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他们唯一的请求。
不然这样下去的话实在是非常劳累,真的受不了。
但是这段时间以来,皇帝就像是什么都不知道一样,一句话不说,一点事情也不做,任由士人们对整个洛阳舆论场进行暴风式的洗礼。
皇帝惯于使用的最强嘴臭武器陈琳一句话也不说,平常为皇帝帮腔的御用文人集团也一言不发,那些往日里的舔狗们也一言不发。
之前几乎把皇帝捧成圣人的士人们现在是反对这一政策的急先锋。
看起来,皇帝和许靖折腾出来的这件事情似乎让皇帝陛下众叛亲离。
一朝遇到士人们如此强力的反抗,就算不涉及到军事层面,也依然让皇帝非常为难,让皇帝措手不及。
所以有理由相信,皇帝找不到愿意支持自己的人,现在,正在想着用什么办法体面的把这件事情终结掉。
某个人提出了这样的看法之后,参与反抗的士人们更加激动,开始加大力度围攻许靖和四大家的府邸,加大力度罢课罢学,有走在街头巷尾到处宣扬许靖的黑历史。
现在洛阳小儿都知道许靖之所以和族人许邵闹翻,是因为许靖和他的小妾私通,搞出了非常狗血的事情。
还有四大家各自代表人的一些不知道真伪的黑历史,以及他们的子弟的一些【风流韵事】。
洛阳百姓不明所以,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把这件事情当做笑谈来看待,成为了他们业余闲暇时期的开心一刻。
而在这样的氛围之中,却也隐藏着某些人的一种莫名的担忧。
皇帝太安静了。
这不对劲。
从皇帝以往的行动模式可以看出,皇帝非常强势,就算一时不占上风,也会一直坚持到占了上风为止。
除非这一次真的是包括陈琳在内的所有御用文人集团全部反水,皇帝真的众叛亲离,否则皇帝怎么会一言不发呢?
这不对啊,皇帝怎么会一个支持者都找不到,就众叛亲离了?
就算士人都不支持,他的亲族会不支持?
曹氏夏侯氏不支持?
刚刚达成联姻的四大家族会不支持?
他的那些亲信、故吏会不支持?
全都背叛了?
哪怕是那些寒门子弟?
不会吧?
在越来越多的士人官员感觉到局势大好从而放弃隐忍加入到反抗队列当中的时候,一部分人的感官却越来越差。
他们总觉得有什么事情即将要发生。
他们越来越担心,越来越害怕。
长期处在郭某人的政治压迫之下的敏锐的政治嗅觉告诉他们,不对劲,这很不对劲。
一定有什么事情被忽略了。
可是,到底是什么被他们忽略了,他们却不得而知。
其实别说他们,高官显贵们其实也在疑惑为什么外面都吵吵成了那样,皇帝还是一言不发稳坐钓鱼台。
曹操不知道,郭嘉不知道,郭鹏最亲信的两个人都不知道他为什么那么淡定。
士人的大串联已经让朝廷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官员都罢工不干了。
剩下不到百分之五十里,那仅存的不到百分之二十的士人官僚也随时可能反水,并且正在不断的反水。
九月份往后,还留在官署里办公的士人官僚已经不足百分之十。
如此危机的局面,皇帝居然一点反应都没有。
内廷没有动静。
禁军没有动静。
城外的卫军也没有动静。
皇帝照常吃喝照常处理国务,面对曹操等官员们的疑惑和请求,他一概置之不理,就像是放弃挣扎一样,似乎想要和士人们比比谁耗得过谁。
曹操曾在午朝上向郭鹏提出自己的担忧。
“目前消息并未传遍全国,一旦传遍全国,必将引起地方郡守、刺史们的动荡,届时人心不稳,国朝稳定不再,臣请陛下立刻制止太学生和官员的行动,恢复秩序!哪怕是用一些强制手段。”
曹操的屁股自然是坐在郭鹏这边的,他很愿意帮助郭鹏达成他的目标,但是郭鹏这一动不动的态度让他感到忧虑。
郭鹏只是笑了笑。
“孤一向不会因言治罪,而且,强扭的瓜不甜。”
“可是陛下,这不是……”
曹操还想说些什么,却被郭鹏制止,没让他继续往下说。
一千二百零三 皇帝终于要出手了
郭鹏的态度让一些官员感到迷茫,也让一些官员觉得皇帝是故弄玄虚实则已经准备妥协。
于是又有一批人加入了反抗的队列之中。
他们公开发表言论说反对许靖的提案,要求皇帝罢免许靖,停止对察举举士的调查,重开察举。
没过多久,大约是九月初八开始,就有距离洛阳比较近的地方的地方郡守开始上表。
他们表示自己对许靖的提案表示严重关切,他们希望皇帝陛下不要被佞臣蒙蔽,要坚持最开始的态度。
他们认为察举是祖宗成法,是重要的人才选拔机制,骤然废除,采用什么奇怪的科举,这完全是许靖的异想天开。
他们攻击许靖是个背弃旧主不忠不义之辈,应当被罢黜,甚至被诛杀,怎么可以窃居礼部尚书的高位呢?
一批士人出身的地方郡守开始对这件事情做出了反应。
他们也纷纷感觉到了科举制度对他们的巨大杀伤力,决定坚决反对。
同时,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了正在洛阳发生的士人联合反抗运动,感到非常激动。
他们觉得一直以来面对皇权都在步步退让的士人们终于挺直了腰杆子,第一次正面硬刚皇权,表现出了绝不退让的态度。
这是一件好事,无论如何也是一件好事。
士人应当勇敢的站出来对抗皇权,限制皇权,把邪恶的皇权关进笼子里!
只有把皇权关进笼子里,他们的权力才能得到彰显,他们才能取代皇权,成为这个国家真正的主人,肆意妄为,为所欲为。
所以皇权必须要被限制,自魏帝国建国以来皇帝越来越强大的权力,就要在这一波被彻底限制住!
危机危机,有危才有机!
坚持住啊!
以洛阳为中心,消息传递所到之处的士人郡守们纷纷感觉到这是一个莫大的机遇。
除了少数士人郡守感到情况不太对劲。
他们觉得皇帝的反应不够强烈,可能留有后手,又考虑到和皇帝的关系以及自己的未来,从而犹豫不决。
但是更多的士人郡守还是表达出了自己的不满,上表请求皇帝顾念民心,念及广大士人的心声,停止这种危险的行为。
外部的支持传达到了洛阳之后,洛阳城内的反抗行动也进行了进一步的升级。
为了更好的进行统筹运动,魏深、屈楚、齐远、马邈等人商定,推举了名声更大地位更高的、五大国法家族里唯一一个没有和皇族结亲的桓氏家族作为领导者。
他们共同推举桓典担任他们的领导者,领导他们对抗皇权,与皇帝对话。
三大诉求——
其一,罢免许靖,并且诛杀许靖这个祸国殃民的“老贼”。
其二,停止变动察举制度,一切恢复原样。
其三,停止审查察举举士,已经查出有问题的不管,没问题的必须全部保留。
一个都不能少。
少一个咱们都不会停止这种全方位的对抗,咱们倒要看看国家机器无法运转下去的话,慌的是我们还是你皇帝。
桓典其实相当犹豫,之前那件事情发生以后,他是被排除在核心决策圈子之外的,什么事情都后人一步才知道,也因此他特别的惶恐不安。
现在面对这种事情,他更加不安了。
他本能地感觉到他不能干这个什么领导,不能带着士人们去找皇帝要权,这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挑战皇权,一旦激怒了郭鹏……
郭鹏有多在意权力,桓典是明白的。
郭鹏的武力有多强,他也是知道的。
他并不想当典型。
他本能的存在着对皇权的恐惧,对那位威望至高无上的皇帝十分恐惧。
这件事情上,他本来是想当缩头乌龟的,可是眼看这家族中越来越多人被激励的嗷嗷直叫,他根本无法控制桓氏族人加入到抗议大军之中。
最后无可奈何之下,桓典被迫答应大家担任这个领导人的角色,代替大家向皇帝递交请愿书,稍微约束一下士人们的过激行动,请皇帝陛下答应他们的诉求。
答应了,一切恢复原样。
不答应,他们还将继续罢工,罢课罢学,甚至还会进一步冲击洛阳的日常秩序,比如操控家族产业进行罢市之类的。
很好,抗争的本领他们倒是无师自通一学就会,罢课罢市罢工这三罢都给折腾出来了。
得到桓典递上来的请愿书之后,郭鹏哈哈大笑,感觉时机差不多了,便宣布召开御前扩大会议。
这场会议,朝中主要部门的主要领导全部参与,侍郎以上包括侍郎级别的官员全部参与。
会议内容很简单。
郭鹏以皇帝的身份要求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向外发表自己的言论,支持许靖提出的【废察举、立科举】的政策,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且号召参加抗议行动的官员们立刻回来工作。
如果不回来,后果真的很严重,是说真的,真的很严重。
有的官员重重地松了口气,意识到皇帝终于要出手了。
有的官员则心中一紧,意识到皇帝要出手了。
只是他们不太明白,皇帝为什么现在才出手。
但是毫无疑问,许靖就是为皇帝冲锋在前的马仔,这一切都是皇帝要求的。
面对士人们的要求,素来擅长妥协的皇帝陛下这一次决不妥协,完全和士人反着来,看来已经做好了鱼死网破的准备。
高官显贵们的情绪非常复杂。
但是,这并不妨碍寒门出身的朝中大员们立刻对外发表言论,支持许靖,支持【废察举,立科举】的政策,旗帜鲜明的表态支持。
寒门官员以曹操为首,对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言论,并且号召所有官员立刻回来工作,停止和那些闹事的士子混在一起,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士人官员的情况较为复杂。
但是以郭嘉、戏忠、田丰、程昱、郭鸿等人为首的一批人依然毫不犹豫的站在了皇帝这边。
他们果断对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表示了对许靖的绝对支持。
身为皇亲国戚,或者皇帝亲族,又或者关系非常不一般,他们绝对不会怀疑皇帝会忽视他们的利益,就算举办了科举,他们也有利益保障。
所以他们并不犹豫,也不担心。
四大家,孔羡,袁嗣,荀攸,还有贾逵,终于也公开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们没有提起此前的流言,只说自己绝对支持科举。
这些人的矛盾和最终选边站一直都在郭某人的预料之中。
就如同之前的每一次变革,他们每一次都没有真正的倒下,没有真正成为被淘汰的那些人,反而还能得到一些利益。
变察举为科举,对于他们这些已经占居高位的人来说,或许并不是什么坏事。
而要是反对皇帝陛下……
简直不敢想象他们会遭遇什么样的对待。
就算皇帝最终妥协了,那么还没等皇帝妥协,他们就会被皇帝干掉。
得利的是其他人,而不是他们,他们要奉献自己为别人铺路。
傻子才干!
剩下来一批官僚们是正统士人出身,但是身为郭鹏的故吏、亲信,被他一手提把起来,且占据朝廷高位,拥有权力,舍不得这一切。
一方面是和士人群体做切割,从此以后被视作士人的叛徒,会失去察举制度下获得的利益。
但是另一方面,要是不遵守皇帝的命令,胜负未可知的前提下,却一定会失去现有的权力、地位。
真的舍不得,完全舍不得。
更关键的是他们不知道士人的抗争会不会胜利,尤其是在皇帝表态决不妥协甚至还要反着来的前提下。
皇帝一直都在胜利,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他一直都在胜利。
是的,皇帝仿佛永远都在胜利,只要他能做到的,他都一定会做到。
是现在抛弃一切反对他,面对一个很大可能会最终失败的结局,还是背弃士人同僚,选择彻底支持皇帝,却会失去身为士人的特权?
在这个两难的抉择之中,吏部尚书张昭第一个做出了选择。
他公开对外宣布支持许靖的策略,支持认为察举制度已经失败,是时候选用新的制度来代替察举制度了。
许靖提出的脱胎于论才大典的科举制度是一个具备可行性的制度,这个制度一旦确立,必将给魏帝国带来全新的未来。
紧随张昭之后,枣祗、王粲两人联名对外发表言论。
他们表态支持许靖的政策,认为察举制度走到现在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一场察举五分之三的废弃率,这足以证明察举察出来的都是些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