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可以编辑剧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我可以编辑剧本- 第1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过关于现在朝廷的处理以及帝王之术,还得刘琮亲自来教。毕竟这种事情,普通的臣子也根本不会。

    现阶段大汉对中原三州的改造暂时是按照之前的制度来。对中原实施地税法,修建基础设施,改换官员。

    总体来说楚汉短时间没多大问题,需要刘琮操心的事情也没那么多了。这位为了自己霸业一直喜欢加班的大汉皇帝终于有时间出去休息一下了。

    刘琮自从当上这个主公之后就没出去巡游过。整日在皇宫带着处理政务,虽然刘琮乐在其中但也感觉有些枯燥。

    趁着这个时候,刘琮打算带着自家长子出去巡游一下。

    刘琮把目的地订在了吴郡,除了去看一下大海,正好也考察一下哪里自己的政令执行如何了。

    兴汉四年四月十日,楚汉皇帝刘琮下诏让御林军准备好,自己准备携太子出游。

    这可是一个大事,御林军连忙集合。陛下要巡游江南,他们就得提前做好准备。

    比如肃清道路,准备皇室用的船只,沿途让军队护卫来防止刺客。

    现在刘琮可是一个风云人物,能弄死他的人不在少数。想保护这么一个皇帝出游不受伤害可是件工作量很大的事情。

    在刘琮下令的第二天,尚书省那边就下令让工部准备皇室船只。这个对质检非常严格,军部只派了一个负责人就把工部那边吓坏了。

    因为这个质检负责人叫裴柒

    最终,裴柒在船只上确认一个裂痕都没有,完全安全之后才放过工部。

    而与此同时诏书迅速下达到长江沿岸的城镇。水军都督陆逊连夜起来召集将军们开会,调派水军给刘琮护航。

    为了满足刘琮一个人的出游,楚汉朝廷动用了整个江南的力量。沿途的士族寒门都主动捐钱上供,准备房舍以供皇室住宿。

    也只有在这种时候,刘琮才能享受到他多年来打拼的成果。

    三日后,刘琮起驾出行,在御林军的护卫下离开皇宫,上船东行。

    太子刘兴对此非常感兴趣,他和刘琮本人一起坐到船上,兴致勃勃的看着周围紧张的保护着他们的士兵。当登上船只开始航行的时候,早已经准备好的一万两千多江南水军立即靠拢过来护卫这艘皇室船只。

    “陛下万寿无疆!”

    “陛下万寿无疆!”

    “陛下万寿无疆!”

    水军战船上,士卒们排列队形,齐声对刘琮道。

    “看到了没?这才是我们老刘家能维持现在这个地位的根本啊。”刘琮看到这一幕,不由感慨起来。

    这个耕战制度虽然成本很高,但是的确很有用。他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这些水军士卒发自内心的爱戴。

    当然这同样也和军官职业化有关。这些底层军官已经不再是那些关系户和没化的士官,而是从小受专门军事教育的军官。

    虽然在未来可以证明,由士兵委员会选出来的士官更能让士兵听话。不过就现在来说,这种军校训练的军官制度比起封建制度来说还是更为先进。

    你不需要也不能特别先进,任何制度都需要适应时代的。

    就好像,你在欧洲中世纪宣扬资本主义,那只能被送到宗教审判庭烧死。

    依靠着这些相对先进的制度以及剧本的帮助,刘琮才能在这个风起云涌发三国时代站稳脚跟。但是他的继承人可没有剧本,他必须要给他们打下基础。

    所以刘琮需要向自己这个儿子灌输军队的重要性。

    不过很显然自家这个太子并不是很喜欢军队。当刘琮开始跟他讲述军队的时候,他自己跑到另一边去看风景去了。

    这可把刘琮气的不行,要不是这是亲儿子,他真想揍他一顿。

    “父皇,为什么一定要看这些军人啊,风景不好看吗?”刘兴对此表示情绪稳定,他被刘琮拽着耳朵拉回来之后,有些不满的问道。

    “闭嘴,我可不想我建立的朝廷毁在你手上。”刘琮有些咬牙切齿的说,

    “我告诉你,无论你愿不愿意,军队都是需要牢牢把控在手上的东西!”

    “而把控军队,军部就是你最需要笼络的部门。只要军部永远支持你,那朝廷就还是皇室说了算。”

    “一旦军队不支持皇室了,那即便朝廷上有多少支持者,统治都不会稳固。”

    十几年的与士族的斗争让刘琮明白军队的重要性。一切规则和话语权都是建立在强大实力上的,没有实力是不可能有话语权。

    看看现在的刘琮,在那些老儒眼中就是不孝且毫无礼数的人。在汉礼规则里,刘琮属于那种永远不可能成为皇帝的人。

    但是这依然无法影响到刘琮的统治,那些张口闭口都是礼数的老儒屁话都不敢说一个。那些士族更是夹着尾巴做人,没人敢说一句话。

    这就是建立在武力上的威严,只要拳头够大,谁都得听你的话。



    第三百二十八章 巡查吴郡

    

随着船只在吴郡靠岸,刘琮的巡游也来到了最终站丹徒。

    这里是长江入海口,属于半个海港,之前魏延就是从这里上船北上的。而刘琮来到这里,除了看海之外,更多的是希望考察一下当地的情况。

    这期间刘琮巡游了长江各个县城,派遣心腹来考察政策执行情况。结果还是比较满意的,虽然部分县城执行力度不够,不过暂时还没有发现阳奉阴违的人。

    当然也只能说在长江主干道上,这些官员还算收敛。因为基层官员基本上都是寒门,而监察官员则是士族,一般不会出现彼此勾结的情况。

    但是要是像交州,扬州南部那些开发依旧不好的地方,还能不能像这样执行力极高就不一定了。

    这几天刘琮一边玩一边工作倒也挺惬意,反倒是刘兴感觉很不满,他不喜欢待在屋里。虽然嘴上说着不喜欢军队,不过一到无聊的时候就喜欢跑去看士兵操练。

    别的不说,等我刘琮当上汉中祖之后,昭武皇帝的名号早晚是你的。

    来到丹徒之后,刘琮对本地的渔业和官营盐场非常感兴趣。只休息了一天就带着御林军去海岸边看新建的盐场。

    说来也惭愧,晒盐法这个方法虽然是刘琮开创的,但是他从来没来看过。正在居庙堂之高,他甚至不知道现在他统治下的县城生活咋样了。

    毕竟一个国家国力上升期的时候,需要处理的政务多的让人头皮发麻。

    在一众士兵保护下,刘琮来到了一段海岸上。

    在这漫长的海边,几十个晒盐场建在这里。阳光晒盐只是刘琮提出的想法,最终落实的还是当地官员。

    这些盐场可以看出来不是很高明,最开始的几个晒盐场都是需要人力往里面加海水。直到后面几个才开始设计借助涨潮的时候往盐场灌海水。

    这样造粗盐的效率非常高,短短几天时间就可以整出来堆积如山的粗盐。之后还会由精制盐坊去加工制作精盐,这些都是官府赚钱的根本。

    “陛下,吴郡盐场生产的粗盐占全州的五分之一。多亏陛下的晒盐法,让整个盐场产量增长了十倍以上。”当地的盐场负责官员恭恭敬敬的向刘琮汇报起数据。从语气和神情上都可以看出来他们发自内心的尊敬。

    “出产的海盐部分用于制作精盐,大部分用于与当地的百越人做交易。”

    大汉人口终究没那么多,生产这么多食盐会让盐价下降。不过因为刘琮经营的官府有更大的盈利模式,所以倒对朝廷财政影响不大。

    不过大部分盐还是用于和百越人做交易。用这些价格低廉的盐换取大汉需要的劳动力。

    通过这样的手段,外加上各种利诱,江南的百越部落数量几乎呈指数型暴跌。因为人口下降且资源没那么缺乏,百越人也不再下山劫掠。

    整个江南的治安状况都获得了不小的提升,这就是经济发展带动的良性变化。

    刘琮听完官员的汇报,对此表示干的不错。至少官员是称职的,把他要求做的一切都做到了。

    之后刘琮又前往了吴郡本地的工坊巡视了一圈。他可以看到大量工匠在工坊中合作生产武器和各种器具。

    因为零陵的工匠学堂大量培养工匠,熟练工匠在江南已经多如牛毛。马车,战船,海船,武器,甚至锄头曲辕犁都可以批量生产。

    之前曾经说过的,在工业革命尚未开始之前,确切的来说就是蒸汽机还没发明之前,社会的唯一生产力就是人力。

    有人才能完成生产,人口的数量代表着你生产力的极限。

    不过人力利用率还是另外一个问题,你让一个市民去种地和让一个农民去种地,那效率肯定是不同的。所以工匠学堂这些就是为了增大人力利用效率,在有限的人口之中最大化利用人力生产。

    现在看来还是很成功的,他治下的楚汉以七百万人口创造出的力量比曹魏上千万人口都高其中一半是隐户,对朝廷贡献的生产力可近似为零。

    刘琮对楚汉强大的生产力发展感到自豪。这些未来都会转化为战力,促进大汉军队的发展,进而在对外扩张中夺取更多的资源。

    这就是以工治国的重要性,什么孝悌忠信礼义廉,都是需要建立在大汉强大的基础上的。

    他刘琮在封建时期就搞出了这个,放在两千年后,高低得在小约翰的硬核狠人里面占一席之地。

    走出工坊,刘琮基本上感觉有些累了。不过就在刘琮准备回去休息的时候,小太子刘兴却拽了拽刘琮的袖子。

    “父皇,这里生产速度都好快啊。”刘兴带着稚气,充满好奇的询问起刘琮,

    “他们生产出来的东西都有什么用吗?他们为什么要生产这么快?”

    刘琮愣了一下,难得自己的儿子这么好学啊。于是刘琮拉着刘兴的小手,指着背后的那个工坊,耐心的说道,

    “这里面生产着我们大汉的希望,他们不断创造各种工具,来帮助全大汉的人生活。”

    “比如他们制造更多的海船,会让更多的渔民可以去深海打渔,打捞更多的海鲜。他们制造曲辕犁和锄头等东西,可以让更多人去开荒,扩大耕地,让农民种出更多的粮食。”

    “等以后你需要明白,生产力的重要性,而现在你只需要记住,这些工匠和他们的技术才是我们大汉的根本就行了。”

    刘琮耐心的给刘兴讲解起了生产和制造的重要性,不过刘兴很快问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那要是他们做出来的工具太多了,用不完怎么办?”刘兴提出了这个重要问题,

    “我在沿途看到很多农民好久都换不了几个锄头,但是这里差不多一炷香时间就做出一个来。要是做的数量太多,没人用了,那这工坊还有用吗?”

    这个问题是很严重的,他在封建社会并没有出现过,只有在后来的现代社会存在。

    那就是生产力过剩该咋办?

    对此刘琮早就有了准备,这也是他给他刘琮死之后,未来大汉准备的一条道路。

    那就是对外扩张!



    第三百二十九章 以工治国以武兴国

    

对外扩张,也是刘琮对大汉未来做出的决定。

    将所有科技点加到军工上,疯狂强化大汉的军队。通过不断对外开拓扩张,来增强大汉的国力。

    这是大汉最好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

    推行耕战制度,除了不断对外扩张没有别的办法。一旦停止了扩张,帝国内部的矛盾就会显露出来。

    比如历史上的大唐,依靠着其强悍的军队对外扩张,一度与帝国接壤。在这期间大唐国力昌盛,兵强马壮,乃是世界明的忠心。

    结果等到停止对外战争没过几年,安史之乱爆发,长期以来积攒的矛盾彻底一起冒出来,彻底葬送了这个帝国。

    事实上刘琮一开始有考虑过是不是该走军国路线。让大汉以一个封建体系过下去没准更加稳妥。

    但是后来他发现,如果自己不走军国道路,恐怕连曹操刘备都打不过。他一开始的底子太过薄弱,只有通过强化军事比重来对抗曹刘。

    现在他不能削减军队的势力,甚至需要强化军部。一旦军队不再强大,不再那么有威慑力,刘琮敢保证皇室第二天就得被士族吃干净。

    所以现在皇室已经和军队绑定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但军队科技水平相当的话,胜算是摇摆的。一直对外扩张,一旦遭遇失败照样会引爆矛盾。

    这也是刘琮要以工治国的原因,像其他穿越者一样点科技树。

    不过刘琮只是一个普通人,他无法亲自研究出特别多科技。所以刘琮只能从制度上入手,种下一个点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