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击的蒙古兵,只能选择了溃退。
    好在人马损失不算大,塔察儿让这三千人直接回营,自己率着带出来的兵马继续衔尾而追。
    东真军行进速度并不快,塔察儿追击的速度却是更加缓慢。
    一路之上,每到夜里,总是不停地被袭击。
    塔察儿与廉希宪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自己后营的粮草被烧之后无法扑灭。
    那些看着不大的陶弹,爆炸之后流出的黑色火油,只要沾到便会一直烧透皮肤,直透肌骨。直到将肉油熬尽之后,才肯熄灭。
    即使能在冰冷的草地里刨出沙土灭火,留下的烧伤也难以治疗。
    好在天气寒冷,伤口不致立时发脓,但也令人疼痛难忍。
    只是士兵还能靠着勇武之气苦熬,本就粮草不足的战马,却是变得愈加狂躁。尤其是一到夜晚,就算没有袭击发生,那些马也是嘶鸣不已,不肯安歇。
    五六天之后,人困马乏的蒙古兵,只好远远地坠于东真军之后,随着他们缓缓向南而行。
    阔连海子到捕鱼儿海,快马只需一天的路程,他们却刚刚走了一半。
    战场已经被东真军完全控制,派出去的游骑兵不断地被截杀,能逃得回来的一定是一无所获的人。
    如今,塔察儿唯一能确定的事,东真军的目标确实如廉希宪所判断那样,是位于捕鱼儿海附近的部队。
    可是他们现在才发现,目前的情况,根本不是他们在追击正在撤退的东真军,而是这些携带着数千马匹的东真军,正在堵截着他们南下的路线。
    堵截他们的东真兵,其实人数并不多,但全是一人三马,略沾即走,绝不缠斗。只是不断地进行远程骚扰,而后在夜间进行突袭。
    马力不如人、弓力射程不如人、夜战不如人,士卒之间的配合作战能力更是远远逊于他们。
    这些东真兵,正在利用蒙古人最擅长的袭拢战术,打击着塔察儿的这支蒙古兵。
    即使塔察儿与廉希宪脱离追击的路线,试图绕过东真兵南下,但无论往哪个方向转移,当天晚上就一定会被截住。
    仿佛天上有一双眼睛,正紧紧地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令人无处藏身。
    塔察儿一路走一路郁闷。
    廉希宪却在忧心忡忡之余,后脊背不断发凉。
    他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忽必烈王子,会一直这么重视南京府的势力,会一直想要扼制住他们发展的势头。
    在不经意之间,南京府竟然已经训练出一支如此可怕的军队!
    按照这样的趋势,再给南京府十年——不,也许只要五六年时间,天下将再无人可以制衡南京府的发展。
    想及于此,廉希宪暗下决心,这一次无论如何,自己都得想办法完成忽必烈王子交代给自己的任务:必须将那群从和林东归南京府的人,永远地留在草原之上!
    这批原来根本不被人重视,以各地学者为主的队伍,一旦任其东去,对于南京府而言,不异于为虎添翼!
    当塔察儿与廉希宪艰难地行到距捕鱼儿海不到五十里时,看到了一座京观,这支队伍彻底地崩溃了。
    五百个人头!
    堆成了一座不大的京观。
    每个人头都是髡顶辫发。
    每张脸上的血,已经冻成艳红色的冰渍。
    或是惊怒,或是哀求,或是茫然,或是悲愤。各种心情,都被牢牢地刻在了脸上。
    “啊——”
    塔察儿发出了一声尖锐的痛吼,破锣般的噪音,让人听得烦闷欲呕。
    “东真军!南京府!赵权!大岩桓——我,塔察儿,今日对着长生天发誓,此生若不灭杀南京府,我誓不为人!”
    廉希宪看着几乎陷入疯狂的塔察儿,内心冰凉一片。
    权宋天下
第六百三十七章 肉马
    廉希宪终于明白了,这一路追击东真军,并不是东真军杀不了自己这些人。而是,他们根本不想杀。
    他们堵着自己南行的方向,控制着自己前行的速度,再把自己这些人引到这里。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塔察儿看到这一座京观。
    整个战场,已经完完全全地被东真军控制。
    而让廉希宪感到恐惧的是,他现在依然不知道,东真军到底是如何控制这样一个广阔的战场。
    要知道,冬日的草原,万里无垠,所有的地方都是白茫茫一片,连分辨个方向都属不易,更别说准确地找到各支部队的位置,并且发动联合的军事行动。
    而东真军各部,无论是东撤的北路军,还是佯攻的中路军,或是早已切入捕鱼儿海的南路军。他们显然已经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合围,并且最少击溃了塔察儿位于捕鱼儿海区域的一支数千人部队。
    如此,才有可能摆下一座整整齐齐的五百人头京观。
    这是东真军对塔察儿最大的折辱与报复!
    虽然到现在,已经完全洞悉了东真军的意图,但是廉希宪却只能与塔察儿一样,对着铺满白色的冬日牧场,发泄着无助的愤怒。
    他感到自己已经被扔出了战场,只能在一旁,呆呆地接受着东真军给出的结局。
    正如廉希宪所预料的那样,大岩桓利用海东青,已经完全掌控了阔连海子与捕鱼儿海周围纵横数百里范围之内的战场。
    而廉希宪一直想了解的随军粮草,却是此时随着他继续南行的数千匹肉马。
    草原牧民养马,虽然比中原容易许多,但成本一样是很高的。
    马只能给牧民带来便利,却无法带来效益。
    没有马肯定不行,马多了却根本承受不了。尤其是战马,不仅得保障平日里不断的精饲料伺候,还不敢让它们过于劳累。
    为了控制马匹的数量,能提供马奶的母马会被留下,但九成以上的公马,只能剥夺了繁殖能力后将其出售。
    南京府原来的马匹饲养,也是如此。只是自从小马哥在南京府,以强横的姿态建立了它强大的后宫团,并产生了一大批“废马”之后,养马这件事,在南京府却开始变了味道。
    梁申在海参崴,专门建了一个“废马”养殖基地,大肆生产不需要作战的马匹。这些马春耕时可作耕马,平日可作挽马,战时便是肉马。
    相对来说,这些马养殖成本很低,根本不需要特殊的照应,也不需要太好的伙食。
    这样算下来,养这种马,比养牛还要合算。
    这一次从南京府带出的肉马,还发挥了另一个重要的作用,七八千匹马成功地让塔察儿部对东真军的主攻方向做出了误判。而且还利用这些无所谓损伤的肉马,将蒙古追兵牢牢地控制在短兵相接的距离之外。
    这场战争到目前为止,进程过半,总体来说,都在事先的推演进程范围之内。
    先是三部人马做出向塔察儿中军进攻的态势,以此吸引塔察儿中军的注意力。
    而后,丁武率领的百人特别行动队,自埋伏的湖中小岛,直插入蒙军心脏,自内开花,成功焚其粮草。
    此举不仅断绝了塔察儿中军大举出动追击的可能,还从斗志上给其全军狠狠一击。
    与此同时,缪风率领二千北路军、史青与赵玄习率三千中路军,先后进行大范围的转移,直击捕鱼儿海,与李毅中的二千南路军一起,成功击溃一支约五千人的塔察儿部。
    “掌控战场的信息传递,就能够完全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性。”
    直到现在,大岩桓才深刻地领会到了赵权此句话的含义。
    利用信息传递的优势,迅速而准确地调动各支部队,便可以在小范围内形成对敌的兵力优势。
    虽然东真军总体兵力远远少于塔察儿部,但是塔察儿部十万之众,分布太广。靠着传统的游骑兵传递信息,其效率自然不可能与海东青相比。
    加上东真军已经大致完成了对这一带草原的定位测量,对于方向与地形的了解,就是常年生活于此的牧民,也已远远不如。
    塔察儿与廉希宪终于停下了南下的脚步。他必须留下,收罗已经溃散的部族。
    否则开春之后,捕鱼儿海的这些部牧民,很可能就被其他部落全部吞并。
    草原上不幸的消息,总是传得最快的。尤其是听说有一群从天而降的魔鬼,以五百个蒙古人的首级垒了一座京观,这些人第一个反应,就是得离这群魔鬼远一点。
    这一带的蒙古人,已经平安了太久时间了。他们甚至不会相信,会有一支兵力敢向蒙古人开战,敢直接斩杀蒙古人,还敢筑成京观。
    除了魔鬼,这世间绝不可能有这样的军队!
    是啊,如今即使是在战斗最为激烈的两淮战场,蒙古人一年的战损都不会超过五百。而塔察儿这一战,死去的士卒何止千人!
    而让塔察儿更加悲愤的是,他甚至连哭诉的地方都没有。
    作为东道诸王之首,从来只有别人找斡赤斤兀鲁斯的掌权者哭诉。
    如今塔察儿一旦对别人哭诉了,不仅东道诸王之首的地位无法保留,也会进一步加速了斡赤斤兀鲁斯的分崩离析。
    更何况,谁都知道,南京府背后的支持者,是如今蒙古国的大汗王贵由。
    塔察儿就算是要哭诉,也等熬到贵由之后的下一任汗王。
    而且,这个汗王还不能是他的儿子忽察!
    看到塔察儿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廉希宪决定留在捕鱼儿海北岸,帮助他收罗部族,重建部落民众对他们这个年幼王爷的信心。
    只是,对于多泉子附近的行动计划,廉希宪只能无奈地暂时放手。他希望,即使自己不在,之前布下的两枚棋子,也能发挥出一些作用。
    这两枚棋子,其中之一是大岩桓之前已经知道的,另外一个却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
    近一个月前,耶律收国奴率着一千辽军撤出沈阳,这事大岩桓也收到了消息,却没有引起东真军任何人的重视。
    所有人都觉得,已经穷途末路的辽军,或是投靠某个势力、或是钻去某处山林以待时机,无论他们去向是哪里,对于南京府来说都影响不大。
    毕竟总共就一千人马。
    但是,大岩桓没有想到的是,这支直接钻入盖州(今赤峰)崇山之中的辽军,再出现时,竟然已经绕过了哈剌温山与建忒该山,出现在了多泉子以南的位置。
    他们的目标,显然是正停驻在多泉子以西的列维一行众人。
    大意了!
    权宋天下
第六百三十八章 内刚外柔
    大岩桓有些后悔。
    赵权在许多场合,无数次地提醒他们,必须绝对地重视忽必烈此人,但是似乎没有人在意。
    一个连拖雷的部族都没有继承权的小王子,当然没办法引起别人的重视。
    虽然也算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孙子,可是跟忽必烈地位相似的孙子实在太多了!
    术赤有嫡子十四个、察合台有六个,以及窝阔台汗的五个嫡子,这些人哪个身份地位会比忽必烈差的。
    而且拖雷的四个嫡子中,蒙古哥自不必说,论战力与掌控的部族军,忽必烈都远远不如他的弟弟旭烈兀与阿里不哥。
    这样的人,大岩桓真的不知道该重视他一些什么。
    但是,这一次,大岩桓知道了。
    他隐隐有一种感觉,忽必烈与赵权,两个人正各坐在云端的一边,遥遥地指挥着这场战斗。一边要灭杀列维等人,一边却要努力地保住他们平安抵达南京府。
    不同的是,南京府实实在在地出动了一万兵力,而真正属于忽必烈的手下,却只有廉希宪带着的数十个护卫。
    一万人对数十人,大岩醒不得不承认,此次过招即使东真军可以获胜,赵权似乎也完全落在了忽必烈的下风。
    忽必烈凭着这数十个手下,不仅让塔察儿整个部落产生出了投靠之意,还在多泉子埋下一支伏兵,如今显然辽阳军也已经投入了他的麾下!
    蒙古人并不可怕,但是像忽必烈这样种拥有谋略的蒙古人,挥手之间便能驱动数万兵马为其所用,委实让大岩桓感到了一丝的惊惧。
    正如廉希宪所料,东真军此次几乎倾巢而出,一个目的是以此为契机来进行内部的调查。而另一个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将列维等人收集的一群学者安全地接回南京府。
    报复塔察儿部,纯粹只是顺手为之。
    当然,击溃塔察儿部的一个重要目的,还在于提前防备他们参与攻击东归的列维等人的可能。
    如今,东真军的大部分主力,都在捕鱼儿海周围趁胜驱赶塔察儿的部族兵。大岩桓只好急调李毅中率两千东真军南下阻击辽军。
    辽军人数虽少,但战力绝对超过塔察儿的部族。不过以两千对一千,全歼不指望,击溃他们还是没有问题的。
    有问题的是,作为此战主将的大岩桓,如今身边却只剩下了两百护卫。
    东真军,人数还是太少了!
    如何继续增加兵力,那是此战之后回南京府探讨的问题。如今的大岩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