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倒好,棋子被忽必烈连皮带骨全给吞了。
这才是让蒙哥感到愤怒的根本原因。
“还有你!”蒙哥的手指头转到了忽必烈的鼻尖,“我让你去柔远,你告诉我,两年来,你到底做了些什么?”
忽必烈恭身答道:“这两年,我为大哥拢络了大批的汉儒学者。”
“汉儒?汉儒能打战吗?汉儒有自己的地盘吗?我跟你说了多少次,少理那些没用的东西,你知不知道,你在浪费我的钱财,也在浪费我的资源!”
忽必烈默然不语。
蒙哥看着自己的兄弟,不由自主的揉了揉额头。
自己这个弟弟,根本不像一个蒙古人。
自幼不喜弓马,却爱读书。
而且一向很有主意,在自己面前总是不吭不哈,让人摸不清他的想法。
而这种人,是蒙哥最讨厌的一种人。若非忽必烈是自己的同胞弟弟,蒙哥连正眼都不会去看他一眼!
习汉书、亲近汉儒、培养汉家子弟。蒙哥知道忽必烈想干什么,他是希望学习汉家王朝的管理模式,依靠汉人来治理汉地。
可是,那跟蒙古人有什么关系?
即便是成功了,这样的王朝,还是蒙古人的王朝吗?
难道说,有一天,依靠弓马夺取天下的蒙古人,还要跟那些酸儒去争夺对这天下的控制权。
太可笑了!
这脑子,简直就是被驴踢了!
“好,我估且相信你的话,你确实招附了很多汉儒。那我问你,你把手伸向岭西、伸到阔连海子、伸到多泉子,又是为了什么?”
忽必烈心里一惊,但好在被召来和林时,便有所预料,此时倒也不甚慌乱。
“此次出手,是为大哥彻底降服了斡赤斤兀鲁思。”
“哼,是为我降服,还是为你降服?”
忽必烈大惊,这帽子要是被盖实了,连母亲都不会帮自己!
忽必烈立时单膝跪下,双手一拱,说道:“大哥明鉴,忽必烈绝无此意。”
蒙哥冷然说道:“那你是什么意思?”
“斡赤斤兀鲁思虽然势弱,但依然有十多万部族,而且身居东道诸王之长,如果能让塔察儿彻底投附,当是大哥一大绝对助力!”
斡赤斤部的重要性,蒙哥比忽必烈还清楚。只是他也试过几次,别说塔察儿,连他那些叔叔与异姓兄弟都无法招揽。
此次忽必烈竟然能趁着斡赤斤部与东真军大战之机,令塔察儿有了归附之心。
这让蒙哥在心底不得不佩服自己的这个兄弟。
然而,也正是如此,让他不自禁地对忽必烈产生了一丝忌惮之心。
直到现在,蒙哥也无法确定,塔察儿希望归附的是自己,还是忽必烈?
蒙哥稍微缓了口气,望向忽必烈,说道:“好,那我再问你,你们明知敌烈部是我好不容易才埋下的一个棋子,为什么要引发他们内乱?”
忽必烈犹豫了下,答道:“敌烈部不过千户,大哥应该知道,其重要性远远不如斡赤斤兀鲁思。”
蒙哥皱了皱眉,一时不知该如何去反驳。
“而且,敌烈部与赵权纠缠不清,我觉得,已不可信任。”
蒙哥猛的一声怒喝:“赵权,又是赵权,你天天盯着赵权,到底想干什么?”
忽必烈一呆。
“你知道,我费了多大劲才收服敌烈部?
你又知道,我费了多大劲才让赵权答应不去支持忽察争夺汗位。我甚至不惜认一个汉女为义女!
莫不你还真以为我喜欢那个慕思迷儿?
你是嫌我们的敌人还不够多吗?”
“大哥,赵权不可交!”
“你不是喜欢汉人吗,那就别去针对赵权!”
“此人,必将成为我们的大敌!”忽必烈耐着心说道。
“大敌?呵呵!忽必烈,我看你是看书看傻了吧!你把这样的人当作你的大敌?
你当自己是什么?
我看,你连一个汉人的千夫长都不如!”
忽必烈一怔,为什么把自己跟一个汉人千夫长相比?
“好了,我明确地告诉你,如果你想对付赵权、想对付南京府,我不会干涉你的行为。但是从现在开始,你不要想从我这里拿到任何的资助!”
见忽必烈还想争辩,蒙哥的手臂不耐烦地一甩,接着说道:
“你不用跟我辨,你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咱们现在的敌人是谁。
是贵由的几个儿子!
是窝阔台的孙子!
是对大汗之位有企图的几个王公。
而不是根本不可能成为蒙古汗王的一个汉人。
忽必烈,把你的眼光放长远一些。哪怕我们现在暂时失去了辽西、辽东,只要我能掌控蒙古国大权,那些人不过土鸡瓦狗!
无论是南京府,还是赵权,我自然有让他们彻底服输的办法。”
权宋天下
第六百四十七章 弱点
忽必烈脸现疑问之色,蒙哥却没理会,神色转为淡然,说道:
“你既然无法收服南京府,那你就不要去碰他们!
我让你去柔远,是让你准备接手漠南中原事务。如果,你对漠北感兴趣,没问题,你来坐镇和林!”
忽必烈心里一紧,知道自己这位大哥还是对自己起了一些疑心与提防。
而且,他也明白,蒙哥的不满也并非是因为他想去对付南京府,而是自己这一次将手直接伸向漠北。
这已经触及了蒙哥最敏感的位置。
蒙哥可以暂时不要漠南中源,暂时不管辽西辽东,但绝对不会放弃漠北的任何一块草原。
“我明白了,大哥,我从现在开始,不会再插手漠北的任何事务!”忽必烈咬着牙说道。
“你明白就好!”蒙哥长吁一口气,朝他挥了挥手。
忽必烈看了一眼廉希宪,终于没再说什么,拱手而退。
蒙哥没再管忽必烈,待他走后,才似乎自言自语地说道:“你,有把握对付得了赵权?”
屋角隐蔽处,闪出一个白袍男子,轻声说道:“请王爷放心,此人末将自小看着长大,对付他,完全没有问题!”
蒙哥有对付南京府或是赵权的棋子?会是谁?
回到自己小院落中的忽必烈,一边踱着脚,一边琢磨着。
蒙哥对自己的猜忌,忽必烈其实并不是太在乎,这事或早或晚,总会发生。
蒙哥会不会成为蒙古国的大汗,他更没担忧过。
在忽必烈看来,窝阔汗的几个子孙,没有一人会是蒙哥的对手。
即使蒙哥成不了大汗,对于自己来说,反而可能是件好事。那样的话,自己也许就有更合适的借口,来争夺这个汗位。
的确,目前蒙哥最大的问题,是争夺汗位。但这并不是自己的问题!
忽必烈在心里默默地计算着。
蒙哥如果成为汗王,漠北的势力肯定是归他的,自己应该可以拿下中原。起码应该可以暂时拥有对中原的管辖权。
对内部的清理与平定,最少要耗掉蒙哥两三年的时间。
四川与陕西难度很大,但不是没有机会。
现在,唯一的变数就是东北。
如果东北真的被蒙哥彻底收服,自己就很难获得足够的资本。
可是,那个赵权,真的会被蒙哥收服吗。
或者,真的如蒙哥所说,自己过于高看了赵权?
突然之间,忽必烈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一丝的疑虑。
是啊,自己为什么要把赵权当作劲敌?
他真的够这个资格吗?
这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忽必烈慢慢地搜索着自己的记忆。
是那年,他让人截留了准备投奔自己的姚枢、元好问、王鹗与姚复?
还是他屡次拒绝了自己派人的招揽?
或是两年前在和林的地契之争中,自己与他相比完全落于下风?
是自己不如他,还是时机未到?
外派柔远的两年苦心经营中,忽必烈确实攒了不少的势力。但是他招揽的那些汉儒却远非蒙哥所能理解的汉人书生。
蒙古国自占领中原后,便一直未曾开过科考,这让北地所有的汉人都失去了正常的晋身机会。这些人,唯一的出路就是出任各地豪强的幕僚。
忽必烈重点收罗的,正是这一批人。
他相信,再给他数年时间,他未必能控制得了各路汉世侯,但是通过他们的幕僚来影响这些世侯的政务与军务,还是可以做得到的。
到那时,以这些汉人幕僚为点,便可以结成一张覆盖整个中原的巨网。
然而,即使他再努力,他却发现自己势力扩张的速度却远远不如南京府。
南京府可以公然招收汉儒,他却不行。
南京府可以肆意地通过柔远的酒厂、通过各地的石忽酒楼敛财,他也不行。
南京府的密谍体系已经密布漠南漠北之地,他却根本没有财力来支撑如此庞大的系统。
收服太行山盗匪并在太行山安插了秘密势力;开始攻略北高丽并进行吞食;甚至已经越过渤海,将势力渗透进入山东。
而刚刚过去的这一场跨越岭西岭东的战役,更是已经将南京府所有的敌对势力全部击溃!
南京府、东真军、赵权,真的已经失控了!
忽必烈相信,无论蒙哥手上捏着一枚什么样的棋了,都已经无法对赵权产生太大的影响。
除非,传言中,赵权那个还活着的父亲?
忽必烈摇了摇头。
他发动了无数人手去搜索这个名为“赵镝”的金国武将,但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所有的信息,都终结于那一年的蔡州灭国之战。
羽翼已成的赵权,他的弱点会在哪里?
“他的弱点在哪里?”
此时,远在京湖江陵府的花厅之内,一个与忽必烈年纪相近的大宋官员,正捧着一叠信笺,喃喃而语。
此人,是京湖制置使、知江陵府、兼夔路策应使、兼京湖屯田使的贾似道。
嘉熙二年,自中了进士之后,贾似道便一路稳升。
先是从太常丞转为军器监,不久就被临安知府史岩之荐入户部金部司任职。
淳佑元年,贾似道又由澧州知州改任总领湖广财赋。一年时间,他便成功地收换了湖广会子,抑制了整个湖广区域不断高涨的物价,因此受到朝廷的嘉奖而加封为户部侍郎。
去年,贾似道又以宝章阁直学士为沿江制置副使,并兼江州知州、江南西路安抚使。
今年九月,受京湖制置使孟珙临死之前的推荐,就任京湖置制使。
从一个正九品的籍田令,到如今的封疆大吏,贾似道用了十二年的时间!
如今,不过三十三岁。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贾似道能如此飞速进升,绝对是缘于其姐贾妃。
对此,贾似道并不否认。没有自己的姐姐,自己当初连个籍田令都当不上,更不可能以九品官职,便直接入了皇上的法眼。
但是,考取进士,这毕竟是自己的功劳;史岩之看中自己的理财能力,也不是因为贾妃的面子;因为成功收换了湖广会子而受到的朝廷嘉奖,更不可能是由于贾妃的原因。
而这半年以来,在京湖前线组织屯田、垦荒、筑建城寨,不仅补足了孟珙留下的巨额财政漏洞,明年更有希望以京湖的盈余来支援其他战区的用度。
财赋,才是国之根本。
然而,贾似道有力气改善湖广糟糕的财政状况,却无力改变整个大宋越来越可怕的财赋失衡。
虽然这还不是现在的贾似道可以涉足的领域,但是他相信,只要再给他几年时间,他一定可以改变这种情况的!
这是他的立身之本,也是皇上对自己最为期待的所在。
权宋天下
第六百四十八章 泉州港
贾似道的思绪,不知觉中飘向临安,飘向那个依然未曾修缮完成的宫殿,以及这个世界上,最为雍容华贵的那个女人。
自己姐姐的照顾,当然天经地义,别人有意见,且随他们说去吧。
更何况当今皇帝,虽然平民出生,可不是一个傻瓜!
不过,听说姐姐最近身体欠安,自己是不是得抽空回临安去探望一次?
“大帅!”站在贾似道身边的一个儒衫文士,对着他轻声唤道。
贾似道从沉思中被惊醒,看着身边的这个年轻人。
说他是年轻人,也不过比自己小了五六岁而矣。
此人姓李名庭芝,字祥甫。算是一个文武全才之人。金亡后,曾投入孟珙军中。淳佑元年,考取了进士,转为文职,在孟珙军中主管机宜文字。
这也是孟珙在去世之前,给贾似道推荐的一个让他极为满意的助手。
贾似道因此将其提为制置司参议。
“大帅,与辽东南京府交易马匹之事,咱们这运作起来,有些艰难啊!”李庭芝说道。
贾似道默默地点了点头。
战马,在宋国是有钱也买不到的东西。每一个战区、每一个统帅、每支骑兵队都需要。
而且,是有多少就会需要多少。
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