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密信之后,时间已近正午,胡亥没有再去思考章邯的事情,而是前往齐宫,探望兰妃和小蔷薇。
小蔷薇平时是不和兰妃一起住的,有专门的人负责,为了提高这些幼儿的存活率,一套流程是不可避免的。
在一个感冒都能让一个成年人变得极度虚弱甚至死亡的时代,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让一个小孩子夭折。
也就是这个时候山清水秀,即使大西北这种地方也没有太多的污染,食品安全问题还是可以保证。
有太官令主管着百味居,太官丞负责着珍馐阁每天的食物种类,都是真材实料,可惜调料太少,只能加一些盐巴调味。
色香味俱全那是一种奢望,保持着种类的不同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一点,胡亥没有办法,没辣椒,没花椒八角,没茶叶,他苦中作乐的找到了辣椒的替代品和茶叶的替代品,自从他请几位重要大臣喝过茶叶之后,咸阳城有几样草药就开始涨价了。
这个时候,即使是加入市籍的经营这几种草药的商人被盘剥过后依旧有利可图,倒难得的形成了一种市场交易很繁荣的假象。
如何让假象成真,也是未来考验胡亥的难题之一,不过倒不是火烧眉毛迫在眉睫的大事。
胡亥这几天非常忙,不然也不会昨夜才和兰妃“第一次”行房,第一次我说爱你的时候,呼吸不难过,心倒是有点颤抖。
尽管说是食髓知味,但是胡亥还没有那么饥渴,久旱逢甘霖之后,他可以接受润物细无声的方式。
但是,来看一看却是有必要的,也许对于兰妃来说,这已经不是陛下第一次和她有过夫妻之实。
但是,她也能明显的感觉到现在的陛下和之前不同,之前的陛下只有欲望和索取,对她的行动就好像是毫不怜惜的把她当成一个玩物。
那时的陛下根本不会在乎她的感受,她始终觉得两个人之间好像不应该是那样。
但这一次的陛下,给了她完全不同的体验,不只有欲望的发泄和疯狂的索取,她能感觉到陛下对自己的怜惜和关爱。
自己心甘情愿承受的鞭刑其实只好了大半,每夜都是趴着睡觉,若是陛下还像以前那样,她刚刚接近愈合的伤口可能都会再次受伤。
好在陛下体谅她,让她用了一种虽然很古怪有种羞耻感觉的姿势,保护了她不受到二次伤害。
其实陛下本来只是想要陪一陪自己,可是如果来了自己这里过夜却并不宠幸,这是会被记录下来的,这代表的是——失宠。
这样的情况如果发生多次,宗正是有可能把自己隔出皇家属籍的,这并不是小事。
胡亥还不太清楚后宫的所有事情,他不知道皇帝过夜的地方不是随意选择,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的。
在一个人口为本的社会中,最大的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其实是统一的,总结起来只有四个字——传宗接代。
很多人都以为皇帝妃嫔众多,一定是个多情的人,其实专一的皇帝比比皆是,只不过四面八方给他的压力让他不能任由自己的性子来。
如果只有一个妃嫔,纵使她很能生养,一个人生下五六个孩子,可是能够躲过中途夭折的也就两三个。
两三个继承人,看起来不少了,但一旦出了什么意外,很可能面临无人可以传承的尴尬局面。
皇帝可以只爱一个人,但必须多娶一些人,广撒网,多播种,等待粮食成熟。
像胡亥这种疯狂起来把自己的兄弟姐妹都杀光的情况毕竟是个例,而且想来这其中肯定也有那一位的怂恿。
胡亥怎么上位的,那一位最清楚,他怕有人效法他,扶持始皇帝的亲生儿子矫造遗旨,那他奢望把持大权的想法就会落空。
胡亥也许有想杀掉几个从前的竞争对手的意思,但是杀光所有人,想想也不会是出自他的想法。
兰妃主动要求,尽管胡亥觉得兰妃还有伤,但他也不能拒绝。
他知道,兰妃说出这种话需要多大的勇气,这可不是一天可以群发三十条“我爱你”的时代,这是一个女子对即将从军的男子说一句“我等你回来”就可以终生矢志不渝,哪怕等待的那位已经埋骨他乡依旧苦等到白头的纯真岁月。
胡亥没有让兰妃失望,一个夜晚完成了三种姿势的帽子戏法,兰妃尽管感觉有些奇怪,但陛下的想法总是对的。
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她发现自己是被陛下揽在怀中,趴在陛下的身上睡着的,她竟然在陛下的身上压了一夜。
胡亥没忍心推开,尽管兰妃体重也就将将九十斤,但一直压在身上也不是让人感到轻松的事情。
所以,胡亥觉得自己的前半夜过得很幸福,后半夜则为此付出了一些辛苦。
不过,下午去看望了小蔷薇,感受到了会心的温暖。
夜里又相逢了金风玉露,至少也胜却了人间有数。
责任感又一步的加强,他好像封印了一部分的记忆,现在越来越完全的转变为一个帝王,一个父亲和一个丈夫的角色。
而此时,在刘邦帐下,却有一个负责管理粮仓的小官,却有些郁闷,身上揣着张先生给的一封信,但是他却不想拿出来。
而就在他身后十几步,却又一个人盯住了他,暗暗想着:长相特异,身高不高,负责粮仓管理,做事滴水不漏却不主动说出。这几个条件不正是在说这个小子吗,接下来,要找办法试探一下他是否姓韩名信。这小子看起来其貌不扬,平平无奇(参见圆月弯刀古天乐),为何会得到命令严格监视,尽量交好呢?
这个人想不明白,不过这是他上面的人下的命令,他也只能听从。
他不知道自己上面的人再上面就是大秦目前唯一该有着王爷名号的人——渊王子婴。
………………………………
第三十五章 猝不及防
夜色降临,就在这一个夜晚,有一座山上,一个二十多岁的男人对一个中年道人行了三叩九拜之礼,并且对着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叫起了师兄。
回想这几天的经历,这个男人在这一刻终于感觉到了值得。
这几天他身上的几十个伤口在中年道人随手挥出了一盒白色粉末之后竟然酒快速的结痂,估计几日之内就可痊愈,见证了一种肉眼可见的神奇。
此时的王小二心里暗暗许下了一个誓言,若是待我学成下山,必定要取那皇帝的狗命。
他把所有的仇恨都算在了皇帝的头上,溃兵,疯狂的世界,都他妈的赖本泽马,不对,赖皇帝,他不认识本泽马,范佩西,也不会西天取经身边跟着仨徒弟。
胡亥等了很久终于等到了消息,刘邦手下最重要的几个人,萧何是很难策反的,张良在两可之间,而韩信却是极有可能争取到的。
萧何月下追韩信,若是他追不上呢,在他追上之前有人截胡呢,韩信本身便是这个时代最大的一个变数。项羽得而失之,刘邦失而复得,最终这个人搅动了天下,却落得了身腾空中,竹签穿刺身体的下场。
子婴在连夜进宫,把这个消息告诉胡亥的时候,其实心中并没有觉得这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消息,他不知道为何陛下会如此重视一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小人物。
而且他也不知道为何在项羽那里胡亥的重视程度还不如一个小小的刘季,在子婴看来,民间流传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尽管大家不愿意听,但那才是最现实的问题。
大秦的对手从来只有齐楚赵才值得重视,这些都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状态,打过一遍,还会有人站出来。
胡亥得到了消息,知道了现在刘邦还没有启用韩信,心中大喜。
从他的消息渠道来看,刘邦看不上韩信其实是有道理的,很多人觉得刘邦个人能力一般,只是善于用人。甚至他自己都那么说,其实这些都是假象,能够从万亿人中脱颖而出的人能力很弱,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刘邦善隐忍,善藏拙,其次才是善用人,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天下揭竿而起,云集响应。这个时候他心里也想这么做,可是他没有利用看押的几百人,而是让他们四散而去,只留下了心甘情愿跟着他的一些人。
这一步就是最重要的一步,陈胜不知道,被身边的人夜斩头颅,拿去献功,这就是没有甄别身边人的后果。
头脑一热跟着你的人有很大可能会头脑一热背离了你,只有经过深思熟虑考虑过所有情况还坚决跟着你的人才基本可以信任。
但是,同样因为刘邦的隐忍和藏拙,胡亥才有机会在他身边搞事情。
胡亥对子婴说:“一定要让派去的人盯死了韩信,同时谨慎接触,最好通过中间人,不要直接与韩信照面。这个人洞察力很强,但现在不需要对他有太多动作。”
真正要开始把各方准备都动用,一定是在一场战争之后,并且在一场胜利以后,蒙智那里传来了一个好消息,他已经招揽了五千人。
听起来数量很少,但实际上胡亥却因此而很高兴,因为这些人都是骑兵,并且有七成是经历过对阵匈奴那场战争的老兵。
这些人由于年岁渐长,作战能力有所下降,但廉颇老矣,尚能饭,老兵虽老,亦可战。
宁要骑兵一万,不要步兵五万,在远程热武器出现之前,骑兵对阵步兵占据绝对优势。
相应的,步兵发明了很多对阵骑兵的方法,有些确实有效果,不过相应的骑兵也会更新装备,改变战法。
总体上来说,骑兵对步兵的优势依旧没有得到扭转,想要改变这个局面,要么出现远程热武器,要么出现空军,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到了明末的时候,女真人依旧能够凭借重甲铁骑战胜兵力十倍于自己的敌人。
明末已经有了火铳,可惜这些被程颐朱熹毒害过思想的人们依旧认为这是奇技淫巧,不值一提。
如果没有这种思想的毒害,火铳未必不能发展成步枪,能够挡住火铳的重甲可挡不住步枪,那段屈辱的历史可能都会被改写。
胡亥并不希望这些身经百战的老兵们再次踏上生死未知的征程,他更希望这些人能够作为类似于教官的存在,培养出真正能够重现大秦铁骑风采和战斗力的新军。
所以胡亥给了蒙智一道手令,准他自己在任意一个征兵的区域选择两万人,各地都不会阻拦。
蒙智正苦恼新军人数不够多,能来的愿意来的其实已经差不多,然而不满万不成编制,他想要恢复当年父亲的荣光,起步就很是艰难。
这个时候,得到了胡亥手令,蒙智却并不高兴,他希望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但是他也不会拒绝送上门的好事。
所以,他要抓两手,一方面派人考察各地新兵的素质,打算找到最好的一批摘桃子,把他们截胡过来。另外,当然还要继续招揽旧部,一些人还在观望。
经历过战争的人往往并不喜欢战争,每天看到的鲜血和尸块并不会让人感到兴奋。
但是百战之师自有余温,没有人忘记得了当年的荣耀,自己作为其中一员,每个人都会感到骄傲。
大多数人能都亲眼看到过身边战友的死去,每次战争前一个人往往会向身边很多人交代遗言。
如果这支军队再次踏上征程,很多人都愿意加入,即使代价很可能是生命,但是他们不知道这只由大将军的儿子统领的军队还是那只铁军吗,是否能够恢复当年的荣光。
这些是需要蒙智去证明的,在第一场胜利之前,他所做的一切都无法得到证明,而他所做的一切,恰恰是为了争取第一场胜利。
这个十五岁的少年经历过几年的磨难,这一次,他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一场胜利。
而现在,看起来他需要的士兵快准备好了,在姐姐蒙珺的照顾下,蒙智只读过兵书。
他知道自己的不足,也知道赵括纸上谈兵的教训,但是他依旧有信心凭借自己的学习,指挥军队,打出胜仗。
因为赵括从来没有吃过苦头,经历挫折,而自己百折不挠,他经历的远比赵括想象中的要多得多。
但是,蒙智没有预料到,他的第一场战争会来得如此迅速,甚至让他来不及准备,猝不及防……
………………………………
第三十六章 细节分析
秦二世三年,即天元三年,初春。
长沙郡。
长沙郡西邻黔中、象郡,东接庐江,北通南郡,南接南海、桂林。
长沙自古出精兵,三湘子弟之名,名扬宇内。
而此时,就在接近临湘的地点,沿着五岭道,一支军队正在快速的行军。
这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