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皇后,丫丫】1更
到了拜堂成亲这一步,男方又有新的帮手出来。
前面负责帮着催促下车的叫做引客,主要职责乃是活跃迎车之前的气氛,引客必须是同辈兄弟方可担任,最好就是口齿花花的坏蛋小叔子,越是能戏弄嫂子一番,越能让婚礼显得热闹。
但是到了拜堂成亲之时,一切变得变得严肃起来。
这时候男方出来两个人,一个叫做引赞,一个叫做通赞,这两个人必须得是长者,而且是那种德高望重的长者。
众目睽睽之下,谁也没有想到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突然抬脚,皇帝两口子直接走下国府大门的台阶,看方向赫然竟是朝着门前的青纱帐走去。
众臣都是一呆,随即脸变颜色,其中尤以礼部侍郎最为惊恐,想也不想就追着皇帝两口子下了台阶。
礼部侍郎不敢阻拦道路,只敢用身子陪在一侧低声问询,小心翼翼道:“陛下,娘娘,您二位这是……意欲何往?”
结果皇帝两口子看也没看他一眼,长孙皇后甚至发出一声轻轻的冷哼。
礼部侍郎顿时打个哆嗦,伸手擦把冷汗道:“臣有错,不该明知故问,可是陛下娘娘啊,您二人绝对不能去做引赞和通赞,此举不但与礼不合,渤海国主他也承受不起。”
“没什么承受不起的!”
李世民终于开口,语气平淡道:“引赞与通赞,必须长者担,朕和皇后乃是他的伯父伯母,这个职责我们何如不可以担?”
礼部侍郎满头大汗,满脸焦急道:“此事臣等已经准备妥善,陛下和娘娘无需挂怀。”
李世民缓缓看他一眼,忽然若有所指问道:“准备妥当?无需挂怀?那么你跟朕好好说说,你们给他准备的引赞和通赞都是谁?”
礼部侍郎哪敢迟疑,想也不想脱口而出道:“是太上皇膝下的两位王爵,论辈分都是李氏皇族第二代。”
“谁?”这次不是李世民开口,反而是长孙皇后询问出声。
虽然是皇后问话,礼部侍郎仍旧不敢迟疑,急忙道:“一个是汉王,一个是周王,两位皇族都是一等王爵,辈分上乃是渤海国主的亲叔叔。”
“糊涂!”
李世民猛然低喝一声,脸上分明藏着怒色。
礼部侍郎哆嗦一下,满脸迷惑不知自己犯了什么错。
幸好李世民顾及今日大喜,所以强行压住了暴怒的火气,只是冷冷说了一句道:“朕问你一句话,李元昌今年有多大,李元方今年又有多大?”
李元昌就是汉王,李元方就是周王。
礼部侍郎脸色微微一滞,猛然现出诚惶诚恐之色。
他忽然明白了陛下和娘娘为什么要亲自担任引赞和通赞。
汉王李元昌也好,周王李元方也罢,这俩位王爵都是武德二年出生,如今满打满算也只不过十四岁。
这两人虽然是李氏皇族第二代,但是算起年龄甚至比第三代的李承乾还要小上好几个月,如果和渤海国主李云一比,那简直算是两个毛头小子。
虽然两人辈分属于长辈,可却谈不上德高望重一说。
礼部侍郎额头冷汗直冒,但是这货似乎有些死脑筋,仍旧懦懦辩解道:“遍数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从无帝后亲自担任引赞通赞,帝者,天之子,后者,国之母,帝后若是担任此职,渤海国主承受不起。”
“朕说了,没什么承受不起的!”李世民又是冷哼一声,这次再也不肯理会眼前的腐儒,皇帝突然拉起皇后的手腕,两口子并肩携手向前走去。
“陛下……”礼部侍郎还想开口。
李世民猛然回头,眼中厉光一闪道:“你非要逼朕砍了你不成?”
礼部侍郎连忙闭口。
他只是个侍郎,可不是尚书,礼部尚书一般不会挨砍,但是礼部侍郎皇帝可不太在乎。
他只能眼巴巴目送皇帝和皇后背影,隐隐听到陛下似乎略显黯淡叹息一声,道:“朕和皇后不去给他通赞引赞,难道让两个毛头小子羞辱他么?若是大哥还在,若是老四活着,这差事,朕保证不抢……”
礼部侍郎登时打个寒颤,双手捂耳装作没有听见。
皇帝两口子已经联袂走到青纱帐前。
国府门前忽然响起一片唏嘘,有个大臣语中似乎带着某种深意,含糊其辞道:“陛下和娘娘对待渤海国主,竟比对待太子皇子还要疼爱。”
旁边一个武将国公哼了两声,冷冷道:“若是老夫有这么出息的侄儿,老夫也把侄儿当做亲儿子疼。你若是觉得陛下不该如此,何不大声说出来试试。”
那说话大臣连忙闭口,装作从未说过刚才的话。
……
唐初拜堂成亲,室外搭建纱帐,这寓意着婚姻处在天地见证之下,后世待在屋子里拜个那是屁的天地。
古代左为尊位,但是到了唐初渐渐虚左以待,啥意思,左边成了尊贵之位。
李世民的脸色从来不曾如此和蔼过,他站在了青纱帐的左侧。
长孙皇后目光带着欣慰和满足,她站在了青纱帐的右侧。
左侧,引赞!
右侧,通赞!
对面五步之处,李云一脸目瞪口呆,在他身后又有五步,七个女孩面色呆呆。
忽然只听李世民哈哈一笑,大声道:“引,新郎,赞,黄昏,天色暮暮,正合拜堂,我侄李云,且上前来。”
这就是引赞的职责。
引,是长辈的呼唤,也含有引路提点之意,长辈拜过堂成过亲,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经验教给下一代。
赞,是长辈的祝福,其中包含着浓浓期许,希望小辈们成婚能得到天地庇护。
大唐皇帝亲自担任引赞,怕是老天爷也得给出三分薄面。
李云深深吸了一口气。
事已至此,他不可能阻止皇帝,他只能恭恭敬敬答应一声,然后按照规矩抬脚走了过去。
人到轻纱帐前,必须停脚驻足,因为此时新娘没跟过来,新郎不可能独自进入青纱帐。
所有人都把目光看向长孙皇后。
此时皇后面色早已恢复平静,忽然转头想着四周人群道:“吾家有小,将此黄昏,妇人在此求个帮衬,可有乡里相邻愿意搭手么?”
语气很是温和,没有一丝的皇后贵气,反而像个民间妇人一般,并且口称的也是妇人请求帮衬。
四周人群先是迟疑,突然就奔出上百道身影,并且还有继续奔出的迹象,眨眼之间已经数百人。
这些人有的是礼部早已安排,有的分明是自动自发的普通百姓,礼部安排的那些人全都扛着一口锦缎所造的袋子,顺着青纱帐之前搭建成了一条台阶。
百姓们手中拿的东西各自不一,有人手里捧着谷子,有人抓着一把小麦,转眼之间凑成五谷杂粮,呼啦啦全都洒在地面的道路上。
锦缎口袋搭建的台阶很华贵,然而长孙皇后却把目光看向地上撒的那些粮食,皇后突然屈膝弯腰郑重行礼,言辞恳切道:“多谢诸位乡邻,妇人感激莫名。”
老百姓们哪敢承受皇后的礼仪,纷纷跳到一旁努力闪避,唯有一个四五岁的小丫丫来的太慢,皇后行礼之时她刚刚步履蹒跚到达,小丫丫手里捏着几颗粮食,又羞涩又淡笑的弱弱开口,道:“俺爹说,要搭把手,但他是男子,不能走过来。”
说完才发现皇后朝她行礼,小丫丫顿时吓得想要躲开,差点哭起来,哇哇大叫道:“这位大娘,丫丫还小,不能让大人给我行礼,只许让丫丫给大人行礼。”
长孙皇后温柔一笑,冲她轻声鼓励道:“这个礼,你们有资格收,我家侄子成婚,要谢谢你们出来帮衬。”
小丫丫听不太懂,把手指头含在嘴里咬着。她发觉长孙皇后一脸慈爱,突然眼圈儿发红道:“大娘,您真好,丫丫经常做梦,猛见我娘也是这样好……”
长孙皇后一怔,不知为何突然脱口而出道:“那你先别走,以后让我搂着睡,那样就不需要做梦啦,你时时刻刻都能看见娘亲。”
“真的吗?可以吗?”
丫丫明显很渴望,但是这个五六岁的小孩子特别懂事,她忽然使劲摇了摇头,小脸十分不舍道:“丫丫要跟着爹爹,否则爹爹太可怜了。”
长孙皇后抬头远望,看见人群中一个忠厚汉子满脸焦灼。皇后突然一笑,对丫丫道:“那就让你爹爹不再可怜,行不行?”
丫丫可爱的咬着手指头,眼睛眨呀眨呀的看向爹爹。
长孙皇后忽然上前抱起小女孩,柔声道:“乖,留在这里别走,等会大娘还需要你帮帮忙,我正愁另一个小女娃忙不过来呢。”
丫丫听到求助,连忙使劲点了点头,努力表现自己很能干的模样,大声保证道:“丫丫可厉害了,我能帮爹爹舂谷子。”
长孙皇后宠溺捏她一下,夸奖道:“乖,那等会更需要你帮忙了呢。”
丫丫骄傲的扬起小脑袋。
不远处的国府门前,一帮子大臣目光不断闪烁,有人忽然压低声音吩咐家中下人,急急催促道:“速速去摸清这个小女娃的情况,她已经入了皇后娘娘的法眼。”
一个平头老百姓的女娃,就因为出来撒了几颗粮食,结果竟然被长孙皇后恭敬一礼,这女娃以后的人生已经不同了。
渤海国主的这场大婚,到底要创造多少个稀奇和不同?
……
……第一更,3100字
第376章 【拜堂,很难】2更
这时青纱帐前的锦绣口袋已经搭好台阶,台阶之前则是洒满了老百姓的五谷杂粮,长孙皇后一手抱着小丫丫,忽然向着对面站立的七个女孩肃声开口,道:“民以食为天,持家女子好,五谷丢不得,颗粒应不少。”
对面七个女孩突然抬脚一步,然后同时弯腰下去匍匐在地。
一颗一颗,两颗两颗,地上老百姓抛洒所赠的粮食,新娘子拜堂之前先得捡起来。
这是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
勤俭持家,不要浪费,哪怕家财万贯钟鸣鼎食,粮食掉在地上你也得捡起来。
长孙皇后再次开声,语带欣闻道:“赞,勤劳温婉,节省有方,我家能得贤媳,日子何不红火?从此通家之好,成婚当可登高。”
登高?
确实是登高!
但见阿瑶一人领头,后面程处雪六人紧随其后,七个女孩捡完粮食之后,顺着锦绣口袋搭建的台阶慢慢而上。
锦绣口袋,里面装的是粮食,袋通代,搭建台阶意味着一步更比一步高。
这就是拜堂成亲之前的通赞,祝福小辈新人成婚之后生活越来越好,步步高,代代好。
捡过了粮食之路,登过了粮食口袋,等待七个女孩停下之时,恰恰便站在了青纱帐的前方。
这时候很多人已经注意到,李云把阿瑶拉到和他并肩的位置。
后面程处雪六人,稍微落后一个方位。
……
“快看快看,终于要拜堂了。”人群中一片努力克制激动的低声,老百姓们使劲踮起脚尖探着脖子。
“这个拜堂,如何能拜啊……”这不是老百姓的声音,而是国府门前一群大臣的忧虑。
唐初拜堂,一如后世,华夏民族传承千年的习俗,结婚之日的拜堂都是一样。
一拜,天地!
二拜,高堂!
三拜,夫妻!
天地之拜简单,搭建青纱帐就是为了向天地而拜,青乃天的颜色,纱乃代表云空,处在青纱帐之中拜堂,便代表着向天地报上了婚事。
夫妻之拜也简单,李云是新郎,阿瑶是正妻,虽然今日同时还迎娶平妻和侍妾之首,但是古礼之中并没有限制一天只能拜一次的说法,男女双方都在,相互一拜便可。
天地之拜和夫妻之拜都能解决,唯独这高堂之拜忽然变得为难起来。
李世民只是李云的大伯,并非是李云的亲爹。
长孙皇后只是伯母,同样不能充任高堂。
草原圣女大祭司乃是亲娘,可是圣女这个亲娘不能接受跪拜。一是因为独身,二是因为异族,倘若只有这两个原因,汉家心地善良也能容忍,最主要还是最后一个原因,圣女和李元霸并没有结合。
古代所谓的结合,乃是明媒正娶的意思,哪怕是家中买来的妾侍,那也得从小门抬进来才算规矩。
如果没有经过这一步,搁在华夏的传统里就叫做没过门。
没有过门的女人,死后不能入族林,哪怕已经生养孩子,注定也会有一辈子遗憾,因为,她始终不是丈夫拜进家门的人。
同样的道理,李元霸若是活着也一样,男子哪怕有了再多女人,如果没经过成亲也属于未家,未家是什么意思,就是不曾成家立业的说法。这种男人哪怕再怎么权高势重,可他连帮人红白喜事的资格都没有。(比如后世有个网络写手叫山下出水,年轻时候穷困潦倒操办不起酒席,结果就和老婆美其名曰旅游结婚,花了几百块钱到苏州闲逛了一天,虽然也领证了,虽然也有孩子了,但是村中一旦有红白喜事,山水从来没有资格去帮忙,因为按照老礼来讲,他属于没成家的人,同样的道理,他妻子是属于不能进族坟的人,所以,山水特别渴望给妻子补上婚礼。)
现在李云的情况就是这样,老爹李元霸因为肛天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