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宋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权宋天下- 第3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畏罪自杀?
    赵权不知道矢烈门与脑忽会不会做出这种事,但忽察,绝无可能!
    赵权突然涌出一股无力感。
    从明知忽察会失败,明知他会死,直到确认他的死亡。这么长的时间里,自己却是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为了一个蒙古王子,搭上自己的家人、朋友,乃至整个南京府的基业。
    这不可能!
    这甚至是一个根本不需要赵权来选择的结果。
    虽然残酷,却必须正视。
    六月底,蒙哥悍然出兵,镇压窝阔台系宗王。贵由汗的怯薛长野只吉带被杀,忠于贵由的最后一支军队彻底瓦解。
    七月,蒙哥将窝阔台宗王封地全部从漠北漠南迁往西域。
    同时,阔端因病在凉州去世,其辖下军队,由八千户削减至三千户。
    八月初,蒙哥原侍卫长忙哥撒儿被任命为蒙古国大断事官;畏兀儿人牙老瓦剌、布智儿、赛典赤为燕京行省事;讷怀、麻速忽为别失八里行省事;阿儿浑为阿姆河行省事。
    僧海云掌佛教事,李志常掌道教事。
    和林中书省被解散,中书令镇海与中书相公耶律铸、姚枢同时入狱。
    八月中,忽必烈被任为“总领漠南汉地军政事务”。
    在大多数人北地汉人看来,这个职位,就意味着“中原之主”,甚至是“中原之王”!
    邢州府衙之内,一片喜气洋洋。
    大厅之内,挤着数十个汉儒。除了少数几个有位置可坐的,其他人几乎连转过身都有些困难。
    这些人,神情各异。
    有些早几个月便到邢州的,脸上便显出一些得色。
    有些近日才来的,便有些落寞与失望。
    还有少数几个,眼里却闪出淡淡的不屑。
    但不管是谁,在忽必烈一出现时,便齐齐朗声喊道:“恭喜王爷!为王爷贺!”
    一同发出的声音,却依然显得有些乱,明显有许多人蒙古语用得还不是很熟练。
    忽必烈抬起双手,拱手一礼。
    “忽必烈在此,多谢过诸位先生。各位不远千里,前来邢州助我。忽必烈不才,现在还无法给各位应得的回报与待遇。但是相信我,也请相信你们自己的眼光。让我们一起,尽我们的努力,为中原百姓、为蒙古帝国,迎接即将而来的盛世!”
    这段欢迎辞说的相当有气魄。
    有些儒士眼中闪过一丝疑虑,大部分却都感到了震奋。
    自金灭亡之后,中原一带,无论是汉人、女真或是蒙古人,再无人敢宣称“开启盛世”。这不仅需要一份充足的底气,还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胸怀。
    也许此人,真的会是所有中原文人的希望?
    谁不希望自己可以避开战乱,生活在安定和平的盛世之中。
    醇酒美女,和风细月。
    醉可枕长诗入眠,醒可饮狂歌解饥。
    也只有在和平年代,他们这样的文人儒士,才不用仰武将鼻息以求活,才能重拾自己的尊严,为治理这天下而呕心沥血。
    而不是像现在,连当个最小的官员,都没有任何的机会!
    好不容易送走了那些儒士,花厅内还剩下五六人。这些才算是忽必烈最核心的幕僚。也是跟了他,最长的一批人。
    “士子之心,纯若白雪,当可大用!”
    “臣等,为王爷贺!”
    这几个人是真心的在为忽必烈祝贺。
    当然,也是在为他们自己祝贺。
    自收到和林的任命那一刻起,他们这几个人,将会以管理者身份,协助忽必烈,开始展开对中原的治理。
    是整个中原,而不是现在的邢州之地!
    未来,也有可能,是整个天下……
    从这一天开始,未来的丹青之上,必将为在座诸人,留下一席之地。
    而这一切,都源于眼前这个,不过三十三岁的王爷。
    从今日起,这位王爷将不仅仅是他们的主子了。他们将会陪伴着他,辅佐他,一起走向盛世。
    想及于此,刘秉忠等人,不禁热泪盈眶。
    在这样人的面前,自称为“臣”,让这些幕僚都感到了全身心的通透与舒坦。
    忽必烈再次对着各位团团一揖,说道:“忽必烈能有今日,首先应当感谢各位的鼎力支持。日后,我等当竭力为这天下苍生,为黎民百姓,尽某一份薄力!”
    “愿为王爷前驱!”
    激情终于慢慢平息。
    忽必烈对着众人说道:“诸位随我,自和林到柔远,再至邢州,不离不弃,忽必烈铭记于心!如今,咱们终于可以在中原之地大展身手。
    不知诸位,何以教我?”
    刘秉忠环视四周,在座诸人,或是他的同乡或是他的旧识,但无一不是通过自己的拉拢,而聚集在忽必烈的身旁。
    因此,从资历上来说,自己当算是忽必烈帐下第一幕僚。
    确认没人想在他之前说话之后,刘秉忠清咳一声,开始缓缓说道:
    “王爷,虽然和林授予大权,但其实中原危机重重,吾等必当如履薄冰,小心前行,方能排除前途之艰险。
    属下觉得,如今还需要先厘清几个事情。
    首先,王爷希望将中原治理成什么模样?”
    在座几人,包括忽必烈的眉头,俱是同时一皱。
    “当然是立足中原,而后图谋天下!”
    “不,我觉得,首先应当清除汉世侯势力,以解决事实上的割据状态。如此才能统合中原力量,为我王所用。”
    “当发榜,以搜罗天下人才来投。”
    刘秉忠却缓缓地摇了摇头。
    “属下以为,王爷当辞去和林诏令的一半职位?”
    忽必烈依然不解地看着刘秉忠。
    权宋天下

第七百九十二章 果子熟了
    刘秉忠昂然说道:
    “蒙古,以战立国。而且无论哪一个朝代,哪一个帝王,军权都是最为敏感且不可轻易交付于人的权利。
    大汗初掌大权,和林纷争依然未能完全落幕,尚需时间平定。
    此时,将漠南中原的军政大权,全部交付与王爷,有两种可能与后果。
    一是试探,以此试探王爷对于蒙古国、对于大汗的忠诚。
    二是借刀,让王爷冲杀在前,以王爷之刀削汉世侯之兵。”
    这几人,除了刘秉忠外,无论是赵璧还是高天锡、董文炳、李德辉,都与各地汉世侯有极深的瓜葛。
    他们或受汉世候庇佑而得保存家产,或托身汉世侯帐下为其幕僚。
    虽然这些各地汉世侯曾经给这些人极大的帮助,但是既然现在要辅佐忽必烈,就必须站在忽必烈的角度来重新思考中原的现状与问题。
    这些汉世候势力,若不加紧清理,未来必将成为中原的毒瘤,这是每一个人都很明白的道理。
    而清理的手段,绝不会是兵不血刃。
    这是虎口夺食的战争。
    让忽必烈去面对这种战争,别说他现在手下还无一兵一卒。哪怕真的拥有了自己的军队之后,胜了必遭主上之忌;败了,便可能身死道消!
    想及于此,众人身后,不禁都有冷汗渗出。
    看着刘秉忠的目光,更加信服。
    此人,的确可当得“第一幕僚”的称呼!
    忽必烈瞬息之间,也明白了这个道理。
    “刘先生的意思,是辞去军管之职?”
    “是的,漠南汉地军民总领,只取民而不取军。
    如此,王爷便可一心一意,管辖中原之民生政事。一来不会因拥兵自重而遭忌,二来暂时不用应付各地世侯之反朴,反而可以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
    忽必烈点了点头,“刘先生所言有理,其他还需考虑的问题是什么?”
    刘秉忠瞥了忽必烈一眼。
    忽必烈刚得大权,自己就给他泼上凉水,心里可能会很不舒坦。但这事现在不说的话,肯定会出问题。
    不过刘秉忠也相信,忽必烈这点容人之量还是有的。要是面对蒙哥的话,他可就不敢这么直接谏言。
    “第二,蒙古国今年大旱已成定局。若是和林要求中原供粮以缓解漠北旱情,王爷可有对策?”
    忽必烈缓缓地摇了摇头,说道:“然邢州一府,经我等治理之后,卓有成效,只是想以邢州一地所产,供漠北近百万灾民所用,万无可能!”
    “我可以尝试,去说服真定、保定诸府,让他们出些粮草,以补不足。”李德辉说道。
    “我可去河东……”
    “益都那边,可以交给我……”
    几人很踊跃地就准备各自领走任务。
    忽必烈却皱着眉头。
    草原大旱,和林那边已经向漠南征集过数次粮草。其实漠南与中原今年也有灾情,粮食并不太富足。
    再征,量少还可能,量一旦过多,必然会引起诸多反弹。
    刘秉忠没有直接回应诸人,而是继续说道:“第三,便是南京府的问题!”
    这下,所有人都深皱起了眉头。
    与南京府打了数年交道,忽必烈没有占得任何的偏宜。
    最近一次,更是将所有私兵全砸进去,依然一无所获。连塔察儿也兵败身死,捕鱼儿海至阔连海子一带,彻底沦为南京府的属地。
    南京府,已成心腹大患!
    如果忽必烈未来真的只想经营中原之地,那一切好办,只要守住燕京通往辽西的榆林通道,东真军便绝南进入中原。
    可是,无论是忽必烈还是在座诸人,现在都已是心怀天下。区区一个中原之地,可远远不够这些人,一展宏图!
    只是,忽必烈现在虽然抢到了大义名份,但要与南京府相争,还是得需要时间再次积蓄力量。
    更何况,刘秉忠刚刚还劝说,要辞去漠南军管之职。
    那,还有什么是可以依赖的?
    忽必烈疑惑地看着刘秉忠。
    刘秉忠淡然一笑,说道:“臣有一策……”
    忽必烈强心里生出一股莫名的烦躁。
    手下这些幕僚,就这点最让人讨厌,动不动就要装模作样地让自己请教一下。
    可是自己偏偏还得摆出一副不耻下问的真诚态度。
    若有一天……
    忽必烈摇了摇头,将这个念头暂时赶出脑去。拱手问道:“请问刘先生,有何良策?”
    刘秉略回一礼,说道:“其实,第二个问题与第三个问题,可以此策一并解决。”
    “南京府数年经营,众人有目共睹,如今可谓稻粮满仓。东真军虽然数年来四处作战,其实每次所出动的人数并不多,因此粮食消耗有限。
    从南京府所销售的大量石忽酒,也能看得出来,其存粮巨大,甚至远超我等想象。
    因此,属下觉得,可以建议和林,以诏令形式,要求南京府向漠北供粮,以缓解草原旱情。
    不仅是南京府,包括开元府、锦州、辽南、沈州、辽阳诸地。已有数年未向和林缴纳过贡赋。
    此次,可以令其一次性缴清。”
    忽必烈闻言,眼睛不由一亮。
    南京府原来归属忽察所管,其收入别说缴纳税赋,养数千东真兵,都力有不逮。
    但是现在不一样啊,忽察已死,南京府当收归和林直管。
    此时马上进行裁军、官员重新任命,可能会引起南京府的反抗。但是以草原大旱为由,让其缴纳贡赋,这可是一个绝对让其无法推诿的理由。
    有了第一次,便可以有第二次,然后再是第三、第四次,无止无境,直到将南京府最后一滴血抽干为止。
    若是不从,也简单。
    这样就可以让已经是蒙古国汗王的大哥,趁早看清南京府所包藏的祸心,以及拥兵自重带来的危害。
    只要他一旦真正地明白这个道理,南京府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到那时,如果可以接管南京府,哪怕只有辽西数府,也将成为自己如今最大的助力。
    占据辽西,便可以卡住南京府的进出之道。那里终于也会成为自己的后花园,成为自己最富足的粮仓。
    如刘秉忠所说,南京府经过数年的经营,沃野万里,藏粮无数。
    这个果子,已经熟透了!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权宋天下

第七百九十三章 赋税
    初春时的那场暴雪,给整个辽东带来了极为丰沛的水量。
    这本来应该是个让人极为愉快的丰收年。
    然而,赵权望着山间谷地,遍野金黄的麦粮,心头却涌出一股沉甸甸的忧虑。
    上个月,和林终于派来使者到南京府宣诏。
    但是出乎赵权意料的是,来人并未追索失踪的禾忽与十多个蒙古护卫,也未要求南京府宣誓效忠,更未有派员来接管南京府或辽西诸府。
    而是要求,南京府向草原受灾的牧民,提供赈济。
    此次大旱,波及漠南漠北的数千里草场。受灾牧民,不下百万。
    各地牧民因此流离失所,草原动荡不安。
    辽东巨量的藏粮也许可以瞒得住和林,地上的作物,却不可能去做任何的掩饰。
    综合利弊,赵权最终还是同意经提供五十万石的赈济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