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听着,不由频频点头。
    “正如权总管所说,此次攻打大理,哪怕一切顺利也得需要一两年时间。这样,蒙哥便拥有了更加从容的调整与布局时机。”
    蒙哥以攻打大理为由,将忽必烈调离中原,这确实是暂时扼制住忽必烈的一个很有效手段。只是赵权总觉得,似乎还有其他的一些原因存在。
    “申哥,你觉得呢?”
    梁申点了点头,说道:“忽必烈想要通过这条道路直攻大理,能调用的兵力,一是凉州原阔端属下的蒙古军,二是陕西、山西一带的汉军。听说,除了真定史天泽,山西刘黑马也已经公然表示,愿意支持忽必烈在漠南的管辖之职。”
    刘黑马,原名刘嶷。在蒙古灭金之战中,立下大功,是蒙古最早分封的三个汉万户之一。现为统领西京、河东、陕西的诸军万户。
    忽必烈的幕僚,大多集中于河北、山西一带,看来他的这些幕僚,确实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竟然成功地说服了,北地势力最强的两个万户开始投靠忽必烈。
    不过,也许正是如此,才加深了蒙哥对忽必烈的防备之心。
    窝阔台系的势力如今已经被蒙哥清理得差不多了,还剩下的就是阔端在凉州的几万兵马。以此为借口,同时削弱阔端与刘黑马的势力,这蒙哥,所图甚大啊!
    这是蒙哥的手段吗?
    那个在赵权眼中,看似率直的蒙哥?
    或者,是他们的母亲,唆鲁和帖尼?
    一双总是很从容的眼睛之中,透露着却是让人难以预测的决绝!
    梁申又拿起笔,在纸上画出数个箭头。
    一是从和林一直往西,越过阿姆尔河直指中亚;二是辽西向南而至高丽。
    “蒙哥令旭烈兀西征,这是必然之势。但是未必今年就会成行,一来漠北去年大旱,和林元气未复。二来既然让忽必烈南征大理,蒙哥想再调动第二支军队,粮草上未必就能供应得上。
    而且,旭烈兀西征,一定会带走蒙哥最嫡系的蒙古军队,在此之前,蒙哥势必会先清理漠南漠北的一些隐患。
    隐患之一,是阔端余部;
    隐患之二,是忽必烈以及支持他的汉军;
    隐患之三,便是咱们的东真军!”
    侍其轴抚掌而叹:“梁兄的分析相当到位!因此,赵复你也无须为宋国瞎操闲心,此时蒙古军,即使再次发动攻宋之战,也只是小规模的战争。倒是咱们,的确要认真琢磨,如何应付即将到来的高丽之战!”
    “确实如此。如果是南京府可以将高丽之战控制在自己手中,按照既定节奏进行,哪怕有所损失,也是在计划之内。
    但是,蒙哥既然派来达鲁花赤,在其监督之下的被迫参战,东真军的损伤很可能会被无限地放大,以此来削弱南京府的实力。
    而且,东真军在高丽战场上的所得,将会被多可以蒙古国的名义,全部征收!”
    赵权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他再次更新了自己对蒙哥的看法,也很庆幸当年第一次到和林时,好歹在唆鲁和帖尼那留下了点香火情。
    如此,这母子俩哪怕要对付南京府,也不会把事情做得太绝。
    更何况,他们很可能依然会将南京府当作对付忽必烈的一枚暗棋。只要忽必烈还存在着对蒙哥的威胁,蒙哥起码不会将南京府赶尽杀绝。
    攻打高丽,无非是想以此防止南京府的尾大不掉。
    权宋天下
第八百一十二章 华夏五年
    既然已经彻底明白了蒙哥的所有布局与底线,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就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不想让东真军出东北,那就不出吧。
    想让东真军在多可的监督之下,攻打高丽,那就打吧。
    至于东真军在战场上的损耗与收获,无非是个数字问题。赵权相信,王栖梧与王建禾这两位,应该有足够的手段,来应付这种事。
    但是,完全出乎南京府众人意料的是,过了三个月,夏日已尽,忽必烈却依然在临洮按兵未动。
    而多可对于高丽的征伐,却再也拖不下去了。
    秋日已至,多可凭着和林的诏令,成功地征到了一万的士兵。
    其中,开元万户府提供了三千兵,高州的也速不花提供了两千兵,其他的都是王建禾从辽西各地征召百来的流民。
    这一万人马之中,没有一个蒙古人,不过多可也不太在意。不是自己嫡系的蒙古兵,反而更不好控制。
    让多可很惊讶的是,王建禾将这五千人不知带去哪训了一个月后,便基本能做到令行禁止,其俨然的军姿甚至超过开元府兵与高州兵。
    似乎有一根隐然存在的长绳,一端系在临洮的忽必烈,另一端拴在南京府。
    双方都在暗自角力,都在想方设法的不肯先行出兵。
    只是,这一次,借口各多的忽必烈显然占据了上风。
    各部族的兵马需要时间聚集,汉地的士卒正在整编,尤其是出军所需要的粮草,迟迟未能凑足。当西北的第一场雪落下之后,所有人都知道,指望忽必烈今年出兵,已经不现实了。
    而同样的第一场雪落在辽东之后,南京府却已经没有了任何的借口。
    和林免去了南京府今年的秋税,只有一个条件,就是出征高丽。哪怕南京府上下,将办事效率放至最低,也根本拖不下去了。
    十一月,当长白山已经笼于一片飞雪之中的时候,大岩桓领着一万重新整编过后的东真军,经过艰难的跋涉,终于抵达丹东。
    多可与他的一万人马,早已在此结寨等候。
    看着东真军一个个浑身泥泞,饥寒交迫的模样,多可一直紧崩的脸,终于露出了些许的满意之色。
    帅帐升起,多可满脸不怒而威之色,端坐于寒风之中的中军帐内。
    王建禾侧站于其后,十个蒙古护卫,昂然立于两旁,睥睨着帐外的两万将士。
    “高丽王室,不服王化。此次,某受大汗所托,南征高丽,诸位可愿助我?”
    “愿随大帅,誓杀高丽贼人!”帐外响起或高或低的应和之声。
    “好!”多可站起身,走到众人面前。
    “我随大汗征战数十年,不敢说立下汗马功劳。但是,我却深知大汗的治兵之策。
    一,爱兵若子,我绝不会轻易牺牲各位的性命,也不会让诸位去打一场必输之战。
    二,有功必赏,有错必罚!
    战后,我会亲自为各位去和林叙功。跟着我,你们不用担心功劳被贪默,不用担心大汗不知道你们在战场上的勇猛。
    如果你们愿意,我多可,不仅可以带你们横扫高丽战场,更可以带着你们,横扫天下!”
    帐外的听训的士兵,大多显出兴奋之色。
    “大帅威武!”
    “我等愿随大帅征战!”
    多可静静地等着欢呼声平息,而后说道:“我丑话先说在前头,对我有意见或是对于南征高丽有意见,现在可以提出,我绝不追究各位的责任。但是今日过后,若有违抗军令者,我定斩不饶!”
    多可冷冷地扫过挤在一起的士兵,眼角瞄着独自站在一旁的大岩桓。
    大岩醒微笑不语,士兵们脸上却纷纷开始露出坚定的色彩。
    很好,军心可用!
    虽然这是多可第一次独自领兵,但是他相信,凭着自己在西征时参加的大小数十场战役,领两万兵马,对付高丽这个撮儿小国,简直就是易如反掌。
    只是,这一场战争,多可需要的不仅仅是胜利。
    他知道的是,大汗需要的也不是战场上的胜利。
    他不知道的是,其实参战的东真军,更不需要战场上的胜利。
    所以,对于所有参战的人来说,这是一场需要技巧性的战争!
    “大岩桓将军听令!”
    大岩桓闻声,对着多可躬身而拜。
    看到大岩桓并未跪倒,多可眼中闪出一丝阴冷,随后迅速隐去。
    “令你为前锋,领二千兵马,明日起,先行渡过鸭绿江。探听敌情,寻访敌踪,不得有误!”
    “末将遵令!”
    多可紧盯着大岩桓,见他并未显示出不豫之色,似乎对自己在第一时间夺去他的八千兵未曾在意,这才稍稍地放下了心思。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只要八千东真兵在手,多可相信自己完全可以掌控这场战争的所有主动权!
    随后,多可连续不断地发出了一道道的帅令。
    高州兵两千人马为左翼军;
    开元府留两千人马为右翼军;抽调其中的一千人,与一千东真兵,交给王建禾,负责粮草督办。
    剩下的七千东真军与五千多可自己征召的兵力,全部打散,分成一百支百人队,由他的一百个护卫,各领一支,组成多可的中军。
    营寨之中,雪花不断飞舞,吹气成冰。但是多可的心中却是一片火热。
    当这些兵马,全部折损在高丽的时候,应该就是自己胜利回归和林的那一天。
    他相信,大汗一定会让自己重归怯薛军,那才是自己最大的荣耀!
    ……
    公元1250年,华夏五年,宋淳佑十年,蒙古蒙哥汗三年。
    正月,多可率辽西辽东两万兵马,轻松踏过已经结出厚厚冰层的鸭绿江,开始南征高丽。
    二月,蒙哥分赏诸王,忽必烈得到京兆封地及三万三千余民户,建立京兆宣抚司。
    史天泽、杨惟中、赵璧被任为河南经略史,整军准备对宋之战。
    三月,忽必烈在六盘山正式召集军队,准备南征大理。
    十万军马由速不台之子兀良合台领军,忽必烈居上统辖。王府幕僚与护卫,几乎倾巢相随。
    权宋天下
第八百一十三章 高丽战场
    半个中原的势力,几乎都被忽必烈的南征而惊动。
    有稿城董文炳之弟,董文用、董文忠率四十六私兵投附。忽必烈委以粮草督办、赞襄军务之职。
    京兆鄠县人贺贲献出五千两银以资助大军,其子贺仁杰应召成为忽必烈宿卫。
    曲沃许国桢来投,被任命为随军医官。
    此外,还有蔚州赵秉温、泽州郑鼎、易州解诚、南阳姚天福、丰州谢仲温……
    以及来自西太行山的齐禄。
    六月,忽必烈大军自临洮誓师南下,开始了蒙古国历史上最艰难的一次远征。
    与此同时,蒙哥下令,旭兀兀率十万军,开始蒙古国的第三次西征。
    战争,在蒙古国相距万里的数个边境,全部打响了。
    战争的恐慌,开始随着蒙古人的铁蹄,席卷了全世界近四分之一的人口。
    哪怕是乃马哥与海迷失执政的时期,蒙古国都未曾彻底停止过与宋国的战争。或是蒙古军队南渡淮水,或是宋国军队北上袭扰。双方保持着奇怪的默契,战争一直在延续,但是双方都控制着规模。
    似乎都在积蓄力量,以待下一场大战的爆发。
    察罕这一次的对宋之战,依然是在不紧不慢地进行中,显得很从容,但是没有任何的目标。
    谁都不知道,需要打成什么样子,需要什么样的战果。或者随时都会被叫停,或者就会莫明地成发展成为一场国战。
    西南的忽必烈,自进入松藩草地之后,麾下之兵就开始不断地减员。
    他们遭遇的不是敌人,没有敌人可以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下去。草地与雪山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视同仁的。
    夺命于无形的烂沼瘴气,随时准备塌陷的泥滩,逼仄而崎岖的山路,稀薄的空气,还有六月天依然弥漫的积雪。
    比人员损失更为惨重的,则是战马。这些原本可以在万里草原纵横的良马,到了这里,其生存能力甚至比不上一只蝼蚁。
    还好,这些死掉的马,给了忽必烈充足的口粮补足。
    还好,不断死去的士卒,使忽必烈大军大大地降低了补给的压力。
    与忽必烈的艰难相比,旭烈兀的西征却势如破竹!
    所有的敌人,若是不逃,便一路直摧而去。遇城破城、逢敌屠敌。
    与旭烈兀的西征军一样兴奋的,则是紧跟在他们身后的一大群商人。但是,真正获得利益的,却是犹太商人与少数的汉人行商。
    西征之前,蒙哥就发布诏令,允许商人随军,向出征将士提供部分后勤军需,并可以直接收购将士们在战场上的缴获。
    犹太人早在年前,就开始在西征路上提前屯储了大量的粮草,这使得他们在粮草供应方面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而愿意与将士们进行飞钱交易的,也只有犹太商人,与部分来自凉州商会的汉商。
    对飞钱依然存在巨大质疑的畏兀儿商人,便迅速地败下阵来。他们根本没有想到过,如果不鼓励西征将士与商人之间的飞钱交易,蒙哥在石忽银行借出的五百万两巨款,可能一辈子都还不清。
    而此时的高丽战场,却令多可陷入了深深的迷茫。
    他感觉自己似乎已经完全控制了战场,却感受不到任何胜利带来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