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关平当老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关平当老大- 第1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然做山民也有好处,那便是不需要给官府纳粮,不需要当参军,不需要服徭役。但也有危险,山中山寨之间也可能起冲突,因为斗殴而死的人,也是不计其数。
 在官府横征暴敛的时候,民众躲入深山之中,便可以勉强过日子。
 而现在以关平为首的房陵郡官府,只抽取三成田税,今年平均每亩田产二百三十斤粮食,抽取税收之后,尚余一百六十一斤粮食。
 这差距有点大,二十亩便差了一千斤粮食,而一千斤粮食,市价是一万钱,绝对是大差距。
 只要官府清廉,山下的生活总会比山上好很多的。
 马涛不知道山下也是丰收,闻言喜色道:“真是丰年啊,每亩田产一百一十斤,因为曲辕犁的作用,我们山寨平均每户人家,比去年多开垦了二成的山田,就算起来,今年真的是大丰收。只要多让妇人生孩子,我们的族群会愈发壮大。”
 “过个三十年,我们的人口就会翻很多倍。到时候,大帅您就是可以称作巴王了,号令整个巴族。”
 马生也很振奋道。
 “哈哈哈。”马涛大悦,哈哈大笑不止。
 而情况显然不是马涛所想像中的那样,完美的发展下去。
 马姓部落处在深山老林之中,与外界的联系极为困难,但这不代表与外界完全失去了联系。
 山下秋收,每亩田收了粮食二百三十斤的消息,便也传入到了马姓部落的山寨之中。有些山民便有了怨言。
 巴人杜光便是其中之一,听姓氏就知道,他不是马姓巴人,所以在山寨内的地位很低,属于偏远人物。
 本身就没有地位,山上生活又比不上山下,杜光自然动了心思。
 这日晚上,杜光与自家婆娘办完事后,盖着被子躺在床上。刚办完事的杜光还有些激动,对婆娘说道:“那马涛也不知道怎么考虑的,山上七个大族群,六部选择下山,他却独独留在山上,却是害得我们跟着一起吃苦。我们不能再跟着他了,我们得下山去寻关太守,明年不仅清闲许多,收获还丰盛许多。”
 “下山倒是容易,山寨对我们管的比较松懈。但今年秋收之后,我们家也有二三千斤粮食,这粮食怎么带下山?”
 杜光的婆娘也是心动,但也担心道。
 “我想办法分批的卖了粮食,换取了铜钱,麻布,一起带下山去。”杜光想了想,说道。
 “嗯。”杜光的婆娘嗯了一声。
 夫妻二人就此睡下,而之后杜光不动声色的卖了家中许多口粮,得了钱币,麻布,选了一个晴朗的天气,带上了口粮,少许细软,拖家带口往山下去了。
 在马姓巴人部落中,杜光只是偏远人物。他带着家人一起逃走了,便是叛逃,马涛这个渠帅闻言也不在意,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只是骂了一声。
 养不熟的白眼狼而已。
 但很快马涛就不对劲了,从杜光开始,逃跑的山民越来越多越来越多了,汉人,夷人,他姓巴人,除了马姓巴人之外,跑的山民越来越多,很快甚至有马姓巴人开始逃跑了。
 这时候马涛才知道,山下房陵郡大丰收,每亩田收了二百三十斤粮食这件事情,不由大惊失色。
 连忙封闭山寨,命精壮巡逻,禁止山民下山。
 但是情况不会变好,只会越来越坏。还是那句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马姓巴人部落,以同姓为纽带,这是马涛的优势。这样的族群不容易崩溃,若是马涛是个英明的渠帅,甚至能紧紧团结族人。
 哪怕再穷,再苦,也不愿意族群离散。
 但问题是马涛只亲近与他血脉很近的兄弟,堂兄弟,对待其余普通马姓族人很一般,更别说他姓巴人,汉人,夷人了。
 山下那么好的太守,田税只取三成,服徭役还给发工钱,就算是做了士卒,也有丰厚的钱粮。
 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有米肉供应。
 寡居带子的妇人,孤寡老人,都有米肉供应。
 听说在织布厂内上班,一月能拿三千钱,三千钱啊,不是三百钱。
 太守恩德,仁政善政比比皆是。
 我凭啥要躲在山中,与你这个一点也不能干的渠帅一起过苦日子?
 反了,反了。
 事情从九月开始,到十一月的时候,山寨内已经闹的很凶了。马涛已经渐渐压制不住。
 这日上午,天寒地冻。马涛很是忧心,在家喝着自酿的高粱酒。不久后,马生走了进来,劝说道:“大帅。压不住了,要不我们也统帅全族下山吧?”
 “那些山民当然无所谓,但我只怕我们这些渠帅权贵下山,会被那关平给砍了头了。”
 马涛喝着闷酒,闷闷道。
 这便是他不愿意下山的最大原因了,怕是山下那太守磨刀霍霍,把他们这些人全砍杀了。
 “实在压不住了,我怕我们不下山。山民们先把我们给杀了。”马生低声劝说道。
 马涛却还是摇头。
 于是在十一月初八这天晚上,当初七部大族群,六部首领决定跟着马良一起下山,独留在山上的马涛马渠帅,便被自家山民给杀了。
 随之死去的还有马涛一家老小,以及一些日常里在山寨之中地位很高的权贵,如马生。
 之后这部族群在几个有威望的人的带领下,拖家带口,带上今年获取的秋粮一起,下山投奔父母官。
 明府,关太守,关将军,关房陵。
 而与此同时,下山的山民不计其数。
 房陵郡的人口,在秋收大丰收的刺激下,第二次迎来暴涨。
 这便是马良所说的,德化!
 以仁德使之臣服,不需刀兵,兵革,以至生灵涂炭。
'190。第190章 我家府君'
 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江河汇聚,融入大海,奔腾不息,何等壮观。
 关平率兵攻入房陵郡,统合九县,自任为房陵太守。诛杀豪强(申家兄弟),举贤任能,精兵选将讨伐山贼,修筑城池,道路,建造织布厂,养老育孤,劝民种稻。
 恩德布于九县,威名鹰扬于外。终于使得邦域之内,人民敬爱,使得偏远山民感念恩德,投奔关太守。
 四方山民犹如海纳百川,自投房陵者比比皆是。
 不仅是大巴山上的山民,还有汉水以北,北方秦岭的部分山民,以及房陵境内深山中的山民,房陵九县县城,一时间人声鼎沸,热闹非常。
 闻得消息,关平连忙召集太守府内的大吏,长史马良,功曹孙乾,主簿伊籍三人来大堂内应对。
 关平颇为振奋道:“偏远山民,今归官府。此诸位之力,诸位之德也。只是事到临头,切莫出错。命各县县令曰,来归山民不管汉,巴,夷皆房陵子民,当倾心接待。命各县县丞出动衙役,谨防有宵小之辈趁机作乱,使民安居。若有变,调遣兵将前往镇压。”
 关平有尺寸之功不敢自居,尽归臣下。既安抚民众,也是谨防山民之中有有心之人,趁着混乱作乱。
 把喜剧变成悲剧。
 无数山民来归,不可不重视。
 “诺。”马良,孙乾,伊籍三人也是严肃以对,躬身应诺道。
 “公祐先生。此处山民来归,民事繁多,颇为考验各县,郡中诸曹小吏办事之能,可酌情升赏。”
 关平随即又对孙乾说道。
 孙乾乃功曹,郡中大吏,既掌握民事,也是掌握诸曹小吏的升迁之路,端是位高权重。
 而官府是否能保持蒸蒸日上的态势,有一点非常重要,那便是明赏罚。
 此事也是非同小可。
 “诺。”孙乾再次躬身应诺。
 不久后,关平便命三大吏下去了。独自一人后,关平一个人也乐呵。双手紧握,顺便搓搓手。
 犹如做了一笔大生意的商人,喜不自禁。
 人口的问题已经彻底解决了,待山民安顿整齐之后,便可以命诸将招募兵丁,严加训练,待明年秋后,或是后天年初,便可以出兵汉中,妥妥的。
 初入房陵,抚百姓,训精兵,该做的我都做了,以房陵一郡之地,现在已经鼎盛。。
 只剩下军事问题了。
 若能以小博大进入汉中,则真正是进可攻退可守了。以汉中之险要,镇守关中平原,进据巴蜀,大事可期也。
 关平明白房陵只是暂居之地,汉中,巴蜀,才是长治久安之地啊。
 “瞧把您乐的。”张雨带着两个女婢从外走了进来,手中捧着盘子,盘子内盛着一碗豆腐汤,一盘熟牛肉。
 这盘牛肉可是稀罕货,难得一见。
 也不是关平杀的,一头牛有价却也无价,于百姓来说,乃是性命紧要之物,关平可不舍得杀牛吃。
 谁杀牛,关平与谁急。
 这牛却是房陵县外民户家中的牛,去不慎受伤,没办法治了才杀了。房陵县令获得此牛,献给了关平。
 关平取了一点肉做了卤肉,其余都分给了马良,孙乾,伊籍等郡内诸位官吏。
 “此乃喜事,安能不乐?”关平笑哈哈夹起一块熟牛肉吃,一边吃一边点头道:“还是牛肉好吃,只可惜这牛杀不得。若未来我能出兵凉州,得以与西域接壤,可得草原杂牛吃用。”
 说起这事儿,游牧民众比汉人幸福。
 对方养牛是用来吃的,我们养牛是用来耕田的。
 呜呼哀哉啊。
 牛肉真的是比猪肉好吃,尤其是在烹饪方式极为匮乏的汉代。
 啧啧啧。
 关平一边吃牛肉,一边喝着豆腐汤,极为满足。
 建安十年十二月初八。
 却因为秋收之后,山民下山之后,九县县令陆续将之安顿,想来该下山的,便都下山了,不愿意下山的,肯定不会再下山了。
 于是关平再一次召见了郡中大吏,长史马良,功曹孙乾,主簿伊籍,于大堂内商议。
 关平先让孙乾拿出九县人口名册,春耕之前,九县人口便已经有二十六七万,此次山民下山风潮,又吸引了七八万人。
 趁此时机,九县县令再一次排查人口。将死亡之人的名字削去,刚成年之人加上,删删减减,便成了关平案几上的十卷竹简。
 其中九卷竹简乃是各县的人口,这第十卷乃是总人口。
 “下官功曹孙乾,率诸曹官吏所记,至十二月初三。房陵郡人口为三十三万四千六百三十五人。”
 关平看到这最后一句话,不由喜上眉梢。人口啊,人口。
 在这个群雄并起的时代,制约一个雄心勃勃的诸侯的,便是人口问题。
 当年备备坐困新野,人口不过一二万,兵不满三千。
 孙权在江东,地方广数千里,因为人口稀少,山越又不时暴动,于是极难对外出兵。
 关平进入房陵人口之初,人口不过十几万。现在不过一年而已,人口便已经翻了一倍。
 而今粮仓充足,自然是练兵讲武,对外动兵了。
 关平放下人口名册,对马良说道:“着丁奉,丁封,糜威,赵统,张苞,李正,廖化年后各自招募兵马,扩兵至四五千人。”
 “好生操练士卒,不可懈怠。”
 “诺。”马良应诺道。
 “现在年关将近,郡中无事,可命官吏安心过年,待明年春耕,再行春耕事宜。若能再得一年丰收,气势必然更盛。”
 关平又对孙乾说道。
 “诺。”孙乾含笑应诺。
 不久后,三位大吏便告辞离去了。关平立在屋檐下,负手看向北方,脸上露出雄心勃勃之色。
 “昔日项家叔侄率领江东子弟数千人,大小数十战,终于攻入咸阳,亡秦。现在我治理房陵,很得众心。来日成军,也是房陵子弟。”
 “数万房陵子弟出汉中,局势大大不同啊。”
 建安十年终成过去,建安十一年粉墨登场。
 经过去年的丰收,目前房陵上下百姓都是相当富裕,就算是去年秋收后下山的山民,因为去年山中丰收,也不愁来年口粮。
 手里头有钱,这过年自然是过的舒坦,多买点肉,更有钱的多添一件新衣裳,喜气洋洋。
 过年之后,房陵郡就开始轰轰烈烈的征兵活动了。
 房陵郡由长史马良掌管兵马,但是征兵这种事情,需要九县县令一起配合,所以与孙乾这个功曹也有关系。
 在孙乾的命令下,各县县令派遣衙役,小吏在城中,城外宣传,无外乎太守招募兵马,钱粮丰厚。
 这征兵之事,如果不是拉壮丁。那能否征到兵,却是看太守威望了。历史上曹操的河东太守杜畿。
 在曹操远征汉中的时候,杜畿调遣郡中五千壮丁送粮。要知道河东前往汉中,足有数千里。
 民壮在路途之中,也可能因为天气,地形的原因,或死,或伤。历来征调民夫这种事情,必然有人逃亡。
 但是杜畿征调的这五千民夫,却是一个逃亡的也没有,还做歌自勉。
 “人生有一死,不可负我府君。”
 这便是太守威望所致。关平在房陵仅有一年,却行仁政,威望盖世。征兵榜文一出,从者如云。
 房陵县的下乡小吏,也来到了张家里。
 这小吏便是张邦的顶头上司,亭长吴卫。此人出身与张邦差不多,乃是寒门出身,年过四十,孔武有力。
 张邦本在家中休养,他因为年老,体弱多病。三天前感染了风寒,现在才好转了一些。张邦闻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