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令正在兴头上的赵括很是有些意兴阑珊,但能咋办呢?其他两个人即便是夸,恐怕也夸不到点子上,算了吧。。。。。。
随即赵括继续他的讲述:“至泥阳后,我军继续诈称秦军,连下秦国数城,乃至秦之重地雍城。随即,我军分兵而进,一路由李牧带领,佯攻咸阳,迫使秦王调兵回援;一路直驱函谷。”
“秦王果然中计,遣函谷之精锐回援,而此时魏、楚、韩三国联军已在函谷关外鏖战半月之久,随即在第二日爆发决战。而秦军河内之军竟已藏于泌水之北,待联军出,而度泌水击联军之侧后,联军大败。”
“哎!秦军之计策,果然令人防不胜防!”廉颇在一旁叹息道。
赵括不置可否,继续说道:“待联军败后,我军随即突入毫无防守之函谷关,并放火烧关,随后出函谷而攻秦军,掩护联军残部之溃逃。战至日落,我军损兵七千余后,尾随联军突围而出。”、
话毕,廉颇又感慨道:“可惜矣!若是我军可早些抵达函谷,胜负或未可也!若是此战能将函谷关拿下!”
说着说着,廉颇一脸可惜地摇着头。
赵括见此情形却是微微一笑,随即转过头对平原君问道:“平原君以为呢?”
平原君略略思索一番,随即说道:“世上事岂能尽如人意哉?此次大战,我赵损失并不多,加之周王畿之损失,也不过两万之数,收获却是颇丰,不仅挫败了秦国染指河内之阴谋,更是令秦关中震动,更丧兵十余万,而兼有扩地两郡之效。如此,虽有未破函谷之憾,却是可谓大胜矣!”
赵括仍旧不置可否,可一旁的吕不韦好似想到了一些什么似的,双眼发亮!
赵括显然也注意到了吕不韦的变化,随即问道:“吕卿以为如何?”
吕不韦见赵括终于点到了自己,随即激动地一礼,说道:“我王乃是故意等联军败亡之时,方才攻入函谷!”
吕不韦之言刚一出口,便如一碗凉水浇入了热油之中,惊起阵阵的油花!
好在无论平原君还是廉颇都很清楚面前之人的能力,这才没有直接出言反驳,只是如此惊世骇俗之言,他二人却也一时难以接受。
赵括闻言,却是淡淡一笑,随即问道:“吕卿说说,寡人为何要等联军败亡方才出现焉?”
此话一出,无疑是官方认定了吕不韦的话语,无疑是又给了尚未缓过神的两人狠狠的一击。
吕不韦却是兴奋异常,显然他知道自己的猜想又对了!
随即拱手答道:“我军迟至之后,联军大败,损伤颇重,而秦军两番苦战,损失亦不在少数,反观我军虽是突围而出,损失却是基本可控,可谓三败具伤者也。秦军无力再战,而联军无法停顿,故此我大赵方能占其河内、周邑之地也。”
“若是我军与联军一起战于秦军,虽胜多败少,然胜负皆不利于我也。先说负,大军混杂一起,而我军又在最理端,极易变成殿后之军,则我军必然损失惨重也!”
“即便胜了,届时魏军携大胜之势,兵将又远多于我军,到那时,函谷关的归属,甚至于河内、周邑的归属恐怕都不在我大赵的控制范围内了。”言毕,吕不韦又双手抱拳对着赵括一礼。
平原君与廉颇闻言皆是陷入一阵的沉默与思索之中。
不待两人做出反应,赵括笑着接过话头,继续说道:“不仅如此,若是我军大胜,攻占了函谷关,则危及秦国之生死存亡,秦国势必不肯罢休,调集全国之军反攻也会在所不惜,如此一来,一场局部战争势必演变为一场大决战,而我国并未做好如此之准备,败多而胜少也!”
“我王英明!”平原君心下坦然地说道:“所谓盟友者,不过是利益相同之属也!既然合力破秦不利于我,那便不足以合力也!”
“只是我王,若是魏、楚、韩三国知晓我军之意图,恐怕。。。。。。”廉颇却有些担心地说道。
“我军只是恰巧赶到,更是拼死护得联军脱逃,时运不济,如之奈何焉?”吕不韦对着廉颇回应道。
“只是。。。。。。”廉颇还待再辩,却被赵括打断了话头。
“廉颇将军不必在意。此事已成定局,寡人将此事告知三位之意,不在于讨论此事是否合理,而在于告知诸位,我军如今尽占优势,三国皆无力再战,而接下来三家之谈判,我军虽名为魏国之盟友,却需站在中立之位也。”赵括笑着说道。
随即又转向吕不韦问道:“吕卿,可愿为我大赵走这一趟?”
“故所愿不敢请尔!”吕不韦兴奋地答道
。
:“只是,不知微臣谈判之底线在何?还请我王示下。”
赵括点点头说道:“如今有争端之地有三块,河东半郡、河内及周邑之地。寡人之意,河东半郡已尽在我手,不存在讨论之余地,必须归属我大赵;河内之地,寡人已令田单出野王城而占据之,故也应归属大赵。”
赵括稍稍停顿后继续说道:“至于周邑,李牧带着三千骑兵会同魏军之残兵一同赶往,寡人料想秦军恐也在路上,其地确实丰饶,然赵国已占两地,不宜吃相过于难看,以至成众矢之的。故赵可不参与分割。然,却也不许秦、魏任一国独占之。”
“微臣明白了!”吕不韦微微一礼道。
安排好谈判的事宜,赵括随即将目光投向了平原君。
“平原君!”赵括笑着说道:“虽然谈判还未开始,但河东、河内之地,吾赵国却需先管起来了。此事恐怕又要有劳平原君费心,为新增之地安排官吏了!”
“份内之事,岂敢言劳也!”平原君微微躬身说道,只是言语间颇有些痛并快乐着。
眼见着赵国越来越强大,一年增两郡之地,作为公室老人,平原君自然打心底里高兴,而赵括对自己的放权更是让平原君安心不已。
可是随之而来的却是自家官员的缺少,毕竟赵国的底子太薄了。当然想当官的不少,可能当官,当好官的却是不多。
尤其是新增之地往往贴近战线,愿意前去的有经验的官吏就更少了。好在赵国有了求贤馆,这才让捉襟见肘的赵国官吏情况有所缓解,只是,这一下又来了一个半郡。
哎,都是泪啊!
赵括见平原君答应下来,随即继续说道:“如今南面河内、河东并入,北面辽东、箕子朝鲜已灭,上党与北郡之地太过辽阔,不太妥当!”
平原君闻言,略略思考后答道:“禀我王:南面可将如今上党郡一分为三,复故河东、河内、上党之划分可也!至于北面。。。。。。老臣不甚了解其中情况,故不便建言。”
赵括点点头随即看向了廉颇,廉颇也随即拱手说道:“末将建议,未免东胡死灰复燃,可将东胡之地一分为二,一半并入如今之北郡之地,一半与箕子朝鲜并为一郡。”
赵括闻言,虽然廉颇之两郡建言与他所想的三郡的意图有所差距,倒也确实有其可取之处,毕竟一个分列的东胡草原对赵国是最有利的。
随即赵括不再犹豫,拍板道:“如今辽东之地尚未完成开垦,可暂依廉颇将军之意裂为两半,其北部与箕子朝鲜并为辽东郡。”
“我王英明!”三人齐声道。
赵括摆了摆手,继续说道:“行政之划分,多一城,少一城,问题不大。然,军力之变更却是寡人所看重的。寡人临行前曾命各地在不影响农务的情况下,酌情进行征兵,更许以北地任武、代地王樯征发胡人为兵之权,如今情形如何了?”
。
第三百三十四章 未来企划出龙台
“禀我王:自秋收之后,新政之下,百姓获利良多,故此百姓投军之热情高涨,不过月余,邯郸一郡得兵三千余人,而代郡接令后虽勉力为之; 然收效不佳,仅获胡骑不足两千,倒是北郡却又得胡兵万余人,如今北郡之胡兵已达三万余人!”
赵括点点头,心中略略盘算着手中的兵力,代地约十万大军; 其中近乎半数乃是新卒;邯郸城征兵后有兵约五千多人,三郡之地加上李牧的三千骑兵; 约有精锐五万; 屯田兵六万,兵力最多最精锐的要算北地了,光是胡骑便有三万多,一共加起来恐怕有十二万之巨,而且都是能战之精锐。
随即赵括下令道:“北地精锐不可长期孤悬于外!辽东郡初平留下两万五千精锐镇压,北郡留下三万五千兵马看住燕国。五千胡骑调入代地,充实代地防御,同时给代地北面的胡人打个样,让他们看看胡人归降后的待遇!”
不待众人应诺,赵括继续吩咐道:“选五千精骑,并一万锐卒补充至邯郸,整编为羽林卫与陷阵营,所剩两万五千胡骑并一万五千精锐,共计四万大军充实到上党郡,再由上党郡调出四万七千人加入李牧之前线兵团,以防秦国狗急跳墙”
“诺!”廉颇一一记下,随即应诺道。
对着廉颇说道:“廉颇将军!”
看着应诺的廉颇,赵括似乎仍旧意犹未尽; 随即继续说道:“召田单回朝,命李牧督上党、河内、河东三郡诸军事!”
“我王,不可!”
不待赵括说完,平原君与廉颇便齐齐地反对道。随即二人相视一眼,廉颇微微点头,随即平原君接过话头劝谏道:“禀我王,微臣虽非军中之人,却也知无故而撤换大将,此军中大忌也!况田单者,降将之首,可谓众矢之的也,不可轻易撤换而使众臣灰心也!”
平原君的意思很明白,新政虽然推行了大半年了,人们也渐渐地接受了新政,但反抗的势力不是消失,而是蛰伏了起来,若在此时将降将派给逼到角落; 极有可能造成新政的反复; 那就得不偿失了。
赵括却并不担心; 对着平原君说道:“平原君过虑矣!年前寡人答应纳田公之女为侧妃; 如今正是时候,请田公归来,乃是为此事也!田公成了寡人之国丈,莫非还会反寡人焉,且待典礼之后,寡人还需田单为寡人守住三郡也。此可明文告诸田将军,以安其心!”
平原闻言,微微点头表示同意,随即赵括便问道:“平原君可还有其他疑义乎?”
“愿听我王安排也!”平原君拱手应诺道。
“燕平君(廉颇)呢!”赵括随即转过头对廉颇问道。
“我王,若是加上南下之北郡之兵,则三郡之兵累计由十六万之巨,如此之巨的兵力,恐怕。。。。。。”廉颇颇有些担心地说道:“毕竟对手可是秦国,是名将白起,而不是东胡之蛮夷哉!”
“廉老将军勿忧!寡人相信李牧绝对有能力统帅此军也!”赵括自信地说道:“李牧之能,绝不再白起之下!”
见着赵括如此抬爱李牧,廉颇倒也不好再说什么。
当然了,赵括调田单回来,倒也不仅仅是为了让李牧独挡一面,锻炼李牧,更是为接下来的布局做好打算。
“两位爱卿若无疑义便如此执行吧!”赵括看着二人说道。
“诺!”平原君与廉颇再次相识一眼,纷纷应诺道。
“另外,传令上党郡守李义,配合李牧,向河东、河内郡行屯田之策!”赵括继续吩咐道。
“诺!”平原君和廉颇二人再次应诺。
眼见着眼前的细节小事都已经吩咐完了,赵括随即开始进入今天的重点,下一步全国工作重心的调整。
“诸卿应知,此次谈判之后,我大赵便有河东、河内、邯郸、代郡、北郡与辽东共计六郡之地,与秦国想比,无论版图、人口皆不再有大的劣势,甚至由于秦军最近两次的军事失利,我大赵之实力,恐怕还在秦国之上!”赵括笑着总结着如今的情形。
“七国乱战之局面,已渐渐演变为我大赵与秦国对立之势。”赵括稍稍停顿,看向已经有些激动的三人,显然他们已经知道了接下来的议题。
赵括也没有藏着掖着,随即继续说道:“寡人欲在有生之年,扫六合而一天下,诸卿可有教我哉!”
此言,终于是说了出来。短短一年之前,赵国还在为秦国的对峙而无限烦恼,更是被一个小小的燕国的偷袭搞得灰头土脸,甚至一个不小心就要有亡国之危。而如今,自己已经在讨论着要如何扫荡六合,令四海统一了。
如此情形,怎能不令人兴奋不已!
座下三人,显然也沉浸在兴奋之情中。
尤其是平原君,作为赵国的文臣元老,他可太知道原来的赵国是个什么样子,可以说,他乃是赵国的一步步的壮大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对面的廉颇也是如此,若说平原君见证者赵国的壮大,那么廉颇就是赵括崛起的见证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