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喊我去盗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曹操喊我去盗墓- 第5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除此之外。

    他还打算授意左慈命令那些兵士将这处秘境的入口使用砂石泥浆给封死。

    其实这么做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因为这处秘境的防盗手段已经相当厉害了,除了暗河中的异兽之外,里面还有一座生人勿进的迷幻大阵,若是没有落入他怀中的那个“牛角符节”,任何人贸然进入都无异于送死。

    至于那些知道这处秘境的兵士,日后或许会传出一些传说,但应该也不会有人贸然进入,毕竟他们根本就不知道那里面有什么,只知道已经有不少人死在了里面,谁又会为了一处一无所知又异常凶险的秘境而前去冒险呢?

    因此他这么做不是在防范这些兵士。

    而是在防范后世手段越来越高明的盗墓贼,尽可能让这些古迹遗留到后世,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

    另外。

    其实除了那些甲骨文献。

    吴良还带出了一样东西,如今就装在从那些兵士尸体上取下来的两个水囊之中,这东西不是旁的,正是那油灯中长明不灭的——泉先膏!

    这也是难得的异宝!

    回头用这玩意儿制成长明蜡烛或是便携油灯,一盏灯便能用到他离世的那一天,今后盗墓自然又多了一样不错的测氧工具。

    如此琢磨着。

    左慈、吴良与典韦已经在兵士们的簇拥之下来到了张梁的书房门口。

    与此同时,刚好有几名兵士火急火燎的自院外跑了进来,身后还跟着两名与他们军服有些差异的兵士。

    而那两名兵士手中则还捧着一个插有一根羽毛的竹筒。

    “羽檄?”

    吴良一愣,这是汉代的说法,放在后世比较通俗的叫法应是“鸡毛信”,乃是此时军中常用的加急传令手段。

    “张公,这二位乃是袁盟主的使者,奉袁盟主之命前来传递密件!”

    跑在前面的几名兵士见到左慈,立刻对他施了一礼,介绍了后面两名兵士的来历。

    “张县令,请先查验羽檄上的封泥,确认封泥无损之后,再请张县令为我们写下回执,我们还回去交差。”

    那两名兵士见到了正主,亦是主动走上前来,将那竹筒双手奉上。

    “这……”

    左慈显然没见过这阵仗,竟是先愣了一下。

    而吴良如今也是一头雾水。

    这又是什么情况?

    东汉末年只有一个袁盟主。

    袁盟主是谁,自然不必多说,肯定就是袁绍袁本初呗!

    而张梁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晋阳县令,袁绍与他中间隔了不知道有多少级,正常情况下张梁恐怕连面见袁绍的资格都没有,袁绍又怎会派人给他送来羽檄?

    就算真要送,也是送给并州刺史的吧?

    何况晋阳县旁边就是太原郡城,两者相距不过几十里地,有什么消息送到太原郡城,再由并州刺史派人前来通报才比较符合常理吧?

    除非,这“羽檄”中的内容乃是跳过并州刺史直接送来这里的。

    即是说对于袁绍而言,张梁这个晋阳令可能要比如今的并州刺史更加重要,或是更加亲信……

    所以。

    吴良有些不明白了,张梁与袁绍究竟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关系,正史中袁绍阵营可从未有过张梁这个人的记载啊?


………………………………

第六百一十七章 袁绍的政治智慧(4000)

    另外。

    据吴良所知,并州刺史的身份也是个问题。

    中平五年之前,并州刺史还是一个叫做张懿的人,后来张懿在抗击胡人的时候战死,刺史一职便由吕布的前前义父丁原继任。

    再后来董卓利诱吕布杀了丁原,之后的一段时间并州刺史换成了谁就不好说了。

    不过现在。

    并州已经成了袁绍的地盘,据史书记载,袁绍在得到并州之后,为了稳定局面立刻便将自己的侄子“高干”任命为并州刺史,而“高干”也并未令袁绍失望,他在并州期间政纪卓越,有许多并州游士都前来依附于他。

    并且在后来的官渡之战中,“高干”还为袁绍提供了十分可观的粮食与兵士补给。

    所以现在的并州刺史应该就是“高干”。

    而袁绍与“高干”之间应该也不会存在什么严重的信任危机,正常情况下断然不会跳过“高干”给晋阳令张梁送来羽檄。

    除非。

    羽檄中提及的事情并不正常。

    最起码应该不是正常意义上的政事军令,而可能是一些不能够教太多人知道的秘事,甚至可能是袁绍不希望真正的“自己人”染指的脏事……

    与此同时。

    “两位使者舟车劳顿辛苦了。”

    左慈亦是很快反应了过来,一边将那鸡毛竹筒接了过来,一边对两名信使笑道,“二位稍安勿躁,来人!即刻为二位使者备下酒菜好生招待,待我看过信件写下回执之后再出来相送!”

    “诺!”

    一名军官应了一声,走上前来对两名信使做了一个请的手势,“请随我来吧。”

    两名信使面露为难之色,他们显然有些着急,却又不好拂了左慈的面子,只得点头说道:“还请张县令快些准备回执,若是误了事,我二人回去怕不好交代。”

    “二位放心,张某心中有数。”

    左慈微微颔首。

    随即那两名信使便跟着军官去了后院,而左慈则回过头来看了吴良一眼,用眼神询问吴良的意思。

    吴良则冲他努了努嘴,示意先进入书房避开外人再说。

    ……

    片刻之后。

    左慈屏退了左右,书房内便只剩下吴良、典韦与左慈三人。

    吴良已经看到了张梁此前说过的那块匾额,暂时却并未急于去取藏于匾额之后的甲骨文献,而是从左慈手中接过那个鸡毛竹筒,一巴掌拍碎了上面的封泥。

    竹筒中掉落出来一小卷简牍。

    对于简牍中的内容,不只是吴良好奇,左慈心中也同样十分好奇,见吴良将那简牍捡起来,他的脖子也微微侧倾了一些,目不转睛的盯着简牍。

    不过碍于典韦的威严。

    他到底还是与吴良保持着距离,不敢轻易凑上来。

    在搞清楚究竟什么情况之前,吴良并不打算与左慈分享简牍中的内容,转了个身避开左慈的目光才将简牍摊开细细品读。

    简牍中的文字虽然并不算多,加在一起大概也就百十来个字,但这些文字呈现出来的内容却是将吴良吓了一跳。

    原来袁绍已经收到密报,董卓旧部李傕、郭汜彻底闹翻,在长安城内相攻数月之后,汉献帝已经在李傕的原部将杨奉与董承等人护送出了长安,脱离了李傕、郭汜的控制,一路东行逃到了安邑(今山西运城)一带。

    而袁绍则在羽檄中命令张梁秘密召集一批人马,乔装成灾民前往安邑“迎接”汉献帝刘协,无论付出何等代价,都务必将刘协暗杀于安邑……

    “这……”

    吴良心中震惊。

    对于李傕、郭汜闹翻,汉献帝刘协出逃的事情,虽然比史书记载中的时间提前了一些,但却并不令吴良感到意外,毕竟自他穿越之后许多历史事件都已经提前或是改变,这或许是蝴蝶效应带来的结果。

    但袁绍居然要派人前去暗杀刘协,这却是吴良从未想过的事情。

    因为关于这件事情,正史之中是这样记载的:

    早在袁绍打败韩馥得了冀州时,他身边的一位叫做“沮授”的谋士便曾献策,请求袁绍趁得势之际集合百万大军,前往西京将汉献帝刘协接回洛阳,到时便可挟天子号令天下,征讨未服,大事可成。

    可惜当时袁绍并未放在心上。

    后来杨奉等人护卫汉献帝刘协逃出长安,沮授再次提醒袁绍应该将汉献帝这面大旗握在自己手中,挟天子以讨不臣。

    然而袁绍却依旧没有采纳,他认为迎了汉献帝便等于给自己上了一副枷锁,到时候任何行动都得向汉献帝上表请示,若是服从汉献帝的命令便失去了权力,而若是不服从汉献帝的命令便又会抗拒诏命的罪名,这并不是什么好办法。

    如此汉献帝刘协在安邑躲藏了一阵子,后来终于找到机会回到了洛阳。

    也才有了曹老板得到消息后立刻前往洛阳面见献帝,借口洛阳残破不堪,粮食奇缺,最终把汉献帝转移到许县,在许县建立了新的都城,将献帝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号令天下的机会。

    对此袁绍后悔么?

    很快他就后悔了,因为曹老板迎接献帝的好处很快就显现了出来,在那之后曹老板借天子以自重,很快便掠取了豫州的大片土地,关中的许多割据势力亦是纷纷前来归附,使得曹老板在短期之间便得到了巨大的好处。

    袁绍悔恨不已的同时,竟要求曹老板将献帝送往邺城交给他。

    曹老板又不是傻子,当即回绝了袁绍的要求,还借用献帝的名义下诏斥责袁绍:“当初勤王的时候不见你来,成天想着结党营私攻伐他人,现在你倒想起老子来了,老子不去!”

    袁绍心里那个气呀,明知是曹老板在搞鬼,却也只能上书为自己申辩。

    而更气人的还在后面。

    这事没过几天,曹老板便又以献帝的名义封自己为大将军,而任袁绍为太尉,改封邺侯。

    太尉虽然也是三公之一的重臣,但地位却在曹老板的大将军之下,袁绍知道曹老板这是在故意恶心他,遥想曹老板各方各面都比不上他,如今却在他头上吆五喝六,袁绍倍感屈辱的同时立刻上表不受封赏。

    就这样。

    袁绍最终错失了这个最重要的政治筹码,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之前看到这段历史时,吴良只觉得袁绍缺乏政治智慧与头脑,又刚愎自用听不进他人的意见,这样的人注定是不可能成大事的……相信很多人也是相同的看法,甚至对袁绍有些鄙夷。

    但如今看到羽檄中的内容,吴良却觉得此事恐怕并没有那么简单。

    袁绍虽然没有听取沮授的意见迎接献帝,挟天子以令不臣,但一定想到了迎接献帝究竟有着怎样重要的意义。

    否则。

    袁绍又怎会发出羽檄命令张梁前去安邑暗杀汉献帝刘协?

    他虽不愿迎接献帝,但也同样不愿献帝落入他人之手,因此才会有这样的举动。

    那么如果暗杀成功的话,事态又会如何发展下去呢?

    吴良仔细分析着。

    那时的献帝年纪尚小,因此还没有留下子嗣,而其他的刘氏成员也没有人能够名正言顺的继承天子之位,届时天下便群龙无首,难免陷入更大的乱局之中。

    这种情况之下,所有的割据势力都将开始开始内耗。

    而袁绍作为此时势力最为庞大,甚至对任何一个割据势力都有碾压优势的人,既可以作壁上观坐收渔翁之利,亦可以主动出击逐个消灭吞并那些势力进一步壮大自己,同时在将这些实力收拾掉之后,亦可以“汉室已无天子”为由名正言顺的登基称帝,而不必受天下人谴责咒骂,岂不美哉?

    再者说来,作为关东盟军的“盟主”,袁绍亲眼见证了前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董卓的下场。

    彼时董卓被天下人唾骂,又被天下人征讨。

    有这样一个前车之鉴在,袁绍不可能没有任何触动。

    何况作为当初带头讨伐董卓的关东盟军的“盟主”,却做出似董卓一般的事情,这未免有些打脸了,身为“四世三公”后裔的袁绍难免有些包袱,害怕因为此举败光了汝南袁氏的人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反之,再看看曹老板那头。

    曹老板一生没有称帝,难道是他没有野心不想称帝么?

    并不是!

    正是因为他采用了“挟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哪怕后来打败了袁绍扫平了中原,曹老板亦是换来了不臣的骂名,非但险些因“衣带诏”事件落得董卓一样的下场,就算是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亦是受到了诸多士族的反对,甚至就连陪他一路走来的荀彧都站到了他的对立面。

    这种情况下,曹老板倒是想称帝。

    他敢么?

    因此若是如此考虑,袁绍不迎献帝也未必便是错误的。

    作为当时拥有碾压优势的人物,他并不需要假借献帝的名义去钳制其他势力,便很有机会成事,将献帝留在身边反倒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害处,成为他实现野心的一把枷锁。

    而对于势力相对较弱的曹老板来说,献帝却是他要崛起不得不借用的政治力量,至于可能后面带来的一些副作用……生存下去不断壮大才有机会,只能走一步算一步,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而看到这封羽檄之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