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见这几个老头笑着说道:“就算是千年之后,扬州的百姓和外地的游人到了此处,他们走在这座桥上,都知道这是我江南百姓为了感谢沈公子的恩德才建了此桥。”
“唯有如此,才能显出我们三省数百万黎民,对公子的敬重!”
“所以我们筹款而来,就打算在瘦西湖上游人最多的地方修建这座桥,名字我们都起好了。”
“沈公子如今连中四元,这座桥就叫四元桥!”
听了他的话,身后那些百姓们自然是大声叫好,而沈渊听了心里却是复杂之极。
终究他这一场征战,还是拿人心换来了人心,如今江南百姓对他的关爱已是表露无遗。
想起之前的连番血战,死中求生,自己付出的一切全都在这一刻找到了价值,沈渊的心中也是激荡不已。
他还不知道在这一刻,躲在屋里的小七爷正躺在自己的床上,静静听着外面的话语声。
院子里人声鼎沸,阳光普照,他的房间里却是一片昏暗。
小七爷低着头似乎是睡着了,或是在他的心中,也和外边的沈渊一样激荡不休?
……
等到沈渊听明白之后,正待笑着点头答应,却见这些扬州父老拿过笔砚,端过桌子来,让沈渊为这座新桥题诗。
这要是换成别人,要人家即兴题诗未免有难为人的嫌疑。可是如今沈渊名满江南。谁不知道他一连三首浣溪沙,把江南才子钱谦益吓得面如土色的事?
所以这位新晋解元公随手写来,必定是好诗,这些江南士绅纷纷笑着请求沈渊提笔,有些人已经等不及看着沈渊究竟能做出什么样的好诗词来。
没办法沈渊提起笔来想了想,之后便是欣然落笔。
大家在旁边看着一行流畅俊逸的行书,在笔尖的跳动中,慢慢地浮现于纸上……
“桥影流虹,湖光映雪,翠帘不卷春深。一寸横波,断肠人在楼阴。”
“游丝不系羊车住,倩何人传语青禽?最难禁,倚遍雕阑,梦遍罗衾。”
在场的几位老儒看到沈渊信手写下了这一首《高阳台》,只觉得词句中深情隽永,含义深邃,却是和瘦西湖的烟雨迷离景致契合得天衣无缝!
一时间大家纷纷拍案叫绝,当然这些百姓也不是个个都能看出好来,不过沈解元写出的诗词,他们只管大声喝彩就行了,想都不用想必然是好的!
沈渊让龙小羽进屋里拿出了地图,展开之后放在了这首《高阳台》的旁边,笑着对大家说道:
“既是修桥,那就该是为了方便行人出入,也不用修在游人如织,根本不需要桥的地方。”
“与其让咱们江南父老的心意,变成瘦西湖上的一处景致。还不如让它方便城内外居民出入,为附近的乡亲提供便利,那才更好。”
说着沈渊指着地图上的一个地方说道:“要我说,就把这座桥建在咱们瘦西湖上‘醉月飞琼’、‘疏林观风’一带。”
“这里正好缺一座桥,附近的百姓若是不乘船便要绕行很远才能进城,有了这座桥,大家就方便多了。”
听到沈渊的话,这些江南百姓的心里不由得心悦诚服!
要说还是他们的沈公子,看人家这人品心肠,胸怀气度,真是无人能及!
第761章 远望京师雾千重、分别在即、何日重逢
大家一说要修桥,谁不想把这座桥修在人最多的地方,让更多的人知道这番佳话?
可偏偏人家沈公子,就把他们江南百姓的心意,变成了便利瘦西湖两岸百姓通行的好事!
大家一想也对,若没有这等胸怀和人品,沈公子又怎么能为了江南百姓的安危,率领着四百骑兵就和十余万江南叛匪作战?
真是好人呐!这时的大家忍不住心中想道:若是让沈少爷中了状元,再到我们江南当官……那可真是我们积了大德了!
以沈少爷这样的能力,若是他能管得一县便能造福一县,若是他能管得一府便能造福一府!
要是他小小的年纪就到我江南当官,我们就死活不让他走了!让他一直当上几省督抚,让我们江南百姓在他的福德之下,一口气过上五六十年好日子!
想到这里,每个人心中都暗自希望沈渊这次京城会试真的能金榜题名。
这时已经有的人大声喊着,把沈渊中了进士之后,一定要到江南当官这件事叫了出来。
大家自然是一片欢笑,沈渊也笑着谢过了大家的好意。
然后他把自己的诗词交给那几位士绅首领,笑着对他们说道:“四元桥这个名字还是改改吧。”
“瘦西湖上何等风雅?别让大家看了一脑门子都是当官儿的心思……我这首词里有流虹映雪四个字,不如就叫‘流虹映雪桥’好不好?”
大家知道这是沈解元的心愿,自然也是点头答应下来。
在这之后他们便纷纷告辞,在吴六狗的带领下,到自家酒楼吃席去了。
可是让沈渊没想到的是,这世间事却往往不会按照他的意愿去发展。
虽然这座桥的名字被他改成了“流虹映雪”,但等到它修好之后,因为过往的行人都感谢沈渊的恩德,因此这座桥终究还是慢慢的被人叫成了“流虹映雪四元桥!”
从此之后,过往的行人都会知道这座桥的由来,所有的扬州人经过它时都会骄傲地说起。
在我们扬州曾经出过一个书生,他带着五百人便杀出扬州城,平叛十七万,收复江南三省!
即便是再坚固的石桥也难以屹立千年,但这一次,沈渊却终究还是把他的名字刻在了万千百姓的心里。
从此人间有了他的传说,至此之后咱们这位沈少爷又将开始一段更加艰辛,却又精彩崭新的旅程!
……
等到这次高中解元,接连庆贺了数天之后,沈渊也开始着手筹备他这一次去京师赶考的事。
从扬州顺着大运河北上就能到达京师,大概是二十天左右的路程,到了京师还要安顿下来,熟悉一段京师的风土。
所以这次春闱会试是在二月中旬,沈渊要过了春节之后,出正月十五就动身。
话说他要准备的可也真不少,从初见成效的信鸽站,到三线配置的情报线路,还有大量地挑选人员,培训课程也要他自己操心。
好在沈渊一直很注意收集人才,很多事情都有专业人士在操办。
……
春节之前沈渊还去了一趟华亭,把自己的老师陈眉公送回了家。
在这之前他已经派人给老师重建了府邸,反正松江那边的分号也要重新翻盖,索性也就一并办了。
一路上往返的十余天之间,沈渊心无旁骛,诚心诚意地跟随着老师学习时文技巧。
京城会试可不比扬州乡试,那是汇聚了天下英才的所在。沈渊身上案首解元什么的,在扬州这里自然是名声赫赫,可是到了会试时却是高手如云,这次沈渊可是一点把握都说不上。
老师陈眉公对他自然也是倾囊传授,这一路上把沈渊写作时文的思路重新整理归纳,细细地梳理了一遍。
在这之后老师还嘱咐他说,到了京师一定要注意收集这一任会试考官的资料,尤其是要仔细钻研考官曾经写下的文章。
对于考官喜欢什么样的文风和词藻,一定要牢记于心。
虽不能说要事事迎合考官的喜好,但是对于主考官的心思了解得越深刻,沈渊这次中试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等到沈渊往返十日回来之后,眼看着过了腊八,过年的味道也越来越浓了。
……
很多需要准备的东西甚至沈渊自己都没想到,却是他身边的人替他一一想清楚了。
首先就是银子的问题,沈渊现在名义上和天工坊、天元票号全都割裂开来,而他的父亲才刚刚升官不久,若是有需要必须在京师拿出大笔钱财,这些银钱的来历却是很难交代得清。
不过这个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王府那帮到柳成林三家逼债的侍卫,把他们赢来的银子全都交到了沈渊的手里。
这里边小王爷的五十万两沈渊自然是不会要的,朱常津也知道老师真是不缺这俩钱儿。于是相让了几次,就笑嘻嘻的把这五十万两收做了自己的私房银子。
而沈渊手里,蓝姑娘从盘口里赢的三万两却是名正言顺的来路,只说是沈渊下的注就行。
这一下,沈渊在京城里再怎么花销也不会有问题,最起码人家问起来,这些银钱自有来路,也能解释得清楚。
在这之后就是他要带到京师去的人,首先留下的就是铁枪赵原。
因为赵原现在是扬州的朝廷命官,另外他还是沈渊布下的关键一步棋,除此之外赵原还负担着保护沈渊家里的重任。
所以这位铁枪兄,是无论如何不能跟着沈渊去京师的。
不过沈渊还是和赵原长谈了一番,这家伙心里还是想追随沈渊。但是沈渊跟他说,若是朝廷有用兵的需要,看目前的情况,只怕能拿出来征战的军队都很成问题。
大明朝各地的卫所军就不用说了,这些世代都是军户的士兵,身体素质差,缺乏训练,纪律也是松散得一塌糊涂。
现在大明朝能拉出去打仗的,也就只有关宁铁骑和京营火器营。还有在万历三年在朝鲜和和倭寇血战的南军火炮队,这三支军队战斗力还能让人放心。
所以铁枪赵原在沈渊不在扬州的这段时间里,一定要利用沈渊给他谋取的武将官职,还有沈渊给他提供的海量资金,加上身为都司指挥使的老爹沈玉亭的帮助,把扬州卫所军练成一支铁军才行。
因此沈渊在这之前,才会拼命的给赵原灌输训练军队带兵打仗的诀窍!
第762章 常思君心我心同、暮云飞卷、浩荡晨风
听到了沈少爷的吩咐,赵原也知道自己任重道远,他的成败可能是沈少爷将来的胜负手!
因此赵原也是立刻遵命,接受了沈渊交给他的任务。
等到赵原和沈渊谈完话之后,他还想着让少爷想办法照顾他的女儿,可最终他却一言不发,拜别了少爷之后回了军营。
因为这时他忽然想起了少爷曾经跟他说过的一句话……现在想来,这句话更是让赵原心中暗自激荡。
当时他对公子说:若是他身遭不测,请公子替他照顾女儿小寻。
而沈公子却说,若是我身遭不测,请你替我照顾大明!
……
赵原跟随沈渊这么长时间,眼界自然也开阔了许多。
他能看得出,如今天下虽然平静,但是大明国力日渐消耗,无数的隐忧开始渐渐浮现出来。
以公子的眼力,自然看得比自己更深,他既然让自己死死地抓住军队,甚至苦心孤诣的把自己向着一代名将的方向推。那就说明自己练的兵、学会的本事,将来必有用武之地!
甚至是沈少爷说他就是死了,也让自己拼死抓住这支强军,以便将来保卫大明。
少爷的胸襟和情怀,让赵原这个淳朴厚重的汉子每当想起,便是心如潮涌!
……
在这之后,其他的人……有些人比较好办,有些人就比较麻烦。
龙小羽是一定要带去的,跳荡山三人组也要跟在他身边,妙莲大师天下随处都可去得,自然也要随沈渊前去京师。
秦玉虎最近功力精进,他也在沈渊带着进京之列。
沈渊上一次看到这小子轻轻拍门,就把自己家的大门拍得像饼干一样酥脆,就知道他的武功精进,已是今非昔比。
在沈少爷和妙莲仔细谈了一次之后,才知道秦玉虎这小子最近干了什么。
他原本就是无为教主刘天绪的亲传弟子,虽然刘天绪存着利用他的心思,但是在教授武功上却是丝毫没有藏私。
刘天绪死后,秦玉虎也深感自己的武功水准怕是难以在少爷的身边帮上大忙,所以这家伙也在日夜苦练。
在妙莲和尚的教授下,秦玉虎过了明劲与暗劲两关,眼看着就要向着透劲与化劲的方向,一步步让自己的武功更加精深。
可是在这时候,秦玉虎却选择了另一条路。
按照妙莲和尚所说,所谓的明劲就是开碑裂石的功夫,谁一眼看去都知道这玩意儿厉害。暗劲则是可以在身体里蓄力,发劲的时候并没有猛烈的掌风拳风。
话说当年刘刘天绪接连三拳,在城墙上借力,然后一拳出去三波劲力,把妙莲和尚打得口喷鲜血那次,用得就是暗劲功夫。
照沈渊的理解,到了这个时候,武者的劲力已经在向着由外至内的方向发展过去了。
至于说正常练下去就应该是透劲,也就是经常被人提起的隔山打牛。那些武者把这样的功夫练到极致,甚至能隔着豆腐把下面的石板拍碎……话说这可不是日夜苦练就行的,还需要名师指点。
至于此后的“化劲”则是收发自如,以千钧之力打去却可以飘如柳絮,轻飘飘的一掌却有镇山断岳之功……话说咱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