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的分歧在于,这一批黄金到底应该存放在哪里?
存在和林,姚枢死活不同意。开玩笑,那真的是往老虎嘴里送肉了。
存在南京府,忙撒儿可一样不认可。一来监管不便,二来万一出问题,监管的人连报个信都是困难。
两个争执不下,最后还是阔阔木说道:“我看,可以考虑放在多泉子。多泉子位于和林与南京府之间,万一有事需要商议,大家过去也比较方便一些。
姚枢你也别太坚持,真要放在南京府,所有人都会怀疑南京府的企图,反而于事不利。”
姚枢沉默不语。
忙撒儿哥却看着阔阔木,充满疑虑。
他一直怀疑这家伙早已收取了南京府不少的好处,才会引出飞钱与银行的事情来。只是现在和林库存早已见底,哪怕明知这是一颗苦果,忙撒儿哥也得吞入肚中了。
姚枢掏出两张飞钱,递给两人。
飞钱长约一掌,宽为半掌。
材料肯定是纸质,可是忙撒儿哥却无法判断是什么纸。摊在手上,平直不曲;提起一抖,竦竦而响。
硬而不脆,折而不断。
飞钱正面,有“石忽银行”、“飞钱”、“一两银”等字样,还有一串根本看不懂的密码花押。
飞钱反面,却是一幅万里江山的彩画,虽然谈不上精美,但山水树木也是纤毫毕现。
让忙撒儿哥奇怪的是,两张飞钱,完全一模一样。连反面的彩画彼此也绝无差异。
“你这飞钱,是画出来的?”忙撒儿哥有些不确定。
姚枢笑着摇了摇头。
“是印出来的!不瞒大人,这飞钱的印刷技艺,是南京府利用犹太人传来的一些技术,经过不停的试制之而成。
这纸张,是结合草茎纸与白棉纸的制作工艺造成。今后,这种制作工艺将会被封存,所有纸张只能作为飞钱使用。
纸张所用油墨,尤其是背面的彩色油墨,为特调的专用色墨。其配方将列入绝密保护,此后,也只能用以飞钱的印刷。
而印刷工艺,是以普通的雕版印刷,结合分色挂网而成,因此看上去,真实如画。”
忙撒儿哥虽然面色不变,但心里早已惊叹不已。
他见过金国时的纸钞,也见过宋国的会子,但印刷上远远不如手头的这两张飞钱精美。
至于中原各府自行发行的纸钞,与这飞钱相比,尤如垃圾!
特制的纸张、特调的油墨、特殊的印刷工艺,单单从飞钱本身来看,要想仿制,起码忙撒儿哥想不出有任何的可能。
“大人,你也别在这两张纸片上浪费时间了。”
见忙撒儿哥两眼一瞪,阔阔木赶紧解释道:“大人你看,这银行的储备金他们自己准备,和林一分钱不用掏。这飞钱也是他们自己印的,跟我们也没太多关系。如果有人造假,也是石忽银行损失,咱们可不会为此承担任何责任!”
忙撒儿哥微微地点了点头,好像是这个道理。
“咱们呐,只要派人看好那批储备金,别让人把金子给偷梁换柱了。剩下的,其实也没多大事!”
姚枢脸露微笑,并未言语。
前些年,李治便在长岭府找到了一个金矿。虽然不大,但一年的产量也有千百两。这些金子其实很难拿出去作为交易的货币使用,用作石忽银行的储备金,是最合适不过的。南京府自然没必要再去偷偷地运走。
几个主要的问题既然已经解决了,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很多。
诸事虽然烦杂,但忙撒儿哥总算在正月结束之前,批准了石忽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成立,以及一千万两飞钱的正式发行。
一千万两银貌似巨款,但对于跨越万里的行商来说,也无法从根上立即改变他们习惯的交易方式。
而且,其流通范围并未涉及到漠南之地,因此并未在中原激起一丝的水花。
但是对于蒙哥的和林来说,飞钱的正式使用,起码解决了从南京府到和林运粮的麻烦。而且关键的是,蒙哥通过忙撒儿哥,得到了石忽银行发放的第一笔五百万两银的贷款。
至于这笔贷款是由谁出资、具体股东有哪些,货物通过谁来采购、由谁供应,那就不是他感兴趣的事了。
权宋天下
第八百零二章 债务
作为一个管理着万里疆域的帝国大汗,蒙哥觉得自己根本就不该去关心这么小的事情。
他只需要结果。
以结果为导向的事情,有些时候反而比较容易解决。
比如忙撒儿哥因此以蒙古国大断事官名义,签署了一份“银行管理条例”的法令。
法令的内容相当详尽。
在蒙古国全境,十年之内不得设立第二家银行机构,任何人或任何形式的商会、组织都不得发行跨区域流通的纸钞或是飞钱。
和林承认石忽银行的合法地位,并接受任何人以其发行的“石忽飞钱”作为缴纳税赋的凭证。但是,石忽银行不得强制他人使用飞钱,并且必须无条件按票面金额兜底回收。
和林接受犹太人列维为石忽银行第一任银长的任命,孛兰合剌作为唆鲁和帖尼的私人代表,代管石忽银行一成股权,并拥有与之相对应的权利与义务。
除此之外,其他的几家股东,分别是:
代表犹太商会与石忽酒楼掌握三成股权的列维;
代表斡赤斤兀鲁思与东道诸王掌握一成股权的撒吉思;
代表张氏商行与赖氏船行掌握二成股权的陈耀;
剩下三成股权,由多泉子的敌烈部、和林商会与凉州商会各自派人代管。
这个名单的最后,有姚枢留下的苍劲笔迹:“幸不辱命!”
“好!”
赵权欣喜万分。
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搞定了石忽银行与飞钱发行的所有准备事宜,这姚枢居功至伟啊!
石忽银行的股权,看似分散,其实大部分还是掌控在南京府的手中。
其中,只有唆鲁和帖尼的一成股份,是南京府绝对无法动弹的,这也是南京府向蒙哥表示出的一种诚意,或者说表面上的投附。
免费给他一成价值百万两银的股权,不仅给他分红,还接受他的直接监管。
蒙哥让他母亲接管这个股权,一切便在不言中了。
和林商会中,不仅包括一些畏吾儿商人与蒙古王公,也包括了一些受南京府资金控制的汉人行商。
自南京府退出石忽酒楼的经营之后,石忽酒楼便成为了犹太人与贵由家族的产业。而其中属于贵由的部分,南京府会留给禾忽——贵由如今唯一可能还活着的儿子。这事虽然没有明说,既然蒙哥不反对,那就视为默许了。
“其他的我都明白,可是这凉州商会是怎么回事?”梁申问道。
赵权把眼神抛给了正抓耳挠腮的陈耀。
非常努力地抑制了自己的兴奋之情后,陈耀清咳了十数声,才缓缓说道:“这是我们开发大西北,取得的丰硕成果。”
“史青和薛余到了凉州之后,一个在阔端军中效力,一个聚拢申——嗯,梁叔家族留下的旧部,发展得相对比较顺利。
在和林缉侦局的支持下,凉州的缉侦局也成立了,而后是凉州的商会。
现在主要经营和林——凉州——青藏一带的生意,搞得不错,我已经对他们表示了我的满意!”
赵权冷然地盯着陈耀,“你是不是有所误会,这些事情,都是你做成的?是不是觉得自己当上石忽银行的股东,就可以飘起来了?”
陈耀脸色一垮,“没有啊——我这么胖,哪里能飘得起来……”
“哼,你别忘了,你还欠着南京府数百万两巨款,没还清呢!”
陈耀大惊失色,“小舅——不,权总管,你可不能这样啊,我为南京府流过血、丢过脸,你还让我继续背这么沉重的债务,还让不让我活了?”
“一是一,二是二,有功自然会赏,该你承担的债务还得继续承担!”
陈耀欲哭无泪,眼睛四处乱转。
其他人都有些幸灾乐祸地看着他,只有梁申在不停地给他使着眼色。
可是,陈耀却看不懂。
梁申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两年以来,陈耀负责开拓的一些商业渠道,销量增长显着。按当时的约定,他应当有一定比例的提成。因此,到上个月末为止,小耀的负债总额尚余四百一十万三千六百两。”
赵权闻言一呆。
陈耀则喃喃说道:“我竟然已经赚了一百多万两啦……”
梁申继续说道:“另外,我觉得,可以给小耀再设定一个目标值,就是在代管石忽银行股权时,如何协助飞钱业务的拓展,并以此为奖励抵消他的债务。”
赵权无语地看着梁申。
其实谁都清楚,所谓的债务,不过是赵权加在陈耀身上的一个玩笑,时不时拿出来用以敲打陈耀。
却没想到梁申会把这事记得这么清楚,大概是因为他觉得,不能让欠债这种事,成为陈耀身上的一个污点。
有时,他总会感觉,梁申就是陈耀安插在自己身边的一个内贼!
偏偏陈耀还总是不肯领情,起码在表面上,不肯。
“那你来吧。”赵权面无表情地对着梁申说道。
“我觉得,一年之内,几个银行的分部得建立起来。辽西辽东自不必多说,其他的包括高州、多泉子、凉州,都得有。柔远与燕京等地,属于漠南的地盘,是不是先建个代办点……”
“一年,时间太紧了吧?”陈耀嘀咕道。
“要不,两年?”梁申不确定地问道。
陈耀做沉吟状,却被赵权粗暴打断,“你们俩够了啊!”
“各地设点,那是列维该考虑的事,做成了跟陈耀有半毛钱的关系吗?”
梁申脸上,难得现出讪讪之色。
“石忽银行的事,和林那边全部让列维去打理,咱们不宜过多插手。
除了凉州那边,我们的重心还是放在两辽之地,锦州、辽阳、旅顺、开元府、丹东,这些点是必须要布的。
而后是登州的巴掌城。
再然后是从北高丽往南高丽渗透。我希望能用两年的时间,让石忽飞钱成为整个高丽的通用货币。在这期间,可以允许少量的亏损。
以超量的货币,加上纸张、棉布制品、陶瓷以及其他产品的低价倾销,用最快的速度打垮南高丽的一些支柱手工业。让这里成为一个彻底的只能以种粮为生的区域。
此后,南高丽将会成为我们主要的储粮区,而且我们必须要获得南高丽粮价的绝对话语权!”
众人眼色都是一凛。
这是要准备开始全面进攻南高丽了,但并非凭借军队,而是以南京府势不可挡的经济实力与手段!
权宋天下
第八百零三章 母亲
“滚出去!”
突然一声大吼,宫庭之上,所有大臣两股战战。
忙撒儿哥有些惊惧地看着王座之上,怒气勃发的蒙哥,心里掠过一丝自责。
跟着这个主子,已经有二十年时间了。虽然平日里,蒙哥总是不苟言笑,但是他从来不会像其他蒙古王公那样,随意责罚手下。
可是,自从他坐上那个位置之后,脾气却日益暴躁。
这不能怪他,显然是自己做得不够好!
是自己的能力太差了,无法帮助到自己的主子,迅速地平息蒙古国内的一切不安定因素。
不过还好,今天的这一次当庭暴怒,应该跟自己无关,而是庭下那位,一脸茫然的忽必烈。
忽必烈呆呆地看着蒙哥。
他知道自己与这位大哥一向心性不合,但是始终觉得,自己也是在为家族努力,为大哥能坐稳蒙古的江山而不计付出。
哪怕有些争执,也只是因为对未来道路的不同,对于如何治理这个国家的想法有异的缘故。
他,至于对自己发这么大的脾气吗?
而且是在这个象征着蒙古国最高权利的万安宫,在诸位大臣的面前,直接的羞辱自己?
“唰——啦——”
蒙哥奋力一掷,一叠奏本直接砸到了忽必烈跟前。
纸片如被狂风裹着的雪花,在王庭之中,上下翻滚。
那是忽必烈与刘秉忠,带着诸位幕僚,花费了近半个月时间,整理出来的一份“万言书”。
这份奏章中,忽必烈详尽地罗列了蒙古国如今面临的问题,漠北的大旱、西北的凋弊、中原的困苦,以及东北的巨大隐患。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忽必烈看来,都源于弊政。
改革弊政已刻不容缓!
因此,忽必烈在万言书中首先提到,恢复镇海的中书令职位,同时调整各地官员的任命、厘清赋税并进行适当的减免、对汉世侯的支持以及鼓励农桑。
其次,希望可以兴办学校,以培育更多的人才。
尤其是那个石忽银行与飞钱,忽必烈虽然还看不懂南京府的最终目的,但是忽必烈在万言书中,花费了大量的笔默,指出了隐藏的危害,并建议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