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在清末之中法战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崛起在清末之中法战争- 第10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福州北门黄华馆钦差行辕,左公行辕标着“肃静”、“回避”字样的灯笼。

    此时早已病入膏肓的左宗棠正躺在床上静静的等会着胡雪岩的到来。此时的左宗棠神色惨白,人也显得十分的瘦弱,每一次呼吸都显得十分的困难。不过左宗棠身上那坚毅不可一世的眼神,仍旧在表达着一名强者的骄傲。

    自从左宗棠得知冯相荣的勇军在镇南关前取得大捷的消息后,就顾不上病体,亲自挑选精锐士兵组成“恪靖援台军”准备东渡台湾。只不过当左宗棠突然接到清廷的停战和谈诏令后整个人顿时就焖住了,左宗棠完全不知道慈禧为何要在达到了目的之后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和法国人和谈。

    不过当左宗棠知道负责此次议和的大臣乃和自己斗了三十年的政敌李鸿章后,就猜想这次将士们的出生入死,可能要白费了。和李鸿章斗了大半辈子,左宗棠很了解李鸿章的为人。

    李鸿章的眼中有的只有自己的权势,他只会拼命的做官,至于国家利益李鸿章从未真正的放在他心中过。同时左宗棠也对李鸿章对于洋人的惧怕,卑躬屈膝极尽鄙视。左宗棠不用想也知道此次议和李鸿章肯定又得要出卖国家利益了,又得在洋人的恐吓之下签下丧权辱国的条约。?

    不过当左宗棠知道此次议和中的人也包括了取得镇南关大捷的冯子材之子冯相荣之后,悲观的心中升起了一丝的希望。自从通过冯子材的口中了解了冯相荣的事情后,左宗棠就把素未谋面的冯相荣看成了知己,同时左宗棠也对冯相荣的才华十分的欣赏。

    左宗棠可以感觉得到冯相荣同自己一样感到十分的孤独,之所与感到孤独是因为他们二人都看的太远,走的太快,环顾四周却现空无一人;想的太深,以至旁人难以企及。

    “真相在走前亲眼看看被自己认可的冯相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左宗棠出神的望着北方心中默默的想到。

    “左大人,大清和法国人的和约已经签订下来了,这是我刚刚接到的电报,。”走进左宗棠卧室的是一个一眼望去就能人明此人是一个商人,而且是一个非常精明的商人,此人就是胡光墉。

    胡光墉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商界名人,他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钱庄一个小伙计开始,通过结交权贵显要,纳粟助赈,为朝廷效犬马之劳;洋务运动中,他聘洋匠、引设备,颇有劳绩;左宗棠出关西征,他筹粮械、借洋款,立下汗马功劳。几经折腾,他便由钱庄伙计一跃成为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他构筑了以钱庄、当铺为依托的金融网,开了药店、丝栈,既与洋人做生意也与洋人打商战。

    “哦,是雪岩兄啊。”左宗棠回过神后赶紧接过胡雪岩的手中的电报看了起来。看完《中法和约》后左宗棠惨白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好啊!真的是太好了。元符兄林则徐我左季高终于找到托付终身大事的人了,吾之事业终于后继有人了!”

    直隶总督府,包大廷手中拿着刚刚接到手下传来的情报后,急匆匆的去见冯相荣了。

    “大廷,你这是怎么了?”冯相荣见包大廷神色十分的匆忙,奇怪的问道。

    “相荣,你前几天不是叫我监视那个被你认为是日本人的可疑人物吗?现在我已经查清楚了那个人的真实身份了,和他背后的实力了。”包大廷回了口气后道。

    “哦,怎么这么快?大廷,我不是说过不要打草惊蛇吗?你怎么没有通知我下,这么快就动手了!难道你这么快就挖出他背后的势力,他有没有其他同伙”冯相荣的脸色有点不自然,他曾让包大廷等人顺藤摸瓜的查出那个日本间谍的,按理说就这么几天,以包大廷手下的情报局的实力是不可能那么快就把一切查清楚的。除非是包大廷违背了自己的命令,偷偷的将那个人控制了起来,逼供出了这些情报。不过这也代表着冯相荣对手下势力的失控。

    “相荣这次我并没有动手抓他的,而是他亲自来见我向我求助的,是他把所有的一起都告诉我的。”包大廷此时注意到了冯相荣的脸色变得有些不自然,赶紧解释道。

    “这是怎么回事?”冯相荣被包大廷的话搞糊涂了,这个日本人怎么可能把所有的事都告诉包大廷呢?

    “相荣,原来是我们搞错了。这个人并不是日本人,而是我们天朝的弃民。他叫刘名,祖籍在广东,是广东梅县石扇堡人。他是兰芳共和国的代表,这次来大清是因为去年荷兰人入侵了兰芳共和国,他是来向大清寻求帮助的,希望大清能够出兵帮助他赶走荷兰人。

    他在我们来之前就已经花了不小的钱见了李鸿章一面,可惜李鸿章知道他是弃民并且此行的目的后就马上把他赶了出去。他这几天守候在直隶总督府门口,就是希望能够再次见到李鸿章,希望能够让李鸿章回心转意,让朝廷派兵帮助兰芳共和国赶走荷兰人。

    他这次主动找我,就是因为他知道你就是取得镇南关大捷的将军后,看到我这几天一直和你进进出出的,希望我能够代为引荐,安排你见他一面。”包大廷把刚才遇到刘啊名的情形告诉了冯相荣。

    听了包大廷的解释后,冯相荣的脸色这才变得正常,知道是自己误会了包大廷,同时注意到冯相荣脸色变化的包大廷心底也松了一口气。

    ps:yangxuan4183读者你是否知道我们中国的纺织产业基地福建长乐呢?不过还是很感谢你提出的建议这章来的比较迟各位见谅还有你指出的错误之处已经改了,

    注一是那个开‘谷’字我用酷狗输入找不到额抱歉哪位读者能告诉我吗
………………………………

第七十一章 兰芳共和国

    兰芳共和国,冯相荣这才想起了自己在后世在网上逛时兰芳共和国的资料。?!

    说起最早的现代共和制国家,很多人都会追溯到1776年成立的美国,实际上,就在美国独立的同一时期,华人曾在世界第三大岛――东南亚的加里曼丹岛西部建立了一个兰芳共和国。作为亚洲第一个现代共和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共和制国家之一,兰芳共和国携手当地土著居民,抵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长达1o7年,直到19世纪末才由于国小力弱被荷兰殖民者所灭。

    明清之际,受到国内战乱的影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很多人被迫前往海外谋生或躲避战乱。他们中的很多人来到了南洋的婆罗洲(今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从事农业或矿业生产。当时,婆罗洲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条件极为恶劣,但在华人的积极开拓下,当地的生存环境不断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此地。

    1772年月,一个名叫罗芳伯的中国人踏上了婆罗洲的土地,他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婆罗洲的历史。罗芳伯出生于乾隆三年(1738年),是广东梅县石扇堡人。罗芳伯自幼胸怀大志,而且练就了一身好功夫,是个文武全才。1772年,已经34岁的罗芳伯因屡次乡试不第,对仕途彻底灰心,于是带领一批客家青年漂洋过海,经虎门到达婆罗洲西部的坤甸。

    最初,罗芳伯在当地以教书为生。很快,他现婆罗洲的华人缺衣少食、夜无居所,生活十分困苦。于是,罗芳伯决心要为改变人们的生活而努力。由于当地盛产黄金,罗芳伯就着手组建了“采金公司”,开金矿。金矿的开采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推进了经济展。此后,罗芳伯的名字不仅在华人圈子传开了,当地的土著居民听到也会肃然起敬。

    解决了温饱问题后,罗芳伯又开始处理安全问题。当时,岛上社会治安极为混乱:土匪横行、海盗称霸,致使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而土著领则束手无策。对此,罗芳伯先是团结华人,组织“同乡会”,继而联合婆罗洲的苏丹,迅平定了兰腊、万诸居、斯芳坪等地的土匪海盗。在战斗过程中,罗芳伯出色的组织能力、勇敢的战斗精神令同伴们极为钦佩,大家一致推举他为领袖。

    军事上的胜利提升了罗芳伯的政治影响。平息了盗匪后,罗芳伯的声望如日中天,为他日后建立共和国提供了必要条件。当时罗芳伯率领的部队已经有三万多人,平定叛乱后,又有二十多万当地人主动归附。当地苏丹也表示臣服,要将王位让给罗芳伯,但多次被他拒绝。最终在苏丹的一再劝说之下,罗芳伯虽然表示可以接受政权,但决不答应做国王。1777年,以东万律为都的“兰芳大总制”共和国建立,这一年定为兰芳元年。罗芳伯担任任国家脑“大唐总长”,并被当地人尊称为坤甸王。

    实行禅让与选举结合制,国家脑产生需获国民认可。在国家政治制度上,兰芳实行共和体制。国家设置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机构。国家有国防部,但没有常设军队,而是全民皆兵、“工农兵”一体,部队平时分散在各地搞生产,战时集中起来御敌。全国分省、府、县三级,由各级公民投票选举出当地行政机关的负责人。至于“国之大事,皆咨决众议而行”,类似于后来普遍实行的议会制。

    在国家领导人的产生上,兰芳结合中国古代的禅让制,创立了禅让与民主选举相结合的形式。上任领导在去世或下台前,推荐下届领导,但其能否出任大总长则需要多数公民赞同。罗芳伯当了18年的国家元,于179年病逝。临终前,他推荐同样具有文韬武略的江戊伯做下届总长,后经选举,江戊伯果然成为继任领导,并出色地继承了罗芳伯的未竟事业。后来,兰芳共和国又用同样的办法产生了多任领导人。

    曾想并入清朝版图,但被乾隆皇帝拒绝。刚刚建国,罗芳伯就派人回国,觐见乾隆皇帝,请求称藩,想把西婆罗洲这块土地纳入大清的版图,或者变成藩属国家。但乾隆皇帝根本不想理睬这些“天朝弃民”,也不承认这个南洋华人在海外建立的国家。为此,罗芳伯郁郁而终,临终前他还交代国民,无论今后谁为国家领导,归顺大清之心决不可变。

    当时罗芳伯等人想要归顺清朝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想找到一个强大的靠山。当时的东南亚并不平静。荷兰殖民者在196年就侵入印尼,16o2年成立了具有政府职权的“东印度公司”,不断在印尼诸岛进行侵略扩张。荷兰殖民者一直对兰芳共和国虎视眈眈,并不断派兵侵扰。罗芳伯等国家领导人认为,如果仅仅依靠兰芳小国的力量,很难抵抗荷兰殖民者,只有借助清朝的力量,才可以镇住荷兰人。

    兰芳的这一举措起到了一定效果。罗芳伯向清朝称藩的愿望虽然未能实现,但清政府最终同意与兰芳共和国开展贸易。兰芳也借助此点,向外制造假象,宣称兰芳已经是清朝的藩国。此举果然唬住了荷兰人,当时的清朝正处于康乾盛世,荷兰人担心对兰芳的入侵引起清朝的反对,他们不得不停止对兰芳的骚扰。

    过,清朝政府很快走向了衰败。184o年与186年的两次鸦片战争,暴露了大清帝国的**无能。由于清朝屡次败给西方列强,荷兰人认识到清朝已经衰弱,无力再顾及境外的事。于是荷兰人趁着1884年中法战争之机,入侵兰芳共和国。

    兰芳共和国人民在大总长的领导下,一方面全力进行抵抗,另一方面火派人请求清朝派兵支援。但此时,清朝自身的统治已摇摇欲坠,根本顾不上去援救这个海外“弃民”所建立的国家。得不到清朝的支持,武器装备又与侵略军相差很远,兰芳共和国终于被荷兰殖民者灭亡。不过,由于害怕清政府做出反应,荷兰当时还不敢公开宣称已经灭亡兰芳,而是另立了一个傀儡国家以便进行统治。直到1911年清朝灭亡后,荷兰才正式宣布对兰芳地区的占领。

    脑中关于兰芳共和国的资料刚刚回忆完,冯相荣就想到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兰芳共和国当地的华人还没有放弃抵抗,荷兰人还没能彻底的占领兰芳共和国。想起兰芳共和国对母国的一片赤子之心,冯相荣当即下定决定决心,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也要帮助兰芳的华人赶走荷兰侵略者。

    “大廷,你先把那个兰芳共和国的代表刘名带到直隶总督府。我这就去见李中堂,希望我能够让他改变主意一起向朝廷要求派兵帮助兰芳共和国抵抗荷兰人。你带我告诉刘名,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我都会帮助兰芳的华人抵抗荷兰人的。”冯相荣的目光很坚定,语气非常坚决。

    虽然不知道冯相荣为什么对此事显得那么的激动,但是包大廷并没有出声询问,而是点了点头就准备把刘名带到总督府。
………………………………

第七十一章 说服李鸿章

    李鸿章的书房里,此时的李鸿章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