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我们便放心了。我们愿意下山。”这位首领露出松了一口气的表情,躬身行礼道。
“好。”马良日常很爽朗,遇事则颇有城府,此刻却是笑容满面,喜上眉梢,重重点头。
痛快。
七部山民,有六部愿意下山。若是消息传开,那些小山民村落,或许也能下来。这大巴山上的山民,定能席卷个六七成。
一举增加了人口。
痛快。
之后这三个首领也告辞离开了。马良也带着人回去了铁杵山军寨内,与张苞一起来到大寨内小酌。
马良的脸上仍然是充满了笑意,但是张苞喝了一口酒之后,却愤然一拍案几,愤然道:“马长史。那马涛竟然不从,我实在忍耐不住。不如我率兵将之截杀,然后纵兵上山。劫持了其部男女下山。”
马良闻言笑着制止道:“张司马稍安勿躁,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用武力解决的。”
张苞虽然憨直,却不傻。闻出弦外之音,喜色道:“马长史有良策。”
“用德。”马良笑着举杯饮了一口,然后才说道。
“什么意思?!!!!”张苞一脸懵逼,根本不懂。
“张司马以为太守为官如何?”马良反而问道。
“我家兄弟,自然是明府(英明神武)。”张苞毫不犹豫的维护老弟道。
“郡中长史,功曹,主簿如何?”马良又问道。
“好官。”张苞毫不犹豫道。张苞可不傻。
“既然如此,那便是德了。”马良笑呵呵说道。
“到底是什么意思?!!!”张苞有点不满意了,瞪着马良。
马良笑着起身说道:“杨武(关平)明府,我等虽中才之人,但也能尽力。抚百姓,行仁政。数年之间,百姓必将富裕。百姓也必然乐戴杨武。而山民在山上繁衍,会一直贫穷。到时山民见山下百姓如此富裕,自己如此贫穷。如何不携老扶幼下山投奔?这便是用德。德之所至,民心所向。”
“不需一兵一卒,一矛一剑,便可大收房陵之人心,然后纵横天下。”
德化!
有很多种说法。
马良的做法,便也是德化的一种。先将自己强盛起来,吸引弱小的人过来投奔。
这是阳谋。
可比什么张苞这臭小子去深山用兵,然后打上许久,死伤无数,才劫掠男女下山的办法可要高明许多倍。
这便是文化人与憨憨的区别了。
张苞瞠目结舌的看着马良,只觉得这帮文官的脑子有问题。怎么同样的一个脑袋两只眼,就比我聪明这么多?
不服气啊。
我张苞不服气。
接下来的时间,马良与张苞一直在铁杵山上工作,看着一支支庞大的队伍,从铁杵山下山道上行过,前往曲县。
而正如马良所预料到的一样,随着这六部山民选择迁徙,其余小族群,小村落也惊动,随之下山。
人众之多,可喜可贺。
这帮山民其实一点也不穷。
农民最需要的东西是牛,田,高级生产工具。后两者关平的官府可以提供给山民,而这帮山民带下来了为数众多的耕牛。
山里的田不好种,产量低,开垦麻烦。没有耕牛的帮助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虽然这帮山民自己很穷,但养的牛却非常肥壮有力。
所以真的是一点都不穷。
关平的房陵,实力大增。
'173。第173章 帝国的皇帝,关平一世'
待到再也没有成群结队的山民从铁杵山下路过的时候,马良与张苞一起率领人马离去。
至于这山寨,却是没有拆除。
这走山路不易,若来年有山民下山投奔房陵,必从此地经过,留下这座山寨,也可以供给山民休息。
当马良,张苞回到曲县的时候。曲县城外却并没有成群结队的山民,却是关平亲自坐镇曲县,率领麾下四千兵马,诸曹小吏将事情办的井井有条。
而下山的山民,总计有七八万人口。
房陵郡总共九座城池,不少荒田。那些山民也不是一股脑的涌入曲县,而是一股股的到达曲县。
每一次来个几千人。
关平就分出人马,小吏引导一股股山民,前往九县安顿。
有条不紊。
关平还下令,九县县令全力帮助山民建造房舍,安家落户。若就近有军营驻扎,便令士卒帮忙。
军民一家亲嘛。
因为房陵郡一带本就是人少,田亩多,而汉代的交通并不乏大。山民们落户之后,便也只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内生活,所以并没有对房陵整体的社会结构造成冲击。
但是影响力,会慢慢增加。
人口骤然增加了,哪怕是农业人口。
所带来的影响力,那也是方方面面的。衣食便是影响最大的。农民们得卖出多余的粮食,买入布匹,食盐等等。
慢慢的也会使得房陵地区,商业更加的繁荣。
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而当马良,张苞回来的时候,关平亲自出城迎接二人,并在县城中临时下榻的宅邸内置酒,款待二人。
接风洗尘。
这可是功臣,大功臣啊。
关平在酒席上将张苞这货灌醉了,当然不是拼酒,因为关平拼酒是拼不过张苞的。而是劝酒将张苞给灌醉了,让人带着张苞下去了。
关平与马良微醉,关平留下亲兵收拾残羹剩饭,带马良一起来到了书房坐下。
马良眼见关平将张苞灌醉,又将自己引到书房,便知有事。
不出马良所料,关平坐下后,便说道:“季常,你许诺那几个巴,夷首领,汉巴分居。你是如何看待外族的?”
这汉人村落与巴人村落分居,这是马良承诺下来的。关平没有打马良的脸,照做了。目前分散在九县中,有许多都是巴人,夷人村落。
但也引发了一些事情,外族问题。
人站的高度不同,所遇到的事情就不同了。关平前世的时候只是个升斗小民,为了可以生存下去,便已经耗费了全部精力了。
很少考虑到国家层面上的问题。
而来到这个时代之后,关平多在新野活动,就算后来去过一次江东与山越人有点接触,在典农校尉时期,也请北方客商购买外族女人,婚配给曹军降兵。
但总体而言,关平没有考虑过外族问题。
山越人很遥远,远在江东,远在交州。
外族女人婚配给曹军降兵,便也成了汉人媳妇,生下来的也是汉人。没必要操心。
但现在他统帅房陵,这一次马良吸引了山中的巴,夷民众下山投奔,便有了这个问题。
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人。
操着听不懂的语言,说着听不懂的话。
实实在在的外族。
这汉人与外族久而久之,或融合,或爆发矛盾,这是一个潜在的问题。而关平的目标是荆州,益州。
就像隆中对中说的一样,保其岩阻,西和诸戎。
在大巴山,秦岭之中有为数众多的民族,巴族,夷人,巴蜀西部,甚至有羌族部落活动。
益州南部有南蛮人活动。
荆州南部地区由五溪蛮夷活动。
这些外族,在汉朝的统治下,时不时的发起叛乱,又时不时的归附汉朝,惹得汉朝十分头痛。
凉州羌胡判断持续百年,这是拖垮了汉朝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说连董卓都是因为征讨羌胡有功,所以才上位的。
关平如果实现了隆中对的战略目标,那必须要处理这些统治下外族人的问题。
马良的汉,外分居,官府只负责收税,调动徭役,当然是好的。但也有很大的问题。
别的不说,历史上蜀汉政权对于南方南蛮诸部的统治,连调动徭役都做不到,只是每一个部落不时向朝廷进贡而已。
而且是在丞相诸葛亮亮时期才特别安分,因为亮亮南下南蛮,七擒孟获,威震南土。亮亮死后,南蛮便时不时发生叛乱,这极大的牵扯了蜀汉的军事力量。
就像是江东的山越,时不时在背后煽风点火,孙权头痛的要命。
当然,这些都是远的。就近而言,马良的汉巴分居策略,当然是有效的,双方井水不犯河水。
但长久绝不是好事。
至于为什么。
我操着你听不懂的话,穿着与你不同的衣服,这便是矛盾了。
放在现代社会,这还是一个大问题,有各种各样的族群歧视,更别说汉代了。
而对于这件事情,关平有自己的立场。
关平也有了策略,但还是与马良坐下来一起谈谈,集思广益。
马良闻言楞了一下,却是没有料到关平要找他谈的事情居然是这个。但是马良这个人十分博学,有见识,对很多事情都研究过。
马良想了想,才说道:“我这些蛮夷时而反叛,时而臣服。我认为对待这些蛮夷,只可以术驾驭,而不可信任之。”
这便是可怕之处。
蛮夷因为自己说的语言不同,衣服不同,而知道与汉人并非同种,汉人强大自然臣服,汉人弱小,则侵凌之。
当然历史上也有外族对汉人忠心耿耿的存在,但那毕竟是少数。
就像目前房陵郡内的巴人,他们担心会受到汉人轻视,所以请求巴人与汉人分居。
目前是因为关平统治房陵,力量强大。但若是关平不在了,巴人的力量开始强大,那可能就会作乱。
杀光外族人吗?
不加以理会吗?
关平的立场是中立的,融合。
对于这些下山的巴人,夷,还有未来随着势力庞大之后,可能会面对的更多的外族部落,关平的政策只有融合二字。
易其风俗,易其语言。
当人们说同样的话,穿同样的衣服,互相通婚百年之后那也就是同一族的人了。
所谓炎黄,本来就是指着炎帝部落,黄帝部落,在夏朝,商朝的时候,王也还都是部落首领,地盘也不大。
真正使得汉人形成的是周朝。周王朝分封制下,将蛮夷的土地纳入版图。那些诸侯国纷纷讨伐,融合当地蛮夷,最终形成了现在汉朝的版图。
就像是被大秦灭亡的古蜀国,巴国,巴人还有残部躲在山中苟延残喘,蜀国人已经基本消失了。
这些蜀国人难道被灭亡了?
其实就是融合进入了大秦,成了炎黄的一部分。
关平想做的事情,就是融合。
关平是个穿越者,很多想法都是与古人是不一样的。目前的目标是保住父子的狗头,有机会就消灭曹魏,东吴。
在这个过程之中,关平绝不会只做一个古代的皇帝。
没准我是天选之子?
亚洲的霸主?
帝国的皇帝,关平一世?
有时候关平会胡思乱想一下。
想的有点远了,就目前房陵郡来说。让巴人,汉人杂居,只是临时之举,治标不治本。
关平脑中杂念一闪而逝,顺着这个话题走了下来。
“季常所言甚是。”关平说道。赞同了马良对外族人只可用术驾驭,而不可信任的观点。
随即关平却话锋一转,说道:“我写信去了新野,打算聘请你父马先生,以及十几位博学的先生一起来到房陵,准备改革我们的语言。先改革语言,再开办学校,不管是巴人,还是汉人,鼓励孩童上学。”
二人谈话谈到这里,再一转转到了语言的问题。马良便明悟了,说道:“大人是打算让巴人与汉人在学校中融合,下一代,下下一代后,便没有区别了。”
“是的。鼓励巴人学习汉语,学习学问。等他们有了学问之后,就会选择从政,经商。而他们走出来之后,就像是墨汁进入了大海。慢慢的巴人也就消失了。”
关平点头说道。
“这确实是有利于统治。如果大汉没有这些乱七八糟的蛮夷在境内反叛,就会少了许多事端。但很难,汉语是很难学习的,更别说文字,学问了。”
马良赞同关平的观念,却对此事很悲观。
“所以要改变我们本身的语言啊。我们的语言太多太杂了,河北口音,江东口音,甚至是十里不同音。我打算推广洛阳官话,用符号学习汉字。可以使得童子,快速蒙学。”关平说道。
这便是图穷匕见了。
关平打算照搬拼音的一套,使得全国人民喜大普奔的说上洛阳官话。
当然汉代的洛阳官话不是普通话,甚至是与后世的洛阳话,也有很大的差别。拼音方面,需要变种一下。
关平会让马射这帮有学问却没有才干的文官,作为教育先驱者,研究一下,怎么用拼音来解释洛阳官话。
而洛阳官话的受众还是比较广的。士人是以多半是以做官为目的的,当官的怎么可能不会说洛阳官话?
所以这个天下大部分的士人,都会说洛阳官话。
只是熟练度有差别。
有人说出来的洛阳官话很蹩脚,甚至听不懂。有的人则比较流利。
关平也会说,说的还很顺溜。
他现在与马良交流,就是用的洛阳官话。关平反而不会说荆州话,也不会说老家解良话。
'174。第174章 感恩戴德的人们'
关平与马良讨论了这件事情,而对于关平所说的更容易蒙学,也比较相信。
要知道给人蒙学,那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首先是蒙师需要有耐心,然后整理一下材料,因为这个时代没有专门传授童子识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