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这样想的,妙元今年已经十五岁了,说起来也到了嫁人的年纪了,所以前两天我找她聊了聊,顺便提了一句想给她招驸马的事,结果妙元却十分激动的说不想嫁人,还说这辈子都不嫁人,然后就气呼呼的走了,我都不知道她为什么发脾气?”赵祯这时也露出一副不解的表情道。
李璋听到这里也是一愣,因为当初他和妙元在黑暗的地下寻找出口时,妙元也曾经和他说过不打算嫁人,当时他只是觉得这是妙元小女儿家的一时任性,也根本没放在心上,却没想到她竟然因这件事冲着赵祯发脾气?
“也许是妙元在你面前抹不开面子,毕竟招驸马这种事你这个当哥哥的提出来有些不合适,要不你让皇后去试试?”李璋犹豫了好一会儿这才再次开口道。
“试过了,因为担心妙元生气,我也叮嘱皇后不要直接问,结果皇后在妙元那里旁敲侧击了半天,妙元就是不接话茬,连皇后也猜不透她都在想些什么?”赵祯这时苦笑一声道,他对这个妹妹也是操碎了心,小时候是担心她的病,现在病好了,但妙元却又不肯嫁人了,虽然妙元从小就做了道士,但也并不妨碍她嫁人。
李璋听到这里也皱紧了眉头,看样子妙元对嫁人这件事十分的排斥,这可不是什么好事,而且她可是公主,若是她不嫁人的话,还不知道会引来多少流言蜚语?
“实在不行,就只能把这件事告诉杜太妃了。”李璋最后也有些无奈的道,妙元的亲生母亲是杜贵妃,当然现在也要称为太妃了,这种事由做母亲的和妙元去谈也更合适。
就在李璋的话音刚落,还没等开口,却只见一个内侍快步走进来将一份奏折送到赵祯面前道:“启禀陛下,这是太后让人送来的!”
赵祯看着面前的奏折也是一愣,随后打开看了一下,结果脸上的表情也是阴晴不定,过了好一会儿这才递给旁边的李璋道:“表哥你看一下吧!”
第三百四十九章 范仲淹上书
自从王曾被罢相,李璋就猜到刘娥肯定会乱来,但也没想到她竟然这么心急,现在才七月份,结果刘娥就以要为自己祝寿的名义,想要登上大庆殿,接受百官的朝贺,而她的大寿日期其实是在十一月份,中间还有整整四个月的时间。
大庆殿是东京皇宫的主殿,其等级之高、地位之尊,在皇城之中无可比拟,自然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进去的,事实上只有皇帝才能登上大庆殿,接受百官的朝贺,而且这里除非是遇到重大的朝会、典礼才会开启,比如每年一次的大朝会,以及历代皇帝的登基大典等,都是在这里举行。
刘娥虽然贵为太后,但从礼法上来说,也没有资格在大庆殿接受百官的朝贺,可是刘娥却偏偏这么做了,她要在自己的寿诞,也就是长宁节这天,进入大庆殿接受百官的朝贺,其实已经明摆着将自己与皇帝的地位等同了。
“这个……”李璋看着这份奏折也不禁有些无语,刘娥在大庆殿庆祝寿诞,当然不可能由她自己提出来,事实上这份奏折是一个官员送上来的,而刘娥也已经同意了,之所以送到赵祯这里,其实就是通知一下他。
“其实去年的时候,大娘娘就想在大庆殿接受百官的朝贺,只是因为王相等人的激烈反对,才打消了大娘娘的想法,没想到今年她又故事重提了,看样子是没有人敢再反对她了。”这时只见赵祯品了口茶幽幽的道。
“我去找她!”李璋听到这里也不由得拍案而起道,虽然他一直劝赵祯要隐忍,可是当遇到这种事情时,他也有些坐不住,哪怕他知道自己的话刘娥未必肯听,但也要将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
不过李璋刚站起来,却被赵祯拉住衣袖笑道:“表哥你以前总是劝我沉得住气,可是现在怎么自己反而沉不住气了。”
“我……”李璋一时也为之气结,其实主要还是以前的事他没有真正遇上,现在遇上自然也有些沉不住气。
“不就是大庆殿吗,大娘娘这几年为了国事劳心劳力,相比之下,我这个皇帝就悠闲多了,所以到大庆殿接受百官的朝贺也是应该的。”赵祯这时拉着李璋坐下,然后再次开口道,“今年是大娘娘的六十大寿,光是接受百官的朝贺可不行,我得下一道旨意,那天我将亲自率领百官向大娘娘祝寿,到时表哥你也要去!”
听到赵祯的话,李璋也是再次一愣,大庆殿一般都是皇帝坐着,其它人向他行礼道贺,可是这次赵祯竟然要向坐着的刘娥行礼,这岂不是表明刘娥的身份在他这个皇帝之上吗?
“你……确定没事?”李璋愣了好一会儿这才再次开口问道,赵祯的转变实在太大了,甚至让他一时间也无法接受。
“表哥你就放心吧,我真的没事,这些礼法之类的我也看开了,大娘娘的年纪大了,想做什么就去做吧,我这几年就安心的呆在宫里好好休养。”赵祯当下再次淡定的道,看样子他是真的想开了,完全不把刘娥的做法放在心上。
看到赵祯表现的这么淡定,李璋也是松了口气,当下也坐下来继续陪他下棋聊天,其实他在冷静下来后,感觉自己刚才也有些冲动了,就像赵祯说的那样,现在他们改变不了什么,索性就放任不管,看刘娥能折腾到什么地步?
几天之后,刘娥将在大庆殿举行寿诞的事也流传开来,随即赵祯也下旨,他将在寿诞时亲自率领百官向刘娥拜贺,本来他的圣旨也是需要通过刘娥,只有刘娥点头才能发出去,当然像这种圣旨刘娥自然会同意,甚至比平时更快就传遍了京城,结果这道旨意一出,天下也为之沸腾,但朝堂上却出奇的安静。
不过朝堂上也不是完全没有声音,就在所有大臣全都对寿诞在大庆殿举行而沉默时,谁也没想到一个刚刚入京的小官竟然公然上书,不但反对刘娥在大庆殿举行寿诞,甚至把赵祯也一起说教了一顿,而这个小官的名字叫做范仲淹。
“臣闻王者尊称,仪法配天,故所以齿辂马、践厩刍尚皆有谏,况屈万乘之重,冕旒行北面之礼乎?此乃开后世弱人主以强母后之渐也。陛下果欲为大宫履长之贺,于闱掖以家人承颜之礼行之可也。抑又慈庆之容,御轩□陛,使百官瞻奉,于礼不顺。”
赵祯抑扬顿挫的把这份范仲淹的奏折读了一遍,随后笑着向旁边的李璋道:“看到没有,这个范仲淹真是好大的胆子,明着是说教我这个皇帝,其实是冲着大娘娘去的,听说大娘娘看完后也是气的不轻,但却没有和这个小小的秘阁校理太过计较。”
“人微言轻,大娘娘若是真的与一个秘阁校理计较,那才是惹人笑话,不过这个范仲淹也的确是个胆大之辈,上这种奏折简直就是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押上了。”李璋这时也淡笑道,他还真不知道范仲淹已经被调回京城了,直接这道引起无数人注意的奏折出现后,才知道了这件事。
“有趣,我还真想见一见这个胆大的小官!”赵祯听到这里也不由得露出感兴趣的表情,不过随后却又长叹一声摇了摇头,李璋也明白他的意思,现在赵祯若是召见范仲淹的话,只会惹得刘娥不满,到时他可能没事,但范仲淹肯定会倒大霉。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代你去见见这个人,说起来我对他也很感兴趣,满朝文武大员无人敢出声,但偏偏他一个小小的校理却敢上书,这倒是让我想起了鲁参政。”李璋当下拍了拍赵祯的肩膀道。
听到李璋提到鲁宗道,赵祯也不由得叹了口气,不过范仲淹的出现也让他心中感到有些安慰,毕竟这天下间还是有不少人心向着他的,这也是他对范仲淹感兴趣的原因。
聊了一会后,李璋看到天色已经早了,所以也向赵祯告辞离开,不过就在他出了大殿,正准备回去时,却没想到竟然再次见到了妙元,这让李璋也是一愣,因为这段时间他好像经常在景福殿遇到妙元,虽然每次都有些尴尬。
“表哥要回去吗?”妙元看到李璋时也俏生生的站在那里看着李璋问道。
“是啊,听说妙元你最近在学习女红,学的怎么样了?”李璋当下也站住身子和妙元打了个招呼道,虽然有些尴尬,但两人毕竟从小一起长大,再加上那件事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所以现在倒是好了许多。
“我刚好做了两件衣服,一件给大哥,一件给表哥,也不知道合不合身?”妙元说着指了指身后的侍女,而在侍女手上的托盘中放着两件刚做好的衣服。
“还有我的?”李璋听到妙元的话也是一愣,他真没想到妙元会给自己做衣服。
“嗯,表哥你个子比大哥高一些,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合身,不如你试一下,如果不合身我再帮你改一下。”妙元这时伸手把托盘上的一件衣服取下来,然后示意让李璋换上试一试。
李璋也不好拒绝妙元的好意,当下接过衣服到旁边的房间换上,结果发现妙元的女红还真不错,衣服不但挺合身,而且样式也不错,针角也十分密集,看样子妙元真的下了不小的功夫。
“真不错,妙元你的女红可比狸儿强多了,上次她说帮我作衣服,结果一件夏衫从六月等到十月才做好,已经用不上了。”李璋这时穿着妙元送的新衣走出来,然后笑呵呵的对她道。
看着李璋穿着自己做的新衣十分合身,妙元也露出一个短短的笑容,随后再次开口道:“如果表哥喜欢的话,那你以后的衣服就由我来做吧,眼看着天气就要变冷了,过两天我再给你和大哥做件厚衣服。”
“啊?”李璋也没想到妙元竟然要承包他以后的衣服,虽然他和妙元从小一起长大,但她毕竟是公主,让堂堂一位公主为自己做衣服,总让他感觉怪怪的。
当下妙元告辞,然后转身进到大殿,李璋看着妙元进去,当下也正准备迈步离开,不过这时却没想到妙元忽然转身叫住他道:“表哥!”
“什么?”李璋再次转身看着妙元,殿中的光线的些昏暗,使得妙元的身影看起来有些模糊。
“明年……明年你和表姐是不是就要成婚了?”妙元似乎犹豫了一下开口问道。
“是的。”李璋听到妙元的话再次愣了一下,他不知道妙元为什么忽然问起自己和青织的婚事?
“嗯,你们成亲的时候,一定要请我喝杯喜酒!”妙元听到这里忽然低下头轻声道,说完就再次转身进到了大殿。
看着妙元离去的背影,李璋的神情也是一怔,心中忽然生出几分异样的情绪,不过最终他却忽然苦笑着摇了摇头,然后也转身离开了这里。
第三百五十章 西北来信
今天阳光明媚,李璋难得偷懒哪也没去,一觉睡到日上三竿时这才起床,这段时间他要么进宫去赵祯那么,要么就是在忙钱行的事,现在钱行扩张的很快,本来有人员不足的问题,为此李璋想了个办法,那就是建一所专门的学校,为钱行培育金融方面的人才。
本来李璋还担心钱行学校招不到学生,毕竟钱行虽然发展很快,但毕竟只是个商家,表面上看也没有任何的官方背景,再加上钱行对人员的要求很高,第一个就是需要识文断字,这个要求在后世看来可能很普通,但在教育不普及的古代,识字的人才是少数,再加上很多读过书的人都以科举为目标,根本不屑于与商人为伍。
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李璋甚至与豁子他们商量,如果招不来人的话,就先招一批聪明机灵的少年,哪怕不识字也没关系,可以先让他们读上一年半载的书,然后再学习钱行的事,虽然需要的时间长了点,但却能保证生源。
但是让李璋没想到的是,钱行学校开始招生时,竟然很快就招满了,而且全都是识文断字,更有不少读书人,只不过这些读书人都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年纪太大,事实上这些都是多次参加科举而不第的读书人,这些读书人绝大部分都是连举人都考不上,更没有资格参加会试,再加上年纪大了,家里的条件也不好,所以才想找份事情做。
对于这些人,李璋也颇为同情,再加上钱行也确实需要读书人加入,所以他也全部收下,然后让他们在钱行学校学习,如果最后能在考试中合格的话,就可以进到钱行做事,现在钱行已经成长为一个庞然大物,每月的薪俸也十分丰厚,所以不但这些落第的读书人愿意来,更有许多其它商行的人跳槽到钱行。
“无论是那些读书人还是那些跳槽来的人,都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对钱行没有什么太大的认同感,看来学校还是要招收一批孩子从小培养,这样才能保证人才的供应,难怪后世的大公司都需要刚毕业的学生。”李璋这时伸了个懒腰,然后一边喂鱼一边自语道。
工作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