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下的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脸谱下的大明- 第4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胡宗宪手捋长须,苦笑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汝贞兄何以如此沮丧?”陪着胡宗宪一同返乡的王寅道:“分宜、东楼一去,严党土崩瓦解,唯汝贞兄得朝中有识之士胜赞,他日必有复起之时。”
  “有识之士?”胡宗宪不禁笑了,“此番能全身而退,还要谢过亮卿。”
  王寅连连摆手,“在下不过跑腿而已,都是展才出谋划策。”
  胡宗宪沉默片刻后叹道:“当年屡屡起隙,不意龙泉会出手相援。”
  “钱龙泉其人,虽思虑如渊,心机深沉,但毕竟年轻,有赤子之心。”王寅轻声道:“当年尚在镇海,就曾言,东南击倭,绩溪实为首功,必青史留名。”
  胡宗宪听了这话,先是一阵好笑……有赤子之心?
  在他看来,钱渊的援手很大程度在于和徐阶的对峙,在于对东南沿海开海禁通商的重视。
  但转念一想,胡宗宪不得不承认,王寅说的有道理,若无赤子之心,当年一个无职翰林如何会甘冒奇险,力挽狂澜?
  要知道当年钱渊一个庶吉士转入都察院,连连立下大功,对其本人的仕途却是没有太多助益的。
  “随园……随园……”
  听到胡宗宪喃喃自语,王寅保持着沉默,如果胡宗宪想起复,投入随园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问题的关键是钱渊会怎么想。
  而钱渊怎么想的关键在于胡宗宪会怎么想。
  王寅毕竟亲自跑了趟京城,回程时候钱渊的表态,以及让他带的话……他不得不多想一些。
  胡宗宪刚刚被弹劾的时候,言官们还没开始喊打喊杀……一直到钱渊嘱咐胡宗宪以静制动之后,言官们看胡宗宪厚着脸皮不肯求去,这才喊打喊杀。
  应该是钱渊刻意为之……王寅暗暗思索,他也难以确定钱渊到底有什么打算,更难以确定,钱渊有没有将胡宗宪纳入随园的打算。
  抛去有建功立业的能力和企图,胡宗宪也保持着一个官僚的基本思维模式……如果随园这条路不行,徐阶那条路肯定是死路,李默八成也走不通,那能不能试一试高拱呢?
  脑海中还在不停盘算,胡汝贞在王寅的提醒下停下脚步,讶然的看着七八个身着儒衫的人影出现在龙川村口。
  曾经有过龌龊,但也曾经朝昔相伴,曾经有过怨恨,但也曾经有过感激……
  看着郑若曾、茅坤、沈明臣、何心隐等人缓步而来,胡宗宪鼻头微酸,眼角隐有泪花闪烁。
  郑若曾、茅坤当年被视为总督府内的核心,通军略,晓军机,兼通地理,细查军情,被胡宗宪视为左膀右臂。
  沈明臣协王寅打理文书,撰写来往公文,多有诗词,历史上胡宗宪被逼自杀,就是沈明臣走哭墓下,为之讼冤。
  原时空中,何心隐短暂入幕后就北上入京,这一世因为钱渊的刻薄话而执意留下,嘉兴两场大捷何心隐出力不小。
  两年前胡宗宪率军驻守处州府龙泉县,一意争功,郑若曾、何心隐、沈明臣均愤而离去,一年后胡宗宪因贼军困分宜不敢进军,茅坤亦黯然请辞。
  但如今胡宗宪致仕归乡,四人齐至,不为旧情,而为胡宗宪扫平三省之乱。
  虽心有不甘,但见老友来迎,胡宗宪兴致大起,呼朋唤友,大摆筵席,席间连连畅饮,沾得胡须尽湿也不自知。
  这四位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东南士林对胡宗宪的印象,此人虽攀附严嵩,贿赂严东楼,以至于身居高位,更提编六省,截留盐税,但此人也的确于国有功,于东南有恩。
  如果胡宗宪没有被逼致仕,东南士林、官员对胡宗宪会贬大于褒,但如今……却是褒大于贬。
  胡宗宪持杯起身,对何心隐行了一礼,“若不是钱展才来信,胡某尚不知夫山亦奔走京中,如今困居乡野,只能以此酒相谢。”
  去年末,徐阶使门生侯汝谅调任浙江巡抚,目的是去掀胡宗宪的老底,是何心隐探听消息,急奔入京找到钱渊,胡宗宪一直到前段时日才辗转知道这件事。
  何心隐回了一礼,持杯一饮而尽,神情淡漠道:“此为公,不为私。”
  看了眼已熏熏有醉意的胡宗宪,何心隐补充道:“今日来访,亦为公,不为私。”
  何心隐是个眼睛容不得沙子的角色,当日他是第一个愤而离去的幕僚,但他也是第一个察觉到东南危局找到钱渊的,即使是这一次,也是他最先提议来徽州相迎。
  何心隐是个半理想主义者,但身为王学门人,自然也清楚胡宗宪的所作所为有迫不得已的一方面……当年的王阳明也不如此吗?
  这一场酒宴,这些年得以施展腹中韬略但也时时因自身困境而郁郁的胡宗宪酩酊大醉,当其醉倒之后,有快马疾驰而来。
  来人是留在镇海的钱家护卫头领洪厚,华亭人,嘉靖三十三年第二批招募入队,诸般大战均有战功,随王义、梁生入闽赣,统率鸟铳队兼管虎蹲炮,屡屡建功,戚继美曾经来信要人。
  “郑先生,夫山先生,句章公。”洪厚抢到郑若曾身边,低声说了几句。
  郑若曾神色微动,“即刻启程,回镇海。”
  茅坤抢在另两人之前问:“出什么事了?”
  郑若曾思索片刻,看了眼茅坤,皱眉道:“绍兴知府梅守德被调回京中。”
  茅坤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走,立即回镇海!”
  王寅深深看了眼茅坤。
  和郑若曾、沈明臣、何心隐不同,茅坤是两榜进士出身,一度盼着助胡宗宪建功立业而起复,但至今无着,刻意如此,自然是有借助随园起复的心思。
  请假一天
  清明扫墓,爬山摔了跤,右手擦伤,昨晚才从医院回来,存稿没了,今天请假一天,抱歉,明天一指禅码字。


第883章 迷雾(上)
  在第一次下东南之后,钱渊就有了暗中掌控东南的大体思路。
  不是为了造反,不是为了割地称王,甚至都不会涉及到朝争,钱渊只是希望将自己在东南抗倭的影响力渗入这片土地,以利于开海禁后的一系列举措。
  但毕竟,这是个官本位的社会。
  钱渊问心无愧,但随着随园势力的一步步膨胀,随着钱渊依旧得新帝宠信,官僚集团很难容忍东南被钱渊如此操控。
  走到如今这一步,实在是迫不得已,也是因时势而成,钱渊从没想过放弃,也从没想过退缩……当然了,在做出选择之前,需要睁大眼睛看个清清楚楚,竖起耳朵听个真真切切。
  所以,绍兴知府梅守德调任大理寺少卿,钱渊只是找了个由头给了林烃脸色看……反馈过来的信息显示,在收下曾铣平反冤狱这份厚礼后,李默并没有背信弃义的打算。
  奇怪的是,梅守德入京后,新任绍兴知府始终没有出炉,只以同知暂署理府衙……钱渊一时间觉得眼前尽是迷雾,犹豫不决。
  直到十二月中旬的今日,吏部发出公文,台州知府宋仪望升迁山东按察副使。
  随园中,孙鑨双眉紧锁,徐渭一脸不屑,钱渊只轻笑两声,而钱铮一脸的尴尬。
  一个三甲进士出身的知府升任按察副使治理学政,这是越级升迁,对于宋仪望本人来说是好事……但要知道之前的绍兴知府梅守德早在嘉靖三十三就赴任,而宋仪望不是,他是接任谭纶的台州知府。
  宋仪望起复任台州知府,是因为钱铮的举荐,更因为宋仪望是聂豹的亲传弟子。
  也就是说,在政治势力派别上,宋仪望被视为随园一派,但他的升迁,钱渊事先并不知情。
  显然,这是有人在搞事,而且是针对东南,更是针对钱渊。
  “展才,何人主使,所为何事?”孙鑨轻声问:“如何应对?”
  顿了顿,孙鑨苦笑补充道:“大理寺少卿、山东按察副使,毕竟是升迁,总不能顶回去……”
  “吏部都下了公文,顶回去?”徐渭嗤笑道:“如今的天官可不是当年的吴鹏!”
  当年吴鹏攀附严嵩任吏部天官,而钱渊在东南的布局多和吴鹏相关联,如吴成器陆续转任台州推官、宁波推官,唐顺之升任宁波知府,宋仪望起复任台州知府……都是吴鹏襄助。
  严党溃败给钱渊带来的最大坏处就在这儿,当年吴鹏任吏部尚书,钱渊和严世蕃时常往来,说起来后者很是帮了些忙。
  “一个又一个……”徐渭面色阴沉,“不可不防。”
  钱渊抓起个梨子啃了两口,他知道徐渭什么意思。
  文官集团对钱渊这种近乎割据的行为有着天然的警惕性,这种排斥甚至都和党争没什么关系,即使是徐阶的死对头李默也曾经默许侯汝谅平调浙江巡抚。
  最早被调离的是东南文官中和钱渊私交最深的吴百朋,从一介巡按直升巡抚,吴百朋身后只有钱渊,虽然是因为闽地倭乱调任福建巡抚,但也看得出其中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
  接着是戚继光升任福建巡抚,俞大猷调任南赣总兵……这还是和福建、江西战事有关。
  谭纶丁忧守孝……这个只能说是运气不好。
  但平调浙江巡抚的是徐阶的门生侯汝谅,南下接任浙江巡按的庞尚鹏也是徐阶的门生,浙江总兵董邦政重病请辞,接任的董一奎还是徐阶的人,甚至和钱渊私交极深的卢斌投入徐阶门下转驻松江府。
  “渊儿?”钱铮不满的看着侄儿啃梨子啃的果汁四溅。
  “宋仪望、梅守德……不过小事。”钱渊丢下果核,取过毛巾擦拭着手。
  “小事?”
  钱渊傲然一笑,如果只是调个巡抚,调几个知府过去就能翻盘,自己何至于在东南耗费那么多时光,耗费那么多心血?
  从嘉靖三十二年因嘉定大捷小有名声以来,钱渊刻意结交无数人脉,再到两度南下,屡屡力挽狂澜,又设市通商,声望臻于顶点,在东南埋下了无数的棋子。
  绍兴知府、台州知府没了又如何?
  难道吏部还能将下面的通判、推官、同知,再下面的县令、县丞、典吏、主簿全都撤了?
  就算吏部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干出这种坏规矩的事,那不入流的小吏、文员、捕头、衙役呢?
  宁绍台三府,纵然是小吏文员这样地头蛇,但地处临海,也常年受到倭寇来袭的威胁,哪个不对钱渊感激涕零。
  这种感激的情绪难以持久,所以钱渊用利益编就了一张大网,从嘉靖三十六年设市通商以来,最早出海贩货的船队,除了汪直属下之外,往往都和地头蛇、本地大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戚继美、戚继光、杨文、侯继高、张一山这些将领麾下的兵丁一旦伤残退出军队,往往都是由钱渊来安置的,这些人虽然别说官职、吏员,不入流都算不上,但却遍及三府,以管事的名义操纵着无数关卡。
  没了浙江总兵又如何?
  卢斌弃之而去又如何?
  前段时日,华亭老友孙克弘来信,唏嘘提及旧事,当年在嘉定城外初逢,长水塘边、桐乡城外并肩,后同驻守台州的侯继高和卢斌割袍断义。
  现在卢斌在东南很受鄙夷,毕竟他几乎是被钱渊一手扶上去的,因隆庆帝登基大赦出狱的卢镗也对幼子深感失望。
  钱渊不再去想卢斌,但就算戚继美也被调离,还有杨文、侯继高、张一山、张元勋、葛浩……
  就算所有的旧部都被调离,没有安全感的汪直身边还有位军师呢……如果情况真坏到那地步,钱渊也不会心慈手软,弄出点动静来也不是难事。
  更何况,钱渊不像其他的文官只是稳坐中军帐,摇扇坐谈兵,他曾亲身临阵,他曾提刀杀倭,他也筹谋军饷,使大军后勤无忧,甚至就是他立下了首级兑银三十两的规矩。
  大量的钱家护卫入军,大量的旧部散布在浙江诸军之中……朝中很难想象钱渊对东南诸军的影响力。
  官本位的社会中,官职本身代表着地位,代表着权力,也代表着对属地的生杀大权,这种模式很难说好坏。
  而钱渊早在几年前就确定,自己就算连续得嘉靖帝、隆庆帝两任帝王宠信,频频立下大功,也很难短时间内爬到高位……甚至他对此也不太在乎。
  所以,钱渊选择了走底层路线,别说台州知府、绍兴知府了,就算把宁波知府给别人,想让他干不下去……甚至坏事,对钱渊来说是不难的。


第884章 迷雾(下)
  但不惧怕别人抢走绍兴知府、台州知府,也不代表着钱渊对这一切有资格熟视无睹,自己的沉默将很可能导致对手的得寸进尺,而得寸进尺到一定地步……钱渊就算想使出手段,也要付出相当的代价。
  “不是陛下的意思。”钱渊抿了口茶下了这个结论。
  徐渭赞同道:“不错,若是陛下有意,必然会先行通气。”
  隆庆帝的性情和嘉靖帝差别太大,很容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