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狠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第一狠人- 第1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道:“父皇,皇族今日吐气扬眉也!”
 在那台阶上方的龙椅旁边,大唐太上皇李渊四平八稳盘膝坐地,老人忽然哈哈大笑,指着李世民道:“二郎,爽不爽利?”
 李世民霍然抬头,大声回答道:“爽!”
 李渊再次哈哈大笑,又问道:“通不痛快?”
 李世民双手攥拳,恶狠狠吐出一口气道:“痛快!”
 父子两位皇帝,如此一问一答,忽然看到李渊颤巍巍站起身来,一双浑浊的老目渐渐变得凌厉,看着大殿中群臣道:“老夫退位八年,今日心满意足,从今天开始,李世民是大唐名正言顺的皇帝,朕,李渊,退位让贤……”
 朕,李渊,退位让贤!
 这句话李渊曾经说过,而且就是在这座大殿上说的,不过那是在八年之前,玄武门事变之后的第四个月,当时李渊满含愤怒,站在大殿上说出了退位让贤。
 曾经说过的话,今天重新说一遍,前后相隔八年时间,然而大臣们都能明白为何如此。
 今天李渊所说,才是发自真心,从今天开始,任何人没有资格再抨击李世民得位不正。
 因为,太上皇李渊心甘情愿让出了皇位。
 李世民虽然做了七年皇帝,直到今天才算是名正言顺。
 “恭喜陛下,贺喜太上皇……”
 整座朝堂大殿,忽然山呼一片,但见无数大臣从坐垫上站起身来,恭恭敬敬双手抱拳行礼。
 而李世民的几个皇子更加兴奋,行礼的时候浑身都在打哆嗦。
 当年参加玄武门之战的那些武将也很兴奋,因为李渊给李世民正名就是给他们正名。
 满朝文武,欢欣异常。
 没人愿意活在愧疚之中,越是大人物越害怕留下骂名,今次李渊为李世民正名,文武百官也跟着受益。
 从今天开始,任何史书都得乖乖修改一番,曾经写了李世民杀兄囚父的地方,必须修改成家人之间的内部纷争。
 李世民得位不正,现在堂堂正正。
 原因很简单!
 李渊心甘情愿退位让贤。
 这是李渊最大的权利,是任何人无法夺去的权利,只要他不承认李世民一天,李世民就得背着得为不正的骂名,然而只要他点头认可下来,哪怕天下人一起骂李世民也白搭。
 因为这是李渊的传位之权。
 他把皇位堂堂正正传给了李世民。
 晚了八年!
 ……
 “呼……”
 李世民再次吐出一口长气,直觉浑身仿佛泡入热水一般轻松,他苦苦支撑了八年,终于等到了解脱。
 这是来自他父亲的承认。
 李世民心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他想去东北好好谢谢一个孩子,如果不是那个侄儿横空出世,也许他这一辈子都得背着骂名。
 是那个侄儿的不断努力和奋斗,终于让皇族打掉世家吐气扬眉,也正因为皇族吐气扬眉,从此皇权稳固无比,所以父皇才会做出选择,终于承认了自己的治世之能。
 其实功劳有一大半属于李云。
 “朕要去谢谢侄子!”
 李世民这个念头越来越盛,忽然抬头看向了李渊,郑重道:“父皇,您想不想出宫走一走?散散心,乐一乐。”
 李渊微微一怔,随即反应过来,但见老人满脸惊喜,很是激动道:“二郎要放朕出宫游玩?”
 “你是放您出宫,是陪您出宫……”
 李世民有些尴尬低头,语气讪讪道:“儿臣准备出关一行,观阅渤海建国大典,建国的诸侯是您孙子,您这位爷爷应该去看一看。”
 “好啊!”
 李渊大喜点头,激动道:“朕还要给他主持大婚,让他迎娶正妻册立为妃,似乎小家伙早已及冠成年,可是他一直没有被长辈赐字,朕想到了一个不错的字,这次去渤海正好给他赐字及冠。”
 李世民哈哈一笑,连忙点头道:“这是您做爷爷的权利,天下任何人都抢不去,父皇,咱们便这么说定了,儿臣陪您一起出关,参加渤海建国大典,顺便再给他娶上几房媳妇,老三这一支很快就能繁荣起来。”
 “对对对!”
 李渊更加兴奋,急急道:“朕去之后就不回来了,留着渤海帮他带孩子,老年含饴弄孙,实为生平一乐。”
 父子两代皇帝越说越投机,渐渐开始设想李云娶妻生子的事情。
 突然李世民面色一惊,脱口而出道:“父皇您得解释一下,为什么坚持让儿臣下那道圣旨,小铃铛封了归德县主,为什么您坚持把她赐给李云。”
 “哈哈哈哈!”
 李渊扬天大笑!
 但见老人笑声中忽然走下台阶,一路竟然走到大殿群臣面前,老人目光不断在大臣之中扫视,被他扫视者几乎都是世家出身的官员。
 太原王氏刚被下旨灭门,此时世家官员各个心惊肉跳,他们弄不明白李云为何突然看着他们,心里不由自主生出一股紧张。
 却见李渊目光先是落到一人身上,笑呵呵道:“赵郡李氏,反水挺快!”
 那人正是赵郡李氏的族长李博然,也是不久前第一个站出来对太原王氏捅刀子的人,他见李渊看着自己,连忙拱手行礼道:“太上皇这是说的什么话?我赵郡李氏何来反水之说?您老人家可能还不知道,贞观四年的时候我们已经选择了站队,当时渤海国主在范阳城里狙击人参,我们赵郡李氏亏得一塌糊涂,无可奈何之下,只能乖乖向陛下投诚。”
 “哈哈哈!”
 李渊一声大笑,语带深意道:“那岂不是祸兮福之所倚?”
 李博然转头看了看大殿门外,太原王氏四十七个重臣的头颅正摆在门口,李博然心有余悸点了点头,有感而发道:“果然是祸兮福之所倚!倘若那时没有做出选择,今天死的也许会有我们……”
 李渊不再和他说话,转而又看向一个大臣,悠悠问道:“清河崔氏,累世豪门,你们倒也聪明,朝堂上做出正确选择。”
 那大臣是清河崔氏新一代族长,辈分对上李渊明显不够看,连忙躬身弯腰行礼,同时也开口解释道:“太上皇您却不知,崔氏和程家有着姻亲,因为程家联系之故,慢慢接触了渤海国主,经过渤海国主牵线,崔家和皇家早已结成同盟!”
 李渊微微一怔,下意识问道:“这是哪年的事?”
 崔氏族长脸色一红,讪讪低头道:“也是贞观四年!”
 原来当年崔氏也参与了炒作人参,结果被李云搞得灰头土脸,家族亏损太过严重,不得不乖乖选择投诚。
 李渊目光炯炯看着这人,忽然又问了一句道:“你们家的清河老叟身体如何?”
 崔氏族长连忙再次一礼,满脸肃静道:“多承太上皇问询,家祖父颇为硬朗!”
 李渊点了点头,笑呵呵道:“你回家之后告诉他一声,就说我李渊准备出关去游玩,问问他愿不愿去,免得窝在家里发了霉。”
 崔氏族长郑重点头,恭敬答应道:“晚辈必然把话带到。”
 李渊不再和他说话,慢慢又走向一个大臣。
 这大臣不等李渊开口,已经面色发白弯腰行礼,急急争辩道:“启禀太上皇,我荥阳郑氏虽然没有及早投诚,但是今夜在大殿上也选择了站队,还望太上皇大发仁慈,祈请皇族留我郑氏一命!”
 这人倒也光棍的很,自己先把自己的要求说出来,用的还是祈求之言,毫不掩饰的祈求活命。
 不求不行啊,太原王氏刚刚被下旨灭了门。
 此前大唐四姓六望,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走的最近。
 并且,郑氏和皇族之间颇多纠葛!
 比如在早年之间,李渊曾是大隋的荥阳留守,双方为了利益多次针锋相对,彼此之间说是有仇也不为过。
 长孙皇后曾经跟李世民说过,李元霸小时候挨打就是中了荥阳郑氏的奸计,那次荥阳郑氏使用下三滥手段,派出市井无赖想要掳掠逛街的长孙等人,结果李元霸发狂之后当街杀人,而荥阳郑氏立刻驱动百姓威逼李渊杀子。
 坏事做的多了,必然心惊肉跳,若问这一刻朝堂大殿上哪家的大臣最为恐慌,毫无疑问绝对是祖籍荥阳的荥阳郑氏。
 ……
 其实这位郑氏族长搞错了李渊找他的原因。
 但见李渊冲他看了半天,忽然笑呵呵问道:“郑译是你什么人?”
 郑氏族长微微一怔,连忙回答道:“乃是家祖父!”
 李渊点了点头,突然又问道:“还活着吗?”
 郑氏族长咽口唾沫,轻声道:“家祖父晚年身体颇差,已于贞观二年驾鹤而去。”
 “哦,死了五年啊!”李渊又点了点头,苍老脸上现出奇怪神情,突然再次开口问道:“你可知道郑译和朕有死仇!”
 郑氏族长吓了一跳,连忙道:“还请太上皇宽恕,家祖父已经作古。”
 说着小心翼翼抬头,看向李世民那边,这货其实担心的是李世民,生怕皇帝下旨把他们郑家也灭门。
 “哈哈哈!”
 李渊不知为何突然大笑起来,竟然用手拍了怕郑氏族长的肩膀,莫名其妙道:“你无需害怕,朕不想怎么样!你祖父虽然和朕有死仇,但你祖父和朕也有友谊,荥阳郑氏和皇家之间,彼此颇多纠葛纠缠,具体谁对谁错,其实各有对错,上一代的仇怨,不会影响到这一代身上。”
 郑氏族长顿时松了口气!
 哪知李渊忽然又开口,道:“但是荥阳郑氏这一代做出的错事,皇族也不会平白无故给与宽容。”
 这话登时让郑氏族长惊慌起来。
 不是他不够沉稳,而是身后背负着一个巨大家族,倘若家族也被灭门,他这个族长就是全族的罪人。
 奈何这几年确实错事太多。
 荥阳郑氏跟在太原王氏后面摇旗呐喊,七八年来一直属于大唐皇族的死对头。
 就在他心惊肉跳之时,忽听李渊再次问他,道:“郑观音是你什么人?”
 郑观音?
 郑氏族长心里一抽!
 这货小心翼翼看了李世民一眼,然后才小声小气回答李渊道:“回禀太上皇,她是我姑姑。”
 回答之时心中好奇,不知李渊为什么会问一个女子。
 却见李渊轻轻一叹,仿佛回忆道:“观音那丫头,是个好儿媳……”
 突然又看向郑氏族长,大有深意问道:“你知不知道小铃铛的母亲是谁?”
 小铃铛?
 那不就是刚刚被封为归德县主的玲珑?
 她是李建成的女儿!
 而李建成的太子妃似乎正是郑观音。
 郑氏族长怔了一怔,下意识看着李渊道:“太上皇您到底想问什么?”
 他隐隐约约已经觉得,荥阳郑氏是死是活似乎有了转机,也许就在刚刚封为归德县主的小铃铛身上,太上皇似乎极力要促成归德县主和渤海国主的亲事。
 偏偏两人乃是堂姐弟,堂姐弟之间肯定不能结合。
 而太上皇明显不是个老糊涂。
 那么,这里面莫非有他们郑家的隐秘不成?
 ……
 ……第3更,今天11000字。
第265章 【一位老人的良苦用心】
 郑氏族长猜的有些接近事实!
 荥阳郑氏和皇族之间真的存在某种隐秘!
 可是怪也就怪在此处,李渊忽然负手离开他身前,这位大唐太上皇似乎有苦难言,只在离开的时候发出一声叹息。
 但听李渊很是愧疚叹息道:“当年长辈事,却需晚辈担,奈何故人死,长埋黄土间。秘密随风去,活人难心安,可叹不能说,风月也无边。骂名归晚辈,长辈难心欢,待朕驾鹤时,此事方可翻……”
 一番愧叹,似乎吟诗,其实李渊这不是吟诗,而是用最简练的文字透露出某种不可说的含义。
 他这十二句似诗非诗的话,分明是给大家讲了一个隐藏离奇的故事。
 能在朝堂上厮混的没有笨人,李渊知道他的故事大臣们能够听懂。
 什么叫做当年长辈事,却需要晚辈担?
 这话仅从表面意思就能看出来,当年李家和荥阳郑氏之间必然有某种不可明说的隐秘,这个隐秘涉及到某个长辈的名声,所以不能把它揭露出来昭示于众。因为不能揭露出来,那么只能小辈去承担骂名,承担什么骂名呢,李云和玲珑的婚事。
 两人名义上是堂姐弟,结合必然背上千古骂名。
 但是李渊却在诗里给出了暗示,两个人虽然背上骂名但是可以结合。
 因为,两个晚辈是帮着长辈承担了骂名。
 既然是承担骂名,那么真实情况是不需要挨骂,不需要挨骂只有一种说法,那就是李云和玲珑没有血缘关系。
 这种解读环环相扣,一环扣一环,古人确实是很了不起,能用最简练的文字透出无数信息。
 李渊也算用心良苦,他为了晚辈之事已经透露太多,比如他诗中的第三句第四句,奈何故人死,长埋黄土间,这是什么意思,这是说当年的事情荥阳郑氏老族长知道,但是荥阳郑氏的老族长已经死了。
 这两句里面又有暗示,暗示荥阳郑氏知道隐秘的死了,而他李渊却还活着,所以隐秘只有他知道。
 果然后面第五句和第六句,秘密随风去,活人难心安,啥意思,说的就是郑氏老族长死了,世上知道当年隐秘的又少了一个,但是毕竟他李渊还活着,他知道隐秘却无法说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