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宋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权宋天下- 第1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汗位虚待,牝鸡司晨,这是国家将要动乱的前兆!
    也许乃马真有一点担忧是对的,贵由还不足以拥有一位汗王的威望。但是目前除了贵由,没有人比他更适合成为蒙古国的汗王。
    毕竟,他是窝阔台的嫡长子。
    “立嫡以长不以贤”,这是儒法治国的根本。只要这样,才能避免其他人对皇位的觊觎,才能避免王族内部的血腥拼杀,这也是维持一个王朝长治的根本。
    强者为尊,那是野蛮人的做法,这样也许适合一个马上族群的扩张需要,但绝不适合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管理。
    权宋天下

第五百二十九章 无妄无嗔
    马上能得天下,但马上一定不能治天下!
    只要这个王朝接受了更先进的汉家文明,推行以儒治国,这个王朝,才有延续的希望。
    文臣可以凭其才华治理国家,武将可以凭其武勇征服天下,但高坐在帝位之上的那个人,他应该只是一个象征,一个可以让整个国家为之效忠的对象。
    当一个王朝度过了开国初期的征伐之后,还继续让帝王继续领兵作战,以证明自己的功勋,在耶律楚材看来,这无疑是件极其可笑的事。
    但是,这种想法,与任何蒙古人都是无法沟通的。
    可惜,窝阔台汗在位时间太短了,以致耶律楚材的许多构想都未能得到实施。
    包括取消分封实行郡县制、科举选拔制、皇太子继位制,以及重新修订礼法与律法……
    可惜啊,自己所剩下的时间实在是不多了!
    坐在自家院子中的耶律楚材,已经独自长吁短叹了很长时间。
    耶律铸终于有些不放心,手持一壶热茶,递给了自己的父亲。
    耶律楚材轻茗一口,有些诧异地问道:“这茶,哪来的?”
    “是燕京行省的刘敏,托人送来的。”
    耶律楚材点了点头,刘敏为成吉思汗宿卫出身,现在的整座和林城以及万安宫都是此人所督造。在蒙古国的汉人官员中,他也算是难得的既有才华又有根脚之人。
    自牙老瓦赤被逼离开燕京后,刘敏已经成为中原汉地的实际掌权者。他最近的表现相当活跃,显然希望可以进入汗庭,成为继自己之后的下一任中书令。
    只是此人自小在军中长大,没有接触多少儒家学问,并非是耶律楚材理想中的接班人。
    “杨惟中,如今在何处?”耶律楚材问道。
    这个杨惟中,是弘州人,幼时被窝阔台收养,但自小研习儒学。随阔出南征时,受耶律楚材所托,四处寻访儒释医卜名士,并搜寻儒学典籍。后来,成为中书相公粘合重山的幕僚。
    “他现在,还在燕京忙着太极书院的事。”耶律铸答道。
    耶律楚材又点了点头,这个杨惟中,不仅学识深厚,也一直以弘扬儒学会己任。在他的努力之下,如今太极书院堪称北地第一书院。通过这个书院,他不仅网络了北地不少儒学大师,还给一些无处可居的学士提供了一个躲避战乱的清净之地。
    姚枢凭退敌之功,很可能会在贵由父子的支持下进入中书省,杨惟中对其有知遇提携之功。如果这两个人搭档,自己即使不在了,也不至于人亡政息。
    “你找个人,去通知他吧,让他有空来和林一趟。”
    “父亲可是想让杨惟中接任中书令?”
    “嗯,不过,当然得乃马真哈敦同意之后才行。”
    蒙古国的中书令,源于成吉思汗怯薛军中的“必闍赤”,其职责便是掌军中文书往来。窝阔台汗灭金之后,文书事务百倍增加,这才将必闍赤扩充成为中书省。执掌中书省之人,便称为中书令。
    但是,这个中书省所掌握的权力,与唐、辽、宋、金的中书省相差太多。根据成吉思汗“大札撒”的规定,蒙古国除了汗王之外,最高的掌权者为“断事官”。
    成吉思汗任命的大断事官矢吉忽秃忽,被窝阔台调任中州断事官后再遭弃用。蒙古国至今“大断事官”一职一至空缺至今,这才使得中书省渐渐成为这个国家越来越重要的行政部门。
    这也是蒙古国中唯一由汉人把持的部门。耶律楚材当然希望,自己的继任者是一个可以让自己放心的汉人。
    耶律铸犹豫了一阵,开口问道:“不知,父亲有意推举谁为下一任汗王?”
    耶律楚材饶有兴趣地看了自己儿子一眼,说道:“说说,你的看法。”
    对于这个长期跟在自己身边、年方二十二的儿子,耶律楚材还是比较满意的。此子不仅能赋诗属文,也擅骑射。能文能武,这一点连耶律楚材都自认不如。
    “孩儿觉得,当可推举蒙哥为汗?“
    “哦?”耶律铸的选择让耶律楚材有些惊讶。
    在窝阔台去世之前,耶律铸就被其聘为矢烈门的伴读,一直至今。可以说,如果矢烈门登位为汗,耶律铸便是绝对的宰相之选。
    “矢烈门,太小了!”耶律铸皱着眉头说道:“阔出死后,其手下势力几乎被几个兄弟瓜分殆尽,如今只剩不满十岁的矢烈门,这孩子今后只可能成为别人手中的工具,成不了任何事的。
    阔端正在西凉培植自己的势力,如今有镇海与牙老瓦赤前去投奔,只是此人只肯任用汉世侯将领,而不肯用汉儒为臣,孩儿看来,也非明主。”
    斡赤斤既然退出争夺,汗位自然是只能在成吉思汗的几个孙子之中产生。
    察合台一系自是不必说,他们从来没有争夺汗位的雄心与能力。远在罗斯的拔都,隐然已有了自立的倾向,自不会回到和林来争夺蒙古国的汗位。
    但是,拖雷系在这些年窝阔台的打压力,势力渐弱,想逆袭上位,起码目前是绝没有可能的。
    “据我所知,蒙哥也不注重汉儒,你为什么会倾向蒙哥?”耶律楚材问道。
    “我倾向的不是蒙哥,而是他的弟弟,忽必烈。
    此人对汉儒极为亲近,而且开始在中原四处网罗各种人才,假以时日,当成潜龙之势。”
    忽必烈?耶律楚材还从来没有去关注过这个人,因为他觉得即便拖雷一系能夺得汗位,那也是蒙哥的事。而蒙哥之后,只可能是蒙哥之子或是蒙哥幼弟阿里不哥。
    从常理上来分析,蒙古国的汗位,是不可能落在忽必烈这样人的手中。
    耶律楚材内心突然微微一动,一直以来,自己都是想试图改变蒙国汗王的思维,努力让其接受汉家文化,推行以儒治国。可是,为什么不去选择一个已经接受汉儒的王子,而扶持其成为汗王?
    耶律家族本是契丹皇族出生,对于自己父子来说,入主中原者,无论是汉人、蒙古人、契丹人还是女真人,没有任何的不同。只要当权者愿意实行汉化、推广儒学,谁在那个位置上坐着,又有什么区别?
    可惜啊,当自己明白时,却已经时不我待了!
    耶律楚材长叹一口气,眼色复杂地看着自己的儿子。蒙古国的未来、中原汉儒的未来,会经过此子的努力,得以延续吗?
    “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谨守本心,无妄无嗔。”
    耶律楚材用这四句偈语,结束了与耶律铸的长谈,似乎放下了满腹心事,安然睡去。
    权宋天下

第五百三十章 棉花
    赵权站在哈剌和林北门之前,微微抬着头看着这座听说已久的城池。
    城墙高不过二丈,全为黄土堆成。没有瓮城、没有挡马墙、没有护城河,连城门都只是两片厚不及尺的木板。
    这可是蒙古国的的都城啊!自己与丁武的两百东真军,估计天黑以后,只需一刻钟就能攻上城墙。
    不过,攻下之后,似乎想守住也是不易。这个破城,其实也没有守的任何价值。
    赵权盯着和林的城墙,正默默地作着评估,突然被后面来的人一撞,差点歪倒。
    赵权正想发怒,却发现撞他的人带着一些怪异的目光盯着自己,顿觉有些不对,赶紧侧过头,闪过一边。
    赵权悄悄地伸出手指往唇上一蹭,果然粘在嘴上的胡子掉了一半,只好胡乱地摁紧。这才瞅着前面已经准备进城的几个人,紧跟上去。
    和林城虽然建得不怎么样,但赵权不得不承认,这应该是方圆数千里甚至是万里之内,最繁华的一座城池。
    一入城门,便是一座马市,卖的东西除了牛、羊、骡、马、驴、驼、犬,还有各种凶猛野兽。不仅有活的,还有死的,或是分割清楚的肉、角、筋等物品。
    售卖者的吆喝声与牲畜的嘶吼声,此起彼伏。
    人群与蚊蝇一起挤挤挨挨,各自忙乱。
    有内急着,侧过身便与等待售宰的动物们一起排泄。于是涓涓黄流,汇成一股股恶臭,四处飘逸。
    对这些让赵权闻之欲呕的东西,城中所有人却都坦然而对,没有任何的不适感。
    马市之后是奴隶市场,光着或半光着的各色人种,摆在那任人挑选。
    再往后,还有布市、粮市、药市、车市……
    整座城池只有两条街道,赵权站在最中心的路口,神情一阵恍然。这个城池外表看着虽破,赵权却不得不承认,其商业的发达程度却已经超过了自己对于蒙古国的想象。
    在这里,真的可以说应有尽有,似乎就没有什么东西是被禁止买卖的,甚至包括刀枪箭弩,都在公开地销售。
    不过,赵权并没有找到火药。
    “小舅,看——”这时,陈耀挤到赵权身边,悄悄地指着大街一侧,正在施工的一幢楼低声说道。
    赵权看去,那幢楼两层高,与周边低矮的店铺相比,显得有些鹤立鸡群。
    几个工匠正在把一个蒙着红绸布的牌匾挂在门楣之上,从红绸布的缝隙之中,隐约露出了“石忽酒楼”几个字。
    赵权点了点头,不由的在心里夸了一句:这列维办事效率,倒还真的利索!
    离开南京府之前,赵权让人传信给正在锦州的列维,让他想办法找人前往和林,在此开设一家石忽酒楼,作为南京府在和林的据点。没想到他的速度这么快,此时酒楼竟然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
    赵权对着身后的陈耀与丁武轻轻地摆了摆手,顺着大街继续往南而去。
    相对于北城,南城虽然也挤满了店铺,但是这里并没有售卖活物,显得清静了许多。
    三个人在各个铺店之间信步而行,许多东西别说是陈耀与丁武,连赵权也大多不认得。
    眼前已经快到南门,街道渐渐冷清,正准备回头时,赵权看到街角有一间小小的店铺,摆满了花草,便抬脚而入。
    “尊贵的客人,欢迎你们的到来!”一位面色粗糙,浑身沾满泥土的胡人,堆着满脸的笑容,很热情地跟赵权等人打着招呼。
    招呼还没打完,这人却突然一声大吼:“别动!”
    赵权一惊,回过头,却看到这老板紧紧扯着身后的陈耀,喊道:“各位请随便看,便是千万、千万别动,任何花草都不能动!”
    陈耀甩掉他的手,嘴里嘀咕道:“稀罕啊……”
    “什么东西啊?”赵权来了兴趣,凑过头一看,却见陈耀跟前,有一株约一米高的植物,顶上开着数朵絮状的花。绵柔可爱,让人看着便会忍不住想去抓一把。
    “棉花?”赵权大吃了一惊。
    在辽东日子里,一到冬天,赵权就会想到棉花,那种东西的保暖性远非麻布可及。但是,这个时代据说只有福建产棉。为此,赵权还特地跟赵复请教过棉花的问题。
    据赵复所说,福建的棉树,高及丈余,实如酒杯,口有绵,如蚕丝。确实可做布,但产量有限,织造不易,因此很少人会去用。
    而且这种棉树,名为“木棉树”,又称“吉贝”,来自交趾,传到琼州后,再至福建。只能在南方生长,到了江西便无法成活,更不用说遥远的辽东了。
    这事让赵权一直很纳闷。三米多高,那显然确实只能称为“树”了。
    可是赵复口中描述的这木棉树,不仅跟赵权记忆中的木棉树不一样,跟棉花更是完全不同。后世全国棉花产量最大的地方可不是福建,而是与辽东差不多同一纬度的新疆。
    “客官知道棉花?”店老板倒是有些诧异地看着赵权。
    赵权点了点头,说道:“这棉花,卖吗?”
    店老板脸带歉意,答道:“昨天刚被一位客人订走了。”
    “没有了吗?”赵权急急问道。
    店老板摇了摇头。
    “我想订什么时候还会有?”
    店老板有些犹豫地说道:“这个,不好说,这棉花只要一到货,就会被人买走,这里人家里都喜欢摆上一两盆这东西。”
    “家里摆这东西?”赵权疑惑地问道:“家里摆这东西干嘛?”
    “好看啊!你们刚刚一看到,不是立刻被吸引住了吗?”店老板有些得意洋洋地说道。
    赵权恍然而悟,敢情这个时代的棉花,会被当作一种观赏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