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6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剩下的则按照身份不同、事件参与程度不同和领导地位不同,进行分批处理。
    情节最轻的是参与抗议和反对但是没有官身的太学生士子。
    他们将被抄家,全家都不准留在原籍,而要前往环境恶劣尚未开发的边地,比如益州西部和扬州南部,去做一个垦荒者。
    情节稍重一些的是太学生士子团队里没有官身的领导者。
    他们将被抄家,全家流放边地,不仅如此,现存世所有族人也将全部失去获取学籍的机会,已有学籍的废除,赶出太学、学宫、学校,有官职的罢免,终生不予录用。
    情节更重一些的是没有参与领导组织抗议活动但是也参与到了抗议行动之中的官员。
    他们本人将被处斩,被剥夺全部的一切,失去一切家产、身份、地位,家人成为终生罪人,将被送往蜀道修筑工地,一家人生老病死就在那边,直到蜀道工程彻底完工为止。
    族人也将受到牵连,有学籍的剥夺学籍,终生不准入学,有官职的罢免,终生不准再度录用。
    情节最严重的就是官员里的领导者。
    以桓典为首,魏深、马邈等人一起,但凡是有做过领导人之类的工作的,满门抄斩。
    举族定罪为罪人,全部送往蜀道修缮工程,去最危险最陡峭的地方修缮蜀道,直到蜀道修缮完成为止。
    官员们越听越是心惊,越听越是恐惧。
    因为皇帝这一次要收拾的人空前的多,而且全是士人,并且皇帝这一次一点也不打算妥协。
    五千多士人,连带他们的家人、族人,林林总总算在一起,能有三四万人,三四万人啊!
    皇帝陛下一声不吭,全给处置掉了。
    这些人会面临什么?
    没人知道,大概率是死亡的终末。
    这些可不是战俘,也不是罪人,而是士人啊。
    皇帝陛下真的就下手了。
    还是用如此凶狠的手段。
    直到此时此刻,很多人才如梦初醒。
    一直以来,他们内心深处都是把皇帝当做东汉时代的皇帝看待的,他们习惯了那种皇帝,习惯了被他们限制了权力的深度和广度的皇帝。
    他们习惯了那样的生活。
    这样的惯性太强大,以至于到现在为止,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风波下来,他们都没有意识到一个不争的事实。
    魏帝国的皇帝陛下和汉帝国的皇帝陛下的性质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样的变化就体现在汉帝国的皇帝陛下要掀桌子的时候,他们能搞出黄巾之乱作为反制手段,逼迫皇帝让步。
    而魏帝国的皇帝陛下要掀桌子甚至已经掀完了桌子的时候,他们只能站在他面前瑟瑟发抖,低着头,什么也不敢做。
    我们,不是应该去反抗的吗?
    在皇帝用暴力对待士子们的时候,难道不应该挺身而出吗?
    很多士人官僚都在这样想。
    但事实却是他们一直躲在家里,不敢出声,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面对一切都像一只缩头乌龟。
    现在,面对皇帝展开的超大规模的迫害行动,他们依然什么都不敢做,什么也都做不到。
    眼睁睁看着皇帝陛下把那些士人子弟全部废掉,官员罢黜职位,学子赶出太学。
    然后引入一批地方上的泥腿子到中央填满了官员的空缺,又宣布要招募更多的泥腿子进入太学填补学生的空缺。
    皇帝陛下的所作所为,难道不应该向着我们士人吗?
    你为什么向着那些泥腿子?
    那些泥腿子真的能取代我们吗?
    问题有很多,但是一个也问不出口。
    等皇帝宣布完了这次事件的性质定义和惩处条例之后,又宣布了新一批的官员升职和奖励名单,彻底把这场混乱之后的政治权力划分掉。
    于是一切都成为了既定事实,再也不可更改。
    皇帝陛下以他无上的威望和绝强的武力压制住了一切可能发生动乱的存在,强行稳住了人心不安的局面。
    那些黎庶官员就这样在中央站稳了脚跟,一口气突破了上升渠道的限制。
    事情到了这一步,很多人已经搞不清楚皇帝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发动这场可怕的迫害行动了。
    不知道,他们完全不知道这是为了什么,皇帝陛下就做出了如此决定,付出了三四万士人及其家眷作为代价。
    别说他们了,就连一些寒门官员都表示深切的不理解。
    他们不理解士人家族出身的皇帝陛下为什么对这群泥腿子怀有那么深厚的感情和期待,他们真的不理解。
    一个传统的典型的衣食无忧的士人家庭出身的士人,为什么会如此在意这群泥腿子?
    又是让他们读书又是让他们做官,还想方设法提升他们的上升渠道,让他们到洛阳来。
    他们永远也不会明白,更不会理解,所以郭某人并不指望做出任何可以被他们接受的解释。
    于是乎,在这场大朝会的最后,皇帝陛下宣布了最终决定。
    废察举,立科举,从明年开始,将察举制度全面废除,科举制度成为帝国唯一的选官方式,学子不论出身,只要有学籍,就可以自由报名——
    不需要经过任何渠道。

一千二百零八 读书改变命运
    科举考试报名,无需举荐。
    无需地方、中央官员的举荐,就可以报名,参加考试,经过水平极高的考试和相对惨烈的黜落制度,择优选择适合做官的官员。
    考试由礼部负责,礼部尚书许靖担任主考官,筹备明年,也就是延德八年的第一场科举考试。
    一应规矩采用当年业城举办的论才大典的旧制,科举考试的开始时间定在每年的三月初一,也就是春暖花开之时。
    从现在就可以开始筹备了。
    一切尘埃落定,皇帝以绝对的权力和威望强行通过了废察举立科举的命令。
    这一次,皇帝没有和任何人做任何妥协,任何要求都被皇帝严格要求通过,并且颁布全国,通行实施。
    大朝辉就此散会,莫名激动的黎庶官员群体和氛围极其压抑的士人官僚群体还有夹在中间的寒门官员群体各自离开。
    他们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思考和准备。
    核心决策层被留了下来。
    包括各大官署首脑及其副手,还有九部尚书们,以及不属于其中的孔羡,还有贾逵。
    这些人组成了魏帝国的核心决策层,经验丰富的决策大脑,都是人中翘楚。
    面对他们的情绪,郭鹏进行了安抚。
    “这一次通过科举考试的决议,你们的出力是至关重要的,你们为我稳住朝局,稳住政府,有功,是功臣,你们可以自选二子,荫封入仕就职,无需参加科举考试。”
    决策圈的人精们互相看了看,齐齐松了一口气。
    皇帝到底是给他们这些高官留了一条口子,让他们可以放心的享受特权的安排,从而和那些倒霉蛋们划开界限。
    经历了皇帝陛下疾风骤雨一般的打击,他们可不愿意再次接受皇帝陛下的铁拳了。
    所以心里有再多不满,他们也要忍着,也要压抑住自己的情绪,不能让情绪失控。
    不过眼下,皇帝陛下似乎打算尽管是在科举体制之下,也会给他们留一条路,方便他们更好更平坦的行走。
    经历铁拳之后,这颗枣子是那么的香甜,那么的诱人,那么的美好。
    对于郭某人而言,让出这一点点的利益也是无所谓的。
    因为一旦科举形成了规模,成为了和举孝廉一样的官员入仕“正途”以后,官员之间的鄙视链自然会形成。
    只有走科考道路的才是最优秀的官员,才是可以承担大任的官员,走荫封道路的都是没卵用的官员。
    官场上会自发形成一些潜规则之类的规矩。
    比如明朝庶吉士的存在,只有一甲前三名和其余少数大选之年的幸运儿可以成为庶吉士。
    而将来若要进入内阁成为阁老,就非要是庶吉士出身不可,否则就不能进入内阁。
    庶吉士自然都是历年来科考成绩最好的前三甲或者二甲中的顶尖佼佼者,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一种学历至上的论调。
    必须要考试考得好,才能走到人臣巅峰。
    因此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样的社会共识才能形成并且一直持续。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你们这些士人年代的余孽们难道还能掀起什么风浪吗?
    只要郭某人稍加引导,多重用历年科举考试一甲前三名和二甲前十名,很快,科举至上和学历至上的氛围就能形成,士族的荣耀和血统论很快就会被抛弃到尘埃里。
    官员之间的科考成绩鄙视链都能鄙视死你。
    县官不如现管啊!
    大科考时代,就算你爹是内阁首辅,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你自己要是没有功名,不是庶吉士,那一样别想进入内阁,别想得到正规出身的科考官员们的承认和接受,别想掌握最高权柄。
    你会被一直鄙视。
    这就是科举相对于察举而言最好的地方啊。
    就算它僵化,就算它搞裙带关系,就算它各种不合理,可是,它的公平性是察举远远不能相比较的。
    血脉可以遗传,考试成绩又不能遗传。
    郭某人要把科举制度经营起来,保护它,呵护它,让它尽快地成长,并且在全社会推广起读书改变命运的浪潮。
    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绑定起来,形成一条龙锁链,让底层黎庶也能通过考试进入官场,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大规模的推广这样的思潮,以彻底改变察举时代的风气,将士族赖以发展的土壤一扫而空。
    所以眼下,唯一欠缺的,就是已然成熟的印刷术的“问世”了。
    不过在印刷术问世之前,郭某人还需要这些在中央的已经被笼络和控制住的顶级精英们为他出点力,好收拾那些地方上蠢蠢欲动的人们。
    所以缓缓,暂且不拿出印刷术的成果,让这些精英们稍微放心。
    让他们意识到没有印刷术,光靠手抄,化传播的速度还是太慢,庶人难以依靠数量上的优势碾压士人存在。
    所以到时候,就算朝廷推行了科举,士人还是占据绝对优势。
    这样的局面一时半会儿是改不了的。
    稳一阵子,别让他们过于紧张,先让他们自己也接受并且习惯科举考试的存在。
    只要士人还能继续掌握权柄,未来郭某人死了之后,士人们想做些什么,还是很简单的。
    依靠这样的心里优势,这帮人还能继续用,还能继续发光发热,直到科举制度能培养出第一批真正来自底层的人才出来。
    之后,郭某人开始应对迟来的地方反弹。
    地方郡守级别人物里,出现了一些明确反对科举制度的声音。
    他们无一例外都认为科举制度不能取代察举制度,否则会动摇民心。
    屁的民心。
    对此,郭某人从一些优秀的县令和优秀的内阁官员之中选拔出了一批他们的替代者。
    无一例外都是寒门子弟和黎庶子弟。
    第一位担任两千石郡守职位的黎庶子弟也诞生了。
    他叫做王超,豫州人,之前担任了雍州京兆尹蓝田县的县令。
    很快,洛阳周边河东郡、河南尹、弘农郡三地的郡守首先被郭鹏下令撤职。
    于是王超被郭鹏走吏部直接任命为弘农郡太守,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出身泥腿子的两千石郡守。
    对此,朝中基本没有议论之声。
    怕了。
    接着,兖州的颍川郡,荆州的南阳郡和南郡,徐州的广陵郡,青州的东海郡等十多个郡的郡守被郭某人直接撤换。
    更换为少量士人子弟,和大量的寒门、黎庶子弟。
    这一波撤换换上了五个出身黎庶家庭的黎庶子弟,他们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了四十岁
    没办法,起步晚,都是跟着郭某人的发迹而走的,还在村乡来来回回七八年,在太学还待了两三年,一直等到郭某认为他们打开上升渠道。
    他们能在这个年龄阶段成为两千石的太守,已然创造了历史。
    不过有了之前黎庶官员大举进入中央朝廷各部门任职的前例,就算他们担任两千石,也没有谁能说个不是了。
    能在心里表达反对和抗议已经是经过严酷镇压的士人们最大的勇气体现。
    郡级下辖县一级别的政府里绝大部分都是寒门官员和黎庶官员,郡太守除了行政权之外并不掌握其他权力。
    所以郡一级别的人事变动完全没有动摇到魏帝国的行政根本,很顺利的就被撤换掉了,没有掀起什么波澜。
    他们当然也不要想学着东汉末年的那些前辈们一样动不动起兵勤王。
    州一级别的封疆大吏们的反应才是郭某人相对重视的。
    而州一级别的官员里,郭某人自然也是有基本盘的。
    比如兖州刺史郭瑞,漠州刺史夏侯惇,益州刺史满宠,青州刺史糜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