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狂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第一狂士- 第10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过时间还短,那些航海家们没有发现澳洲的铁矿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他们甚至还没来得及探索整个大陆。”
  “现在的欧洲认为他们发现的那块土地,只不过是一块稍大的岛屿而已,所以咱们立刻布置还来得及。”
  “……至于大师挑选徒弟的眼光,我当然是信得过的。”
  其实沈渊说得还真没错,这位行知大师对自己的定位也是十分准确,要说到培养人才,这位鬼佛行知真是天下无双。
  他不但培养出了金玉言姑娘这样顶级的谍报员,徒弟里更有青夫人这样的智谋无双之士。
  行知大师的徒弟里,哪怕就是那个反派白玉奴,也是跟沈渊分庭抗礼,交过手的人物,所以他教徒弟的本事可称是无人能及。
  沈渊为此极力支持,他直接就在广东天露山,为行知大师修筑了一所天露学宫!
  ……
  在现代,天露山是闻名遐迩的旅游区,此时当然还未开发,沈渊把这座山圈起来,在上面大兴土木。
  在整个大明江南,就算是沈渊的住所也从来没有以“宫”来命名,因此这间学校的规格之高,真是可想而知。
  这天露学宫,不但占地面积极为广阔,楼宇设施异常完备,而且沈渊还调拨了大量的教师和工作人员,充实了这座学校。
  天露学宫位于山脚下的下院,每天都会有数百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到这里来进修学习。
  名义上他们是开拓眼界,到这里来学习世界各方面的知识,以便派驻到国外作为工作人员,但实际上,天露学宫却是一个基础学院。
  在这些学生们学习的过程中,一旦被行知大师发现了其中的人才,这位学生就会被调离,进入到山顶上天露学宫的上院,成为行知大师的弟子。
  这些高端人才,才是行知大师所要培养的目标,以行知大师的眼力,自然不难在这些学生中发现其中的精才绝艳之辈,然后他们就会作为行知大师的入室弟子,继续在上面的深造。
  当然,这些事外人是不知道的,甚至连下院的教职员工和学生都不知道。这所学校刚刚成立,下院的优异学子虽然是满满当当,上院的入室弟子却是一个没有。
  而天露学宫里迎来的第一批学生中,有一个重要人物,就是沈渊家的小寻夫人,到这里来上学了。
  赵小寻因为性子质朴,又是年龄最小,所以在家里一直最受大家的关爱,这位小寻夫人在郎君的事业突飞猛进之际,却有一件事在她心里一直暗自埋藏着。
  身边家里的几位夫人中,蓝姐姐在财务方面的天赋极高,孟晓妆一直领导着江南一带的密谍团队,至于青夫人,更是用她顶级的谋略辅佐沈渊,日夜操劳。
  哪怕就是红鲤鱼燕云归,因为她极其过人的才华和审美,担任了江南大学的美学艺术教授。
  而小寻夫人因为自小跟随父亲赵原,生活在长江上,因此她没有机会求学,也很难有什么地方能帮得上沈渊。
  所以小寻夫人虽然极受宠爱,但她心里却在暗自伤感,于是这次她生了宝宝之后,孩子一断奶,小寻就向沈渊提出了想要进入学校,增长见识学习知识的要求。
  沈渊自然对此是极为支持,因为在他心里,就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的想法,所以他对小寻夫人的提议也是双手赞成。
  在这之后,小寻并没有选择去广州附近的江南大学,而是去了天露学宫,沈渊想到这里有行知大师坐镇,小寻的学业和安全都能得到保证,于是就欣然同意了。
  其实小寻并没有选择江南大学,而是到这里来的原因,却是只有她自己知道,她在内心深处就很想成为青夫人那样的人。
  这个心地质朴善良的小寻,非常羡慕青夫人那种谋略无双、智珠在握的样子,所以一有机会就拜入了行知大师的门下。
  这一点当然瞒不过沈渊,同时沈渊也很想知道,自己这位夫人在得到行知大师的传授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
  于是,赵小寻就化名赵纤纤,以一位普通民间女子的身份进入了天露学宫,她在那里住宿舍听讲课,自己洗衣服打扫卫生,课间和同学们做体育活动。
  除了行知大师之外,所有天露学宫的师生谁都不知道,这个温柔腼腆的女学生,居然是统帅沈渊的夫人!
  因为小寻生长于江湖,从来没有什么架子,对待同学和老师都是谦和有礼,所以她在学校里虽然不显山不露水,但却依然引起了很多学生的注意。
  根据小寻写回来的家信上说,居然有好多男学生把她当成了未出嫁的姑娘,对小寻很有好感,这让看了家信的沈少爷颇有些哭笑不得。


第2183章 年来温酒迎故人、大智若愚、心系万民
  当然,小寻并没有理会那些人,而是极为专注地扑在了学业上。
  她的基础虽然薄弱,但是毕竟跟随沈渊多年,眼界和心思都远胜于常人,因此在入学一段时间之后,功课慢慢地赶上来,成绩从吊车尾开始向着中游发展。
  沈渊在回信里还和小寻开玩笑说:照这么下去再学习一段,她还真有可能因为品学兼优,凭借自己的本事,成为行知大师的弟子之一。
  ……
  眼看着到了过年前后,因为学校放寒假的关系,这几位夫人中,老师和学生身份的全都回了家。
  此时,广州城里的工厂也到了春节假期,所以满城都是喜气洋洋,全是穿着新衣服的工人。
  春节期间,广州的花市最是热闹,而这一两年的市面上,因为各地海外奇珍的大量涌入,也让春节的市场越发红火。
  到处都是一片欢乐的节日气氛,所有人都在享受着一年到头认真工作带给他们的欣喜和收获。
  从广州辐射开去,以至于整个广东和江南一带,已经开始有了富足繁华的气氛,大量的工作岗位,让那些辛劳的人们都有了丰厚的收益。
  眼看着日子越来越好,人人欣喜,处处欢乐,一派繁华盛景初见端倪。
  ……
  沈渊正在自己的家里准备过节,却有一位访客到来,正是他的老朋友刘若愚。
  刘若愚在这段时间内一直担任着江南巡查员的职务,这么一来,他就可以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在江南各地找到潜藏的危机和不足之处。
  同时他自小入宫,在深宫里一待就是五六十年,也真是闷得太厉害了,因此这段游历天下的经历,不但没有让刘若愚显露出丝毫的疲惫之态,反而还让他更显得精神了不少。
  沈渊知道刘若愚回来,一定有下面的情况向自己通报,于是他让自己的全家老小过来给刘若愚见礼之后,随即就把他让到了书房里。
  蓝姐姐亲自奉上了茶之后,笑着离去,然后就是这老哥俩密谈的时候了。
  ……
  刘若愚看着沈渊脸上带着笑意,坐在自己的下首,这个老者敏锐地感觉到沈渊在这一两年之间锋芒剑气,却是城府日深。
  他身上的气度越发与众不同,但对自己的态度却一如既往的亲和自然,刘若愚的心中就是暗自感叹。
  竟然长时间的身居高位,并没有改变这位善良的初心,眼前的这个年轻人,依然还是那个满心热忱,真挚诚恳的状元郎!
  沈渊也是开诚布公,给刘若愚奉茶之后,随即便笑着向他问起,老人家在下面发现了什么不足之处,尽管如数讲来。
  刘若愚也没客气,随即便说出了自己游历江南之后,在民间发现的一些问题。
  此时,书房里茶香荡漾,静谧悠然,沈渊静静地听着刘若愚的讲述,心里却在暗自点头,这位老人家果然不同凡响。
  刘若愚说的第一件事,就是沈渊一直担心会发生的情况。
  只见老人家手里捧着茶盏,轻声说道:“江南一带丝绸行业大发展,新开办的纺织厂和缫丝厂,还有印染厂,提供了很多工作的机会。”
  “我在下面看到那些土地不够耕种,家里连糊口都难的农民,因为到了工厂里做工,他们的生活都得到了改善,这很好。”
  “但是我还发现,由于丝绸的利润引起了蚕丝价格的猛涨,现在看来,你那些工厂,就算有再多的蚕丝也填不饱。”
  “因此,江南一带开始有大量的农田被改为桑田,田地里不种粮食改种桑树,已是蔚然成风。”
  “之前老朽曾经听你说过,未来的几十年之内,天气会越发寒冷,北方受灾的面积也会越来越大。”
  “而江南正在因为经济发展引起人口爆增,要是再这样下去,用不了十年的时间,江南的粮食想自给自足都很困难,更没有办法能接济北方了。”
  “粮食是国之根本,白花花的银子可当不了饭吃,缺粮的问题,因为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厉害,搞得虽然快,但撞墙的时候也更狠啊!”
  “我明白您的意思。”此时的沈渊立刻点头,示意刘若愚老人家说的对。
  “这件事情我倒是早有打算,很多手段已经开始进行了。”沈渊一说出这话,刘若愚心里就是暗暗一惊!
  看来桑田挤占稻田的事,沈渊是心里有数的,这倒是让刘若愚立刻放下心来。
  他知道,沈渊既然预料到了这一点,那自己预见到的十几年后粮食大幅度减产的事,沈渊就一定有办法解决。
  果然,只见沈渊慢慢地说道:“在这之前由于商品流通不畅,民间的副食一直很少,粮食的消耗量就会很大。”
  “但是这个时间,蒸汽驱动的捕鱼船队已经开始下海,民间的养殖业正在推广,所以对粮食的消耗应该会渐渐减少。”
  “除此之外,美洲来的高产作物正在推广,北方的陕西和山西,玉米和红薯的栽种都成功了,而且还会逐年增加。”
  “但是您说的这一点确实很对,过完年之后,官府就会丈量清查土地,之后就可以把良田保护起来,桑田不能无限制地扩展下去。”
  “我知道,收田税嘛。”刘若愚听见这话,点了点头说道:“民间很多地主和富户都有大量藏匿土地的习惯,他们瞒报一亩就少缴一亩的田税,你清查土地也是为了这个吧?”
  “田税会逐年减免,”沈渊笑着看了看刘若愚说道:“现在咱们江南商业和工业快速发展,再这样下去用不了太长时间,财政上就可以不用依靠田税了。”“明年田税可以减到收成的十分之一……”
  “什么?”这时候轮到刘若愚惊讶了,他随即重重地点了点头欣喜道:“这可太好了!”
  “农民一直苦于赋税太重,之前的大明官府和税吏又是横征暴敛,贪婪之极,在你入主江南之前,为了催收税赋,逼死人的事屡见不鲜。”
  “这两年,我在江南看到的情况已经好了许多,毕竟下面的税吏不敢再贪腐了,要是田税还能再往下减,百姓一定会高兴至极!”


第2184章 浪潮泥沙俱浮沉、长者远来、江南三问
  沈渊抬头看到刘若愚脸上满是欣喜之色,知道这位老人家在为江南的万千农民欢喜,他的心里也是暗自感动。
  在这之后刘若愚又说出了第二件事,还是跟江南最近的迅猛发展有关。
  “因为工厂里需要大量的人才,商业和海洋贸易需要的人就更多,因此市面上识文断字,会算账的人就开始供不应求。”
  老人家担忧地说道:“现在好多正在求学的学生,还没来得及学有所成,就被商家聘走了。”
  “这件事虽然眼下看来并没有什么,但是长此以往,做学问和做研究的人越来越少,却是一个大问题。”
  “尤其是在江南开办的新式学堂里,因为数学上教的是算术和应用题,文字上也从原本的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向着实用上发展,所以这样的学生流入商家的就更多。”
  “所以沈郎这新学校好不容易开办起来,学生却都学到一半儿就半途而废,去当账房先生了,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说到这里时,刘若愚不由得露出了担忧之色,沈渊看到这个老人家神情郑重,知道他说得确实有道理。
  在这件事上,沈渊也是早就心中有数,毕竟人才向着利益流动,这是人的本性。
  不过今天刘若愚如此郑重其事地说起这些,显然文人和学生向着商界汇聚,已经成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于是沈渊向着刘若愚点了点头,说道:“这件事要想解决,就只能让那些读书人知道,专研学问不但比给商人做账房先生更有前途,而且也能光宗耀祖,获得更大的荣誉。”
  “最近在江南大学的各个研究小组里,他们研究的很多项目都有了成果。”
  “新研究出来的染料是人工合成的,不但颜色鲜艳而且还不易掉色。在石油精炼上,也从原油里分离出了很多有用的化学物质,机械部门更是设计出了很多类型的新式机床。”
  “下一步我会在大明江南推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