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宋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权宋天下- 第1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他自己,则在昨天晚上便偷偷潜至了北城城楼之上。
    “赵权,这家伙别的不行,这酒倒真是酿得不错。石忽酒,呵呵,我会帮他卖个更好的价钱的!”张靖端着手中的酒杯,从容地说道。
    “这样合适吗?他手上毕竟有大将军的令牌。”夹谷勒听着李勇诚在城门内愤怒的吼叫,脸上带着担忧的神色问道。
    “有什么关系,他又不知道你在这。何况你原来也是遵照大将军的军令,闭守城门,不得让人进出。起码,你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违反任何的军令。”
    张靖美美的滋了口酒,随即又给自己满上。而后端起酒杯,对夹谷勒说道:“来,弄这酒可费了我一番心思,只有两壶,全在这,想多喝都没了!”
    的确,都在传石忽酒之美,但夹谷勒之前也想要一些,竟然说要优先对外出售,不对内供应。
    可是,这个张靖却为什么就弄得到!
    夹谷勒心里又闪出一股厌恶之情。这些中原来的人,没有一个安着好心,甚至丝毫没有掩藏自己谋夺南京府管理权的意图。
    可是夹谷勒就搞不明白,为什么大将军不制止他们,甚至在纵容。他就不担心像自己这样跟着他数十年的老兵,从此没有活路了吗?
    夹谷勒呆望着城墙之外的熊熊狼烟,问道:“你不是说,开元府的兵巳时能到吗?为什么还不见踪影?”
    “放心,你没看到二十五里外墩台的狼烟吗,我想蒙古兵应该是到了那里,距此也不过二十五里。用不着半个时辰就应该可以到这了!”
    “可是,墩台那值守的兵丁,已经被清理干净了,又是谁在那里燃的烟火?”夹谷勒疑惑地问道。
    张靖皱了皱眉头,心里也有些隐隐不安。他也无法确切地判断,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嘴里却说道:“我想,可能是你派去的人没有处理干净。”
    “怎么可能,我派去了二十个人,还对付不了十个守卒?”
    “那,他们回来了吗?”张靖问道。
    夹谷勒摇了摇头,说:“昨天好不容易派出去,应该是昨晚做的活,现在外边全是其他部的守兵,一时半伙可能回不来。”
    “好了,咱们也别想太多,不管墩台的守卒有没有清理干净,也就这半个时辰的事。开元府兵一来,事情起码可以解决一大半了。”
    “可是……”夹谷勒又有些犹豫地问道:“那些开元府兵,真的只是杀了城外的那些高丽兵,就会退走?”
    “呵呵,兄长想得太简单了,他们当然不会白白过来。不过,我有答应他们,会给他们提供十万两银,以及一年十万斤石忽酒作为补偿的。当然,这些所费,由我张某独自承担,我绝不会让南京府掏一厘一毫的钱财出来!”
    张靖坦然地看着夹谷勒,夹谷勒只能默默地点了点头。
    虽然他已经认识张靖许多年时间了,平日里也很喜欢此人的豪爽。但两人之间,几乎没有过任何的利益往来。
    要不是那些中原人行径实在让自己不忿,他也不会听从张靖的建议,准备配合蒙古兵,灭杀北城之外的六百高丽士兵。
    在夹谷勒看来,只要他坚持不开城门,城外这些守兵退无可退,绝对无可幸免。这六百高丽兵一死,城内的三千高丽人便是砧上之肉。那些中原人没有了高丽人的支持,即便杀不了他们,将他们驱逐出南京府,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张靖说的对,即使是大将军想交出南京府的管理权,也不应该由这些中原人来接手。
    夹谷勒望着城外的狼烟,眼神愈发坚定。
    同样看着这些狼烟的,还有城外军营中的李毅中。
    形势似乎有些失控了。
    昨夜王铠一来,李毅中便派出了两支十人队北上,早上便有消息回来。一千蒙古兵刚过火罗村,按正常速度估计,此时应该已经到了墩台处,离府城也就二十五里。
    这些蒙古兵并没有打出开元府的旗号,也不知道领兵的是谁,但南京府四周之地,能一次性出动一千骑兵的,除了开元府再不可能有其他势力了。
    只是侍其轴明明已经跟撒吉思达到了息兵的协议,是开元府那边反悔了,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或者,是从漠北而来的蒙古人?
    与蒙古人一战,对于现在的李毅中来说,已经完全没有任何心里压力。即便是兵力远远少于来犯的蒙古人,李毅中相信,力求不败还是没有太大问题。问题在于身后已现敌意的城防军。
    权宋天下

第四百五十五章 堵城
    前方有敌来袭,后方城守军如果只是不肯配合那也就罢了。一旦出城夹击,自己这些人,除了跳河,绝对是无路可逃。
    从昨晚开始,一直到现在,李毅中不停地派人要求城楼上的守兵打开城门,或是放他们入城以凭着城墙阻敌,或是从西城外再调兵力来援。但城上守兵态度与前些天依然没有任何不同:没有任何回应,也拒绝任何人进城。
    显然,侍其轴还没搞定城内的乱局。
    李毅中把略带焦虑的目光移向军营辕门,一大早他便派出信使徒步翻山前去西城门外,算算时间,信使也该回来了。
    果然,没多久,一个踉踉跄跄的身影在辕口处出现。李毅中倏然而立,来人正是他派出的信使。
    信使不顾平息自己猛喘着的粗气,给李毅中递来一封书信。
    信是辛邦杰写来的,李毅中一边看一边在心里暗自点头,而后闭上眼,认认真直把辛邦杰的计划在脑中过了一遍。这才将手下两军的数个百夫长召集过来,开始详细地布置下去。
    北城门上,看到开始忙乱的城外军营,张靖有些好奇地问道:“你说,李毅中会采取什么样的应对办法?他们会不会就这样四散而逃了吧?”
    夹谷勒却坐在那开始自斟自饮,“逃了不是更好,便可以有理由治他一个擅离职守之罪,砍了他,大将军都不会说什么。”
    “他们开始派出营了,怎么才一支百人队?”张靖站在城楼上的柱子之后,一边往下观望一边不停地问道。
    “又派出两支,他们想干嘛?”
    “李毅中是不是只有八百个兵?全部派出去也没什么用啊,这样分批出去,岂不是死得更快?”
    “奇怪,他们拉了一大堆石头过来干嘛?”
    “不好!”张靖突然一声大叫,“李毅中这厮,好大胆子,他,他竟然想把城门给封了!”
    夹谷勒连灌了几杯酒入肚,脑子便有些发晕,“封城门?封城干嘛?不让我们出去?我们本来就不想出去啊!这样不是更好吗!”
    “不行——不行,万一……”
    “万一什么?不用担心了!”夹谷勒挥了挥手说道:“他们堵住城门,就断了最后一线入城避敌的机会,这是自寻死路,到时就别说我们见死不救了!”
    张靖急得在城楼上团团乱转,心里却有苦说不出。
    他费尽心思,结交夹谷勒,又通过杨氏影响了大岩桓,终于让夹谷勒获得统领城防军的实职。但是,他的目的可不仅仅只是引蒙古人歼灭六百高丽兵这么简单,而是想把蒙古人直接引入南京府城。
    张靖很清楚,他在府城内的几个布置,包括让杨氏配合劫持小公子、让李赫发动城内百姓围堵副万户府,这些措施都不可能达到驱逐那些中原人的效果。城内所有的布置,其实都只是为了一个目的——把大乌泰牢牢地牵扯在副万府之内,然后打开北城门,引蒙古兵入城。
    只有这样,才能用最短的时间,最彻底地控制住南京府。
    可是,如果城门被堵,蒙古人如何才能入城?
    张靖大着胆子,从墙垛上探出半个身子,往下看去。
    南京府城三个城门虽然都有瓮城,但并没有挖掘护城壕沟。高丽兵的手脚相当快,有人刨石、有人推车、有人扛着木板长棍,没多久就将城门堵实。
    不过,看这情况,最多也只能将城门堵上一半,马可能出不去,人还是可以爬得出来的。只是要想让蒙古人以最快的速度冲入城内,已经不太可能了。
    张靖眼神乱转,突然瞥见城外军营辕门口,有一个人正静静地盯着自己,这人眼中虽然没有任何杀意,但被他目光锁定,张靖竟然涌出一股身无所遁的慌乱。
    张靖不由自主地身子一矮,整个人便溜下了墙垛。
    盯着张靖的人,正是李毅中。
    军营内的八百人,已经全部派出去了,李毅中叫来赵玄习,吩咐道:“给你留一百人,守在城门之下,旦有人翻墙而下,格杀勿论!”
    赵玄习略一犹豫,领命而去。一百个高丽兵,分成四排,前排持盾,后三排持弩,面对城门摆开阵势。
    “如有蒙古兵攻至城下,允许你们往两侧山上撤退。”李毅中又交待了一声,回头往城头上看了一眼,随后上马往北缓缓而行。
    七百个士兵,分成七支队伍,在北城往北的道路上,半个时辰内,便布置好了七道的防御阵型。
    道路全被挖得坑坑洼洼,路上撒满铁蒺藜,中间只留了条一人宽的位置以供通行。
    七道防线,最前方已经到了离北城门十余里之处。
    李毅中下了马,站在防线的最前方,此处离墩台,也只有十多里了。从时间上看,蒙古人应该已过墩台,差不多该攻至此处,可是耳中依然没有响起任何的铁蹄之声。
    李毅中眉头微皱,眼睛定定地望着墩台的方向。
    墩台之上,狼烟已渐渐熄灭,只余一些轻烟依然在空中飘扬。
    墩台之下的狭窄山路上,大大小小的山石已经将道路完全堵实。道路北边,挤满了狂躁不安的蒙古骑兵,一个个都在破口大骂。
    数十个已经下马的蒙古人,正在试图将堵在道路上的山石挪开。然而那些山石巨大,推动都不易,更别说将其清理出道路。
    而且,从山壁上,时不时射下一些石弹,这些石弹虽然不足以致命,却总是对着他们毫无防护的脸庞打招呼。被击中者,脸上开花还是小事,有鼻子被击塌的,还有眼球被击爆的,惨叫连连。
    白色眼泪鼻涕与红色的鲜血、灰色的尘土一起,将一张张脸糊成了秋后的柿子饼。
    飞箭如雨,不断地飞向山壁。但是那些人大多躲在石壁缝隙之中,矢箭根本射击不到。有一两个半露身子的,边上也有人持着盾牌帮他抵挡山下的飞矢。
    这些人,正是从火罗村急撤至此的赵权等人。
    昨晚上,刚进入火罗村,就碰到了正准备撤离的村民。一问才知,竟然有村民发现了有大队蒙古骑兵正向此而来。
    辽东山民多依山而居,对于战争的发生有着天生的敏感性。骑兵行走于弯弯曲曲的山间,很难完全隐藏住自己的行迹。而这些山民只要在山上高处派人守望,便可在第一时间发现过往的部队。
    只要没人与过路的军队故意作对,或是通风报信,也没有哪支军队会把这些聚居的山民放在心上。
    正如东真军北撤路上,经过的一些山民聚居区。有军队过来,他们便避往山林,等这些人仗打完了,他们会继续回去生活。
    权宋天下

第四百五十六章 阻敌
    赵权并没有要求火罗村派人与他们共同对付即将到来的蒙古人,而是在第一时间让他们自行撤离。几个人随后也离开了火罗村,往南,一直撤至墩台处。
    在这里,赵权等人碰到了李毅中派来接应的两支十人队。也大概了解了南京府城的情况,继续往南撤退,已经没有太多意义了。城门既然已经紧闭,即使他们也不一定能入得了城。府城内的事情,只能靠侍其轴去处理,赵权决定留在墩台阻击蒙古兵,希望可以给李毅中多争取一些布防的时间。
    当时在府城几个方向设置墩台,最主要的目的当然是示警。另外的一个目的,就是可以在关键的时候断路阻敌。为止,在修建时每个墩台边上都堆着山石,往下一推,人要爬过去没问题,马却是无论如何都过不去了。
    与其他人一样伏在山壁之间的赵权,正盯着被十来个护卫紧紧守着的一个宽额大脸的蒙古少年。这少年显然是这以蒙古军队的统领,可是年龄竟然不过十岁,目光狠辣,虎坐于马上,竟然隐然有了大将之风。听名字,似乎叫作“塔察儿”。
    此人后侧,有一个二十多岁将领,全身铠甲,脸庞与那个塔察儿有六七分相似,似乎是他的兄长,但地位明显在塔察儿之下。
    赵权偷偷地朝着塔察儿射出两箭,全被他身边的护卫挡住。携带的弩箭不多,赵权不敢浪费。放弃了对这个少年的偷袭,继续领着众人用弹弓射击清理道路的蒙古兵。
    人太少了,除了李治之外,赵权身边总共只有三十人。想用三十人击退一千的蒙古兵,无疑是个笑话。赵权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阻住敌骑的进攻速度。
    那个少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