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宋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权宋天下- 第40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倒是益都自称归附宋国,让宋国朝廷一片欣喜,理论上,他们又一次在名义上收复了山东的国土,此举足以告慰祖宗了。
    听说宋皇又给贾似道赐了首诗,为其庆贺。
    同时还给予了李璮保信宁武军节度使、督视京东河北军马、齐郡王之爵。”
    这宋国,与忽必烈的手段如同一辙啊。
    一个给了李璮“两淮大都督”的职位,鼓励他攻打宋国的淮西淮东。另一个则给了李璮“督视京东河北军马”称号,把没有一个宋兵存在的山东河北军队,全部交给他统领。
    “另外,不排除宋军有出兵北上的可能。领兵者,很可能是一个叫青阳梦炎的人。”
    青阳梦炎?众人茫然。
    杨闵在情报堆里翻了一阵,找到一张条呈,展开念道:“青阳梦炎,年方25,字梓卿,四川成都人氏,寓居临安。为选补太学生,进士及第授官。”
    一个从未领兵上过战场的太学生?就算是中了进士,也只能说明此人笔头功夫不错,让这样的人去领兵深入益都作战?
    众人不禁齐齐地摇了摇头。
    中原其他汉军势力显然是指望不上,宋国也是不靠谱。这李璮,能有胜算吗?
    姚枢起身说道:“如果,我只是说如果。宋军能有援兵,自河南北上;禾忽有兵自和林南下;咱们的军队能兵出榆关;加上益都本身的五六万兵马,当可与忽必烈一战。但是也仅仅只有一战的可能。若不能借此鼓动中原其他汉军势力共同举兵,胜算最多五成。”
    五成?
    还是最理想的状态。实际上可能连五成都不可能有。
    别说禾忽的兵跑了,宋军几无可能从河南北上牵制。单就这么多势力,如何合纵联合,就是一个极难解决的问题。
    由谁发号施令?以谁为主?攻击的主要目标在哪里?都是很难在短期之内能够协商清楚的问题。
    权宋天下

第九百七十九章 益都之乱(2)
    姚枢继续说道:“不考虑外部援军的因素。我觉得,李璮的成功,几无可能。若是李璮能在益都按兵不动,凭着对益都多年的经营,至少可以坚守一年以上。但是,若是李璮贪兵攻占济南,那最多只要半年,必然败亡!”
    “确实,五六万兵马,守一城尚可。守两城,无论粮草兵力的配备,势必会出现严重不足。”
    “那,咱们到底出不出兵?”辛邦杰忍不住问道。
    要不要打,得战时总参会议成员讨论通过。怎么打,才由辛邦杰说了算。
    众人脸上都现出沉重之色。
    正如姚枢分析的那样,这时候进兵中原,哪怕联合益都与北上的宋军,也不过只有五成的机会。一旦败了,便会让大权军元气大伤。
    那么,有必要为了一个猪一般的队友,去拼这个命吗?
    “如果现在出兵榆关,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赵权问道。
    “不考虑忽必烈后续援兵的因素,想击溃郭侃部的海阳守卒,最少需要付出五千战兵的伤亡。”辛邦杰答道。
    五千战兵?意思是如果派辅兵上去的话,伤亡将会成倍增长。
    这代价有些承受不起啊。
    “可是,现在确实是个不错的机会。再过几年,还能有这样的机会吗?”侍其轴喟然而叹。
    是啊,这些年大权国一直在飞速地发展,但终究底子太薄。想拥有与中原相对抗的实力,最需要的依然是时间。
    宋国同样需要时间,去弥补蒙宋之战带来的巨大损失。而忽必烈,几年之后也许便已经彻底完成了对中原的整合。那时候,大权国是否依然追不上中原的脚步?
    “一年!”梁申说道:“再给一年时间,咱们的重炮应该可以生产得出来,到时攻打榆关,应该就不需要付出那么大的代价了。”
    辛邦杰却摇了摇头,“正在研制的东西,别说一年到底能不能出得来,具体效果也只是理论上的评估。不能把获胜的希望放在未知的武器之上。”
    梁申点了点头,并未出言反驳。
    火炮一直是大权国花最大气力研究的方向,但是时间毕竟还是太短,从一号炮到二号炮,性能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变。但要想生产出真正能轰得倒城墙的重炮,不确定的因素确实太多。
    辛邦杰继续说道:
    “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现在一定要出兵援助的话,就必须做好与元国全面开战的准备。
    禾忽的兵力咱们先不说。
    忽必烈放弃漠北,对于咱们最大的好处,是完全打通了与西北的联系。组建中的西北野战军,战力不弱,但是兵力也只是刚刚过万。对元国京兆诸府可以起到一定的牵制作用,想击溃元国西北的守军,难度极大。
    再给些资源的支持,这支军队可以得到快速的发展。
    太行山中的中原野战军,如今实力未增反而被削弱的厉害。河东与河北两地,已经开始合作,入山围剿。短时间内,指望这支军队发挥多大的作用,很难!
    忽必烈虽然迁都燕京,但无论是在顺天府还是在开平,都布有重兵。哪怕不考虑榆关守卒的因素,单单面对这些防守兵力,咱们可以都会很吃力。”
    “我倒是有个想法。”
    众人的目光,都看向了大岩恒。
    “既然无法谋求一战而胜,那是否可以考虑给益都提供一些帮助,让他们尽可能多撑些时间。以此为契机,让元国尽可能的陷入长期的战争之中,以延缓忽必烈整合中原的速度。
    咱们的军队,可以自巴掌城登陆,以登州为驻扎之地,控制益都至登州的战场,为益都保证后方的安全,助李璮尽可能的守住益都。如此,哪怕益都被攻破,李璮也可以撤至登州,继续与元军作战。”
    赵权眼睛微微一亮。
    姚枢却摇了摇头说道:“李璮此人,刚愎自用,总会有种莫明其妙的自信。他既然轻易起兵,就说明他不会相信自己会败于忽必烈之手。因此,我的判断,他大致会攻出去,先占济南,而不是固守益都。
    历年以来,无论是李璮还是其父李全,总是觉得可以把宋国玩弄于股掌之间。对于宋国,需要时便以山东之地投附,不需要时转眼便反目为敌。这一对父子,都属狼子野心之辈,却偏又眼高手低,不足以成大事。
    李璮希望利用宋国、利用大权国的支持,来达到他的目的。但是在他心底,绝对不会相信也不会依赖于外部的援助力量。
    近年来,益都不断加强在登州的驻军,便可证明这一点。李璮始终没有接纳我们,反而一直在防备我们,担心他的后路会被我们所占。
    因此,我以为,李璮绝不会把登州让给我们作为驻军之地。而且必然不会允许我们的军队自巴掌城登陆。”
    姚枢对李璮的分析,可谓入木三分。
    众人不由地齐齐叹了口气,这样的人,别说是猪队友,甚至连当队友的资格都不行。
    叹息一阵,大家的目光都投向了赵权。
    参战或不参战,都有利有弊。大权国如今也未必就无法承受一场战败的损失,只是如何评估这样的损失是否值的,每个人的角度都会有所不同。
    但是,若是为了一个不欢迎自己、怀疑自己、不能并肩作战的人而战,显然没有人会愿意。带着这种情绪介入战争,无论对中枢高官还是普通将士的军心,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未战,而先现败征。这样的战争,还有意义吗?
    赵权手指轻叩桌面,沉吟良久,缓缓说道:
    “我以为,大权国与元国的战争,并非在一城一池一地的争夺。而必将是国与国之间实力的比拼。
    将士作战是否勇猛、帅官领兵是否机智、武器装备是否精良,这些都是决定一场小规模战争胜负的关键。
    但是,在长期的战争之中,能否保证有一个正常运转的大后方,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如此,有源源不断的物资粮草供应,有充足的兵源补足,有可供受伤将士充分休整的安全之地。咱们首先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哪怕一两场战争失败了,不要紧,总会有机会重新再来。”
    嗯,打不过,得有地方跑。这是大伙儿对国主这段话的理解。
    相对中原,大权国在这方面确实具备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其实宋国之所以能在与金、蒙的对抗之中撑了这么多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宋国主要的产粮地,几乎都未曾遭遇过兵灾。
    不过,自从四川被打烂之后,全国的供给压力,全部集中在江南与两浙之地,便让其有些不堪重负了。
    权宋天下

第九百八十章 益都之乱(3)
    赵权说道:“反过来思考一下。
    咱们与忽必烈之间的战争,是国战,是你死我活的战争,他绝无可能投附大权国,大权国也一样不可能尊从于一个蒙古人的统治。
    这之间,没有妥协,不可能和谈,也绝无第三条道路可走。
    如此,咱们的眼光就不应该局限于一城一池或是一州一府一地之争。而是应当将眼光放于全局,置于最核心的问题之上!”
    侍其轴眼中现出一丝的兴奋与赞赏;梁申与姚枢则若有所思。
    其他人,都带着期盼的目光看向赵权。
    “军队,是一个国家得以建立的基本保障,但是军队的强大,并不意味着国家的强大,过于重视军队建设,反而会成为国家发展的桎梏。
    哪怕是忽必烈,拥有强盛的中原汉军,他所做的事情,依然是想尽一切方法,削弱各军侯的影响力。而将重心放于农桑、在中原各地兴修水利、退牧还耕。
    经济与民生,才是一国之本!”
    众人不禁地频频点头。
    其实无论是昔日的南京府,还是现在的大权国,一直在控制着军队的总量,而走精兵发展之路。
    否则,将士一多,以东北总是严重不足的人口,根本不可能取得如今的成就。
    当然,还有一种方式,如蒙古或是契丹、女真的以全民为兵。他们以抢劫为生,用战争来消耗内部一些不擅长战争的人员。这样便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聚集起一支战力极为强盛的军队。
    但是,劫掠是会让人上瘾的。当他们发现周边已无人可劫时,势必会走上快速的削弱。
    一如现在的蒙古兵。
    在赵权看来,若非出现了个奇葩的忽必烈,除了留在中亚的那支旭烈兀军团之外,如今的蒙古兵根本就不是中原汉军的对手。
    “与宋、元相比,大权国的军队数量肯定是最少的,战力也未必就多强。但是咱们在经济与民生方面,具备足以辗压他们两者的潜力。
    我以为,未来的战争,势必是经济与民生的战争!”
    “总不成,现在开始跟忽必烈比谁粮食生产得多吧?按总量、按人均,还是按存量?就算少了,就会有一方直接认输吗?”大岩桓终于憋不住了问道。
    侍其轴站起身,不知从哪摸出一把折扇,打开、关上、再打开,唰唰作响。眼中则透着兴奋之意,悠然说道:“国主崇论闳议,令吾委实叹服!”
    赵权呵呵一笑,难得啊,这老头终于学会拍自己马屁了。
    “正如国主所说,大权国最大的优势,是经济民生。这种优势,指的不是我们一年能生产出多少粮食,能制造出多少武器农具,或者可以增加多少人口。而是我们地处东北,易守难攻,哪怕全天下都陷入战乱之中,大权国依然有大片的土地,来保证我们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
    咱们拥有最稳定的大后方,然而,中原没有!
    无论河北、河南、山东,还是河西、京兆,都是四战之地。战火一旦燃起,无处可以幸免。不过……”
    侍其轴眼神之中,又现出犹豫之色。
    赵权摇了摇头,说道:“破坏中原的农田、屠杀耕作的百姓,这是下下之策。我们不是盗贼,哪怕不以劫掠为目的,妄杀平民,也一样不可取。”
    “即便是哪一天,我们击败了忽必烈,那时也无法收回中原的民心。中原不是高丽,也不能成为高丽。那样的中原,不是我所要的中原。”
    “那……?”
    “咱们要发动的,是一场针对元国的全面经济战争!
    贸易、粮食、必要的生产物资,还有货币与金融。
    中统钞的发行,对咱们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而且,若我所料不差,益都之战结束以后,必然是王文统被杀之时。”
    看到座中有人眼中露出的迷茫之色,赵权虚抬双手,接着说道:“这场经济之战,同样不是短时间之内可以见出分晓,而且很可能比真实的战场还可怕。但是一旦成功,必能给元国以毁灭性的打击!”
    “不过,在此之前,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包括对中原诸地经济状况尽可能详细的调查、各项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还需要建立模板并进行推演……
    这件事,让陈耀去全权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