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宋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权宋天下- 第4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权宋天下

第一千零三章 南巡
    忽必烈的脸上,终于挤出了一丝笑意。
    “很好!张易,与权国的和谈,由你全权负责!”
    “臣下,遵命!”
    “如果权国军队愿意暂时停战,可以答应他们一些不太过分的条件。”
    史天泽心里微微一凉,自家皇帝,对于权国的军事挑衅行为,显然准备采取忍让的态度。他在担心打不过权国军队吗?
    “春后,我准备南巡,一切事务可准备妥当?”忽必烈淡然地说道。
    史天泽只觉得自己的脑袋,“轰”的一声炸响。
    眼前的阿合马,一脸兴奋的应答着,但是说了些什么,史天泽却根本听不清了。
    皇帝南巡!
    皇帝准备跑了?
    这已经不是不想战,而是在避战、怯战!
    皇座之上的那个人,真的是让自己曾经发誓为之奉献一世忠诚的天之骄子吗?
    朝堂之上,有人脸露诧异之色,有人却一副坦然模样。
    显然,已经有不少人早就知道了这个信息。
    史天泽脑海之中,一片混沌。
    后腰突然被撞了一下,史天泽茫然地回过头。
    平章政事杨果,有些焦急地低声说道:“陛下叫你呢!”
    皇座之上,响来一声极为不满的哼声:“史天泽——”
    “臣,臣在!”
    “你是否对我的安排,有所不满?”
    “臣下,不敢。”
    “我南巡之后,谁可暂摄国事?”
    史天泽脑子飞快转动,随即咬着牙说道:“老臣,愿辅佐太子,留守大都。”
    二十岁的太子真金,领中书省事,名义上整个中书省都归他管辖。皇帝南巡,太子监国,是应有之事。
    忽必烈却摇了摇头,“你得随我南下,太子也会随我去各地考察民情。忽鲁不花,你可愿留镇大都?”
    “臣,遵旨!”
    忽鲁不花拜完起身,眼中早已不见了一丝一毫的混浊,精光四射,如一只清醒过来的睡豹。
    史天泽心中冰凉,自己在陛下的眼中,终究还是不如一个宿卫出身的蒙古人更值得信任。
    “南巡?”赵权疑惑地问道:“他要去哪?”
    陈耀答道:“应该是河南。阿合马去年就为他在汴梁建了一座行宫,想来那时忽必烈就有南巡的心思了。”
    不应该啊!
    自己几乎全面发动了对元国的战争,北地烽火延绵数千里,多处防线告破,忽必烈却在这时候,去河南?
    河南,又有什么可巡的?
    要知道,赵权等人虽然老家在河南,可是河南却是大权国势力渗透最为微弱之地。
    如今的河南,可以算是整个元国,最为安定的大后方了。
    “会不会,忽必烈想溜了?”
    赵权摇了摇头。
    忽必烈,这是一个准备鲸吞天下的人,怎么可能未战先逃?更何况,哪怕他到了河南,又能逃哪里去?
    总不成跑去投降宋国?
    赵权皱着眉头,站起身走到地图跟前,手指从大都往下划,一直到汴梁,然后再往南,便是蔡州、息州,而后过淮河?
    “他这路线,倒是跟当年的金国末帝的选择,有些相似啊。”站在一旁的辛邦杰说道。
    “怎么说?”
    “贞佑二年,蒙古军队攻占河北大多郡县,金宣宗被迫遣使向蒙军求和。而后,以中都缺粮、不能应变为由,迁都汴梁。致使中都在第二年失陷于蒙军。
    金宣宗病逝之后,其子完颜守绪即位,为末帝哀宗。
    三峰山之战的惨败,使金国精兵良将丧失殆尽,金哀军又南迁蔡州。直至蔡州之战,而国灭。”
    金国的历史,会在忽必烈身上重演吗?
    赵权觉得,几乎不存在这种可能。
    “有没可能,忽必烈准备开始攻打宋国?”梁申问道。
    侍其轴说道:“应该不可能!”
    “故秦灭楚,先兼并巴蜀,再顺流出峡;晋灭吴、隋灭陈,同样也是先举巴蜀,再顺流以击江南之腰脊。
    无论是阔窝台汗还是蒙哥,其攻宋之战都是以四川为先。如此,才能避开江淮之天险。
    如今,元国在川北的部队,丝毫未动,甚至隐然有缩回利州的趋势。若是忽必烈从中路直击宋国,首尾未得呼应之下,唯有一败!”
    要灭南宋,先取四川?赵权并不太认同这个观点,他把目光投向了地图上的襄樊之地。
    “可是,刘整已经在河南训得七万水军。”
    “七万水军,俱是新兵,如何应付宋国数十万水军?北兵想与宋兵在水上争锋,几无胜率!”
    直接攻打宋国,不能说没有这种可能性。可是,一方面宋元通过和谈正在进入蜜月期,另一方面忽必烈却要开战,他想达到什么目的?
    以此威逼宋国在和谈上做些让步?
    抢劫宋国的某个城池,以缓解中原物资的匮乏?
    或是直接攻向临安?
    赵权又摇了摇头,置身处地想想,他如果是忽必烈,排除海军的因素,凭着元军的兵力,似乎根本没有击破临安的机会。
    哪怕突破荆湖,沿长江而下,到了建康,还得重新登陆南下,才能到得了临安。
    没有三十万军队,根本实现不了如此庞大的作战计划。而且,速度必须要快,在各地勤王之军反应过来之前,就得拿下临安。
    有这可能性吗?
    忽必烈就不怕,大权国军与宋军南北夹击吗?
    或者,忽必烈是以这种方式,来引诱自己挥师南下,而后于中原之地寻找跟大权国军队决战的机会?
    赵权突然觉得后脊背有些发凉。
    无论是漠北还是东北,无论是广阔无垠的草原还是丛林密布的山地,大权军队都敢自称一声“天下无敌”。
    但是,在平原之地,攻城之战,尤其是涉及到十万人以上的大战,就是连如今唯一的上将军辛邦杰,其实都没有亲身指挥过。
    底蕴,有些不足啊!
    当然,也谈不是害怕,只是想及可能遭受中原军队在预定战场的围攻,赵权不得不提出十二分的精神来对付。
    元军损失个十万二十万人马,对忽必烈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但是权国军队一旦死伤十万以上,就足以伤筋动骨了。
    权宋天下

第一千零四章 多事之秋
    “可以考虑正式征召蒙古人入伍了。”侍其轴似乎看出了赵权的忧虑,出声说道。
    阿里不哥败于忽必烈之手,忽必烈却又被漠北所有的蒙古人视为背叛者,禾忽又死,蒙古人便陷入了彻底的混乱。
    他们很悲哀地发现到,那个曾经纵横天下的蒙古帝国,莫明其妙地就不见了!他们甚至已经寻找不到可以效忠的汗王。
    如今漠北,属于蒙古人的最大势力便是斡赤斤兀鲁思的帖木迭儿,这也是漠北蒙古人唯一可以投靠的对象。
    虽然现在不担心帖木迭儿会搞事,可是长此以往,也许只要十年二十年以后,又会有一个一心一意要带着蒙古人崛起的家伙出现。
    这是一个必然会发生的隐患!
    征召最有战力的蒙古人入伍,给他们一个发力的场所,用最快的速度让他们融入汉人的生活,也许确实是一个釜底抽薪的好办法。
    赵权突然涌出一股极为荒谬的感觉:自己这个汉人出身的一国之主,准备领着一群蒙古人,与蒙古人出身却领着一群汉人的忽必烈争夺中原。
    这算什么事?
    还好,自己麾下,毕竟还是以汉人为主,蒙古人若能成军,最多也只是一种点缀。而且目前军中其实已经有了不少的蒙古人,却没有一支军队会被称为蒙军。
    赵权抬头看着辛邦杰。
    辛邦杰点了点头,“征召蒙古人入伍,其实一直都在做,但是步子不敢放得太快。草原牧民大多桀骜难驯,能尊纪守法者了了无几。而且文化水平大多低下,在军中很难获得提升机会。因此,大多数蒙古人,对于加入大权国军队的意愿,都不是很大。”
    “我觉得,还是从娃娃抓起吧!”梁申说道。
    这主意,不错!
    “跟列维商量一下,从和林到多泉子,沿着商道,可以允许他们建一些教堂。并以这些教堂为中心,建设小镇,吸引牧民定居,为其划分牧场。同时,在小镇之内,建设学校,教导汉语汉字。
    配套的人员与设施,可以慢慢跟上,包括镇长、税务官人选的配置,以及小诊所与兽医站、客栈等等。
    同时,可以允许所有形式的宗教,入驻漠北这些小镇。有些事情,官府与军队未必能够解决,我们可以寄希望于宗教。
    尤其是青海的那些喇嘛,如果他们有兴趣,可以允许他们进入漠北传教。”
    相对于列维的犹太教,喇嘛对于百姓的攻击性与影响力何止强过百倍。以后世的经验来看,在草原之上,放开佛教的限制,将会从根源之上对些牧民们的蛮横与好勇斗狠产生出极大的束缚作用。
    不过,既想让他们保持住勇猛的斗志,又让他们当个顺民乖乖听话,难度确实有些大。
    “咱们刚谈到哪了?怎么拐到草原办学校去了?”陈耀有些不满地抱怨道。
    “嗯——”赵权回过神。
    “我觉得,咱们先别管忽必烈到底要做什么。无论他是联宋攻权也好,想要直接攻打宋国也罢。
    咱们按部就班,以我为主,不打无准备的战,不要轻敌,更不能经不起诱惑。
    总之一句,不可冒进!”
    “打仗哪有不冒险的?战场上许多战机,稍纵即逝,一概求稳,恐怕得不偿失。”
    “不,这一场战争,将会是涉及中原与江南数千万百姓的大战。我们必须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哪怕失去一时的机会,问题不大。但是咱们一旦经历一场大败,十年之内都未必能恢复元气。
    所以,不要把眼睛放在一城一池之地,而应当是——
    整个天下!”
    这一瞬间,赵权身上,霸气侧漏。
    一股股压抑在众人身上数十年的浊气,似乎被赵权坚定的目光,激荡而出,消散一空。
    这天下,他们终于要来了!
    ……
    秋七月,慧星出柳,光烛天,长数十丈,自四更见东方,日高始灭。四十余日后,慧星消伏化为霞气。
    临安再次大火。
    临安知府马天骥,因贪赃而被台臣弹劾罢官。
    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牟才子,再请罢公田,更七法。
    临安府学生叶李、萧规应诏上书,诋贾似道专权,误国害民,以致上干天谴。似道大怒,黥配叶李于漳州、萧规于汀州。
    理学大家杨栋受任参知政事,叶梦鼎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兵部尚书姚希得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太子宾客。
    八月初。
    宋公田法止于浙西,朝野额手相庆。
    元帝忽必烈南巡汴梁,百姓壶浆于路。
    忽必烈设河南行中书省,以中书省平章政事阔阔为行省丞相,以张惠为行省参知政事。
    元国真定、顺天、河间、顺德、大名、济南、东平、泰安、高唐、洛、磁、曹、濮、济、博、德、滨、棣等府州大水。
    ……
    “真是多事之秋啊!”云中府代理太守赵青慕,一边翻看着各地送来的情报,一边感叹着说道。
    站在他身边的,是身高近一米八的陈诃。一张英气逼人的脸上,眉如剑削,鬓若刀裁。这是一张典型的郭家之脸,只是那双小遗传自陈家的小眼睛,让整张脸显得不那么完美。
    “天灾人祸,年年都有啊,不是正常得很?”齐禄坐在边上,自斟自饮,百无聊赖地说道。
    “很多消息,表面上看,似乎没啥大不了的事,但是咱们得学会分析,透过表面,看清汹涌而动的内流。”
    赵青慕的脸上,已经完全褪去了风霜之气,隐然之中带着一丝如玉般的温润。
    “赵哥,那要如何分析呢?”阿诃及时地接上了话。
    赵青慕轻抖手中的一份情报,说道:“你看,这份情报上,说的是宋国调整中枢大臣之事。那贾似道,虽然还是宋国独相,可是叶梦鼎自不必说,原本就是与其针锋相对的理学代表人物、太子詹事;杨栋同为理学门人,凭着与元国的和谈,自称立下大功,成为唯一的参知政事;而姚希得又身兼太子宾客。如此看来,中枢四位重臣,太子党已居三席。看来,宋皇命不久矣!”
    “这你都看得出来?”陈诃脸上的惊讶绝不是装的。
    赵青慕略为矜持地一笑,“还有啊,马天骥原来是贾似道提拔上来的,知临安,可算是中枢以下第一高官。马天骥一去,贾似道,以后的日子,看来要不好过了……公田法也被中止实施。宋国,刚靠公田法续了会命,这会又开始内斗了!”
    赵青慕摇着头,嘴里啧啧轻叹。
    “赵哥厉害!”陈诃赞道。
    “不,不,若说情报分析,令尊方为翘楚。我倒是有些不明白,你为会何不在他身边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