只能是两头奔走。
而后随着地盘的扩大,也是越发的力不从心。
幸好凉州叛乱愈演愈烈,杨绩、庞渤、傅祁三人举族而来,带来了大量能识字算术的人才。
道堂的第一期符祝也培养了出来,总算是解决了黄巾军关于民政方面的难题。
只不过军略方向可以为许安出谋划策的人,还是没有几人。
这一次的军议,也是许安和阎忠对于代郡、上谷郡两郡,实在没有办法,才试着征询其他将领的意见。
“南阳的许攸,我曾经见过倒是颇为聪颖,且熟读兵法,此人有军略方面的才能,不过此人性格颇为骄傲,言语多有些刻薄。”
“至于周旌,我没有见过,但也有所耳闻,此人是豫州有名的游侠,出身于沛国的豪强家中。”
“原来只是游侠……”
许安摇了摇头,如果只是游侠的话,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涌出。
不过有许攸一人,就已经是让许安十分欣喜了。
官渡之战,袁绍如果不优柔寡断,见小利而忘命。
只要听取许攸、田丰、沮授三人任何一人建议,恐怕都能赢下这场至关重要的一战。
第三百五十二章 知己
“明公,好像一直以来,都比较轻视游侠,而且对其是打压的态度。”
阎忠有些迟疑,不过最终还是开口问道。
许安听到阎忠的询问,怔了一下,他确实对辖内的游侠奉行的是打压的政策。
侠以武犯禁,一地游侠众多,并不利于治安和管辖。
游侠以自己手中的刀剑私自处置不法之徒,但他们很多遵循的并不是法律,而是自己的心中的道德标准。
而这标准,有低有高,甚至因此也会发生很多的冤假错案。
如果纵容游侠的存在,那么久而久之法律将会只是一纸空文。
游侠自古到如今的东汉,很多的游侠实际上已经不配称之为侠了,这些人甚至有时候会行匪盗之事。
阎忠展开绢扇,笑着说道:“侠以武犯禁,这件事确实不假,不过游侠自然也有游侠的涌出,明公,此前不是因为鹰卫被汉廷的绣衣使者一直压制,而感到心烦吗?”
“如今有周旌来投,恐怕能极大的改变鹰卫在冀州的局面。”
“军师不是在开玩笑吧,周旌不过一介游侠,绣衣使者如今有汉帝支持,无论人力财力都远超我军的鹰狼卫。”
许安皱了皱眉头,虽然他知道阎忠并不会说笑,但是他也不认为周旌一个游侠,能影响到冀州绣衣使者和鹰狼卫之争。
“明公,不了解游侠,自然不清楚游侠行事。”
阎忠没有急躁,开口解释道。
“周旌虽然是沛国的游侠,但是他在冀州游侠之间的名望,当属于顶尖。”
“当今汉廷天子昏庸无能,致使冀州两经战乱,民众贫困不堪,艰难求生。”
“而此次王芬密谋废帝,周旌和许攸两人作为同党,同时上了绣衣使者的通缉榜单,周旌在冀州的名望绝对会因此上涨到顶峰。”
阎忠看到许安还是有些疑惑,于是接着提醒道。
“明公,还记得于毒率军归附你的旧事吗?”
“你是说……”
这个时候,许安算是大概明白了阎忠的意思。
于毒率军归附,很大的程度上,其实是因为当时游侠出身的张燕,就归附在许安的麾下。
历史上张燕进入太行山后,只用了很短的时间统一的太行,正是因为其名望的原因。
不同于许安南征北战,大部分的在太行山中的贼匪,都因为张燕的名望而选择了归附。
“不错。”
阎忠点了点头笑了起来,他每次和许安交谈,商讨军事,大多数时候只要说到一半,许安就能明白大概,甚至是举一反三,倒是让阎忠生出了一番知己的感觉。
“明公可以让周旌加入鹰卫,管理冀州方面的鹰卫,凭借周旌的名声,定然可用招募大量游侠,充实鹰卫,甚至策反一部分已经加入绣衣使者的游侠,如此……”
不等阎忠继续说下去,许安便接着说出了下文。
“如此,只要在冀州,鹰卫拥有压制绣衣使者的力量,待到黄巾复起之时,我军将拥有更大的优势。”
“正是如此。”
阎忠笑着的摸了摸自己的胡须,如果说当初在太行山他投奔许安,只是投机取巧,不甘心就此泯然众人,想搏出一个前程。
那么现在的阎忠,则是真的在真心实意的为许安出谋划策。
志同道合者,谓同道。
葵城之战,许安说出了他的秘密,从那时开始,阎忠便认定许安是真的拥有天命。
但彻底折服的阎忠,却并不是在葵城,而是在晋阳城。
是在晋阳城蒙学堂的开学典礼上,许安慷慨激昂的演讲。
阎忠一直记得,在讲义台上,许安所说的那一番话。
“一人之声,声若蚊蝇,十人之声,已是人声鼎沸,百人之声,却能振聋发聩。”
“万千民众之力,能使江河倒流,亦可夷山平丘,改天换地亦非难事!”
黄巾之乱,阎忠在皇甫嵩的帐下任职,许安看到的一切,他其实也看见。
阎忠并非不通军事之人,他在凉州,见惯了厮杀,见多了战阵。
他见过羌人,见过鲜卑人,见过匈奴人,见过汉军,但是他从没有见过黄巾军这般的军队。
广宗之战时,那些黄巾军,哪怕手中的武器只是一把竹枪,一副农具,身上所穿不过是一件单衣,亦或者赤裸着上身,但他们却并没有畏惧。
那些殿后的黄天使者,那抱着必死之心的黄巾军骑兵,都在阎忠的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广宗城外,那些没有办法及时逃走的黄巾军,他们很多人选择的不是投降,而是毅然决然的跳入那冰寒刺骨的河水。
阎忠不是那些高高在上,那些眼高于顶的贵族,他也知道小民的艰辛,他想要改变,想要改变这样的局面。
但是他没有办法,他有心无力,他的家族没有办法帮助他登上那庙堂上的高位。
他不过做到了一届县令,却还备受掣肘,汉帝国已经腐朽,世家豪强的势力太过于强大。
所以阎忠想到的是,让皇甫嵩借着平定黄巾之乱的威势和声望,推翻那个已经腐朽不堪的汉帝国。
建立一个崭新的国家,这样底层的民众才有希望。
就在这个时候,许安进入了阎忠的视野。
“明公聪慧非常人能及。”
“只要确定鹰卫情报无误,王芬确实身死,发生在冀州的事却为属实,那么许攸和周旌两人便可任用。”
阎忠赞叹了一声。
心中却突然生出了些惆怅,面上也不知觉的露出了一丝疲态。
眼前的许安风华正茂,斗志昂扬,自己却已是到了天命之年。
虽然如今身躯尚且硬朗,但他也很明显的感到了力不从心,身体也是一日不如一日。
“军师?”
许安也发现了阎忠的脸色有些不对,关切道。
“军师从早晨到现在一直在处理公务,好像一直都没有休息,不如先休息一些时间。”
阎忠收起了绢扇,笑道。
“思虑过多,有些费神,倒是让明公见笑了。”
阎忠笑完,心中的惆怅却并没有消散。
夺取社稷,改朝换代、解放天下……
黄巾军的前路坎坷,布满了荆棘,这将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
第三百五十三章 授勋典礼
晋阳城外,黄巾军的营寨显得有些喧闹,聚兵的战鼓声响起。
“钟后、田鼠儿你们还不起来,别躺着了,快点,快点。”
王起推开营门,大声的喊道。
还在睡梦中的田璋、钟后两人猛然惊醒。
“你们两个臭小子,昨天又不是你们守夜,怎么睡到现在?”
王起骂骂咧咧的走了进来,一脚踢向田璋。
田璋虽然刚刚睡醒,但是反应却很快,眼见王起动脚,一个挺身便站了起来,躲过了过去。
“今天不是休息日吗,怎么还会响聚兵鼓,昨天的训练我腰酸背痛的,快累死了。”
武卒营是练二休一,训练两天,休息一日,今天正好是轮到了休息日。
田璋一边快速的穿着衣服,一边嘟嘟囔囔的说道。
“队率啊,别叫我田鼠儿啊,这名字真不好听啊……”
田鼠儿这个外号也不知道什么开始叫开的,但是田璋留着山羊胡,而且相比于其他的武卒又颇瘦些,倒是确实有些像老鼠。
王起看田璋抗拒,也是笑道:“好的,田鼠儿同道,我下次一定不叫你田鼠儿了。”
田璋脸不由的抽搐了一下,他知道,这个外号怕是要跟他一辈子了。
钟后也是手忙脚乱的穿着衣服,不过他也奇怪为什么今天休息日,为什么还会响聚兵鼓。
聚兵鼓停,若是不到校场定要收重罚,战时若是怠慢了,甚至会有性命之忧,虽然现在是没有打仗,但是五十军棍,也不是好挺住的的。
“你们两个不愧是好兄弟啊……”
王起背田璋和钟后两个人气的笑了出声。
“昨天晚饭的时候,我不是一起通知了吗?今天要举办那什么授勋典礼,休息日推迟到明日了,当时钟后你不是坐在最前面吗,怎么没听到?”
“队率……”
钟后面露苦色,哀声道。
“我吃的正香……”
“好了好了,别磨蹭,你们快些出来,就等你们两人了。”
王起也不和田璋、钟后两人多说,径直走出了营房。
“队率,要不要披甲啊!!”
……
第二通鼓响起。
田璋和钟后两人终于站入了队列。
“齐步。”
王起看到队中的人全部到齐了,大声下达了指令。
“齐步!”
五十多名武卒齐声重复着王起的军令。
田璋和钟后两人也是一并重复着军令。
“走!”
王起按着环首刀,迈动了脚步。
身后五十余名黄巾军的武卒,一齐迈步向前缓缓而去。
队列训练经过长期重复的锻炼,已经深入了这些黄巾军武卒的骨子之中了。
黄巾军武卒的训练度,远远超这个时代的大部分军队。
田璋走在队列之中,有些疑惑,昨天他下训后太累了,先躺进了营房里,后面才去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