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潜除了接管原有的定海水军,又在长江口部署许浦水军、在临安外围部署金山水军与澉浦水军。
    澉浦、金山都统司水军,设立于孝宗时期,最多时拥有水军五千人。之后日渐萎缩。
    绍定年间,吴潜曾在嘉兴知府任上重建两支水军。如今又回到了吴潜的麾下。
    半年多的时间,吴潜单单在浙江沿海,便布置了四支水军,共有战船千艘、将士三万人!
    这兵力,甚至远远超过了南京府拥有的所有水陆军队。
    在赵权看来,这是一支足以横扫天下海域的水师。可惜,宋国人只会把这样的一支兵力,布置在浙江沿海。
    那么,宋国人在防什么?
    这让赵权很难以理解。
    蒙古人现在即使有水军,也是在内河晃荡,根本不具备出海的能力。
    益都李璮吗?也不可能有从海上攻击宋国的实力。
    难道说,在防备自己的水师?
    似乎也不像。无论是渤海海军、黄海海盗军或是李勇诚如今的“大条陈”水匪,都从来没有流露出对宋国一丝一毫的敌对情绪。
    而且,宋国也根本搞不清楚,这几支海军的真正实力。
    如果要防备的话,可能第一时间就会先把浯州屿给端了。
    那么,剩下唯一可以解释得通的原因,就是这几支水军的目的,是为了在事不可为时,帮助皇室从海上逃离临安。
    一如当年的赵构。
    陆地上打不过,可能逃不了,逃到海上就肯定是安全的。
    这大概是宋国能为他们水军安排出的最佳战斗方式。
    对这种判断,赵权很无语。
    但又能怎么样,难道说,他去给宋国皇帝写个海军使用的说明书?
    只要不是针对自己辖下的海军,赵权本来也无所畏他们到底如何布置。但是这一番动作的结果,却是把北线航路重新彻底封死。
    这一封,可就麻烦了。南北货物再一次断绝,刚刚发展中的耽罗岛贸易中心交易量,将会少掉一半。
    而且,需求量继续膨胀的砖茶,一旦断货,会给南京府带来巨量的损失。
    没办法了,必须另辟蹊径。
    赵权将目光锁定了琉球,这次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
    好在,石见的战争已经基本告了一个段落,渤海军在石见如今以防为主,所有对外的攻伐,全部交由那些僧兵自己去执行。
    这些狂热的僧兵,为此而感动不已。
    他们现在完全相信,南京府不会无故去抢夺他们的国土,侵占他们的势力。他们此后,是为了日本皇帝而战,是为了自己而战!
    这种感觉,真的很神圣。
    腾出人手的渤海海军,向黄海海军补足兵员与战船,汇同取得澎湖之战胜利后的李勇诚部,凑出八艘大船、一千水军,向琉球展开攻击。
    还好,这一场战争,除了海路远了些,没有其他的麻烦。
    统治琉球岛的国王,是舜天王朝的义本王。但是实际掌权的却是英祖。
    三万多人的一个小国,却经历了十多年的内战,英祖成为义本王的摄政,不过一年多时间。
    整个琉球能组织起的抵抗力量,甚至比澎湖还弱。
    一战而下。
    数百兵上岛,直接斩杀了义本王与摄政的英祖。而历经内乱的岛民,根本没有任何的反抗之心,反而有许多人为此而欢呼。
    这让李勇诚很不爽,早知道应该先打琉球了。
    从泉州过台湾岛北端,再经琉球群岛一路北上至耽罗,总的海程多了数百里,但是利用外海的一条洋流,北上的行程反而快了两三天时间。
    而且沿途可以提供补给与避风的岛屿更多了。
    权宋天下
第九百一十二章 海州之战(1)
    这边航线的事情刚刚搞定,蒙宋之间的战争也终于正式爆发了。
    完全出乎赵权意料,这第一战,竟然会是先从淮东打响!
    早在宋国收到蒙哥准备亲征的情报时,贾似道就开始在淮东着手大力整顿防务。
    当时,赵权还曾暗自嘲笑过贾似道,觉得他看不清蒙古军的主攻方向,防守上有些南辕北辙。
    但是,赵权心下也有些疑虑,在他看来,贾似道在淮东一定是与李璮达成了某种默契,双方不可能进行真刀真枪的实战。
    他还以为,贾似道的防务只是做做样子。
    正月伊始,贾似道先是征集民船渔民五百余人,组建定海水军,驻防在海州不远处的云台山岛。同时扩建海州月城。
    而后,在扬州以北七里处,修建宝佑城。在清河口和五河口两地,修建堡寨。在淮水两岸,增建一百二十余座烽火台。
    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贾似道共动用了军队、民夫五万余人,花费楮币近二千万缗、米十五万石。这些钱粮全由两淮各项税收节余支出,甚至据说贾似道还从自己腰包中掏了不少钱粮出来。
    但是的确没有从宋国朝廷另行拨付钱银,单就这一点来说,贾似道的生财能力在宋国可算首屈一指了。
    蒙古中路军霸突鲁主力未动,前锋一到河南,就分成两支。
    其中一支与李璮的益都兵配合,直攻扬州。
    贾似道似乎未卜先知,让来援的镇江都统夏贵在白马庙成功设伏,击溃此路蒙军。
    同时,贾似道趁胜出兵海州,败益都军,俘其统帅。
    贾似道凭借此功,以两淮制置大使身份,兼任两淮安抚大使,成为两淮前线上的最高统帅。
    而夏贵也得升迁,成为吉州刺史、带御器械,兼镇江都统兼知怀远军。
    霸突鲁另一支前锋,与驻扎在唐、邓两州的史枢、史权,攻打襄樊。被襄阳守将,京西安抚副使高达击退后,双方在这个区域陷入拉锯之战。
    与此同时,宋国令吕文德为湖北安抚使,兼常德等地镇抚使,镇守常德;令向士璧为湖北安抚副使,兼知潭州,镇守潭州。两人呈犄角之势,以防备自南向北攻打的兀良哈台部。
    最激烈的战场,无疑是在四川。
    在窝阔台去世之前的最后一次攻宋之战中,成都被蒙军数次占领,而因此完全破败。宋军被迫收缩防线,扼守嘉定府、叙州、泸州等岷江、长江重镇,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防御体系。
    此后,蒙军放弃成都,但宋军已经无力修复成都的防务。
    余玠接掌四川军政之后,采纳播州冉进兄弟建议,把合州州治迁到钓鱼山,修筑钓鱼城。又以钓鱼城为中心,在青居山、大获山、云顶山等地修筑十几座山城。采取守点的策略,在嘉陵江、涪江、沱江、岷江沿线利用有利的地形,进行层层设防。
    然而,突然暴病身亡的余玠,令四川的防务立时出现漏洞。
    金国降将汪世显之子汪德臣,作为蒙古西路军前锋,节制川北所有屯戍之兵,自利州城南下,先攻苦竹隘。
    汪德臣先是俘获了向苦竹隘供应军需的宋国提辖崔忠等人,通过这些人招降苦竹守将南永忠。
    而后,再陷阆州,攻破隆庆府,知府郑炳孙自尽而死。
    又破大获山城,城守王惟忠弃城而逃。
    一直打到了合州,才被守将王坚、曹世雄尽力阻住。
    这一路,几乎势如破竹。
    此时,离余晦到四川就任,不过数个月时间。虽然斩了王惟忠,但是依然无法止住四川在战场上的颓势。
    宋国只能临阵再次换将,召回了一事无成的余晦,换上蒲择之。
    蒲择之一上任,便率兵重新攻至苦竹隘,利用还有一些坚持不肯降蒙的守将,与汪德臣部僵持在了苦竹隘与大获山一线战场。
    此时,已经到了公元1255年、华夏历十年的八月。
    初秋的海风,自北而南灌入海州城,撞到城南的白虎山,呜呜地在城里盘旋一圈之后,再从东西两门,接连不断地冲出城池。
    这是一片有些神奇的土地。
    数百年之后,黄淮数次泛滥,带来的的泥沙,不断地填埋城北之外的海滩,包裹了海上的云台山岛。生生地将海岸往东、北方向推出了六七十余里。
    沧海桑田,大约便是如此吧。
    自宋高宗南渡之后,海州便成了南北两个势力争夺的重要区域。
    绍兴年间,宋国水师曾在此以少击多,大败南侵金兵,导致完颜亮南征的最终溃败,以致丢了皇位。
    此后,海州数次易手。
    持续不断的战火,让海州周边百里之地,已经完全没了人烟。
    即使偶尔有人努力地种些地,也无法保住自己的所得。
    蒙古人过来,扫走一片;宋军过来,带走一些。其他的或是成为战场上的炮灰,或是早已饿死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之中。
    这里是双方的对敌前线,蒙古人连中原都不太想经营,更何况是这种常年战乱之地。
    山东益都的势力无力经营,宋国也只愿意将这里当作战略之地来对待。
    普通人的性命,哪里有一个前线重镇重要!
    这些年,趁着蒙古与益都无力南顾时,贾似道又重新占据了海州,这也成为了近些年贾似道在淮东的最大功劳之一。
    海州城不好守。
    并不是因为距离此城最近的宋国驻军,远在百多里之外的涟水。
    也不是因为,城中加上刚刚组建完成的定海水军,不过只有一千二百人的守卒。
    而是海州城,对于宋国来说,是一座完全可以放弃的城池。
    有了海州城,可以将防线北推进百余里。没有海州城,无非是将防线收缩,影响不大。
    当然对于淮东的阃帅来说,丢了海州城,固然是个过错。过一阵子,重新收复又会是一场大功。
    就如战场上的厮杀。宋兵若是损失一万人马,那算不上什么。但若斩敌一万,那就是泼天的功劳!
    可惜,战场如棋局,不是靠简单的兑子就能分出胜负的。
    权宋天下
第九百一十三章 海州之战(2)
    海州不好守,但也未必好攻。
    即便攻下来,李元帅也没有必守的决心。
    这是益都军统领齐元彪,最为烦闷的地方。
    攻不下来,难免受责;攻下来了,自己来守,最可能的结果,不仅是城守不住,自己麾下的人马还得全部折损于此。
    但是,军令不可违。谁让自己得罪了那个王文统呢!
    逼着自己来攻打海州,这报复已经算是轻的了。
    好在,益都上下都明白,来来回回地打了数次海州,无非是做做样子。让蒙古国的大汗明白,益都也在为攻打宋国努力,也在战场上拼着命作战。
    而且,最关键的是,这一次元帅竟然给自己送来了一千个高丽兵。
    虽然据说是南京府东真军淘汰下来的辅兵,但是没关系,越是这样的兵,越是好用。
    用光了,没人会怪自己的。
    而且还可以体现出益都兵奋力作战的壮烈场面!
    元帅这一招,真的很厉害,也不知道益都为此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
    不过应该不会太多,王文统那人,虽然为人奸诈而贪婪,但是对益都的利益还是看得相当的紧。
    也不知道,今后是不是还会有这样的炮灰。
    难啃的骨头他们上,有功自己拿,多好啊!
    想及于此,齐元彪的一丝抑郁情绪渐渐消失不见。他看着五里之外的海州城,脑子开始飞快地转动。
    元帅没有给自己下达一定要攻占海州城的军令,那么自己唯一的任务,就是得打一场看上去很激烈,但是自己兵马又没什么损伤的战役。
    难度应该不大。
    海州城守军千把人,自己的兵力就有五百,加上那些即使看上去有些散漫的高丽兵,也足以催毁这座城池了。
    区别在于,让谁先上,由谁先去送死,要死到多少人。
    或者说,有没有必要非把大部分的高丽兵都葬送在这座城池之下。
    死的人太多了,万一南京府此后不肯再送高丽兵过来,似乎会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
    日已上三竿,海州西门城头上,旗帜飘扬。
    宋军三三两两地站在城墙之上,似乎很放肆地在那说着笑着。
    有些远,看不太清楚,但是这种态度让齐元彪感觉很不爽。
    这些宋军,难道不应该紧张,甚至害怕一下吗?
    与宋军打了这么多年交道,大小战役十数次。齐元彪对于淮东的各路宋军,其实是相当了解的。
    能打敢战的,都是北兵出身,这些年死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基本只是属于会守而不敢攻的南兵了。
    宋军最大的依仗,就是源源不断的士卒,这大概是如今宋军剩下的唯一优势。
    但是打战靠的可不仅仅是人多,人越多,他们的补给压力就会越多。有时候,人太多,反而会成为一场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就如齐元彪自己,每一次领兵作战,绝不会越过一支千人队。
    五六百人的队伍,对自己这样一个副千户来说,正合适!
    前阵,没有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