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赵括,人在长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是赵括,人在长平- 第2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楚国以兵力之优势,徐徐向前推进,试图以堂堂之阵逼退秦军。

    秦国上将军蒙骜则顺其意,连连退却,仅仅三十余日,便已让出城市十余座,几乎三日下一城。秦军对此上下无不怨声载道,甚至远在咸阳的秦王子楚也发来质问的王命,却都被新晋的上将军蒙骜给无视了!

    蒙骜明白,新王刚立,自己更是新王一手提拔起来的,必须用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才能帮秦王、帮自己稳住位置!好在秦法严苛,秦军的素质更是不必说,虽然偶有抱怨,但对于蒙骜的将令,却是不折不扣地在执行着。

    机会也在秦军的已在退却中出线了!随着楚军占领的城池越来越多,不少楚军都被分配去驻守城池,而楚军之阵线也因为连续占领城池,战线不断被拉长,兵力被秦军成功分散,一转眼的功夫变形成了赫赫有名的“一字长蛇阵”。

    其阵已成,蒙骜明白是时候了!

    遂率军而出,以“揪其首、夹其尾、斩其腰”的九字要诀对付楚军,具体而言便是:以少量兵力结合地形,困住楚军之头尾,同时集中优势兵力对楚军中间位段的大军发动强悍冲击,以求击溃之。

    果然,一边是习惯了秦军退却的楚军,一边是刚放出牢笼的、憋了一肚子火气的、凶狠无比的秦军虎狼,不用想也知道结果如何。

    几乎一瞬间,骄傲的楚军瞬间被秦军虎狼给打得晕头转向,不仅头尾不得相顾,腰间部位大军更是为秦军一冲而散,随即十万大军几乎失去了统一的指挥,很快便被秦军分割包围。

    但好在,楚国毕竟在楚地经营多年,虽然被秦军分割包围,但除了少部分被秦军歼灭外,几乎一半的人还是通过楚地密集的树林,逃之夭夭。

    十万楚军声势浩大而来,却又留下了五万多首级,灰溜溜地逃窜而去。所幸楚地有山河相阻,秦军只是收复了失地,便不再向前进攻。

    直至此时,距离秦军反攻,也只过去了五天不到!

    “五天!就算是五万多头猪,秦军抓三天也抓不完啊!”赵括听闻此战况后,在赵王宫中不自觉地吐槽道。

    而随着楚国的崩盘,秦国的重心随即放到了周邑的韩军身上,楚地的数万精锐被抽调,浩浩荡荡地杀向周邑,正准备给敢于挑衅秦国的韩国一个YES!

    但……



    第三百四十三章 你方唱罢我登场

    

韩国人,他怂了!

    在最不该怂的时候!

    要知道,为了全歼韩国大军,蒙骜在完成对楚军的击溃战后,便星夜兼程赶往周邑战场,结果蒙骜的大军还未抵达函谷关,韩国的大军便行撤退了!

    而此时; 在赵国、魏国等众多国家的眼中,秦军主力被楚军牵制,仅剩的精锐大部分被布置在了函谷关,毕竟虽然赵国说是说不参与,但万一呢?函谷关时秦国的底线,万万不得有失。

    也就是说韩国面对的秦军; 不仅只有三万之数,其战力在秦军中也属于二流; 可以说此时是最好的突破秦军,占领周邑的时机了。

    只要能把秦军打回函谷,赵国当然也不介意为韩国助助力了。

    但,就在这单挑秦军的最好的时候,韩国大军转头就回了国了,搞得不仅是赵、魏两国观战的,就连做好了恶战准备的司马错也是一头的雾水!

    “搞什么啊!这才刚刚接触战就跑了,斥候都没死几队啊!?”司马错一脸的迷茫:“这算是自己这边胜利了吗?”

    直到几日后,蒙骜的大军突兀地出现在周邑战场之上,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韩国的情报做得这么好!早早知道了楚国的败讯,这才果断撤兵,避免了大军的损失。

    龟缩一地的韩国当然没有如此准确的情报,他们撤退的原因也很简单——打不过!几队斥候的接触战,韩军与秦军的战损比近乎二比一,韩国将军一咂摸,那还打个屁啊!自己这边也就五万人,对面周邑的秦军就有三万,能打个平手都算不错了!

    随即二话不说,带着大军就灰溜溜地回了韩国。

    只是他这一回不要紧; 却留下了一个美丽的误会,让赵括借题发挥又把羽林卫的情报部和暗卫给臭骂了一顿,同时借着这个机会,将情报部和戍守王宫的职能从羽林卫中独立出来,变成了羽林亲卫,但仍由李毅统领!

    韩国虽然及时撤兵,避免了大军的损失,但秦国却不打算就这么算了!

    最先遭殃的便是周王畿的韩国地盘,很快便被秦国收入囊中,紧接着蒙骜便带着大军开往韩国边境,想要跟韩王好好聊聊。

    韩王也知道自己一时的贪心闯祸了,而能救他的只有赵国。所以,大军归来之日,便派出了使者携带重金往赵国,表示愿意臣服赵国,请求赵王调停战事!

    赵括虽然很是看不上韩国朝三暮四,敢做又不敢当的样子; 但该保的还是要保; 毕竟保住了韩国; 便可以在秦赵之间保留一道缓冲带。而且; 韩国虽是弱小,却又铁都之称,其兵器之精良冠绝诸国,若是让秦国得了去,很明显会对赵国产生不小的威胁。

    没办法!就像对付家里到处捣乱的熊孩子一般,揍是一定要揍的,但又不能揍死,至少不能一次性揍死。

    随即,赵括下令:长平军南下至河内郡,作威慑状,随时准备入驻韩国与秦国做过一场,同时邯郸羽林卫并陷阵营一级战备,随时做好增援准备。

    同时,派出使者,调停战事。

    总而言之一句话:灭国之战得我赵国同意才行。

    当然了,秦国也并没有做好灭国的准备,蒙骜的突入一方面是气不过韩国的突然收缩,让自己白跑一趟,另一方面也是趁机占据有利态势,若是有侵入韩国的可能,蒙骜也不会放过。

    只是韩国将军虽然进攻不咋样,防守却做得挺好,几乎算得上密不透风。蒙骜尝试着发动了几次试探性的进攻,都被韩国军队给挡了下来。

    撤是不可能就这么撤的,秦国怎能让人白欺负了!但要接着攻,蒙骜略略估算了下,也能攻下来,前提是赵国不能插手,而且自己的大军恐怕也得伤亡上万人。有点儿划不着。

    正在蒙骜陷入纠结之时,秦王的使者带着王命,如同及时雨一般出现在了蒙骜的营帐之中。很快,战停而谈判再开。

    而这次的谈判却比当年的五国谈判进展快得多了,因为双方大抵都明白对方的筹码与底线。

    秦国虽然占据大义,但毕竟国君新立,大军孤悬还是有风险的,所以虽然有进攻的能力却也是外强中干,想法不过是在弱韩这边榨点油而已。

    而韩国呢?地盘就那么一小块,几乎就只有一郡之地了,割地是不可能割地了,再割地国都没得了,所以能给的无非就是些铁器钱粮。

    当然,洛都城中楚国和韩国所占的两块地盘,自然而然地归属了秦国所有,这令魏国很是不舒服,即便洛都依然不许驻扎兵将,但被秦国三面包围的感觉还是令魏国不自觉地增加了周邑的驻兵。

    不得不说,魏国不愧是表里河山,静静过了三年不到,魏国硬是凭借着这表里河山,将国中兵力恢复得七七八八,带甲之士不下十万。

    赵国对于这样的结果当然是乐于接受。

    随即公元前256年的一场规模并不算太大的三国混战便告一段落,山东诸国再次见识到了秦国的威力,再不敢有轻衅秦国者。而随着秦军再次威震诸国,秦将蒙骜的大名也传遍了诸国。

    就连赵括也不免感叹道:“秦将何其多也!”

    可不是吗!刚刚好不容易走了一个白起,这会儿又冒出一个蒙骜,等蒙骜杀不动了,刚好王翦差不多就刷好经验可以接替上将军之位了,王翦之后还有他儿子王贲。。。。。。

    打到啥时候是个头啊!

    虽然赵括也明白,区区几个子名将并不能阻止浩浩汤汤的历史潮流,但却能推迟历史的进程,君不见,真正的历史上,名将李牧为赵国拖延了多久的时间?给我秦始皇帝的统一大业平添了多少烦恼。

    暗暗地,赵括令手下的暗卫在赵国境内打探一个名为“郭开”的人,也许只有这位号称“名将之殇”的奇男子,能够给予秦国的将军们致命的一击吧!

    新秦王子楚大胆任用名不见经传的蒙骜将军,虽然中间有所波折,甚至蒙骜诱敌深入的战法不为众人理解,朝野内外要求换将的上书如雪片般发至秦王子楚的案头,但子楚顶住了来自各方的压力,坚定地使用蒙骜。当然其中更多的是对于已故秦王嬴稷的信任。

    而蒙骜最终也不负秦王子楚的信任,以最小的代价便取得楚地决定性胜利,无疑是让秦国朝野一片哗然。在称赞蒙骜将军威武的同时,也一个劲儿地夸赞这秦王子楚的独到眼光。

    秦王的位置算是坐稳了。

    大危之中有大机,自古从来如此。

    而就在秦、楚、韩三国酣战过后,原本看戏的赵国却突然有了动静。

    邯郸城中,原本就在一级战备的羽林卫、陷阵营所部约两万人,突然消失在了邯郸城中。当然,这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各国的细作虽然发现了此情况,却也没有太在意,毕竟每年赵国都会轮换去代地杀胡,这在诸国已经不是秘密。

    当然,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各地细作还是将此情形传递回了各自的国家,只是用的不是日行千里的信鸽,而是人腿。

    但紧接着,不对劲的事情发生了。

    代地之军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作为主力(甲等营)的两万代地军消失在了代地,同时代地各军收缩阵线,作防御状。要知道,此时距离羽林卫和陷阵营的消失不过一两日的时间,一两日的时间这两只部队万万不可能赶到代地进行换防。

    两万主力大军,突兀地消失在了赵国的代地,这可是大事儿!

    但很可惜,代地直面胡人,又以贫瘠著称,各国几乎都没有在代地安排什么细作,对于这件大事儿几乎没有察觉!

    因为消息的传递的问题,等各国收到邯郸细作关于羽林卫消失的情报,再要代地为数不多的细作进行核实,再发现赵军的异常,随后往总部汇报,这一来二去,一个多月的时间便已经过去了。

    此时,赵国的大军早已集结道他们的既定的目的地——燕北!

    甚至不待各国细作的进一步查探,赵国便已经向各国宣布:

    燕国趁赵国南下调停秦、韩战事之际,悍然出兵偷袭我赵国后路,攻我北郡城池,掠夺我北郡百姓!严重威胁我赵国北郡、辽东郡之安全。北郡百姓皆困于燕军铁蹄之下,所谓是可忍孰不可忍哉!值此调停结束之际,我大赵将兴义兵,伐无道,给予燕国严正之反击!

    特此向燕国宣战!

    宣告一出,诸国哗然!

    燕国趁你调停偷袭?!

    这话换了三年前我信!这周朝都灭了,你连人家蓟城都给占了,跟我说这?人家现在的城池还不如你一个郡多,手下的军队连五万都不到,敢偷袭你?

    而且,如果没有看错的话,你的调停!是用嘴的那种啊喂!半个兵都没出啊喂!这种情况下人家偷袭你后路?骗鬼呢!

    此事,你知道,我知道,燕国知道,诸国都知道,赵国更是知道你们知道。

    可是,那又如何?

    冤枉你的人往往比你还清楚你有多冤枉!

    燕国的使者闻听此消息,不待燕王的指示,随即四处奔走希望得到各国的支援!

    可惜,他们的奔走注定是无用的,甚至各国回复的话语都大同小异:“燕国兴兵在先,不义在前,恐难以助不义之战也!”

    没错,赵国的宣告竟然成了各国拒绝援助燕国抗击赵国的理由,等于是用敌人的话语肯定敌人的做法,可谓荒唐。

    燕国的使者面对如此拉偏架般的荒唐,却也不肯放弃。当即解释道,我们怎么可能会偷袭赵国!?我们燕国跟赵国都不在一个层面上,前些年被赵国连都城蓟城都给占了,哪里还敢挑衅赵国呢!

    有人随即怼道:“楚国还被秦国占了国都呢,这不刚刚趁机给了秦国一拳,魏国更是,前两年还给秦国来了一下狠的呢!楚国、魏国可以,你燕国为啥不行!”

    燕国使者又继续解释:“失了蓟城与燕南之后,我燕国无论田亩、赋税皆已呈枯竭之势;而魏、楚虽失故都,然仍据表里河山,千里沃土,我燕国如何能与魏、楚两国想比!”

    众人却仿佛看小丑一般看着燕国使者:你都自己知道自己的燕国没法跟魏、楚想比,怎的还在此喋喋不休?不知道如今连魏、楚两国见了赵国都要恭恭敬敬地叫声大哥吗!因为你一个可有可无的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