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6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到现在,担任乡村官吏的黎庶出身的子弟进入太学学习已经是常态。
    除了经常受到士子们的鄙视之外,士人们已经不再对【他们存在于太学】这件事情感到不习惯了。
    他们反而觉得这是正常的,每日惯例鄙视也是正常的,不惯例鄙视一下感觉都不太日常。
    这次立学宫、学校,郭鹏规定学宫和学校也要招收黎庶子弟,这个时候,就没人提出反对意见了,好像默认了一样。
    习惯是有着强大的惯性和生命力的,一旦成功扎根,想要再次祛除就难了。
    正如见过一次的光,哪怕只是见过一次,一生就再也不可能忘记。
    士人的底线被一步一步的突破,一步一步的向下探索,郭某人的步伐越来越坚决,越来越不容质疑。
    最开始的艰难,到现在越来越容易,越来越容易,这让郭某人相信,天下大势正在被他所引领。
    势,在他的手里。
    一念至此,郭某人就对自己的计划更有信心了。
    这一波筹备和等待持续了四个月,持续到了延德六年年底。
    郭鹏从内库里掏出了不少钱来帮助地方的学宫还有学校恢复建设还有招生,同时不断督促地方政府和学宫学校大力推广标点符号的存在。
    致力于让每一个学子都知道什么是标点符号,然后学会运用标点符号,并且擅长使用标点符号来读书学习写文章。
    为了打成这个目的,郭某人连续下发三道圣旨督促此事的推动,为此还把学部的官员大量往外派,监督地方学政。
    延德六年过去之后,延德七年到来。
    延德七年的头三个月风平浪静,延续了延德六年最后四个月的平静,让官员们和士人们都放下了心,觉得皇帝终于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他们觉得皇帝通过一系列爆破式的操作终于达成了文治的目标,终于满足了,所以决定要消停一点。
    同时,皇帝大概也有点累了,所以很长时间不搞事情,官员们和士子们都觉得自己度过了非常难忘的一段和平时光。
    然后他们竭力的吹捧皇帝,吹捧他的丰功伟绩,把他吹捧的如同圣人一般,简直是数千年难得一见的人物。
    看起来,皇帝非常满意。
    可正当他们觉得皇帝会就此安稳下去,而士人们的黄金时代也即将到来的时候,却发生了几件非常意外的事情。
    这几件事情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会发生,却偏偏发生了的事情。
    事情的起因是延德七年四月新一轮的举孝廉活动的全面展开。
    各州郡根据各自的人口数量开始向中央礼部推举孝廉、茂才,然后由礼部进行复试。
    说是复试,其实更像是走个流程和形式,并不黜落谁。
    然后士子们就能成为郎官,步入仕途。
    这是自汉武帝以来就一直都在推行的国家选拔官员的政策,运行到现在已经非常成熟。
    不能说这不是一个好制度,只能说这个制度是人在运行,人在参与。
    发展到如今,这个制度已经完全固化,成为了各地士族和官吏、豪强子弟分割政治利益的手段。
    你为我家子弟举荐,我为你家子弟举荐,投桃报李,相互帮助,携手共进,共同构建起了一张把整个天下都囊括其中的关系网。
    在这种事情上,官员们总是得心应手。
    但是这一次,情况似乎有些不同。
    礼部的命令下达之后,各地方政府也立刻开始了这波日常骚操作,太学内的氛围也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因为士子们都清楚,虽然说举孝廉是有规则的,可是这些规则在拥有身份地位的他们看来,实在是不值一提。
    他们进入太学获得了学籍,得到了被察举的资格,接下来只要等待他们在家乡的家人帮着他们一起操作一波,就可以安心等待着进入礼部参加复试,然后去皇帝身边做郎官了。
    本来一切都该是这样的。
    但是一桩丑闻的突然出现让这一年度的举孝廉行动蒙上了一层阴影。
    事情发生在兖州陈留郡,该郡下辖某个县有一个士子,六年前他母亲去世了,他很孝顺,决定为母亲守孝。
    守三年不够,一守守了六年,在当地广为传唱,人人都称赞他是个大孝子。
    于是被郡守举为孝廉。
    结果,他爆出了守孝期间和妻子生了一个儿子的惊天丑闻。

一千一百九十 不是零,就是一万
    守孝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来都不是。
    守孝,作为礼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有着极为完善和苛刻的规定。
    守孝期间,守孝人必须要穿着粗麻布的丧服,不可以穿任何其他材料制成的衣服。
    在饮食起居等方面,除了身体不佳的特殊情况外,孝子不得饮酒食肉,不能喝酒,不能开荤,要吃糠咽菜喝汤度日。
    而且居住也要住在草棚里,不能用枕头,睡觉要枕着土块,不能铺软垫,只能铺草席,一年四季都要睡在坚硬的地上。
    另外,这期间还不能结婚,不能娱乐,不能听音乐,读书倒是不受限制。
    然后最反人类的就是不等到两年后的大祥礼举行,夫妻也不能同房,不能行房事。
    为了体现对父母的孝,形式主义也算是发挥到了极致。
    因为孝就能当官,这一时期的演员和导演们也是人才辈出,大放光彩,用一场又一场流传千古的戏码诉说着他们的【孝】。
    当然了,因为这样的规定过于苛刻,有反人类的嫌疑,所以虽说是三年守孝,实际操作起来一般就是二十五个月。
    这期间你要是真的想干点什么,别被发现就可以,反正人家也没闲工夫一天二十四小时啥都不干就陪着你一起守孝了。
    实际执行起来,守孝这个行动还是有很多可以操作的地方的。
    就郭鹏了解到的一些内幕来看,除了极少数真正的大孝子能真的挺过二十五个月清心寡欲,绝大部分人都撑不过去。
    可偏偏这样的名目对于一些家庭比较贫寒也没什么别的出路的破落士子来说,或者对一些有实力没有门路的地方豪强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廉这个科目针对的是地方郡县的小官小吏,他们也不是官员,没资格凑上去,那这个孝就太重要了。
    只要能让人家知道你的孝,就能做官,多好?
    然后办事的时候小心一点,不要搞出什么事情被外人知道,或者家里神通广大摁的下去,谁管你在守孝期内干什么呢?
    只要你被别人【知道】你很孝顺,你的孝名大家都在传唱,然后你又正好出身士族亦或是某个大豪强的家族,那就没问题了,地方郡守一定会为你举荐,让你做官。
    于是感天动地的二十四孝就挨个的登上了历史舞台,包括郭某人当初的那一出精彩的演绎。
    可是郭某人演戏好歹演全套,事先用了半年时间做铺垫,也没有朝着反人类的方向发展,多少也是非常优秀的策划案,大家心里都在称赞郭某人的策划案十分高超。
    这家伙倒好,戏没能做圈套。
    大家也都清楚,六年不干那事儿,你就真的是当代柳下惠了,是个男人都要给你竖起大拇指,称赞你一声真男人。
    你偷偷摸摸的,大家也就当做没看到不知道,眼不见心不烦。
    可你偏偏还搞出了孩子。
    搞出孩子也就算了,你这孩子的年龄偏偏还没有隐瞒好。
    家里给孩子过生日的时候,出去采买食材的下人因为主人家举孝廉成功得了赏钱而高兴,和人谈话的时候不小心说漏了嘴,说这孩子今年四岁,家里要给操办操办。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正值大孝子举孝廉成功的关键时刻,这个消息立刻就传遍了全县。
    惊天大丑闻啊。
    六年守孝,孩子四岁?
    你这孩子是谁的?
    这还了得?
    这个消息被捅破,顿时,本地县城的舆论场就爆炸了,进而漫延到了整个陈留郡。
    面对汹涌的人潮,陈留郡太守实在扛不住压力,让专业人士去确定此人家里孩子的年龄是否属实是四岁。
    然后一群专业人士通过齿龄的研究,确定这孩子就算超过四岁,也绝对不超过六岁,可以认定,这孩子是在大孝子守孝期间出生的。
    如果这家女主人没有给丈夫戴绿帽子的话。
    对,为了保住自己的仕途,这大孝子不惜污蔑妻子和他人私通。
    这年头人妻要是和他人私通,那是重罪,尤其关乎到举孝廉这种大事,触犯了礼法,闹不好是要被处死的。
    妻子不敢置信的看着这位大孝子丈夫,想起和他偷偷摸摸做刺激的事情的过往,顿时倍感凄凉,然后要求滴血认亲,确保自己的清白。
    其实滴血认亲毫无科学道理,但是现在的人信这个,也觉得这是最好的证据,于是陈留郡守假模假样的亲自坐镇监督。
    然后,就坐实了妻子的清白和大孝子的欺瞒。
    大孝子一看瞒不住了,就瘫坐在地上满脸仓皇失措,所有家人也都束手无策。
    陈留郡守赶快离开这里回去想办法了——
    他已经不想和这个蠢货有什么联系了,这个蠢货和他的家族一样,都愚蠢至极,搞不好还要牵扯到他自己。
    他现在需要考虑一下该怎么保住自己的官位了。
    于是整个郡都爆炸了。
    然后消息立刻不受控制般的向四周扩散,很快就传遍了兖州,接着就火速往洛阳方向传播,根本拦不住。
    主要这个事情实在是太敏感了。
    很多人都还记得,前朝的时候,名士陈蕃在乐安郡做郡守,当时乐安郡有一个超级大孝子。
    人家守孝一般守三年,更孝顺一点的、图谋更大一点的,那就再来三年,实在是野心更大的,咬咬牙,拼了,再来三年,九年,了不得了吧?
    这哥们儿,守了二十年。
    二十年……
    二十年吃糠咽菜睡地上枕土块,也就是东汉那时候没有苦行僧的概念,要有,这哥们绝对是史上第一苦行僧。
    太不可思议了,这孝感动天地啊!
    陈蕃到任以后得知此事,大为惊叹,立刻前往拜见这个大孝子,一番攀谈交心之后,被他的孝心深深感动,然后说什么也要为他举孝廉。
    他要弘扬天下正气,要让真正有孝心的人狠狠地让京城里那些混蛋感到羞愧。
    然后陈蕃一波操作猛如虎,很快就搞定了这件事情,结果惊天丑闻爆出——
    这个大孝子在守孝的二十年内,不仅娶妻,还纳了妾,然后居然和妻妾秘密生了五个儿子!
    这件事情是谁告发的,不知道。
    陈蕃事前是否知道此事,也不知道。
    陈蕃和这个人的背后家族是不是有什么关系,一样没人知道。
    是不是有人要借着这个大孝子搞陈蕃,当然也没人知道。
    反正陈蕃一听这事儿大惊失色,立刻前往核实,然后确定这是真的。
    陈蕃当场差点晕过去。
    后来陈蕃当然是严厉惩处了那个欺世盗名的混蛋,自己也没受到什么冲击。
    但是这件事情却流传下来了,为人所共知,一直以来都被当做笑话看,成为陈蕃为数不多的几个黑点之一。
    但是郭鹏很清楚,爆出来的这件事情,绝对不是孤例。
    就好像家里如果发现一只蟑螂,就意味着这绝对不是第一只蟑螂一样。
    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
    世上的很多事情,不是零,就是一万,没有区别。

一千一百九十一 郭某人的怒火如期而至
    察举制度运行至今,已经完全被士族和大豪强完全控制住了。
    他们说谁孝顺谁就孝顺,他们说谁清廉谁就清廉。
    互相帮忙,互相捧起对方家的子弟,大家一起做官。
    这种事情外人不清楚,一手操作过这样的表演的郭某人可是再清楚不过了。
    而且这件事情爆出来还不是在举孝廉之前爆出来的,而是孝廉名单都到洛阳了,都送到郭某人面前了,才爆出来。
    郭鹏得知此事以后怒火冲天,把礼部一众大小官员全给叫来了,当着他们的面发了老大一通火。
    “孤信任你们,这才把举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的把关资格交给你们,孤三番两次的告诉你们,要严格把关,有些人欺世盗名,利用朝廷制度谋取私利,孤要你们注意一点,你们注意到哪儿去了?”
    郭鹏瞪着眼睛盯着礼部一众高官。
    以许靖为首的礼部高官们只能跪下不断地请罪。
    可这并不能制止皇帝的怒火。
    “前汉孝灵皇帝年间,有雒阳童谣,当年,孤还是一个太学生的时候,就听过这样的童谣,童谣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清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孤当时年轻,对此一笑了之,也不是很明白这些话背后到底有什么含义,这样的事情到底是怎么被传为童谣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