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赵括,人在长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是赵括,人在长平- 第2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然也!”平原君也不自觉地点着头,缓缓说道:“河东之守; 吾等虽早有所准备,也许令其小心才是,不过河东防御巩固已久,相信短时间内不会被秦军轻易击破!倒是周邑的廉颇将军所部,那可是我赵国几乎三分之二的精锐啊!”

    说着,平原君抬头看向肃立一旁的宦者令,问道:“我王何在?是否已经发出示警的王命?”

    “禀平原君,我王得此消息后便吩咐臣下召诸位大臣入宫,如今尚在寝殿之中,并留有王命,不得打扰。”宦者令一五一十地回复道。

    平原君显然也知道赵括喜欢独自思考的毛病,随即对宦者令吩咐道:“我王既急急唤我等前来,其必已知其中凶险,定会有所安排。且命传令之人于殿外等候,以便我王之命即下即传!生死大事,只争分秒!”

    “诺!”宦者令立即应诺道,随即匆匆前去安排。

    不多时; 十数名宦者已经集结在殿外,而赵括也终于结束了多次的模拟,拖着略显疲惫的身体来到了议政殿中。

    三人刚要见礼,却见赵括随意地摆了摆手,说道:“事情紧急,诸卿不必多礼!”

    说着,便在首位坐下。

    “情况想必三位都已大体知晓。”赵括缓缓地说道:“只是情况恐怕比诸卿预想中还要糟糕一些!”

    不待三人反应,赵括随即继续说道:“魏国向来与我大赵交好,寡人更是与信陵君有救命之恩,如此之国尚且倒向秦国,况其他诸国乎!”

    “故此,如今之战,我大赵之敌,非秦、非魏,乃是南方五国也!”赵括总结道。

    话毕,几人呆在当场!没人会去质疑赵括的判断,因为无数的事实早已证明过赵括判断的准确性。

    可是,如此的情形实在令人难以接受!仅仅是秦魏两国就够让赵国喝一壶的了; 再加上韩、楚、齐三国; 自己还能有胜算吗!

    赵国可不是秦国; 没有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 无论河东、河内甚至北郡都能遭到攻击!以一敌五,自己能行吗!

    赵括稍稍停顿,让几人消化掉自己的论断眼见着众人的眼神从震惊慢慢滑向绝望,赵括这才继续。

    “诸卿勿忧!情报来得及时,诸国的进攻尚未开始,一切都还来得及!寡人已有了全盘的打算!这一关,我大赵能过!”赵括给众人打气道。

    话音刚落,几乎一瞬间,三人绝望的眼神中便迸发出了生的希望!“愿为我王赴汤蹈火!”三人齐齐应诺道。

    赵括点了点头,又看向宦者令,示意殿外等待着王命的宦者入殿,随即下令道:“传王命:其一,速告知廉颇所部五国攻赵之真相,令其固守河内,不可轻出。若大军已入周邑,则命其就地固守!告诉廉颇和田单,守住,我们能赢!”

    “诺!”第一条王命刚刚下达,立时有一宦者领命而去。

    赵括当然知道自己的王命抵达之时,主力已经开进了周邑,但他总不能说自己是未卜先知吧!甚至赵括还在屡次的模拟中看到了自己极其不愿意看到的一幕,但即便知晓其事,他却也无能为力,毕竟此地没有电话、没有手机。地域的相隔,造成了时间的差距,这是赵括即便有系统在手也无力改变的事实。

    整理好思绪,赵括随即继续下令道:“其二,邯郸城内所剩两万五千军,天亮之后,便随寡人与李牧一起,增援河东!”

    “李牧!”赵括点将道。

    “末将在!”李牧似乎已经有所感觉赵王要有大动作了,随即立刻答应道。

    “许骑军装配马鞍、马镫!另外,三千重骑一并带上!”赵括狠狠地看向李牧问道:“可有信心以一当十,为我破秦焉?!”

    李牧微微一愣,随即狂喜道:“可是那三千铁浮屠?”

    犹记得当日自草原归来,王上带着自己秘密到营中观瞧那重骑演武,其威力之巨,皆历历在目也!

    两条细细的马镫将人马合一,厚重的铁衣铁甲覆身,直冲而去,所挡者皆化为齑粉!便是长枪盾阵在前,亦无所惧之,直直冲杀而去,阵破人亡,而其速不减也!

    更有甚者,若以三骑为组,中以手臂粗壮之铁链相连,挂若干铁蒺藜其上,遇着皆骨头断筋折,而此法所控之面更可数倍于前,如此只需千人,可敌数万之师!

    只可惜,赵王一直怕拥有义渠骑兵的秦国人给模仿了去,这才一直秘而不发,准备在于秦国决战之时亮出,一举摧毁之。

    也因为此部队实在过于强大,所选之兵卒、战马也是需要优中选优,非身强力壮之人,膘肥体壮之马不可胜任也!即便自己从草原上赶回来数万战马,细细挑选之下也仅仅凑出了三千铁骑!

    王命之曰:铁浮屠!

    除了自己,便是廉颇将军都不知道赵国还有如此一只强军存在!因为这是王上为对秦决战所准备的秘密武器。

    王上不得已将几乎是最后的底牌打出,可见如今情势之危急!

    但,有这三千重骑在手,李牧有十足的信心能够击退秦军,再加上一万羽林骑兵和五千陷阵营,只要配合得当,要重创秦军也不是不可能的。

    “然也!”赵括很快给出肯定的答复。

    “若得我王信任,末将有把握一举击溃秦军!”深知铁浮屠之利的李牧立即答道。

    “好,有汝此言,寡人便放心了!”说着,赵括从怀中摸出黝黑的令牌一块,递给李牧,说道:“持此令,往东郊,命铁浮屠部连夜做好开拔准备!”

    “诺!”李牧双手接过令牌恭敬地应诺道。

    平原君和吕不韦二人显然并不知道什么重骑,什么铁浮屠,听着意思应该是赵王秘密训练的一只精锐部队,知晓如此便已足够了!赵括也没有继续为他们解释的意思!

    随着李牧接过令牌往东郊而去,赵括也继续吩咐了起来:“其三,命河东守军严守城池,拖延秦军攻击脚步,同时命河东、河内、上党三郡所属屯田之兵,全数归营备战!”

    “诺!”又一名宦者领命而去!

    “平原君!”赵括看向平原君说道。

    “老臣在!”事已至此,平原君也不敢怠慢,随即立即便应诺道。

    “魏韩反我,尚可理解,毕竟三晋之地,孰强攻谁已经见怪不怪,齐国攻我也不奇怪,毕竟灭燕已经触及道齐国的核心利益。”赵括颇有些不解地问道:“然楚国为我盟友者久矣,两国又无交界之处,亦无利益冲突,为何楚会相助于淹其国都之秦军焉?”

    “此非令亲者痛而仇者快焉?”赵括摇了摇头继续问道:“这其四,便是要汝在最短的时间内,搞清楚国为何要相助于秦哉!否则,今次能够躲过一劫,却难保下一次还能躲过,要避免举世攻赵,就必须打破这样的联盟,而目前看来秦楚的关系作为不牢靠!”

    “老臣领命!”平原君立即应诺道。

    “其五,北地的平北军一时半会儿调不回来,传令其南下攻齐,经麦丘而攻历下,切断齐国与东方诸国之联系!”赵括继续下令道。

    只是不待宦者接令而去,就被平原君给拦了下来,说道:“我王,如今尚未确之齐国参战之事,我军不宜再开战端也!”

    “平原君无需多虑,五国参战,寡人已经得到了确切的情报!”赵括摇摇头否定道。

    “即便如此,老臣以为,将平北军调至东线战场为好,哪怕调动的时日需多,作为后备队也是好的!况且若是能将五国击退,韩魏之地可取也,又何必执拗于区区齐国之地哉!”平原君继续劝解道。

    赵括当然明白平原君的意思:只要周邑和河东大战能胜,各国战力必将大损,无论是韩国或是魏国,赵国都可以名正言顺地出兵伐之。韩、魏两国都地处中原,更有表里河山之称,当然更重要的是对于平原君等赵国人,三晋归一的诱惑要比齐国之地来的更得人心。

    要说如此想法倒也不错,毕竟如果能够真的完成三晋合一,也可以进一步对秦国进行压制,同时也迫使秦国将目光锁定道楚国。

    但也有可能,造成秦赵决战的提前,甚至给齐、楚两国以可趁之机。

    那么在打败了秦军的主力之后,自己是不是就能够与秦国决一死战呢?显然并不能,“铁浮屠”随野战无敌,却不擅攻城!面对函谷关,面对底蕴尚在的秦国,重金打造的“铁浮屠”依旧只能望之兴叹。

    既然打不死,那就不如不攻!

    既然决定不打,那就不需要太过的接触面,接触面越多,自己所需要的防御兵力就越多,而秦国只需要守住函谷关就行,显然这对于赵国是不利的。

    所以,赵国需要韩、魏两国作为与秦国的缓冲!相信经过此战之后,他们对于赵国的恐惧绝不会弱于秦国,如此一来,两边都不敢得罪的两国将是最好的缓冲带。

    况且,即便再快,等平北军抵达邯郸,恐怕那边自己和李牧已经将秦国的主力给收拾的七七八八了!若真如此,那平北军的去留就更成问题了。寸功为立便灰溜溜地回燕北?那可给屯田之兵一个心情非常不好的决定!

    至于攻打齐国,既然他的精锐主力被调了出来,若不趁此机会进行一番进攻,占据有利的态势,就对不起齐国的千里派兵。至于自己大军攻入齐国后,齐兵若退,则可在其归途必经之路——历下城,实施伏击;齐兵不退,自己也可战据历下,为日后的灭齐打下基础!

    总之,既然平北军来不了河东和周邑战场,那就让他在其他地方发光发热!

    赵括没有为平原君解释那么多!如今的赵国需要的不是讨论,而是行动!按照赵括模拟过数十遍后的布置,一一执行!

    挥了挥手,赵括止住了平原君的谏言:“勿需多言,执行便是!寡人自有打算!”说着便令一名宦者领命而去!

    “其六!吕卿!”赵括看向吕不韦说道:“务必保证各战场的粮秣供应!同时要稳住国内的粮价!若有哄抬粮价倍于官定价格者看,悉数籍没其钱粮,囚其三代之人!以起儆猴之效!”

    “诺!微臣这就盘点库存!”吕不韦也立即应诺,并颇有信心地回应道:“五年之积蓄,光是邯郸存量粮秣,便应足够两处战场,十数万大军大半年之用!”

    “嗯!”赵括默默点了点头,继续说道:“不仅要屯够大半年的粮秣,恐怕需要准备十万大军一年之粮秣!”

    “这是?”吕不韦有些诧异,因为按照赵括的部署,西面祭出大杀器对战秦军,为的就是快速地解决秦军,从而抽身到周邑战场,而周邑之战则更不必说了,越晚一日,赵国的大军便有被周邑的联军给消灭的危险,所以也要快!

    既然两边都要快速解决,那么半年的粮秣应该足足够够的了,为何还要增加?而且这一增加就又是十万大军半年的量?

    除非。。。。。。



    第三百四十九章 为弱赵秦先出血

    

除非,赵王想要接着打!打齐国!

    吕不韦不是平原君,他是赵括一手提拔起来的,更对赵括有着盲目的崇拜,所以对于赵括的指示,除了赞成,便只有执行二字!

    虽然不清楚赵王括为何要在大战之后即行攻击齐国; 而不是如往常一般稍作休整,稳步推进。但吕不韦还是立即双手抱拳,恭敬地应诺道:“诺!微臣明白!如此一来,恐邯郸一郡之粮尚不足军所用,臣请调代地、北郡及辽东郡三郡之粮,以为军需!”

    之所以大战后,赵括要马不停蹄地攻下齐国; 实在是自己手中的底牌已经尽出了!若是不齐国兵力大损之机将齐国拿到手中; 等秦国稍稍缓过气; 找到对付重骑的办法,或者如法炮制出重骑军,再邀五国来攻,赵国除了全国动员、全民接战便再无他法!

    即便是赵国全国动员,恐怕依然会在联军的攻势下吃大亏,毕竟以一国之力对抗五国之军,又没有秘密武器,必定是难以抵挡的,这并不以赵括和他麾下将士的意志为转移的!所谓一力降十会者是也!

    所以,必须趁着这次底牌打出,小胜一局的机会,尽可能地将赵国与联军的实力拉到同一水平线上!秦国打不动、齐、魏两国留着有用,楚国又打不到,所以只有齐国了!也正好符合自己制定的先灭燕,在灭齐的战略!

    只不过,要换蚕食为鲸吞了!

    半年至一年的时间,这是秦国能给自己的最多的攻齐的时间!

    想清楚了这一点; 赵括也毫不犹豫地回道:“辽东郡及北郡之粮,可暂存于蓟城,倒无需大费周章地运来邯郸,代地之粮可速于邯郸囤积!另外,大战在即,一旦民众知晓赵国所敌乃五国联军,则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