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喊我去盗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曹操喊我去盗墓- 第3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自然不是想违抗吴良的命令,而是在提醒吴良多加小心。

    因为吴良一直以来便对这些古怪的东西颇感兴趣,如今不教他们将这头骆驼大卸八块,无疑夜是准备对其进行研究,而这在杨万里看来,尤其是此时此刻情况尚不明朗,无疑是一种比较冒险的行为。

    “我像是那种不惜命的人么?”

    吴良却是咧嘴笑了起来,开口反问道。

    杨万里在提醒他,他又何尝不是在为这些家伙着想,才教他们先退回来莫要轻举妄动?

    如今这头骆驼只剩下了一条腿,头颅也已经被斩了下来,说是被他们削成了“棍”亦不为过,就算果真没有死透对他们也已经没有了任何物理层面的威胁。

    因此吴良将他们叫回来并非出于这方面的担心。

    也并不是为了尽可能的将这头骆驼完整的保存下来以供自己研究。

    他主要是担心骆驼腹腔内部存有不明不白的物质,诸如有害的气体、有害的液体、甚至是一些未知的致命细菌,倘若这些家伙冲上去一顿乱砍,很有可能便会因此死的不明不白,不得不防。

    “公子自然不是,是属下多虑了。”

    杨万里亦是放下心来,嘿嘿笑着说道。

    “都戴上防毒面具,先将它晾一会吧,你们保持距离好生观察它的变化,待我查看过这些玉器之后再来细细查它亦是不迟。”

    吴良又沉吟着说道。

    如今这头骆驼已经被斩首,倘若它是活着的,按照常理来讲不久之后便会死透。

    而倘若它早已死去,是在某种不为人知的神秘力量影响下行动,那么晾上一段时间,那种力量想来可能也会减弱一些,并且就算它的腹腔之内存在有害的液体、气体或是细菌,亦是能够消散一些,危险系数自然也会随之降低。

    “诺!”

    众人立刻依照吴良的命令施为,很快便又重新戒备了起来。

    而吴良则也是已经将防毒面罩戴在了脸上,来到那两个破损严重的大木箱子与那一堆玉器旁边细细查看。

    通过地上散落的木片与木屑,吴良发现这两个大木箱子的年份似乎并不太久。

    此前他已经见过了不少历经千年、甚至是数千年的棺木,无论是藏于陵墓之中的还是置于户外风吹雨淋都见过,那些上了年份的木头应该是什么状态,他比任何人都要清楚,而这两个大木箱子上的木头,显然与那些棺材有着明显的区别。

    这木头上面并没有出现特别严重的腐朽现象,只是至于这样的环境之中变得又干又脆,因此才变得不太结实。

    也就是说。

    这四个人与这头骆驼留在这里的时间也并不会太长,可能是几个月,也可能是几年。

    吴良虽然没有办法作出准确的判断,但根据大木箱子呈现出来的状态,依旧能够笃定绝对不会是十几年,或是更长的时间。

    做出这样的判断之后,吴良再去看那些散落在地上的玉器。

    这些玉器大部分都是用在死人身上的“九窍玉”,这点是毋庸置疑的,甚至这么多用过的“九窍玉”堆积在一起,吴良只是靠近了一些,便已经透过防毒面具嗅到了一丝淡淡的腐臭气味,这是他同样十分熟悉的味道。

    错不了!

    无论是玉石上面渗透进去的红色、黄色的痕迹,还是这股特殊的腐臭味道,都让他更加确定,这些正是那种被尸体腐烂时流出的尸水长久浸泡过的“九窍玉”。

    在后世,关于这种“九窍玉”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叫做“死玉”。

    那些渗入其中的或黄或红的痕迹,便被称为“死气”,而渗入了“死气”的玉石,便已不再是美好高尚的东西,而是会给人们带来灾祸的不祥之物,人们将其长久带在身边,绝对百害而无一利,甚至最后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此前吴良还用这种说法忽悠过曹禀,将他唬得一愣一愣的。

    但其实他对这种说法也持保留意见。

    因为后世的考古工作者经常会接触到这样的东西,并且还会将其视为至宝仔细清理过后好生保存起来,还有一部分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专家,每天都在与这样的东西打交道。

    或许是因为前世的他从未正式从事过考古工作,也从与真正的一线考古工作者进行过接触,又或是一些比较特殊的考古事件本就不会公开吧,总之他还从未听说与这种说法相关的真实事件。

    暂且不论这些。

    吴良现在主要在想的是这些“九窍玉”究竟从何而来,又要去向何处。

    他只是粗略的查看了一下,便可目测出这些“九窍玉”的数量至少有几百枚之多,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就算是他们这样的专业盗墓团队,将目前所有盗过的墓全部加起来恐怕找不出这么多“九窍玉”。

    而眼前却有这么多“九窍玉”,并且还是从死人身上扣下来的“九窍玉”聚在一起,这显然非同小可。

    而据他所知。

    “九窍玉”最盛行的地方便是天朝古代。

    这是天朝特有的对玉石近乎迷信的崇拜,人们认为玉能使活人平安,使死人永远不朽,也是因此,汉朝的丧葬习俗中才会出现“金缕玉衣”那样的奇物。

    这种由来已久的玉石文化,亦是对后世造成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好的玉石制品依旧是一种普通人消费不起的奢侈品。

    而一旦出了天朝,也可以说是出了东亚地区,人们对玉石热爱便要打折扣了。

    当然。

    文物又是另外一回事,那玩意儿与玉石无关,珍贵的是年代与文化,还有稀缺程度。

    所以。

    吴良怀疑这些“九窍玉”正是从中原地区运送至此处的,至于目的嘛,当然是贸易。

    虽然玉石文化是天朝的专属,但天朝从古到今对整个世界都有着极为强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对周边国家的文化辐射程度,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尤其是在这条古丝绸之路上。

    天朝的许多产物都是商人们争抢的硬通货,比如丝绸,比如陶瓷,这些东西深受中亚与欧洲贵族的喜爱与追捧,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亚与欧洲的贵族都以家中有一块丝绸制品或是一件陶瓷器具为荣,要将一个在天朝已经十分常见的瓷盘或丝绸制品裱起来放在最显眼的地方,以此来彰显家庭的富足。

    因此行商们只要能够讲这些东西运送过去,便完全不需要担心销路与利润。

    而玉器作为在天朝比较贵重的物品,就算没有对中亚与欧洲造成什么影响,在古丝绸之路上、尤其是靠近天朝的这一段亦是具备一定的价值,甚至能够当做货币与来自天朝的行商做生意。

    所以玉石出现在这里一点都不令吴良感到奇怪。

    至少在天朝,从死人身上抠出来的“九窍玉”肯定是没有市场的。

    这时候人们对“文物”并不怎么追捧,再加上如今的人们普遍信奉鬼神,对这种怎么想都不吉利的东西更是避之不及,非但基本没有什么市场价值可言,还非常容易为自己引来杀身之祸。

    因为能够使用“九窍玉”下葬的墓主无疑都是地位崇高的王侯将相。

    也就是说这些“九窍玉”绝大多数应该都是从王侯将相的墓中扒出来的,这就等于掘了统治阶级的祖坟,统治阶级若是对此无动于衷,难道就不怕自己死后也落得一个曝尸荒野的下场么?

    也是因此,盗墓在这个时代可是重罪,只要被抓住便难逃极刑。

    相比较而言,后世的法律对盗墓贼已经十分仁慈了。

    令真正他感到惊奇的是,这些玉石都从死人身上扣出来的“九窍玉”,而且还是如此庞大的数量,这究竟是什么人又从哪里搞来的,这放在任何时候恐怕都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说不定是要载入史册的啊……

    “这……”

    吴良忽然想到,或许也正是因此,这些“九窍玉”才会运到这个地方来。

    因为这玩意儿在中原是没有市场的,同时还很容易引来杀身之祸,可若是运到丝绸之路上,便有机会利用信息差,将其卖给一些个从别处远道而来、对玉石虽有一知半解、但却并不了解“九窍玉”究竟是什么东西的商队。

    但这依旧不能解开吴良心中的一个疑惑,他非常想搞清楚这个比他厉害许多的“同行”究竟是什么人。

    带着这样的疑惑,用“金刚伞”拨弄着堆成一滩的“九窍玉”,希望能够从这里面找到一些不太一样的东西,这或许能够为他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线索。

    很快,他便在里面拨出了一块与众不同的脂白色玉板。

    玉料可能是和田白玉中十分名贵的羊脂白玉。

    吴良虽对玉石有些了解,但其实也仅仅只是入门的水平,并不像那些专家那么深入。

    反正据他所知,后世考古界发现的名贵白玉,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羊脂白玉,这种白玉产量稀少价值很高,只有真正的王公贵族才有资格使用。

    这块脂白色的玉板宽约有三寸,长度的话……倒有点不太好说了。

    目前来看这块玉板大概有个一尺来长,但它的一端有着十分明显的断裂痕迹,也就是说现在吴良见到的这块玉板并不完整。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

    这块玉板绝对不是“九窍玉”。

    因为人体的任何一窍都绝对用不上这样的玉板,并且这块玉板晶莹洁白细腻滋润,通体没有发现任何杂质,更是没有似那些“九窍玉”上渗入的那些或红或黄的痕迹。

    “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吴良轻手轻脚将这块玉板自那一堆“九窍玉”中扒拉了出来,低下身子靠近了仔细查看。

    这玉板的一面没有任何刻痕,并且打磨的极为光滑,甚至能够反射出吴良的脸庞,感觉就是蚂蚁爬到上面都有可能劈叉。

    而在玉板的另外一面,吴良终于看到了一点不一样的东西。

    只见这面玉板边缘的位置,刻有几个不太明显的篆体小字,这几个小字似乎是:“长平侯卫……”

    下面应该还有字,只可惜玉板便是在此处发生了断裂。

    “长平侯卫……长平侯卫……长平侯……”

    吴良反复咀嚼着这几个字,神色逐渐变得凝重起来。

    因为据他所知,纵观历史上的历朝历代,似乎只有一人被封过“长平侯”,而此人正是姓“卫”!


………………………………

第四百一十九章 活着的液体!(4200)

    卫青!

    此人正是西汉最著名的将领之一——卫青,卫仲卿!

    汉武帝茂陵中最大的一座重臣陪葬墓,便是卫青的陵墓。

    后世这座陵墓的遗址前面立有一块石碑,石碑上便书有“汉大将军大司马长平侯卫公青墓”十四个大字。

    不过据吴良所知,这块石碑其实是清朝时立下的,立碑者乃是《资治通鉴》的作者毕沅。

    而在这之前,卫青的陵墓,以及整个汉武帝茂陵都遭受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早已十不存一。

    如此一直到新天朝成立之后,茂陵正式被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仅剩下的遗址与少量文物才被修复并保存了下来。

    所以。

    这块破损的玉板难道是西汉名将卫青的遗物?

    可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吴良凝视着那块玉板,脑中迅速搜罗着相似造型的玉器。

    据他所知,天朝的绝大多数玉器都属于装饰品,哪怕酒具亦是如此,上面或多或少都要刻上一些装饰性的花纹使其看起来更加美观更加名贵,就算没有装饰性花纹,亦要琢磨成为某一种造型,比如玉镯之类,极少有这种平滑方正的玉板造型,更是极少有人在玉器上刻下自己的名号,这在古代非但会影响玉器的美观,还会直接影响到玉器的价值。

    在这个认知基础上,再结合卫青的身份……

    “难不成是笏板?”

    吴良很快便联想到了一样东西。

    所谓“笏板”,乃是天朝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携带的工具。

    这种东西早在先秦时期便已经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以前,那时候还没有便与书写的纸张,因此文武大臣在朝见君王的时候,便要随身携带一块板子,不但可以将君王的旨意记录下来,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也就是说,“笏板”的功用等同于后世的笔记本。

    正所谓“笏,忽也,备忽忘也”,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而最开始出现的“笏板”,其实都是竹木材质的,那时的“笏板”是真的为记录事物而存在,乃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工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