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风尘长途跋涉的心酸和乏累,似乎在一瞬间竟然全都没有了。
“渤海这边的兄弟在对我们笑呢,看来他们并不生气我们来跟他们抢饭吃,终于不用担惊受怕了,终于可以在这里落脚了,有希望的未来,这感觉真的很好……”
几万大唐百姓拖家带口,在渤海迎接的百姓帮助下慢慢前行,他们几乎不约而同抬头前望,渐渐看到前方出现了一座城。
“那就是传说中的渤海城么?不知道会是怎样一个安稳的所在……”
每个百姓的脸上,都带着好奇和迫切。
天子车驾之上,李世民同样如此,皇帝虽然努力装出沉稳架势,但是皇帝眼中的迫切怎么也骗不了。
“到底是怎样一座城?才会让臭小子如此得意?”
“仅仅是邀请朕观游一番,就敢代替迎帝三礼之中的最重要一礼……”
“朕很想仔细看看!”
皇帝脑海之中,不断闪过念头!
渤海城,到了……
……
……大家好,今天不分章节了,二合一发出,各位弟弟晚安。
第334章 【神秘嘉宾有几个?】二合一超级章节
年年寒门丁,常做出塞兵。
世可有雄城,贼来也不惊。
墙高十万丈,可听仙人声。
便有洪涛起,云淡也风轻。
渤海城!
霸下大龟,轰隆而行,天子车驾,车轮轧轧,转眼半个时辰过去,李世民已经到了渤海城前。
皇帝孤身站在车驾之上,仰头看着眼前这一处城门,目光直直盯着城门两侧,念出了刻在城门两侧的一首诗。
念完之后,若有所思,忽然转头看向李云,轻声询问道:“此诗谁人做?”
李云嘿嘿一笑,故意买个关子道:“陛下何不猜一猜?”
李世民深深看他一眼,忽然又把目光转回城门两侧的诗句,语带思索道:“此诗看似大气磅礴,然而骨子里谨小慎微,诗中饱含着期盼雄城庇护之意,所以作诗之人绝对不会是你,你这小子拥有天生神力,遇到凶险之时第一个念头是抡起锤子打过去,所以纵算你有如此文笔,你也写不出这种渴望庇护的诗……”
说着停了一停,紧跟着又道:“朕看此诗分明乃是新刻,墙根角落尚留打扫不及之砖粉,若朕猜测不错的话,你这明显是紧急之下弄出的门面功夫,作诗之人不是你,刻字之人也不是你,你只是找人弄出这一首诗刻在城门两侧,用意无非是当成迎帝最后一礼的开场词,可对?”
李云拱手而笑,故意拍马屁道:“陛下就是陛下,果然不同凡响,难怪世人都说,聪明不过天子,伶俐不过圣人,以前臣还不服,现在心悦诚服……”
“勿用溜须拍马!”李世民眼睛一瞪,故作呵斥道:“你小子装的太假,溜须拍马可不是你擅长的事,说说吧,此诗谁人所作,刻在城门又有何深意。”
李云轻轻咳嗽一声,语带深意道:“这人陛下也认识,他的名字叫包悠远。”
李世民微微一怔,随即脸上现出恍悟之色,脱口而出道:“原来是你门徒之父,想不到竟有如此才气。”
紧跟着又道:“可惜限于半生穷困,骨子里已经养成了谨小慎微,所以虽有磅礴才气,写出的诗句却带着渴盼庇护之意,调子已经定了,这辈子怕是没有太大成就……”
李云却摇了摇头,轻声道:“臣却觉得很好,这诗写出了老百姓的心里话,包悠远一直生活在世间底层,所以才能深刻体会老百姓的渴望!百姓们渴望什么呢?他们无非渴望活的太平!”
说着看了皇帝一眼,语气转为坚定又道:“臣立渤海国也好,臣建渤海城也罢,最初的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庇护麾下子民活的安宁,唯有百姓们活的安宁,我这个诸侯才当的有滋味,臣小时候曾经看过一个异人故事,故事中有个老人家对异人主角说过一句话,人的能力越大,肩上的责任就越大,臣觉得自己能力不小,放眼当世也能排进前十,所以,我想多扛一点责任……”
李世民听得动容,忍不住深深看了李云一眼,忽然口中悠悠一叹,大有深意道:“你这心胸,已帝王矣!”
李云顿时呆住。
皇帝这评价实在太高了。
李世民又深深看他一眼,忽然再次开口道:“其实你们作出这诗并非专门要弄门面功夫,也不是故意为了迎接朕的逢迎拍马,只是因为事情凑巧,所以才显得像是临时篆刻上去,对否?”
李云苦笑点头,承认道:“确实如此,臣这里人口虽多,但是可用之人却少,臣早就想在城门口刻上一首诗,可惜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作诗人才,直到前几日收下包杀生为徒,顺带着将她父亲收为麾下,这才勉强算是有了文雅之臣,于是急不可耐让他做出了这首《渤海城门》诗。”
李世民‘哼’了一声,不知为何竟然有些不满意,道:“你自己拥有盖压当世之才,偏偏要让别人帮你作诗,若是让朕来选择,朕更希望刻在城门口的诗句是你所作。”
李云哭笑不得,连连摇头道:“您也太夸赞了些吧?臣哪里有盖压当世之才?”
李世民瞪他一眼,略显生气道:“悯农一诗,天下传唱,朕记得当时满朝文武进行打赌,无数勋贵子弟摩拳擦掌要和你斗诗,结果你一首悯农作出,直接绝杀了全场,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你作的《春晓》同样是绝世佳句,令人读来有种春在眼前的错觉,虽然事后被程咬金改成了乌七八糟的夏晓,但是天下有谁胆敢小觑你的盖世才华……”
皇帝如此表扬,李云满脸悻悻,甚至有些尴尬,总觉得脸上火辣辣一般。
偏偏他又不能明说自己乃是抄袭,只能硬着头皮打了个哈哈,勉强算是承认,又暗示自己没有承认。
李世民却以为这小子已经服输,皇帝脸上这才现出满意之色,继续呵斥道:“以后要记住,不要去学扮猪吃虎那一套,老虎永远是老虎,老虎就该把自己的凶威展示在世人面前,你有天生神力,又有盖世才华,这是整个汉家的好事,何必整天藏着掖着。”
李云听的头大如斗,无奈只能诡辩一句道:“臣只是觉得让包悠远写诗更贴合一些,毕竟这城门之诗应该来自百姓的心声才有意义……”
这话虽然是诡辩,然而李世民却下意识点了点头,道:“如此却也有些道理!”
说完猛然一顿,抬头看向眼前城门,又道:“但是包悠远写的不合实际,世上哪有城高十万丈的城墙,别说是城高十万,你这渤海城的城墙竟然连三丈都未达到……”
李云呵呵而笑,接过话茬道:“两丈,臣这城墙只有两丈高度。”
“你还敢笑!”
李世民眼睛一瞪,语气竟然很是恼怒,呵斥道:“两丈高的城墙,这和不建有何区别,倘若被人围而攻之,最简单的云梯也能攀登直上,你竟然还敢笑,包悠远竟然也敢写,你们莫非就要用这两丈高的城墙,去当成庇护子民生活安定的保障?臭小子,你应该不穷吧,修筑城墙的钱财万万不能节省,如果实在不够朕可以补贴你一些。”
李云心里有些感动,知道皇帝这是真心为他考虑,但他一时又不便明说,否则总会给人一种当面反驳的味道,今天他已经反驳了皇帝好几次,他觉得应该给二大爷留点面子。
幸好这个天下并不缺聪明人。
只见李云这边的队伍之中人影一闪,忽见一个中年书生走出来拱手一礼,语气很是恭敬,言辞却不卑不吭,郑重对皇帝解释道:“陛下莫要责怪国主,渤海城不需要太高的城墙。”
李世民看他一眼,冷声道:“你便是包悠远吧?你闺女拜师之时朕曾见过你一面,当时你和妻子一脸胆怯,想不到短短数日竟敢侃侃而谈,莫非自以为加入渤海国中,身后有了依靠有了自持?”
“不敢!”包悠远还是不卑不吭,语气依旧十分恭敬,道:“草民只是据实而言,尚乞陛下赎罪则个,您确实误会了我家国主,渤海城不需要太高的城墙。”
李世民哼了一声。
这时只见大唐车队也站出一人,分明乃是大唐的宰相房玄龄,老房先是深深看了包悠远一眼,随即才拱手对着皇帝一礼,轻声解释道:“陛下无需生气,渤海确实如此,若是依照老臣看来,两丈高的城墙都是浪费。”
“是么?”
李世民再次冷哼一声,似乎故作不悦道:“那你们倒是说说,为什么渤海城墙不需要太高。”
其实皇帝已经想明白其中道理。
之所以抓着不放,恐怕另有原因。
当皇帝的人,永远想的比大臣远。大臣尚且能猜透渤海城墙仅有两丈的缘故,李世民这位千古一帝岂能猜测不出。
但是皇帝仍旧抓着不放,甚至故意做出恼怒生气之姿态,看似不近人情,实则用心良苦。
原因很简单,大臣们能一眼看懂的事情,百姓们却很难及时看懂,百姓们如果担心某件事,心里不由自主就会彷徨,彷徨这东西会传染,而百姓这个群体最容易人云亦云,有时候仅仅只是一件小事,任其发展下去就会蔓延成灾。
当无数彷徨变成惶恐之时,再想解决就得付出极大的心力。
这是皇帝才能思考的治国之道,所以李世民才会抓着城墙问题不放。
渤海城的城墙为什么只需要两丈高?
这个高度几乎拦不住任何的攻城云梯!
然而无论是李云还是包悠远,甚至大唐宰相房玄龄,三个人几乎不约而同,全都说两丈高的城墙也属浪费。
另有大唐车队这边的无数文臣武将,明显个个也都面色淡淡,大家虽然对着城墙指指点点,但是话里话外全然没有一丝担忧顾虑。
渤海城墙两丈高?
又如何?
“谁敢攻打渤海城……”
老房代替所有人做出回答。
老房的声音故意很大,几十岁的老头竟然中气十足,似乎是为了配合他,又也许只是因为巧合,当老房开口回答李世民的问题之时,无论大唐的大臣还是渤海的官员全都鸦雀无声。
大家故意让老房的声音显得更加清澈。
“陛下……”
老房虽然郑重回答,但是答案分明很短,但见这位大唐宰相一脸傲然,语气带着一种说不出的自豪,大声再道:“谁敢攻打渤海城?天底下只有渤海去打别人的份!”
谁敢攻打渤海城?
天底下只有渤海去打别人的份!
这话在人群中传播,转眼间传进无数百姓耳中,百姓们一时还不能明白,但是并不妨碍他们把大唐宰相的话语继续传递给别的同胞。
但听房玄龄傲然又道:“此城的城墙虽然只有两丈,然而它暗地里的城墙却有十万丈,包悠远写的诗一点没错,这是当世之间最强大的雄城,因为,它的城主是李云,古有霸王举鼎,唐有擂鼓瓮金,渤海国主乃是前代西府赵王之子,他自己也曾做过一段时间赵王,二十年前四明山一战,前代西府赵王匹马双锤决战紫金之巅,七年之前黄河一战,渤海国主一人一锤笑傲黄河,父子两代人,皆有天神力,即便面对百万大军,他们照样杀的尸山血海,只有他们杀别人的份,没有别人碰他的机会……”
大唐初期,李元霸在民间的名头比李云更响,因为李云做事并不完全依靠武力,很多时候更喜欢借用智慧,而李元霸生平只会无脑杀伐,偏偏无脑杀伐最容易给百姓带去安心。
房玄龄故意把李元霸说出来,借以助推李云的威猛名头,老房的声音不断在百姓之中传播,几乎在转瞬之间激起了百姓的心声和共鸣。
是啊!
咱们怕个屁啊!
渤海城墙确实不高,可是咱们生活在这里需要城墙么?
咱家国主是谁?
那可是曾经一人横扫草原和辽东的西府赵王。
咱家国主他爹更狠,据说当年一个人砸死了几百万人,据说血流汇聚成了大河,现在南边有一条长江还在泛红,二十年多年时间过去了,国主他爹杀人杀出的血还没流完呢。
古代老百姓见识不高,这些话若是搁在后世怕是连八岁小孩也会嗤之以鼻,然而古代百姓却讨论的兴奋异常,兴奋之间不知不觉就对渤海城有了一份归属感。
住在这座城中,稳!
“哈哈哈哈,好!”
李世民似乎终于安下心来,但见皇帝很是开怀对着房玄龄点点头,夸赞道:“朕听房爱卿这么一解释,发现渤海城的城墙确实不需太高,既然如此,朕便饶恕渤海国主节省钱财的罪过……”
说着停了一停,紧跟着又道:“同样,也饶恕包悠远写诗夸张的罪过,因为,他写的并非夸张,只要渤海有吾家侄子坐镇,渤海的城墙真有十万丈高。既然包悠远不曾夸张乱写,朕便饶恕他这一次吧。”
“哇,陛下真是宽宏大量啊!”
百姓们看不穿皇帝和大臣演戏,只会在发自肺腑的发出感慨,感觉自己活在一位宽宏大量的帝王治下,这辈子真是可以舒舒坦坦的活。
还有渤海国主,他们马上要成为渤海国的子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