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下的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脸谱下的大明- 第2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差点没喘上来。
  最后进门的是郭朴,这是个老实人,向来单人独行,其实他是轮值西苑为嘉靖撰写青词众人中资历最深的,嘉靖十四年进士,是钱铮的同年。
  先提笔写下一道青词,有太监收了送去万寿宫,四人一边等待一边随意聊天,很快袁炜就开始找事,在和郭朴的闲聊中提起钱渊和那位徐四小姐的传闻。
  徐渭面无表情的喝茶,心里嘲讽不已,虽然没有证据,但他能肯定,这传闻应该是陛下那边起的头,因为传闻最先出现在西苑。
  呃,其实是真的,几个月前那幕戏让嘉靖帝至今都津津乐道,和黄锦在一次闲聊中说起,结果不知怎的传了出去。
  很快,消息传来,又是徐渭。
  李春芳和郭朴还算沉得住气,袁炜已经气炸了,他将近一个月青词没被录用过了。
  徐渭抵达万寿宫后殿的时候,正巧锦衣卫指挥使陆炳也在。
  “这么说来,俺答是在杨博赴任之前退兵的。”嘉靖帝犹豫了下,沉思片刻后道:“虽未有战功,但身着孝服为国出力,朕再想想吧。”
  徐渭是个聪明人,立即恭贺道:“陛下,可是大同之围已解?”
  “是啊,总算是赶跑了。”嘉靖帝叹了口气。
  大同右卫已经被围困了半年,大同总兵、宣府总兵,宣大总督都拿不出什么办法,兵部那些官儿反而为了兵部尚书这个位置闹得不可开交。
  杨博丁忧后接任兵部尚书的许论已经被罢官,嘉靖帝最后选择让杨博夺情起复,总督宣府、大同和山西军务,但就在杨博还在赴任路上的时候,兵部侍郎江东突然出兵接了大同之围。
  于是,接下来,怎么安置杨博就成了个难题,毕竟是夺情起复,现在战事一歇,要不要让他回去继续守孝呢?
  如果不回去守孝,那杨博丁忧前是兵部尚书,按道理应该重任大司马一职,而且正好这位置是空的。
  但刚刚立功的兵部侍郎江东呢?
  嘉靖帝揉揉眉心,真心头疼啊,和他孙子万历不同,嘉靖帝虽然也不见大臣,但他是实打实要干事的。
  黄锦在一旁劝道:“皇爷,毕竟是好事嘛,眼看着北边安静了,南边再安静下来,皇爷就安安心心了。”
  嘉靖帝揉着眉心的手一顿,抬头看向陆炳,“东南如何?”
  “编练新军颇有成效,浙直总督胡宗宪正调配兵力,总督府临时移驻绍兴府。”陆炳顿了下,迟疑道:“之前胡宗宪曾上书请调湖广、山东、徐州各地卫所军械,还想……”
  “还想截留江南盐税。”嘉靖帝丢下手里的奏折,“但现在没动静了。”
  “是。”
  “知道为什么?”嘉靖帝似笑非笑。
  陆炳心里一紧,点头道:“南京锦衣卫来报,胡宗宪以通倭之名在杭州府抄了一处富商,得银颇丰,充作军资。”
  “胡闹,浙江那么多官儿没人跳出来?”嘉靖帝转头看向徐渭,“可有御史弹劾?”
  这句话不问陆炳而问徐渭,看似是牛头不对马嘴,但实际上却颇有深意。
  因为徐渭住在随园。
  在几个月前的京察中,通政司左通政因李默门生被罢,原通政司左参议钱铮升任左通政,而右通政在一个月前丁忧归乡,通政使是严党,但年老多病,除了和严党相关的事之外,都交给了钱铮。
  陆炳眼角余光扫了扫徐渭,他觉得这句话中还有一层意思,因为他知道在这件事中,有钱渊的参与。
  “有无御史弹劾,臣不知。”徐渭不慌不忙从袖子里取出一封信,笑道:“不过,展才倒是写了信过来,还说这事儿陛下是知情的。”
  “知情的?”嘉靖帝莫名其妙示意黄锦接过信,拆开看了几行,“这是写给文长你的信,啧啧,这笔字……要不是乡试会试有抄卷,这辈子都中不了进士……”
  话说到一半,嘉靖帝突然住了嘴,脑海中浮现出去年那个青年跪在自己面前,大滴大滴泪珠摔落的一幕。


第374章 京中(下)
  殿内安静了会儿后,嘉靖帝抬眼看了眼陆炳,又看了眼徐渭,“文长知道?”
  “不知道。”徐渭摊摊手,“展才在信中提到总督府抄家的理由是站得住脚的,说陛下是知情的。”
  嘉靖帝没说话,翻了翻信纸,后面还有四五页呢,这笔字实在不想继续看下去,搁置到一边说:“不看了……文长你看过,说说吧。”
  钱渊的字没丑到那地步,只是这封信写的太长,他实在懒得用毛笔,用的是鹅毛笔,这个时代的人自然不太看得惯。
  “陛下,臣虽曾入浙直总督胡汝贞幕中,但实际在杭州的时日很短,七月底才从南京回杭州,八月乡试重病,几个月后病愈就入京赶考了。”
  “知道,展才那厮说过不止一两次,说你徐文长要不是那场重病,这辈子都过不了乡试。”嘉靖帝笑骂道。
  徐渭嘿嘿笑道:“其实臣和胡汝贞不算太熟,没想到他还颇有手段,这些年来,还没见过展才吃这么大的亏,而且还是个哑巴亏……看完信后,臣笑的肚子都疼。”
  一旁的黄锦掩口笑道:“老奴听冯保那猴儿说过,随园中展才和文长最是针尖对麦芒。”
  “所以幸灾乐祸?”嘉靖帝饶有兴致的问:“来来来,赐座,说个清楚。”
  陆炳悄无声息的将屁股下的凳子往边上挪了挪,其实将徐渭塞进西苑是钱渊的主意,这事儿大家都看的明明白白,就连嘉靖帝心里也有数,用意不外乎是为了钱渊不被嘉靖帝遗忘。
  这世上就没有比皇帝这种职业忘性最大的了,当然,做皇帝的也可能是记性最好的,这两种在嘉靖帝这儿能得到统一。
  而今天这一幕意味着,徐渭的努力并没有化为泡影,嘉靖帝对离开几个月的钱渊仍然有着浓厚的兴趣。
  “胡汝贞也的确缺银子,不然哪里敢打江南盐税的主意,看到这么大一块肥肉自然要扑上去。”徐渭嗓子里挤出古怪的笑声,“事先商量好了,展才要分一成半……”
  “胡闹!”嘉靖帝脸一板,“抄家的银子家私都是没入官府,他胡汝贞敢分给一个无职的翰林官!”
  “胡汝贞当然不敢。”徐渭身子往前倾,笑道:“所以,他反悔了,还句句在理,说甚这一成半拨付台州府衙,你钱展才要银子去找台州知府谭子理要去。”
  “哈哈哈……”
  低沉的笑声在殿内响起,陆炳忍笑解释道:“台州知府谭子理是钱展才的舅舅。”
  “但谭子理早在两年前就开始编练新军,而且宁绍台参将戚继光领的义乌兵的粮饷也是台州府供给,盼银子盼的眼睛都绿了……”徐渭笑道:“展才回台州后,别说要银子,都不敢去府衙,谭子理有次抄起腰刀……要不是同知荆川公挡着……笑死我了!”
  “不至于吧?”陆炳有点诧异,“这事儿和谭子理有甚关系?”
  “总督府的确拨了部分银子给台州府充作军资,但这笔银子大部分都被展才送到义乌,戚继光当时正在义乌练兵……”徐渭解释道:“说起来展才是无权将银两拨付给戚继光的,但无奈戚继光新兵缺少军械,不少兵丁手无寸铁,而展才又对戚继光编练新军颇有期望……”
  看了眼若有所思的嘉靖帝,徐渭补充道:“当时同行的是浙江巡按吴百朋,其实是胡宗宪暗中安排的……但谭子理只能找展才出这口恶气,本来是拨给台州府的,结果到手的只是剩菜残羹。”
  嘉靖帝微微点头,他也知道,一个名声在外,又简在帝心的士子是有能力影响这些的,他怕的是钱渊肆无忌惮。
  陆炳对南边的事情倒是知道不少,开口问道:“戚继光在义乌编练新军,所耗颇多,也不知道能不能破敌。”
  徐渭很谨慎的闭上了嘴,嘉靖帝皱眉问:“耗了很多银子?”
  “同等人数,比俞大猷编练的新军多了六成。”陆炳轻声道。
  嘉靖帝看向徐渭,“信里可提到了?”
  徐渭点点头,“戚继光练兵法子有些奇特,军中对练,胜者得银,另外江南多水道、丘陵、山脉,军械都不是官军日常使用的,需要从头打制。”
  “比如狼牙筅?”陆炳回忆起下面递交上来的信息,“记得是钱家护卫最早开始使用,几度野战败倭都有狼牙筅之功。”
  嘉靖帝迟疑了会儿,挥手道:“暂且如此,再看看吧。”
  又聊了几句,陆炳起身告辞离去,嘉靖帝和徐渭兴致勃勃的说起青词,还让徐渭即兴赋诗,挥毫泼墨,即将正午又留了徐渭用膳。
  “还是今早送来的。”黄锦在边上笑道:“展才也太小气,还舍不得献于陛下。”
  “人家靠这生发的,哪里肯把秘方交出来?”嘉靖帝笑道:“倒是这辣椒,据说传开了?”
  “城外多有农户种植。”徐渭看着面前的小火锅,琢磨还有段时日没吃了,毕竟现在是夏天,点头道:“料想再过两年,大明处处都见得到了。”
  “不过这辣椒油,还是随园的最好。”嘉靖帝不用黄锦,自己亲自动手配置调料,看了眼脸色凝重的徐渭,“说吧,展才还有话?”
  “陛下英明。”徐渭躬身道:“展才让护卫捎了口信来。”
  “口信?”嘉靖帝动作一顿,放下碗筷,捎口信就意味着不能落于纸上,“是杭州府被抄的刘家?这事儿展才去岁入京就禀报过了,后来还曾咬牙切齿说要复仇。”
  “另有其事。”徐渭低声道:“展才初下江南,就探听得消息,海上倭寇头目汪直、徐海已经停战,如今东南各地多有大雨,一旦气候好转,徐海便会大举入侵。”
  “浙直总督胡宗宪得知消息,急令俞大猷、卢斌、戚继光率编练新军赶赴驻地备倭,这也是胡汝贞想抄了刘家的一大原因。”
  “难怪胡宗宪会临时移驻绍兴府。”嘉靖帝狭长双目似闭非闭,“消息从何而来?”
  “信使没提起这事。”徐渭轻声道:“臣猜测……展才在倭寇中应埋有眼线。”
  嘉靖帝沉默半响才问:“还有什么?”
  “东南募兵刚刚编练新军,匆匆上阵,徐海狡诈,麾下倭寇历年许战事,颇为精锐,又不知徐海选何处上岸,这一战……”徐渭说到这顿了下。
  “会败?”
  “展才口信中提到,徐海授首之日不远,但这一战未必能功成。”徐渭硬着头皮说:“但新军经此战磨砺,必能大放异彩,扫平倭寇,还东南太平。”
  嘉靖帝冷笑道:“他钱展才这是在提前打埋伏啊,其心可诛!”
  一旁的黄锦默不作声的在替嘉靖帝刷羊肉片,还有随园最新产品虾滑,让他意外的是,徐渭没有辩解而是沉默下来。
  下一刻,嘉靖帝脸色变了变,骂道:“他不是南下他探母吗?掺和进这些事做甚?”
  都是聪明人,嘉靖帝很快就想通了,钱渊是请假南下,东南官军击倭有功,他钱渊抢不到什么功劳,而掺和进这件事,如果遭败绩,钱渊反而有可能承担责任……这种责任不在明面上,而是在嘉靖帝心里。
  钱渊这种聪明人做出这样的选择,绝不是提前打埋伏。
  这下子徐渭开口了,“陛下,展才对倭寇恨之入骨,又早早埋下伏子,臣猜测,这枚暗子的地位还不低,不然不会知道那么多倭寇内情……显然,展才早有南下之心。”
  看了眼嘉靖帝的脸色,徐渭接着说:“当然了,展才也没想到……居然能被选为庶吉士留在翰林院,殿试之后他琢磨着去台州做个县令。”
  这话说的很清楚了,钱渊早就打定主意要掺和进东南抗倭一战,为此他已经准备了很久很久。
  思索良久后,嘉靖帝点点头,“那就让他折腾吧,看他能捣鼓出什么来。”
  “另外,有什么消息直接送到西苑。”
  徐渭拜倒在地,这句话分量颇重,这意味着钱渊有秘密上奏之权。
  徐渭大大松了口气,黄锦也轻松了些,嘉靖帝心情也好转了,但他们都没想到,钱渊这种人……给他一个支点,他能撬起地球。


第375章 应召
  其实,在京城中,是有不少人都知道,钱渊掺和进东南那一摊事儿里了,对此,大部分官员人是如此认为的,你钱展才吃饱了撑着?
  东南抗倭没你就不行?
  装什么大头蒜啊!
  本身就简在帝心,又为裕王亲信,在翰林院里熬上几年,等到裕王登基,在詹事府转个弯说不定就能直升六部。
  但朝中有识之士,欲有所为之士以及相当多的年轻官员对钱渊都抱有一份敬意,这也是钱渊离京,随园依旧宾客盈门的一个原因。
  东南亦如此,虽然对外甥不止一两次吃里扒外深恶痛绝,但历数年抗倭的台州知府谭伦对钱渊有着极强的认同感,这可能是历年来最独特的一位翰林院庶吉士。
  “路上要小心。”谭伦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